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略读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以提升阅读素养。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结合“雷锋精神”产生的背景及现实意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雷锋精神”的传统性、群众性、传承性。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雷锋精神”的内涵和背景,云南地区风土人情介绍资料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示例: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课文,你会被课文中的人物所感染。
2. 听读课文。要求:画出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听读后全班交流生字读音;结合注释或师生交流,理解词义。
3.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4. 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课文都写了哪些人,这些人的出场顺序和出场方式是怎样的。在书上画出人物,并用序号标出出场顺序。
全班交流,明确:① “我”、老余②瑶族老人③一群哈尼小姑娘④解放军⑤梨花
解放军和梨花是间接出现,其余人物是直接出现。这里可以点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让学生读一读小姑娘介绍解放军和梨花的段落,感受侧面描写的作用。但不宜过深讲解概念。
第二课时
1. 承接上节课的任务,继续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课文中的几组人物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场的,都做了哪些事。可以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用填写表格的方式完成。
2. 复述课文,明确课文的行文思路,体会课文构思的妙处。先请同学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复述一遍;再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一遍。要求:复述时要抓住每个环节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练、准确,表达要清晰。
提问:以上两种构思方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为什么?目的:了解课文结构的特点,体会用人物语言插叙故事情节的效果。
按课文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 “我”、老余、
瑶族老人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的妹妹照料小茅屋——梨花的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 “我”和老于路过这里住宿,并和瑶族老人一起修葺了小茅屋。
比较: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3. 研读课文细节,体会情感。抓住重点段落、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深意。
提问:“我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现小屋的?小屋里有些什么设施、食物和标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引导学生研读1—12段,找出关键句段,体会人物情感。关注这部分中出现的生字词,如“起伏”“暮色”“露宿”“漆黑”“简陋”“喷香”“茅屋”等,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第三课时
1. 引导学生读13—37段。抓住重点句子,概括这部分的思想内容,明确人物的精神内涵。注意这部分出现的生字词,如作声、恍惚、修葺、约莫等,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2. 讨论、交流。设问:课文围绕“小屋的主人是谁”这一核心问题,出现了几次误会?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共出现两次误会。第一次, “我”和老余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第二次,“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以为哈尼族小姑娘是主人。这两次误会的描写,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他们虽然不是小屋的主人,但是他们所做的一切,同样是在助人为乐。
3. 设问:结合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个难点,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发表意见,逐步引导。目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实质,明确写作目的。全班讨论、交流。明确:小茅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的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4. 设问:题目《驿路梨花》的含义是什么?课文共写了几次梨花?哪些写的是作为
植物的梨花,哪些是写人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目的:理解课文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感
知课文写法的巧妙。讨论、交流。明确:课文标题《驿路梨花》,字面意义是指驿路上盛开的洁白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哈尼族姑娘梨花,更是梨花精神即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文中三次写到梨花:开头实写梨花,烘托出小茅屋的不平常,把读者带入优美的意境;
中间虚写梦中的梨花,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结尾再次实写梨花,并引用陆游的诗句,人花相映,突出人的精神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课文把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起来,洋溢着浓郁的诗意,给读者美的熏陶。
第四课时
1.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语气,把握情感;发音正确。
2.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品析、揣摩、体会重点句段的任务。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景物描写的词句、段落,分析其作用。
3. 全班交流。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语、句子摘抄下来。
4. 生字词测验。教师进行批改、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