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热点素材 : 感动中国、唐宫盛宴、三牛精神、李焕英、春晚
1
天府网评:弘扬民族精魂,将感动之泪化作前行之力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作者:段官敬 2021-2-19
2020年是极为不平凡、极其不容易、极为不寻常的一年,疫情防控攻坚战,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奔跑,每一个中国人都了不起。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如期而至,从疫情防控同病魔短兵相接,到防汛抗洪以胸膛坚守阵地,又到大山深处孕育芬芳桃李...一批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人物,以昂扬斗志和慷慨雄壮谱写了生命璀璨的华篇,坚挺起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精魂,令亿万群众为之动容和泪泣。他们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印证了句亘古不变、历久弥新的哲思,“每当中华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总有一些英雄挺身而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体现,也是中国人之所以团结精诚、之所以是中国人的本质所在。
那句妇孺皆知的话,
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英雄正是那群“负重前行的人”,感恩英雄、奋进时代,我们都要对标对表英雄,向榜样看齐比肩,将感动之泪化作前行之力,继承英雄之志、弘扬民族精魂。正如有网友提到,“感动中国再一次把感动种在了新的春天里,也种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就让在春天里播种的感动在夏天里快速生长,到秋天有更大范围的收获”。
精神伟力在于不断摇曳起一个又一个的灵魂,激发一个又一个的思想。感动中国蕴藏中华民族精神族谱的深刻要义,感动中国最本质的依存正是精神伟力的释放与彰显,拨动每一个屏前的心弦和共鸣的心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苍穹里不断回响与荡漾,成为铭刻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璀璨的光辉。
一颗种子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颗种子可以生长一片森林。从“我”集合成“我们”,继承英雄的衣钵,赓续民族的精魂,以点滴之势汇聚磅礴之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恰逢春季之暖,我们以慷慨激扬的意志和蓬勃向上的朝气,秉持“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急
迫感、涵养“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使命感、砥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责任感,以闯的干劲、创的精神、干的意志,坚定不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时不我待,朝夕必争。弘扬民族精魂,将感动之泪化为前进之力,勃发昂扬斗志、激发义无反顾、保持夙兴夜寐,各级党组织要充分激发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充分释放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干部充分发挥攻坚砥柱作用,团结带领各国各族人民焕发主体作用,上下齐心、勠力同心、凝结一心,方能坚韧前行、砥砺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书写属于中华民族最为斑斓一页。
2
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壁出圈
来源:光明日报 2021-02-19
近日,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惊艳四方,该舞蹈视频在微博与B站上的播放量已达千万级别,更有网友直呼“太好看”,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话题。
此次,河南卫视将舞蹈《唐宫夜宴》(初名《唐俑》)搬上辛丑牛年河南春晚可谓意义不凡,不仅令亿万观众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在台上给“舞”活了。该节目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从而为社会、为大众展示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
