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大雁与文人骚客的不解之缘 ——高考诗歌阅读为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大雁与文人骚客的不解之缘 ——高考诗歌阅读为例

ID:551156

大小:19.4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语文复习:大雁与文人骚客的不解之缘 ——高考诗歌阅读为例 大雁是候鸟,有着每年春秋迁徙的习性。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相传湖南衡阳市南有回雁峰,秋末冬初之时,大雁由北向南飞来,至此停留下来,不再南飞,遇春而回。高中语文人教版课文中,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都有此典故的运用。又有大雁传书的说法,故,古代的文人骚客,以此来抒发思乡怀亲之情,抒发迁谪漂泊的孤寂之苦,揭示物候变化的规律,以此比拟自身而表达落寞孤单之苦,抒发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抒发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等。‎ 相传,被抓而脱离网的大雁不愿离开同伴,有悲鸣后直接撞地而死的特质,故,故,也有歌颂大雁本身的诗词。‎ 后来人们,也常以“哀鸿”喻指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悲号的即饥饿的百姓,或喻指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又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雁①‎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③岸莓苔④。‎ ‎[注]①本诗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这一年回纥(he35,也称回鹘)南侵,百姓流亡。②仙掌:汉代建章宫内有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③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④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虏弦开”一语双关,既指回纥挽弓射猎,又指发动军事侵略活动。‎ B.三、四句绝佳,承“四散”而来,描绘出一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飞图。‎ C.前四句写雁之南飞,接下来遥想雁之北归,寄托作者情感,引人深思。‎ D.本诗风格婉曲细腻,语言清丽而含蓄,代表着诗人的整体创作风格。‎ ‎15.曾国藩在《求阙斋读书录》中评价本诗说:“雁为虏弦所惊而来,落想奇警,辞亦是以达人。”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6 分)‎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一生担任数职,享年49岁。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其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其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其诗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奔劲(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是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二是委婉香艳(大多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 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百姓流离失所,痛不堪言。杜牧时任黄洲(今湖北新洲)刺史,听此消息后,对边地百姓的命运甚为忧虑。八月的秋天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故以“早雁”为题。‎ 实词注释 金河:河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古为北方交通要道﹐也常在这一带用兵。‎ 秋半:中秋,秋季过半之时。‎ 云外:高空。‎ 长门: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所居的宫殿。后借指失宠女子居住的寂寥凄清的宫院。‎ 胡骑:这里指回纥军队发动的战争。‎ 纷纷:接连不断的样子。‎ 潇湘:湘江、潇水的并称。多借指今湖南地区。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此处,可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 诗歌赏析 此诗题材为咏物诗,即就是感叹、抒怀某种事物的诗。此事物所具备的一些特征(特点)、遭遇的一些境况,要么是诗人具备的或者不能具备而向往的;要么是诗人赞同或同情的人所 具备的。也就是说考生在理解诗歌阅读时,一定要具有由事物联系到抽象人类情感上的思维模式。‎ 咏物诗一般用到的抒情方式是托物言志或托物言情(意);一般运用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象征、用典等;一般运用的修辞是比拟等。‎ 据第15题的提干要求可知,本题解答的突破口是要理解曾国藩的那句话。把提干要求的问题翻译过来就是:本诗中哪地方体现了诗人看似写大雁,其实是句句写人事的?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因此,这就运用到了由事物联系到抽象人类情感上的思维模式。比如此首诗,大雁遭遇的境况,也是边地百姓遭遇的境况;大雁具备的南北迁徙,也是边地百姓被迫逃亡的移动。本首诗中能够由大雁联系到百姓的有首联和尾联,还有诗人的托物言意的运用。‎ ‎1.表达技巧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抒情特点。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或某些人事的境遇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比兴:比,譬喻,以彼物比此物,有象征的效果。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寄托,为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有暗示的效果。‎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表现某种抽象的意义。‎ ‎2.译文(主语+谓语+看懂你看懂的)‎ 首联:深秋时节,在金河附近的回纥贼兵,他们正在挽弓射猎,于是就高空的一群大雁被弓箭声惊吓得四散而飞亡的凄惨哀伤的鸣叫声。‎ 颔联:深夜,在月光的照射下,承露仙掌上空掠过一只孤独大雁的影子,一只南飞孤独大雁的影子掠过仙掌,连着的哀鸣声传到了黑灯瞎火的长门宫前。‎ 颈联:大雁啊,应当知道金河地界仍战火连连,哪里能再跟随春风,一一地回归家园呢?‎ 尾联:大雁啊,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可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地安居下来吧。‎ ‎3.小结 诗人利用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和象征、比兴的表现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事,句句写人。即具体呈现出描写大雁四散惊飞,来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 地百姓,从而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边地百姓的深切同情。此诗的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形成统一,在以豪迈奔劲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答案示例 第14题 选D项。(由作者简介可知,并且任何人的一首诗都难以代表其整体的创作风格。)‎ 第15题 ‎①首联写深秋时节,回纥挑起了战争,领兵南下。诗人以大雁惊飞哀鸣象征着百姓在战乱中四处逃亡的凄凉景象。‎ ‎②尾联诗人劝慰南飞的大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可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 ‎③本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句句写雁,但实际上是处处写时事.写百姓,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百姓的同情。‎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