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面对法治理解正确的是()
①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②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③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 ④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2. 法律,是国家产物,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下列关于法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 法律也能判断是非曲直
C. 原始社会没有法律 D. 法律能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3. 我国法律在许多方面针对未成年人做出了专门的法律规定,对我们的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抚养权等进行专门保护。只有这些法律规定落到实处,我们的基本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这说明()
①法律服务我们的生活 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提供了自由生存
和发展的空间 ③我们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④法律规定并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 我们出生后,父母就会到派出所给我们上户口;十八岁之前,我们会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成年后,我们将走上工作岗位,又与劳动法紧密相连;到了一定年龄,我们又将依据相关法律退休;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熟悉和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些事实说明()
A. 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B. 儿童时期与法律无关
C. 成年人与法律的联系更加紧密 D. 法律对人们无能为力
5. 依法生活,会获得美满的生活。法律调整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邻里关系、继承关系等社会关系。按照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符合全体人民的愿望,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是一种协调、和睦、稳定,有利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关系。这体现了()
A.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B. 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
C. 法律规定公民履行的各项义务 D. 每一部法律都应生活需要而制定和颁布
6. 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表现在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下列情境中能体现其突出表现的是( )
A. 初中生小刚每天按时上学,认真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B. 初中生小贝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力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C. 初中生小青按照学校的要求,每天穿校服,不带手机到学校
D. 青岛一位化名“徽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给他人
7. 某法庭受理了一起子女赡养纠纷案。已经70多岁的王某,现独居生活,年老体弱也没有经济来源,但3名子女却不尽赡养义务,于是王某将3名子女起诉到法院。最终,法院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规定,依法判定3名子女给付赡养费并对王某进行轮流赡养。这一案例说明( )
①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做后盾
②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不能依靠道德、亲情进行协调
③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人们的生活
④法律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8. 下列关于法律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②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的相关规定均出自《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③在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④根据当今的标准,豆蔻年华、志学之年、桃李年华等称谓都属于未成年人
⑤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里的“全体社会成员”指的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A. 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④
9. 如图漫画告诉我们( )
A.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 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10. 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土,法律维护我们权利的方式是( )
A. 解决纠纷 B. 制裁违法犯罪
C. 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 D. 规定我们的权利
11.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子女抚养”“隐私泄露”“高空坠物”“高铁占座”……日常生活中民众关心的许多权利保护问题,都可以通过民法典寻求答案。这说明( )
A. 法律仅对我们发挥保护作用 B. 法律只对违法的人有约束力
C. 法律可以解决生活一切问题 D. 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2. 在日常生活中,法律如同空气和水一样,与我们相伴。这一说法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 生活完全依赖于法律 B. 法律来源于生活
C. 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D. 只有违法的人才需要学法
第11页,共11页
1. 在高铁“霸座男”的视频被传至网上引起公众广泛批评之后,“霸座女”又出现在列车上。对于此种行为,从法律角度看,我们青少年要做到( )
①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
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③勇做法律的宣传者、践行者
④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某校在深化校园创建活动中,要求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下列同学们的行为,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①按照交通标识骑行自行车
②打听同学的秘密并到处传播
③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④破坏路灯和座椅等公共设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近日,江苏省、山东省检察机关依法对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令政策涉嫌受贿案,中共山西省委原常委、太原市委原书记陈川平涉嫌受贿、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孙鸿志涉嫌受贿、贪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提起公诉。自十八大以来掀起的反腐风暴,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大批腐败官员纷纷落马,都充分说明( )
①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②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做到违法必究
③明星、官员违法犯罪要受到更加严厉的法律制裁
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4. 下列对法治历程认识正确的是()
①法律产生于原始社会
②国家产生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③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
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管理社会只需要法律即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5. “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它谁触电;法律是个守护神,惩处违法护好人。”这句话体现了我国法律( )
①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②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③保护公民的一切利益
④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近年来,国家严打酒后驾驶.市民张明宝在深度醉酒状态下独自驾车,造成5死4伤的严重后果,被南京市中级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说明( )
A. 酒后驾驶是严重违法行为