无论是舞蹈人物的服饰、表情、妆容、色彩以及手中乐器,还是作品的创意、内涵展示及启迪意义,均以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完成了古老的艺术在当下社会的时尚化、年轻态展现,恰似将历史课本艺术化地呈现于荧屏之上。舞蹈本身除表现赴夜宴宫女嬉笑打闹、梳妆打扮和扑蝶戏水的灵动机巧以及盛唐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之外,更以《簪花仕女图》和《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大大提升了作品本身的庄严与大气。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传播式微,如此突然峰回路转、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让人为之惊叹,更令人振奋和欣慰。很大程度上,舞蹈《唐宫夜宴》的爆红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近年来,央视推出一系列文化节目,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诗词、文物、典籍,无一不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照进”当代
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以现代科技之新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当前,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打造的文艺节目已成为一种时尚,文艺创作者体察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多样化观看体验与审美诉求,以一众优质的传统文艺节目回馈社会与大众。需要指出的是,形式上的新颖、时髦和内容上的传统、厚重向来并不矛盾,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亦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以更理想的荧幕呈现实现了“1+1>2”的综合效应。“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这是自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国文艺创作的大趋势——力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所在。
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给人感动,予人共鸣。中华文化的根脉自古以来熔铸于每一位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应和了当代国人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更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开在当代中国文化土壤的高光时刻。
尤其在这“提笔忘字”的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足以让国人在欣赏经典的同时忆起传统之美、拾起传统之味。故而,让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让更多的年轻人“穿越时空”去体验、触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以“在场者”的角色做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加法,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里越发时尚和年轻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青一代的内心深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毫无疑问,文艺节目既要接地气,又要“高大上”。接地气、浸透灵魂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靠奇装异服的表面浮华“装”出来的,而是借上下五千年的日积月累和现代科技“身临其境”的再现,让浑身充满现代感的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有兴趣去点击、去关注、去涵泳。正如辛丑牛年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认为的那样:“希望通过春晚这种形式,让年轻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将民族文化融入他们的生活、情感和行为。”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不仅是历史上的辉煌与风采,更是华夏民族继往开来的底气与毅力。故而,要以时尚感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破壁”,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礼敬传统文化,进而愿意投身到传播传统文化的行列中去。
3
天府网评:以“三牛”精神给“开工”打打气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2021-2-18
