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评课稿一、 揭示课堂教学重点,突出转化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并帮助孩子提升核心素 养 第一,对于课堂设计,在本节课上,首先薛老师通过观察、重点数平行四边形方格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其次又通过初步猜想验证以及手脑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采用转化和一一对应策略,构建几何模型思想。在整个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活动中,“转化”思想是探究的主线,各位老师可以回顾,薛老师在本节课中一共提到了六次“转化”,不管是从开始数方格的初次验证中,还是从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来研究面积的计算方法,或是最后在练习题中考察学生是否就可以根据给出的高和底来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些都是在“转化”的思想中完成的思维过程,“转化”思想统领了整节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 二、针对本节课亮点部分重点阐述在薛老师的这节课中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去深层次、更进一步的对知识脉络体系进行深挖和研究的,其中第一个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在导入部分的复习环节中,薛老师并没有按照教材给出的例题进行讲解,而是把这一部分分为两个板块,将长方形和不规则图形抽出来,没有急于进行动手操作,而是利用图形割补为孩子进行展示,为图形的之间的内在联系埋下了一个伏笔。其次,课堂教学中薛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了解学生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就已经会运用数方格这种验证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薛老师淡化并取消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格子这一环节,而是把重点放在强化数平行四边形的格子上面,尤其是启发学生重点思考: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这样的形式,这样的数格子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后续学生们更好的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而也正是通过数方格这种形式,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从这样的方式中转化得来的,也从而让学生体会数方格虽然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毕竟数方格也有它的的局限性,因此进一步感受探究面积公式必要性,让学生初步体会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同时在强调突出不满一格的数法,渗透割补方法,从而渗透转化思想,为学生的探索指明方向,为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做好充分准备。第三个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哪些条件有关?”并且让学生交流自己是根据什么猜想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有根据地思考、有根据地猜想,培养学生有序、有据地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干扰,大多数同学会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两条相邻边的乘积。而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也均给予了鼓励。但是通过这些环节,都可以看出本节课从头到尾是特别有指向性的,薛老师先给孩子一个方向,问孩子与哪些条件有关,孩子随意猜想,教师再用动画来演示,底边与斜边的关系,这也是第一次的动手操作,直接用旋转的方法让孩子直观感受到底边原来与斜边是一样的,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将一些孩子的难题都解决了,而老师的第二个动手操作,就是将可改变形状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展示出来,建立角和高的联系,直接引导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的角的变化会引起高的变化,尤其是当薛老师把平行四边形教具进行拉长或拉扁,底和邻边没有变,但面积发生了变化,让学生直接在脑海中留下了表象,加深了学生对底、高、邻边、面积之间的关系,再次建立空间观念,同时也是对教材的一次深层次的挖掘。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明白,接下来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有一定的指向,明白这节课研究的就是底边、高、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与此同时,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需要同学们作进一步的探索。所以这时,通过猜想验证、剪一剪、拼一拼、直观演示的教学策略,再一次帮助学生们构建了模型思想,训练了学生的推理能力,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而学生之所以能想到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正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才得到"灵感"的,而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只有在相互讨论,各种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增强。薛老师在课堂中第二个进行反复强调的就是: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薛老师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一次又一次的让学生在观察、交流、讨论、练习的环节中,反复在脑海中建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模型,而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通过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根据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到最后完全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也让学生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从而也体现出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和其他类似的问题也提供了思维模型,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这样的形式自己去探究这些图形的面积,这也是重要的建模的过程。也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这样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而最后,当所有操作都结束后,薛老师是让学生静下来,看这两个图形的一个的变化过程,在以往我们进行这节课的讲授时都是剪完后,探究后,就结束了,而本节课有一个从平行四边形剪完后直接变成长方形,这条边就跟长方形那条边重合了,我觉得正是有了这种观察对比,让学生从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一下就感觉到他俩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根据本节课反思自己在平时课堂上需要注意的事项。最后我想说回顾本节课薛老师的亮点实在是太多太多,无论是薛老师自己本身丰厚的数学底蕴、还是课堂中教学语言的精准亦或是淡定的解决在课堂中临时生成的把握,还是在授课过程中薛老师提出的看似简单的几个问题,或者一些细微的身体语言就把相关的知识点给连接起来,这些都使得这节课薛老师的引导变得有深度,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就变得有层次。我相信今天不仅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更多的是我们在这四十分钟也学到了什么,从而激发我们要思考的是:平时我们在背课时背的是什么?怎样背?为什么这样背?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极大的震撼,而薛老师从始至终就是按照这样一条主题线索贯穿始终,那就是:“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灵活运用”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创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