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
【详解】
联系材料中的“摧毁商殷及其同盟淮夷的残余势力”、“新占领的东方”、“建立军事据点”等信息可知,周初的分封是一种武装驻防事业,其目的主要在于作为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实际上它具有武装部落殖民的性质,D正确;政治认同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材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属性而非文化属性,排除B;西周的分封制不属于贵族同盟,排除C。
2.A
【详解】
据题意可知,晋国赵氏的措施是变革了传统的选官制度和赋税制度,有利于奴隶制度的瓦解,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A;“直接造成”的说法有误,排除B;材料反映的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纷争不断,排除C;“全面崩溃”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D。
3.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之所以出现南北分卷和名额分配措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南北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南方的教育文化水平高于北方,所以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故选C;这一措施是为了对教育文化水平落后的地区进行照顾,而非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D;这一措施与人才选拔程序无关,排除B。
4.C
【详解】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之师也”体现了王夫之经世致用的思想,故C正确;王夫之的思想冲击了宋明理学的权威,故A错误;这不能体现史学革命的必要性,故B错误;该思想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没有影响,故D错误。
5.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地方督抚的财权进一步扩大,这不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而且为兴办洋务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故B正确;地方财权的扩大和清朝官员腐败现象加剧没有必然联系,故A说法不合适;这不是清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故C错误;“形成军阀割据的格局”说法错误,故D错误。
6.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为缓解军费支出困难,分七次向英国银行借款,总数额尚不及军费开支的一半,说明每次借款的数额都不大。近代以来,列强向清政府借款都会附加许多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这会削弱清政府的统治能力。因此,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可推知,清政府对外借款态度比较谨慎,故D项正确;清政府是向英国的银行借款,不能得出清政府与英国结盟的结论,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战后赔款,况且中法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战后签订的《中法新约》也没有战争赔款的条件,故排除B项;清政府财政制度迈向近代化是在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撤销户部,改为度支部,接轨世界通行做法,制定预算法则,故排除C项。
7.A
【详解】
4
③是“康乾时之中国”,此时中国主权完整,经济世界第一,西方国家不敢藐视。②是“咸(丰)同(治)时之中国”,此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入侵中国。④是“现在之中国”,即1911年的中国,遭到列强瓜分。①是革命党人所担忧的“将来之中国”,面临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的危险,A正确;排除B、C、D。
8.D
【详解】
材料“把抗日英雄模范的'立功喜报,写上英雄姓名。许多村敲锣打鼓作为新年礼物赠送给军烈属、功臣家属”反映了抗战时期春节的特点,年画成了宣传抗日、鼓舞抗日的武器,说明民俗活动呈现初革命动员的特征,D正确;年画内容的改变是适应抗战需要的,无法得出根据地的精神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结论,A项错误;“使用旧社会状元及第的报喜形式”,目的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接受,而非封建色彩浓厚,B项错误;新年画的改造显然充分利用和尊重了传统,C项错误。
9.B
【详解】
根据材料“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动员和鼓励高中、大学生从军”等信息可知,蒋介石对知识青年颇为看重,因为1944年兵源枯竭,才不得不打知识青年的主意,号召知识青年参军,即缘于国民政府的兵源枯竭,B项正确;根据材料“征集了十万人组建中国青年远征军”可知,知识青年组建了一支中国青年远征军,而不是插入各个军队,仅仅是他们这支队伍文化水平较高,对整体的军队素养影响有限,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蒋介石号召知识青年参军,没有涉及国共关系,无法得出密切国共关系的结论,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指不同政治力量组成的,如国共合作,知识青年是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学生,不是单独政治力量,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D项错误。
10.D
【详解】
政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营社会急需的行业,农村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这说明我国政府旨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D正确;材料和城镇居民无关,故A错误;此时还没有农村市场经济模式,故B错误;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可能被打破,故C错误。
11.D
【详解】
僭主庇西特拉图执政较为温和,而且采用宪法形式,同时对贫民予以照顾,这有助于公民政治话语权的提升,D正确;僭主政治不属于民主制度,排除A;题干中未涉及习惯法的要求,排除B;通过题干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于庇西特拉图的统治有肯定的地方,而且僭主政治在当时存在,就说明当时雅典城邦并未抛弃僭主政治,排除C。
12.C
【详解】
材料强调了科技革命的重要性,认为在科技革命之前重大事件只不过是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嬗变,由此可知,该学着是立足于科技革命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角度立论,C正确;题干主旨不是评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局限性,排除A;学者认为科技革命和基督教断然不同,排除B;学者并未用科技革命否定宗教神学体系,而是强调科技革命的重要性,排除D。
13.A
【详解】
4