美好的日子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那些愉快的回忆定会为明天铺路。7天假期在浓烈的年味和暖暖的亲情中结束了,“开工”犹如“开弓”就在弦上。常提的“节后综合征”难免会在少数人身上得到滋生,诸如萎靡不振、沉浸欢迎、生物钟紊乱、精神打滑等等,无不是因节日的氛围而“浸泡”了一段时间,让休闲放松的模式开启,暂缓了工作时的紧绷和压力。可以说,节后综合征对打工人的“开工”影响很大,工作效率跟不上、工作纪律容易被破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工”未见开门红,必然会对一年的业绩造成不少影响。
唯奋斗者进,唯自律者强。节后综合征是阻碍懒惰者、懈怠者的绊脚石,节后综合征是奋进者、斗争者的助推器。要知道,节日放松对前者来说是“温水煮青蛙”,但对于时刻保持奋进之心、上进之志、前进之气的人而言,节日休闲是加油站和“蓄能池”,通过放松达到了自我调节的目标,尽管放松却未彻底放弃,而是时刻在线、时刻准备、随时“出工”。最近,常提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三牛”精神,正是对奋斗者的褒奖和弘扬。打破节后综合征,给“开工”打打气,正需要焕发“三牛”精神。
牛年牛气象,青春不打烊。“三牛”精神崇尚的是奋斗进取、开拓创新、实干担当的敬业品质和价值追求。从孺子牛的鞠躬尽瘁,到拓荒牛的砥砺进取,再到老黄牛的孜孜不倦,正是一名打工人亟需的宝贵品格和崇高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
“开工”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停下脚步,打工人若想追逐牛年的工作目标、完成既定规划,必须自觉秉持“三牛”精神,同全国人民一道“开工大吉”、牛年“犇”腾,才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每一个不奋斗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古人亦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节后综合征走不出来就是在自我设定的圈子里打转,不管是憧憬节日也好、或者梦想回忆也罢,都是对生命的某种无端消耗与挥霍浪费。战胜“节后综合征”,秉持“三牛”精神,以牛气冲天的豪气、牛射斗光的勇气,冲破自我懒散、自我放逐、自我沦丧的结界,走出慵懒散、永葆精气神。
言之易,行之难。涵养“三牛”精神,打破“节后综合征”,给“开工”打打气,并非是一句话的事,而需一股劲的气,切实给自个呐呐喊、为自己加加油,多些自律、自警、自省、自劝,尤其从调好生物钟开始,放下对人间烟火的眷恋开始,比如从亲情其乐浓浓
的氛围中缓缓抽离,从走亲访友、你来我往的境地中悠悠淡去,拿好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实干办事的日常“盔甲”,走向属于自己的战场,那个开疆辟土、守土尽责的阵地。总之,以为民服务、创新发展、艰苦奋斗的原动力和内生性,致力于“开工大吉”,书写牛年辉煌,为“了不起”的自己站台。(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4
屡上热搜的“李焕英”,折射出当代人的亲情焦虑
来源:红网 作者:张梦琦 2021-02-18
大年初一,贾玲导演的电影《你好,李焕英》正式上映,“李焕英”这一词条因此多次冲上微博热搜。李焕英是贾玲的母亲,在贾玲19岁时意外去世,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贾玲穿越到母亲少女时期,和母亲成为姐妹的故事。电影一上映,就话题不断。如此巨大的热度背后,折射出当代人面对亲情的焦虑,以及快餐式生活方式与亲情之间的冲突。
“亲情焦虑”与“社交焦虑”“学历焦虑”“婚恋焦虑”“育儿焦虑”等类似,都是青年一代在社会快速流动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正在上升为社会整体层面上的集体困扰。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在原地等待的父母似乎早已跟不上我们的步伐。网络流行梗父母不懂闹出笑话、子女朋友圈屏蔽父母、子女为逃逼婚租对象回家过年……亲子关系正从父慈子孝演变成一场你躲我藏的“猫鼠游戏”。
这部电影动人之处不仅在于诉说了贾玲对妈妈的爱,还引发了无数人对亲情的思考。“妈妈也曾是少女”“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看似简单的话语却表达出很多人难以说出口的情感。它之所以催人泪下,除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外,更多的是多数人面对亲情的无所适从。很多人用华美的语言讴歌爱情、友情甚至和宠物之间的感情,但唯独面对亲情,却有点语竭词穷。
从去年《囧妈》中对亲子关系的关注,到《隐秘的角落》中对朱朝阳母亲教育方式的讨论,再到“现实版樊胜美”中大众对原生家庭的热议……亲情焦虑早已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困扰无数人的现实问题。或许是因为亲人之间的不善沟通,又或许是因为代际之间的巨大鸿沟,当代人在面对亲情时总是有着难以诉说的困扰。大多数父母无法像傅雷一样告诉子女:“所谓骨肉之亲,所谓爱子情深,只有真爱子女的父母才能深切体会其中的滋味。”
大多数子女也无法和父母一起畅谈热爱的艺术、文学。可是,真诚的沟通才是打开彼此心门的钥匙,也是缓解亲情焦虑的一味良药。
正如但丁所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即使生活节奏快得让人无法喘息,也应停下来听听母亲的唠叨,静下来想想父亲的教诲。亲子之间的正确沟通是相互理解的前提,学会高效沟通才能让父母看到子女懂事体贴的一面,让子女看到父母善解人意的一面。如此,才能真正化解亲情焦虑,使萦绕心头的焦灼化成乘风破浪的动力,让亲人成为强大的后盾和努力的理由。
5
