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评课稿 听了《找次品》这节课,我受益非浅,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纵观整节课,这节课真是教师教得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老师很好的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同时老师还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其活泼主动地发展。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开始,张峰老师从比尔盖茨的照片入手,让学生了解比尔盖茨的相关知识,出示问题“81个乒乓球中,只有1个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最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这个稍重的球?理解关键词“稍重”“最少”“保证”。这么大的数量学生一时难以找到,张峰老师就引导孩子化难为易,从3个球中找出1个次品开始探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用画图或者数对来记录。在探讨3个球找次品时,黄老师提出如果第一次称平衡了怎么样,如果不平衡怎么样这个关键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学会推理的方法;再从8个中找次品,通过“第一次称后,第二次要在几个中找次品”的问题,经历在比较多种方法的过程中会把待测品平均分成2份的最优策略,体验第二次称时范围缩小得越小越容易找到。其中从3个到8个到9个,,再从9个到27个的探究,让学生借助3个、8个和9个中找次品的分法和结果,化复杂为简单,从而简化研究过程。再根据特殊数据中找次品的规律,让学生猜想一般数据中找次品的次数,层层递进,问题不断加深,方法逐步显现,到最后小结水到渠成。 二、桥设计,悟规律。 在材料的选择上,老师在教学探讨待测物品数量先为3个,然后是8个,再是9个时怎样找次品,我觉得黄老师选择的非常好。8个待测物品,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把8个待测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黄老师让学生再想,有没有次数更少方法?学生想到分成3份,3份怎么分好?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初步寻找感悟规律,补充了接近平均分最好。再在9个待测物品里,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每份3个来称。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老师从一开始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这过程中,老师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讨,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节课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