B. 我国法律是保护人民,惩治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
C. 凡是违法行为必然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D. 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导致严重的违法行为
7. 2020年2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发布首批十个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该批典型案例共涉及抗拒疫情防控措施、暴力伤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等七类犯罪。发布这些案例( )
①体现了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是用法治保障疫情防控的需要
③能够消除疫情防控违法犯罪行为
④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8. 浙江农民陈某因捉了114只癞蛤蟆被抓,被告知涉嫌非法狩猎罪。陈某一脸茫然,声称“不知道捉癞蛤蟆犯法”。这一案例告诉我们( )
A. 不知法就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 B. 要认真学法,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C. 法律禁止的行为坚决不做,否则就是犯罪 D.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得伤害任何动物
9. 法律是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我们青少年更要知法,学法。青少年要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益,就应
①懂得道德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而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②知道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强制性、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不会导致违法犯罪
④知道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第11页,共11页
⑤学会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A. ②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1.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典》的颁布实施
①为维护我们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提供了法律保障②用规定权利与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③为维护社会和谐、公平正义保驾护航④确保公民的民事权利不受侵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 有关研究表明,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规范使用安全带能使事故死亡风险大幅降低。自2020年6月1日起,公安部在全国开展“一盔一戴”安全守护活动,依法查处不戴头盔、不系安全带等违法行为。此举
A. 切实有效杜绝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B. 说明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C. 能迅速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 D. 有助文明出行,确保道路通行秩序
3. 我们在学校上学有义务教育法保护;我们的父母上班有劳动法保护;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都必须遵守交通法规;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说明( )
A. 法律只与我们学习有点联系 B. 法律指导着我们未来的生活
C. 法律只对违法的人有约束力 D. 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4.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对这一观点理解错误的是( )
A.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B. 法律和道德能够解决社会生活中一切矛盾
C. 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D.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合法权益
二、简答题
5. 材料一:为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发生,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该方案强调,按照教育为先、预防为主、保护为要、法治为基的原则,健全预防、处置学生欺凌的规章制度,确保把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
材料二:我国为保护未成年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等,从不同的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各种权利,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利益。
(1)材料一体现了对中小学生的什么保护,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保护?
(2)材料二体现了法律的哪个特征,同道德相比,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3)为避免校园欺凌,请你向同学们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6. 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请仔细观察漫画,从法律作用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三、分析说明题
7. 材料一: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呈上升趋势,引发社会关注。广东一高中生沙某伙同同学李某在放学路上殴打羞辱初中生小云,造成小云轻微伤,并出现精神抑郁。法院依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规定,认定沙某和李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四个月和一年两个月。
第11页,共11页
材料二:鉴于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全国人大常委会2020年12月26日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下调了未成年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明确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材料一中的案例,指出犯罪的基本特征。
(2)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修正案,决定下调未成年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对此,你如何看待? (三方面即可)
1. 【远离犯罪,健康成长】A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因调查(调查人数:30人)
调查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自身因素调查(如下图)
未成年人应从调查一中反思什么?
调查二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沉迷网络游戏,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出入 KTV、台球厅等营业性娱乐场所,为了支付高昂费用,不惜以身试法,实施抢劫、盗窃等,此外,家庭过于溺爱或不闻不问、疏忽监管也是导致A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请你从不同角度谈谈对调查二的认识。(提示:可从个人、家庭、社会角度作答)
2. 【知法明理体验践行】
材料一: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它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和规则。
材料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锡市公安局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部署要求,严厉打击各种影响疫情防控工作的违法犯罪行为。1月24日至2月6日,全市共依法查处妨碍公务、寻衅滋事、聚众赌博、哄抬物价、传播虚假及有害信息等违法犯罪案件39起,依法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99人。
材料一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一说:法律在我们生活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是一种规范,一种规则。知道规则的人,才会生活。知道法律,就要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不允许做的事,做了会有什么后果;知道法律,就要知道允许做的事怎么做。按照法律做事,就能受到法律的保护;不按法律办事,就得不到法律的保护,甚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1)从法律与生活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第11页,共11页
材料二: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2)“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法治对中国梦的实现有何意义?