“出圈”的文化节目给媒体融合带来启示
来源:《光明日报》 2021-02-18
如果要问春节期间有哪些文化节目迅猛“出圈”,央视推出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和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应该是榜上有名的。一众“自来水”不吝啬点赞和转发,在年节期间掀起一波传统文化的传播热潮,也展示出视听精品内容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巨大力量。
《典籍里的中国》开创性地利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集中了各方面的精兵强将,在第一期中为我们展示了典籍《尚书》的精华。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使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
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虽然表演时长不足5分钟,但处处体现出艺术的匠心和创新的转化。舞蹈以唐代女乐官进入皇宫进行宴乐表演为基本情节,舞台设计与电视转播借助高科技手段为穿越时空的舞者提供了让人沉浸和震撼的背景环境。节目的大多数要素,如妆容、服饰、舞姿、背景的设计灵感,均来自千年之前的那个传奇时代。而当代舞者的一颦一笑,则让凝重变得灵动、让传统融入当下。
这些节目何以流行甚至“出圈”?它们为视听创作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哪些路径启示?这些问题不该被轻轻滑过。
得到青年群体的共鸣与认可,一直是当代文化工作者的创作命题。这些节目在进
行形态创意和主题设置时,都瞄准了当代主流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需求。它们充分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萌、趣、情、识营造共情体验和艺术共鸣,并创新舞台表现手段,
将传统元素与当代视角相结合,从而呼应了当代年轻人关心的情感话题和美学话题。《典籍里的中国》舞台上,伏生对于妻子的怀念和对战火逃生的追忆,不仅是简单的史实描述,还可以感受到试图联通古今情感与价值观表达的努力。当这些视听内容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和认可后,他们会主动分享与点赞,为传统文化注入传播能量。
要承认,《唐宫夜宴》的惊艳和“伏生护书”的动情,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多场景变换和舞美设计等舞台创新,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黑科技”,让古今对话成为可能,让“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有了物质基础,也让时空的穿透力变得真实可感。短视频和社交平台等传播领域的新技术也推动着精品节目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度在当下的社会场域中迅速传播并维持热度。
我们可以看到,大屏和小屏的融合与互动,让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短视频成为“出圈”的胜负手,传统电视节目中需要针对短视频专门设计动情点和传播点;而长视频则具有完整的知识信息和多元的表达空间,适合集体观看。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新技术纳入创意视野,是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网络平台高频度推出各类综艺,且风头一直不减,对传统媒体来说确实构成不小的压力。值得欣慰的是,传统媒体也不乏让观众眼前一亮的精品力作。这启示我们,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虽然在技术革新和资本运作方面,传统媒体或无法走在市场化媒体的前面,但精品视听内容正是传统主流媒体转型为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凭借。事实说明,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传播平台可以拉平起跑线,平衡不同机构之间的既有优劣势。只要积极进取、锐意创新,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转化规律,那么,传统媒体就仍有机会在移动互联网的新舞台上大放异彩。
6
从《唐宫盛宴》到《你好,李焕英》,“爆款”的秘诀是什么?
来源:半月谈2021-02-18
继河南卫视春晚舞蹈节目《唐宫盛宴》出圈后,《你好,李焕英》再度引燃观众热情,成为贺岁档电影中的爆款。它们无疑收获了万千粉丝的满堂喝彩,更承载着时下观众对高
质量文艺作品的深层次需求。
《唐宫盛宴》是一支约5分钟的舞蹈节目,作品创新表达方式,将大唐风华融于少女的一颦一笑。舞蹈背景运用5G+AR技术,配以“妇好鸮尊”“千里江山图”“青铜牛尊”等八件国宝,唐朝少女们在国宝国画之中穿行起舞,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活起来的博物馆奇妙夜。节目一经播出,不仅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更带动了一波“博物馆热”——许多观众在节日期间走进身边博物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说《唐宫盛宴》胜在“创新”,那么《你好,李焕英》则妙在“真情”。导演、编剧兼主演贾玲历时数年打磨剧本,将对亡故母亲的思念倾注于创作、拍摄、剪辑全过程,让广大观众从“李焕英”身上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体验了一场亲情重温之旅。
