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5年中考3年模拟》全国版中考物理:专题八 简单机械 功和功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版《5年中考3年模拟》全国版中考物理:专题八 简单机械 功和功率

ID:554626

大小:3.66 MB

页数:6页

时间:2021-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八  简单机械  功和功率 1     专题八 简单机械  功和功率 82 考点一  简单机械 一、杠杆力臂的画法 口诀 一找支点,二找力,三画作用线,四画力臂 支点 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用“O”表示 续表 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 1 ”表示 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 2 ”表示 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 1 ”表示 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 2 ”表示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2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物理 二、滑轮 分类 实质 图示 特点 优点 定滑轮 等臂杠杆 不省力也 不费力 可以改变 拉力方向 动滑轮 动力臂为 阻力臂 2 倍的省 力杠杆 不能改变 拉力的 方向 省一半力, F = 1 2 (G动 + G物 ) 滑轮组 省力杠杆 s=nh F = 1n (G动 +G物 ) v绳 =nv物 既可以省 力又可以 改变拉 力方向     例 1 (2019 江苏南京,25,4 分)如图所示为一拉杆旅 行箱的示意图。 将其视为杠杆,O 为支点,B 为重心,BC 为竖直方向,A 为拉杆端点。 已知箱重为 250 N,OA 为 120 cm,OC 为 24 cm。 (1) 图中在 A 点沿图示方向施加动力 F,箱子静止。则动力 F 的力臂为        cm,大小为        N。 (2 ) 使 拉 杆 箱 在 图 示 位 置 静 止 的 最 小 动 力 为         N。 (3)生活中,常把箱内较重物品靠近 O 点摆放,这样 使拉杆箱在图示位置静止的最小动力将        ( 选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1)60  100  (2)50  (3)变小 解析   (1)如图所示,根据力臂定义作出动力 F 的力 臂 OD,可知 OD 为直角三角形 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 斜边 OA 的一半, , F 的力臂为 L 1 = 1 2 OA= 1 2 ×120 cm= 60 cm,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 FL 1 = GL 2 , 可得 F= GL 2 L 1 = 250 N×24 cm 60 cm = 100 N。 (2)当施加动力 F 垂直于 OA 时,F 的力臂最大,为 120 cm,F 最小。 F min = GL 2 L 1 max = 250 N×24 cm 120 cm = 50 N。 (3)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 F 1 L 1 = F 2 L 2 可知:动力臂 L 1 和阻力 F 2 不变,阻力臂 L 2 减小时,F 1 也将减小。 故把箱 内较重物品靠近 O 点摆放时,最小动力将变小。   解决杠杆问题时,应根据杠杆的平衡条 件,寻找出对应物理量或确定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进 行求解。 考点二  功、功率、机械效率 一、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分类 举例 有力没距离 ①物体悬挂不动,受重力和拉力,两力不做功 ②水平面上,推或拉大石头,石头不动,力不做功 有距离没力 物体不受一切外力,做匀速直线运动,没有力对物体 做功 有力,有距离 但力与运动 方向垂直 ①手提水桶,在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手的拉力和水桶 重力不做功 ②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足球,重力和支持力不做功 ③斜面上下滑的物体,支持力不做功 二、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量 物理意义 定义 符号 公式 单位 说明 功 做功即能 量的转化 有力作用在物 体上, 并且 物 体在力的方向 上移动了一段 距离, 就说 力 对物体做了功 W W=Fs J 功率 做功的快慢 功与做功所 用时间之比 P P= W t =Fv W kW MW 机械 效率 反映机械性 能的物理量 有用功与 总功的比值 η η= W有 W总 无 1.功率大小由功和 时间计算可得 2.