第11页,共11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对法治的认识,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准确把握题干设问角度,推导正确答案。
【解答】
根据教材知识,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C。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对法律的认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准确理解题意,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确定答案。注意此题是反向设问。
【解答】
法律,是国家产物,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律,这说明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也能判断是非曲直,原始社会没有法律,故ABC不符合题意;法律有利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法律不能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生活需要法律,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所学,准确作答。
【解答】
根据所学,分析题干关键词“财产权、继承权、保护、有效保障”等可知,材料说明法律服务我们的生活,保障着我们的合法权益,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①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我们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题干主旨,准确分析和理解选项,推导正确答案。
【解答】
我们出生后,依据《户口登记条例》,父母就会到派出所给我们上户口;十八岁之前,我们会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成年后,我们将走上工作岗位,又与劳动法紧密相连;到了一定年龄,又将依据相关法律退休;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熟悉和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些事实说明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A正确;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儿童时期与法律有关,B错误;我们的一生都与法律紧密联系,C错误;法律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法律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D错误。
故选A。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考查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解答】
法律调整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邻里关系、继承关系等社会关系。按照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符合全体人民的愿望,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是一种协调、和睦、稳定,有利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关系。这体现了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法律的作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准确把握题干设问角度,推导正确答案。
第11页,共11页
【解答】
联系教材知识分析题文可知,初中生小刚履行受教育义务,体现了法律的规范作用,A符合题意;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行为,B不符合题意;C体现的是初中生小青按照学校的要求做事,没有体现按照国家法律做事,不符合题意;D体现的是“徽尘”热心公益,履行道德义务而不是法定义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解答】
根据教材知识可知,题干案例说明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做后盾,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并保护人们的生活,法律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故①③④符合题意;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能够依靠道德、亲情进行协调,故②错误。
故选B。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法律常识。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法律常识,做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我国法律区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年龄界限是18周岁,未满18周岁的婴幼儿、少年、青年是未成年人,①正确;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除此以外,《宪法》《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也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做了规定,②错误;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③正确;豆蔻年华指十三女子,是未成年人,志学之年是指十五岁,也是未成年人,桃李年华指二十岁女子,已经成年,④错误;全体社会成员指在我国领土居住的所有人,包括中国公民和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⑤错误。
故选B。
9.【答案】C
【解析】漫画主旨是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体现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C符合题意;AB是法律特征,D是法律内容,都不符合题文主旨,排除。故选C
本题考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法律特征.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正确解答此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与法律普遍适用性的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排除干扰项.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法律的作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题干主旨,准确分析和理解选项,推导正确答案。
【解答】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C正确;AB说法片面,排除;D属于法律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生活与法律的关系,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题干主旨,准确分析和理解选项,推导正确答案。
【解答】
民法典的颁布,使日常生活中民众关心的许多权利保护问题,都可以通过民法典寻求答案,这说明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D正确;法律不仅对我们发挥保护作用,还有规范作用、指引教育的作用,A错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B错误;C夸大了法律的作用,错误。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
第11页,共11页
【分析】
此题考查生活与法律,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根据题意排除错误选项和干扰选项。
【解答】
根据所学,题干中“法律如同空气和水一样,与我们相伴”告诉我们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故C正确;生活需要法律,但不是完全依赖于法律,A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与题意无关,故排除;人人都需要学习法律,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霸座男和霸座女的行为,都是缺乏规则意识、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作为青少年,要树立法治观念,学法、守法、用法、护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要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做法律的宣传者、践行者。①②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④不属于青少年角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树立法治观念。树立法治观念是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只有人人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用法维权,才能有效地保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守法用法,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解答本题要把握好考查的主体,对应正确题肢,完成解答。
1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分析,符合这一要求的是按照交通标识骑行自行车,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①③做法正确,②④属于不良行为。
故选: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治观念的认识与理解,依据基础知识,明确题干要求,正确作答。
本题在审题中尤其要把握题干要求,在此基础上对选项进行排除和对比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否则很有可能因粗心而导致选错
15.【答案】B
【解析】自十八大以来掀起的反腐风暴,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大批腐败官员纷纷落马,表明我国法律不因腐败官员身份特殊而免于追究法律责任,都充分说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做到违法必究,①②④符合题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明星、官员违法犯罪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③错误,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法律特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排除错误项。
16.【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对法治历程的认识,考查知识的理解和再现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抓住题干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由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没有法律,①不符合题意;国家产生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②③符合题意;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是,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关系,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答案】B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法律的作用表现在: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也为我们批评、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分析可知,“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它谁触电”,体现了法律规范人们行为,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法律是个守护神,惩处违法护好人”,体现了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故①②④符合题意。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不是一切利益,故③错误。
故选:B。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法律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审清题意,把握法律的作用,对照选项、仔细排查即可。
18.【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张明宝醉酒驾车,造成5死4伤,被南京市中级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说明我国法律是保护人民,惩治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故选项B符合题意;A说法太绝对;C
第11页,共11页
说法错误,违法行为不一定违反刑法;D错误,一般违法行为不一定导致严重的违法行为;故选B.
该题考查犯罪行为的特征;犯罪必须具备三个特征,首先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其次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最后,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具有刑罚当罚性.