截至2月18日0时,《你好,李焕英》票房突破28亿元,还吸引了不少观众来到位于湖北襄阳的取景地“打卡”。
在倡导“就地过年”的这个春节,一道道惊艳亮相的文化大餐,给不能回家的游子带来了精神慰藉。从《唐宫盛宴》“出圈”到《你好,李焕英》“口碑爆棚”的事实说明,“走心”的高质量文艺作品永远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歌舞作品,粗制滥造者、哗众取宠者、低级媚俗者依然有之,有的圈内人总是抱怨票房低、作品受冷落,殊不知自己不用心不用情才是根源。如果只是单纯的舞蹈表演,《唐宫盛宴》的影响力肯定没有这么大;如果只是一味煽情,《你好,李焕英》也不至于引发如此广泛的情感共鸣。两部文艺作品的成功启示我们,新颖的表达方式与朴素真挚的情感是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两大法宝。最朴素的情感暖人心,最生动的表达更耀眼,兼顾里子和面子,就能抓住跨越年龄层次的心,让文艺作品叫好又叫座。
身处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文艺创作者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挑战——受众群体分化、“草根”蓬勃发展,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对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化,坚守民族之“根”、人民情怀的文艺作品,永远是观众的内心需求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们相信,只要顺应中国观众的深情呼唤,从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养分中充分汲取,就一定能够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
美追求的优秀作品。
7
《你好,李焕英》,为何如此打动人心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1-02-18
春节假期,电影《你好,李焕英》异常火爆。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17时,该片上映6天的票房突破26亿,凭借口碑完成全面逆袭,相关话题屡登热搜。观众坐在电影院里,一开始被频繁逗笑,后来又潸然泪下,无数次泪奔,电影用温情而真挚的艺术手法呈现了细腻、无私的母爱,感动了无数人的心。
导演贾玲的这部处女作是为了纪念妈妈,故事情节简单却耐人寻味。女儿贾晓玲从小就没给妈妈省过心,在妈妈遭遇意外车祸后,她悲痛难言,趴在病床前失声痛哭:“我当你一回女儿,连让你高兴一次都没做过。”处于崩溃状态下的贾晓玲,竟意外穿越回到1981年,和年轻时的妈妈李焕英相遇,成为好姐妹。贾晓玲想尽办法让妈妈更高兴,付出种种努力想要改变妈妈的命运……然而没想到的是,妈妈其实也从2001年穿越了回去,提前晓玲一步,但她没有戳破,而是默默配合着女儿……因此现在的李焕英,就是自己的妈妈,即使重来一遍,妈妈依旧做了同样的选择。
正是因为母女间的这份简单、纯粹、诚挚的情感内核触碰了人们内心柔软的地方,打动了千万观众。有网友留言说“哭到口罩全湿”“别画眼妆,记得带纸巾”,而看完电影后也有网友在朋友圈贴出自家“李焕英”的老照片,说明观众从中产生了同频与共振。电影中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其实是母亲与女儿内心的照视,在穿越、回望的艺术形式中诉说真实心愿,把现实生活中羞于表达的感情淋漓呈现。在很多看不到的地方,妈妈的爱也一直都在。正如网友评价:“你以为你很爱妈妈,结果妈妈比你想象中更爱你。”
电影中的“李焕英”也是现实生活里无数母亲的缩影,她们同样平凡而伟大,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11年前“春运母亲”的照片感动亿万国人,照片中的这位母亲肩背比人还高的巨大行囊,一手拎着破旧双肩包,一手抱着襁褓中熟睡的孩子,眼神刚毅坚定地望着前方……而11年后记者找到她采访时,她说自己当初之所以做出外出务工的决定,正是为了手中嗷嗷待哺的孩子。“就是希望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不要跟自己一样,永远走不出这座
大山。”此外,还有“暴走妈妈”陈玉蓉,为给儿子捐献适合移植的肝脏,每天暴走10公里,让自己的脂肪肝消失;“警察妈妈”蒋晓娟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敞开警服为受灾婴儿喂奶;“最美妈妈”吴菊萍奋不顾身地用双手接住从10楼坠落的女童,手臂被撞成粉碎性骨折……作为母亲,她们有为母则刚的坚强勇敢,有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也有无微不至的关怀操劳。
每个妈妈都了不起。爱在当下,莫子欲养而亲不待。从现在开始,珍惜妈妈在身边的每一天,像她爱我们那样更爱她,力所能及地陪伴她、体恤她、理解她;同时,也更好地生活,勇往直前、阳光向上、健康开心,让妈妈遂心、放心。
8
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年轻人为何爱上正剧?
