《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听课实录与反思
师;出示沙
问:这是什么?
生:沙
师:沙有什么特点
生(略)
师:出示青豆
问: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是青豆,青豆有什么特点?
生(略)
师:如果把沙和青豆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板贴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青豆被沙覆盖,很难分开
师:沙和青豆本身发生变化了吗?
师:出示培养皿
师:这是什么?可以用它来做什么?
生:装沙子和豆子
师:出示筛网
师:筛网有什么用?
生:分开沙子和豆子
师:出示一张白纸
师:白纸有什么用?
生:接住分离出来的沙子
师:出示木筷
师:有什么用?
生(略)
师:你们打算怎么做?
生(略)
生分组混合并分离青豆和沙。
师:沙和豆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豆子上好像蒙了一层灰尘
生:沙子中大的颗粒留在过滤网上
生:青豆的皮有些皱啦
师:在科学上发生变化和没发生变化一样重要。
师:给大家发一个神秘的礼物,先不要打开,摸一摸,猜一猜里面是什么?
生(略)
师: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
生:白糖
师:说一说白糖的特点,从各个方面进行介绍。
生:白色的晶体
师:如果将白糖加热了,白糖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
生:加热后白糖会变稀
师:(大屏幕出示)就是白糖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生:加热后白糖的颜色会变深,还会有气味
师:(大屏幕显示)颜色 状态
师:用第一次实验过的材料换取第二次实验的材料,想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
师:说一说怎样做实验,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生(略)
师:(大屏幕显示)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加热白糖
师:白糖在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颜色发生了变化,开始是白色,然后变成黄色,再变成棕色,最后变成黑色。
生:白糖变成了液体,还冒气泡和烟,最后变成了壳一样的物质.
生:产生了香香的气味
师: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状态、颜色、气味都发生了变化。这个实验与前一个实验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生:产生了新的物质(大意)
师:剩下的黑色物质是不是白糖?
生:不是
师:在实验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 不会 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会)
师:加热白糖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生:不是
......
师:大屏幕出示图片——铁钉生锈 冰融化成水 火柴燃烧 易拉罐变形
师:这些变化师化学变化吗?
生(略)
师: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
......
板书设计
物理变化 不会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会
听课反思:
记忆中这一课最初是安排在三年级的,可能是编者考虑到学生对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不能完全领会,所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在了六年级的下学期。做为一节普通的科学课,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说应该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想成为一节更好的课,就有一些问题值得去思考。
一、减少无意义提问
其实就实验本身的难度来说,六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尤其是前一个实验“混合、分离沙和青豆”,让学生独立完成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老师在这一节的处理上没能够把握住重点。出现许多无意义的提问:举起杯子里的沙和青豆,问学生“这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没什么意义啦!教师远远地举起装在杯子里的沙和青豆,问学生“沙(青豆)有什么特点?”,因为看不清,学生的回答也很泛泛,应该还是记忆中的样子,对于后面教学中要学生发现“沙子和豆子混合后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帮助不大,事实上从课堂实录中我们也能看出由于没能给学生充分的观察,确实给后面的教学带来了麻烦,学生回答“青豆的皮变皱了......”很显然是源于没有仔细观察到青豆最初的样子(青豆的皮本来就有些皱,只是学生在生活中没有机会观察到),造成了教师只能用“在科学上看到发生变换和没有发生变化一样重要”草草结束。还有一些无意义的提问就是教师出示培养皿、筛网、白纸、木筷后,逐一地问“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可能唯一可能有一些价值就是提示学生用筷子搅拌让沙和豆子充分混合。
另外,类似于“想不想知道?想不想看到?”学生总是整齐划一的回答的提问在教学中也该是越少越好。
二、板书设计要有提示的作用
这一课的板书设计看起来清晰而且很有条理,可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不大,只是作为本节课的总结出现。 再者因为是事先做好的板贴,虽然漂亮但却使人感觉到不够尊重学生的发言,一切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其实,每次看到这样漂亮的板贴我都不太舒服。也不喜欢出现电子板书,比方说这一课学生预测白糖加热后,白糖会从固体变成液体,老师为了配合自己的电子板书,硬生生的在屏幕上出示“状态”两字,如果能将这种变化在黑板上板书该多好。
三、抓住学生汇报的关键点
这课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对于学生所回答的内容没能及时做出反应,抓住重点。
比方说,在分离沙和豆子后,学生汇报说“豆子的外面好像蒙了一层灰尘”“青豆的皮有些皱”,老师就应该适时地反问“豆子本身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为后面物理变化概念的形成应该是会有帮助的。
再比方,学生在汇报白糖加热后的变化时说“白糖变成了液体,冒气泡”时,教师也许追问一句“气泡从哪里来,气泡是什么?”更能强调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空气,这一点很容易被学生忽略。
四、本课值得关注的一些小问题
听完课,有几个问题我有些糊涂了。
1、白糖加热后的白色液体是不是白糖?(老师的回答:是)
2、白糖加热后的黄色液体是不是白糖?(老师的回答:是)
3、剩下的黑色物质是不是白糖?(老师的回答:不是)
总觉得老师的回答有些简单化了,科学不是讲求证据的吗,“是”与“不是”都应该是有证据,不该由老师说了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