对于这个知识点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这个地方有一个混淆点那就是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19.【答案】B
【解析】题文中,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做法旨在警示人们自觉守法,让人们懂得抗拒疫情防控措施、暴力伤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的严重后果,其做法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对违规者进行处罚,也是用法治保障疫情防控的需要,②④正确;①不符合题意,题文未涉及法律的制定或认可;③错误,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本题考查法律特征。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认真审题,把握最高人民检察院做法的目的及意义,依据题文信息,对照选项分析选择即可。
20.【答案】B
【解析】浙江农民陈某涉嫌非法狩猎罪的原因在于法治观念淡薄,警示我们公民要认真学法,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B符合题意;A错误,违背法治精神;C错误,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行为;D说法绝对,排除。故选B
本题考查树立法治观念.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民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正确解答此题要抓住题文材料关键信息分析,学会辩证认识问题,明确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21.【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青少年学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解答该题需理解青少年学会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应注意题意和选项的关系。
【解答】
题干的核心青少年学依法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知道知道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强制性、具有普遍约束力;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学会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②④⑤说法正确。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①说法错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会导致违法犯罪,③说法错误。故选 A。
22.【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考查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教材相关知识点相结合,确定答案。
【解答】
根据所学,《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维护我们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提供了法律保障,用规定权利与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为维护社会和谐、公平正义保驾护航。①②③符合题意;《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民事权利,④说法太绝对,错误。
故选B。
23.【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法律的作用,考查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教材相关知识点相结合,确定答案。
【解答】
自2020年6月1日起,公安部在全国开展“一盔一戴”安全守护活动,依法查处不戴头盔、不系安全带等违法行为。此举说明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B符合题意;依法查处不戴头盔、不系安全带等违法行为有利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A说法太绝对,错误;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需要有一个过程,C夸大了安全守护活动的意义,错误;“一盔一戴”安全守护活动是对安全的守护措施,与文明出行,道路通行秩序没有直接联系,D排除。
故选B。
24.【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从上学、劳动、出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等方面反映法律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规范公民行为,表明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D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没有认识到法律与生活的关系;B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错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故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律的作用。法律规定人们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侵犯他人权利和
第11页,共11页
不履行义务的行为给予制裁。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纠纷或矛盾的作用。法律具有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功能,并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与和谐。
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文材料关键信息分析,排除错误项与干扰项。
25.【答案】B
【解析】题文语句涉及法律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说明了维护合法权益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法不可违,违法必究。分析可知,A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解决社会生活中一切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也为我们批评、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认真审题,把握法律的重要作用,依据题文信息,对照选项分析选择即可。
26.【答案】(1)社会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司法保护。
(2)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3)树立法治意识;遵守校纪校规;加强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面对校园欺凌,既要“智”斗,又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解析】(1)此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第一问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对中小学生的社会保护;第二问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教材可知,除社会保护外,还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司法保护。
(2)此题考查法律的特征,第一问考查运用知识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二体现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第二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依据教材可知,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是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3)此题考查避免校园欺凌的做法,属于建议类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从树立法治意识;遵守校纪校规;加强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面对校园欺凌,既要“智”斗,又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回答。
27.【答案】本题考查从法律作用的角度针对漫画谈认识。由漫画文字信息可知,第一幅图体现了父母虐待子女会受到惩罚,第二幅图体现了对监护人职责的明确规定,由此可得出法律规范监护人的行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作用。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①父母虐待子女受到惩罚及对监护人职责的明确规定,表明法律规范监护人的行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②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也为我们批评、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解答时,需认真阅读漫画,把握法律的作用知识点,找到漫画信息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进而分析作答。
28.【答案】(1)沙某李某被依法判处寻衅滋事罪:因为两人行为造成小云轻微伤并且精神抑郁,说明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两人行为触犯了刑法的相关规定,说明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两人被判处有期徒刑,说明犯罪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2)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律根据实际生活的变化加以调整,是合理的;法律的修改需要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或: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有利于依法追究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惩治犯罪;有利于警示未成年人杜绝严重不良行为,依法自律;有利于警示未成年人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等等。
【解析】(1)此题考查犯罪的基本特征,考查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准确理解题意,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确定答案。学生运用犯罪的基本特征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回答即可。
(2)此题考查对下调未成年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认识,考查运用知识能力。学生从积极改进规则、下调未成年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意义角度回答即可。
29.【答案】【小题1】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因法治意识淡薄,从沾染不良习气、盲目好奇,易冲动等开始的;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容易发展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要提高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防微杜渐,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等。
【小题2】国家要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社会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要认真履行对子女的扶养、教育和监护的职责,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要依法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及时教育和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个人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解析】(1)由表中信息得出未成年人法治意识淡薄,其犯罪往往是从自制力弱,易冲动,沾染不良习气,交友不慎,盲目好奇等开始的;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容易发展为违法犯罪;要提高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等。据此作答。
(2)本题考查如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结合材料答出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角度答题即可。
第11页,共11页
本题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材料分析题形式呈现。在掌握相关知识点基础上,分析材料内容,依据题意作答。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答时要审请题意、把握课本有关知识,对照各题题意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30.【答案】【小题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小题2】①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②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③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解析】1. 此题考查法律的特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表明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这是法律的一个特征。
2.
此题考查法律的作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分析材料,可从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等方面作答。
31.【答案】(1)法律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密不可分;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说明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3)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解析】(1)此题考查生活离不开法律,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法律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密不可分、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等方面回答。
(2)此题考查对法治的认识,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可知,设问中这句话说明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3)此题考查法治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考查对教材重点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