来源:澎湃新闻 2021-02-18
比起下载,我更爱在视频平台上看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后者有弹幕。年轻人齐刷刷地把自己想说的话打在屏幕上,不仅场面壮观,更能与他人共同分享观剧感受,热闹得很。
《觉醒年代》放到第三集,一位名叫毛泽东的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青年学生才刚刚登场。他在雨中奔跑的一组镜头,充分展现了当时百姓窘迫、穷苦的生活状况,让人印象深刻。而让我更难忘的是,铺天盖地的弹幕,几乎遮蔽了整个屏幕,连剧中人物的脸都看不清了。观众对这部剧的高度评价,可见一斑。
从不久前热播的《山海情》《大江大河2》,到现在的《觉醒年代》,这些作品持续引发的观剧热潮,值得关注。从主题和题材上来说,它们都是实打实的主旋律影视剧,按照以往的经验,似乎并不是最受年轻人追捧的类型。但是,社交媒体上讨论的热度、视频平台上的弹幕数量、相关网站上的超高评分,无一不在说明,今天的年轻人,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些正剧。
这是为何?剧本的扎实、演员的用心、
制作的精良,当然都是重要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所以,我们因为《大江大河2》里的改革者宋运辉被调离岗位、《山海情》里的开拓者马得福和李水花有缘无分而感到意难平,也因为在《觉醒年代》里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生活气息十足的陈独秀而感到耳目一新。
但这种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又不只是一个艺术问题。观众从这些作品中看到的,不仅是对生活的被动反应,更有对现实、对历史的主动思索。在《大江大河2》《山海情》里有官僚主义,但没有通常的人道主义式坏人;在《觉醒年代》里,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之间有分歧、争执,但没有一个人物被脸谱化处理。这和以往某些主旋律影视剧中的“正/邪”“善/恶”二元论有着根本区别。
《大江大河2》里有改革者遭遇的重重阻力,《山海情》里有扶贫工作不被老百姓理解的辛酸,《觉醒年代》里也有早期革命领袖的幼稚和冲动。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
没有简单粗暴的灌输,不回避曾经走过的弯路、不掩饰曾经遭遇的困难,这是上述影视剧的共同特点,也是它们能够牢牢抓住年轻观众的原因。影视剧创作范式的转变背后,是心态的成熟和文化的自信。今日中国的强大,早已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水平的发展上。
艺术是有社会本质的,文艺思想的创新和社会意识的成熟,是相辅相成的。当陈独秀的两个儿子登场时,许多年轻观众在弹幕里争相表达着对他们的钦佩,还主动补充历史资料,做起科普工作。“他们和我差不多大,已经做了那么多伟大的事”,这是屏幕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弹幕。
谁说今天的年轻人只爱霸道总裁剧、爱情甜宠剧、古装玄幻剧?有内容、有思想的国产正剧,才是他们的“菜”。一批优秀主旋律影视剧的涌现,不仅有主创人员的功劳,更是对时代呼唤的有力回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道路。陈独秀、李大钊、宋运辉、马得福……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背景,但风华正茂的他们都有为国家干事业、为人民谋幸福的志向。年轻的观众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历史,还有人生路上的坐标和向导。
如何避免虚度一生?如何绽放青春芳华?显然,如今的年轻人“爱上”的是优秀影视剧,更是蕴藏于其中的理想光辉。
9、光明日报评辛丑年央视春晚:春风不及春望早,春晚已报春程好
来源:光明日报 2021-02-17
虽然口罩还封印着面容,但封印不住清澈的眸子、喜悦的瞳仁。辛丑牛年来到时,央
视春晚现场的景象,展现给我们、你们和他们的是:今天,在北京、在武汉、在中国,疫情的关联词已经不是“抗击”而是“防控”了。辛丑年的春晚,是奋斗的成果,是胜利的标志。