材料“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体现的是政治运动和行动者理想之间的关系,即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A正确;理想的实现不一定要发动群众,B排除;政治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推动,C排除;D属于夸大政治理想的作用,排除。故选A。
1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委任统治制度是指国际联盟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和属地分别委任给有关国家统治的制度,这一规定是对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践踏,其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B正确,C排除;材料未涉及国联“全体一致”原则,A排除;国联是英法控制的工具,D排除。故选B。
15.B
【详解】
德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在联邦德国时期,1949年阿登纳政府执政,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B正确;德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时期并不是统一的国家,排除A;C是二战后初期,当时联邦德国尚未成立,排除;德意志帝国存在的时间是1871年至1918年,当时尚未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排除D。
16.D
【详解】
由材料可知,二战后,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出现和增加,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极为迅速,这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加强的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D项正确;A项是这一现象反映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全球经济差距在扩大而非缩小,排除B;政治多极化趋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出现,而且题干涉及的是经济领域现象,排除C。
17.(1)措施:开荒垦辟,增加产量;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6分,任三点)
(2)特点:阶段性;突出国家主导;不断总结经验,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维护人民利益;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4分,任两点)
(3)启示:经济政策的调整应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依靠社会主义制度;(4分,任两点)
18.(1)参考答案示例:史料搜集方面,①从多种渠道获取相关史料。如访问参加中共一大的当事人,查阅当事人的文集等,查阅共产国际等机构保存的档案;或答从国内外范围搜集。②收集不同类型的史料。如董必武的口述史记录为口述史料,档案和论文所附录资料等为文献史料。(2分)
史料辨析方面,①“互证”的方法,如将文献史料给当事人证求,或将不同文献史料进行对比。②将文献史料给当事人求证,如将俄文本纲领送董必武审阅。③将不同文献史料对比辨析,如将英文本纲领和俄文本进行比对。(2分)
(2)(8分)参考答案示例: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时期,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失败后,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村革命环境中,红四军党员成分主要是农民,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会议确立“思想建党”的原则,以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员,解决了如何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问题,提高了领导力。会议还强调进行社会调查,从国情出发决定斗争策略和方法,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4
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红四军主体是农民,会议确立“政治建军”的原则,明确红军的性质是执行革命任务的政治集团,不同于旧军阀;会议重申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解决了如何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提高了战斗力。红军积极投入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得到群众的拥护,队伍迅速壮大。
总之,古田会议具有重大意义,此后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出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19.(1)背景:资产阶级民主化模式发展,社会发展趋于稳定;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垄断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大批移民涌入,美国中西部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旧大陆动荡不安。(6分,任三点)
(2)特点:普查项目增多,内容更加充实;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统计范围扩大,统计质量提高;增加了高新技术在人口普查中的运用,普查速度快。(4分,任两点)
原因:制定并实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需要和重要依据;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城乡居民的受教育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减少各级政府的投入和居民的负担;社会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普查结果对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分重要。(4分,任两点)
20.(1)变化:19世纪中期,木材使用呈下降趋势,煤炭使用呈上升趋势;19世纪后期,石油使用呈上升趋势;20世纪中后期,以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呈下降趋势,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使用呈上升趋势。(6分)
(2)原因:工业革命、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煤的开采和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的开采和使用;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技术发展),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石油危机加快了天然气、核能和太阳能的使用。(6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