所以,它开场歌舞的总体舞美造型是暄妍怒放的牡丹。大幕开启,百位演员联袂出场,牡丹朵朵,映满荧屏。“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意蕴,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不能不让观众体会到“每个人都了不起”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气象。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春晚穹顶上满幕的福字,是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凝聚,也是送给各国人民的美好祝愿。随着“伊阿呀呀雷欧”欢快节拍的响起,文明之花、艺术之美,从金字塔下延伸,绽放于五洲四海,交融于美美与共的舞台。
春晚连线视频中,意大利歌曲咏颂的太阳和爱情,不分东西、不分肤色,是人类共情同心的向往。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岳云鹏所作的“春晚节目统计报告”,把历年央视春晚各类节目时长计算到分钟,把“包袱”抖到了相声之外,够得上是个“奇葩”。在这“奇葩”之外,他和孙越演绎的春晚歌曲点播,从《让我们荡起双桨》唱到了《故乡的云》,从《青花瓷》唱到了《中华民谣》,从《牵挂你的人是我》唱到了《最亲的人》,从《我的1997》《相约98》唱到《七子之歌》……每一起头,哪怕只有两个字甚至一个词,都能赢得全场应和,经久不息。在这个“场效应”中,
每首歌都叩动了亿万同胞的心弦,对青春的赞美、对爱情的希冀、对亲人的挂念、对历史的敬仰和对祖国深深的祝福与眷恋,回旋着、荡漾着,萦绕在现场观众的心头和屏幕前观众的肺腑。一首首歌曲应和着自尊、自信和自强的蛩音,共鸣着爱人、爱家、爱国的旋律,汇聚在《我爱你,中国》的乐章中,历久弥珍。
央视春晚常有武术节目,今年台上的拳脚虽与往昔相去不远,但背景配乐却大有不同。武僧出场时,伴随着《少林寺》“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的歌声豪气而出。一番矫健的技击,连贯的刀剑飞舞之后,当太极挥洒开来之时,雄浑的配乐直入心扉。从隋末到晚清,自觉远到霍元甲,从建社稷到为国族,侠之大者以道驭武,因德立身,为民仗义,尚武而不耀武,强己而不强人。一串武术节目在一舞身手动四方之间,彰显的其实是气定神闲的心胸。与刚健武姿相映成趣的,是舞蹈《茉莉》的柔媚,是舞蹈《朱鹮》和《吉祥、吉祥》的清灵。美丽中国、江山多娇、物华天宝……无论是江南的如花美颜、细
花翠伞,还是秦岭的红羽鹭鸟,西南的蓝绿珍禽,春晚舞台上妙龄女子们用丰富细腻的肢体语言,呈现出人的怡然、花的天然、鸟的翩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在其中,栩栩如生。
新厂长上任,旧毛病未消,小品《大扫除》就在岳副主任的“格局观”与老孙的格格不入之间发生了。好不容易学会了“刷外不刷内”“坐虚不坐实”“鼓掌最后停”和“文重前四句”,老孙还要去虚构没经历过的大扫除心得体会。在观众的笑声中,有多少无奈,有多少自嘲啊!《大扫除》以辛辣的讽刺,揶揄了形式主义的做派、官僚主义的作风,揭穿了精致办公室主义者的套路。看似家事喜剧的《一波三折》,因为贾大姐还挂着个“团长”的头衔,也让它的寓意溢出了家庭之外。“贾团”数落起团员们的身体状况和疑虑心态时,义正词严、头头是道,轮到自己头上时,顿时口干舌燥、魂飞魄散、手足无措。在彼一时、此一时之间,贾大姐无法将“吾道一以贯之”情有可原,而“贾团”不能一以贯之,则是给有点“芝麻权”的人们一个戏谑的提醒。至于在相声《如此家长》里,“偷称”这个包袱抖得好,它督促着要为孩子着想的大人们,都掂量掂量“上梁”和“下梁”的关系。
在春晚的主屏上,雄州壮列;在春晚的席座间,楷模比肩;在春晚的穹顶上,俊采星驰。
春晚的舞台从来都不乏英雄的身影,从来都屹立着时代的榜样。过去的一年,是英雄辈出的一年,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从“十三五”规划收官到“十四五”全面擘画,从“奋斗者”的深潜探底到“嫦娥五号”月面取样、“天问一号”奔向火星,多少中华儿女在砥砺前进,在奋勇攀登。在春晚赞美的英雄中,在“向祖国报告”的行列里,从社区到医院,从戈壁到中州,从大地到太空,多少中华儿女不负韶华、壮怀激烈,他们铭记着初心,献出了爱心,蹈厉着雄心,“把奉献的脚步融入祖国的山河”。而在春晚如牡丹绽放的除夕,天南地北又有多少人“心怀祖国,守岁在万水千山”,瞩望着星辰大海。
春风不及春望早,春晚已报春程好。在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没有余寒可以阻止明媚的春光,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中华民族奋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