功率和机械效率 是两 个 不 同 的 物 理量,它们之间没 有直接关系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专题八  简单机械  功和功率 3     三、四种常见情况中的功和机械效率 条件 W有 W额 W总 η 物体匀速移动、 拉力 F、物体上 升高度 h、物重 G、 动滑轮重 G动 拉力 F 移动距离 s W有 = Gh W额 = G动 h W总 =Fs 或 W总 =W有 + W额 或 W总 = Gh+G动 h η = W有 W总 = Gh Fs = Gh Gh+G动 h = G G+G动 物体匀速移动、 拉力 F、物体上 升高度 h、物重 G、 动滑轮重 G动 拉力 F 移动距离 s W有 = Gh W额 = G动 h W总 =Fs =F·nh =Gh+G动 h η = W有 W总 = Gh Fs = Gh F·nh = G nF 或 η = Gh Gh+G动 h = G G+G动 注:n 为与动滑轮 相连的绳子股数 拉力 F、物重 G、 物体匀速移动时与 地面间的摩擦力 f、物体 移动距离 s物 、拉力 F 移动距离 s W有 = fs物 ——— W总 =Fs = F·ns物 η = W有 W总 = fs物 Fs = fs物 F·ns物 = f nF 注:n 为与动滑轮 相连的绳子股数 拉力 F、物重 G、 斜面长 l、斜面高 h、物体匀速移动时 与斜面间摩擦力为 f W有 = Gh W额 = fl W总 =Fl 或 W总 =Gh+fl η = W有 W总 = Gh Fl 或 η = Gh Gh+fl 说明 不计绳重和摩擦     例 2 (2019 重庆 A,11,2 分)用图中的滑轮组将一个 重为 180 N 的物体沿竖直方向在 10 s 内匀速提升 2 m,所 用的拉力为100 N,10 s 内拉力 F 的功率为        W,该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答案   60  60 解析   拉力的功 率 P = W总 t = Fs t = 100 N×3×2 m 10 s = 60 W;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 W有 W总 ×100% = Gh Fs ×100% = G nF×100% = 180 N 3×100 N×100% = 60%。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84 方法  求(画)最小力的方法 原理 分类 最大动力臂 说明 F 1 L 1 =F 2 L 2 ⇒ F 1 = F 2 L 2 L 1 F 2 L 2 一定,L 1 最 大时 F 1 最小 ①F 1 作用 点确定 支点到 F 1 作用点的距 离为最大动力臂 ②F 1 作用 点不定 找出杠杆离支点最远 的点,支点到最远点的 距离为最大动力臂 根据动力和 阻力作用下 杠 杆 保 持 “ 平 衡 ”, 从 而确定动力 的方向     例 (2018 吉林长春,10,2 分) 悬挂重物 G 的轻质杠 杆,在力的作用下倾斜静止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若力施 加在 A 点,最小的力为 FA ;若力施加在 B 点或 C 点,最小 的力分别为 FB 、FC ,且 AB= BO= OC。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FA >G B.FB = G C.FC <G D.FB >FC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4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物理     答案   C  如图所示,FA 、FB 、FC 分别为作用在 A、B、 C 的最小力,OD 为 FG 的力臂,FG = G,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得,FG ×OD = FA ×OA = FB ×OB = FC ×OC,又因为 OA >OB = OC>OD,所以 FA <FB = FC <G,故 A、B、D 选项错误,C 正确。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84 实验一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提出 问题 当杠杆受力平衡时,应满足什么条件 探究 条件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实验 器材 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 实验 过程 实验前 调节 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杠杆哪端高平衡螺母就向哪个方向调,即左高左调, 右高右调 实验 步骤 (1)在已调节平衡的杠杆两端挂不同数量的钩码,移 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 支点两边钩码的重力分 别为动力 F 1 和阻力 F 2 ,用刻度尺测量出动力臂 L 1 和 阻力臂 L 2 ,记录在表格中。 (2)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多次实验,并将数据填入 表格 记录 表格 实验 序号 动力 F 1 (N) 动力臂 L 1 (cm) 阻力 F 2 (N) 阻力臂 L 2 (cm) 1 2 3 实验 结论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实验 评估 杠杆的 支点处 于中央 让杠杆的重心落在支点上,排除杠杆自身重力对实 验的影响 水平位 置平衡 便于测量力臂 多次 实验 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得出普遍性结论     例 1 (2019 新疆,20,10 分)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前,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低、右端高,此时杠杆处于        (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为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     (2)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进 行如图所示的实验,用量程为 5 N 的弹簧 测力计在 A 点竖直向上拉( 如图中 M 所 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为 2.5 N;若弹簧测力计斜向上 拉(如图中 N 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 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填“大于”或“小于”) 2.5 N,此时拉力的方向与竖直方向的最大夹角为        (填“30°”“45°”或“60°”)。 (3)杠杆上每个平衡螺母的质量为 m,杠杆的总质量 (含两个平衡螺母) 为 50m。 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 置平衡的过程中,若只将右端的平衡螺母移动了距离 L,则调节前后杠杆(含两个平衡螺母)的重心在杆上移动的 距离为        (填“ L 50”“ L 49”或“ L 48”)。     答案   (1)平衡  右  (2)大于  60°  (3) L 50解析   (1)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时杠杆平衡;当杠杆静 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低、右端高,为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 衡,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 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其 读数为 2.5 N,若拉力 F 倾斜,如图所示。 此时 F 的力臂变短,根据杠杆的平 衡条件知,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 于 2.5 N;随着倾角的增大,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越来越大,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5 N,即拉力最大为 5 N,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 F 1 L 1 = F 2 L 2 , 当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时,动力变为原来的二倍,则动力臂 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即 OB = 1 2 OA,三角形的直角边等 于斜边的一半,此直角边对应的角为 30°,所以拉力与竖 直方向的最大夹角为 60°。 (3)设杠杆的总长度为 4a,平衡螺母不移动时,杠杆 的重心在杠杆的中点,当右端的平衡螺母移动 L,设重心 移动的距离为 x,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m(2a+x) +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专题八  简单机械  功和功率 5     24m(2a+x)= 24m(2a-x)+m(2a-x+L),化简得 50x= L,则 x= L 50 。     变式训练 1  (2018 湖北武汉,24,4 分) 如图是探究 杠杆平衡条件的几个实验情景。 (1)挂钩码前,杠杆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静止,此时 杠杆        (选填“达到”或“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接 下来应向        (选填“左” 或“ 右”) 调节杠杆两端的 螺母,使杠杆保持水平并静止。 (2)如图乙所示,A 点挂有 2 个质量均为 50 g 的钩 码,为了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 B 点挂        个 质量均为 50 g 的钩码。 (g= 10 N/ kg) (3)将杠杆的支点移到如图丙所示的位置,为了让杠 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你在杠杆上画出最小动力 F 的示 意图。答案   (1)达到  右  (2)3  (3)最小动力 F 的示 意图如图所示 解析   (1)杠杆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静止,此时杠杆 达到平衡状态,只不过不是在水平位置平衡。 要让杠杆 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向右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 (2)由图乙知, F 1 = 2×50×10 -3 kg×10 N/ kg= 1 N L 1 为三格的长度,L 2 为两格的长度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 F 1 L 1 = F 2 L 2 得 F 2 = 1 N×3 2 = 1.5 N 1 个钩码的重力 G= 50×10 -3 kg×10 N/ kg= 0.5 N n = F 2 G = 3,即应在 B 点挂 3 个质量均为 50 g 的钩码, 才能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动力要最小,动力的力臂必须最长。 在杠杆中寻 找作用点,根据力臂最长画出 F,如答案图所示。 实验二  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实验 原理 η= W有 W总 = Gh Fs 续表 实验 过程 实验 器材 滑轮组、相同的钩码若干、铁架台、细绳、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实验 装置 实验 方法 控制变量法 实验 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钩码的重力 G (2)按装置图把滑轮组安装好,并记下钩码和绳子末端 的位置 (3)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读出 其示数 F,并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距离 h 和绳子末 端移动的距离 s (4)分别算出有用功 W有 、总功 W总 和机械效率,将各项 数据填入表格 (5)增加被提升钩码的个数,重复以上步骤 实验 过程 记录 表格 次数 钩码 重 / N 钩码 上升 的高 度 / m 有用功 W有 / J 绳端 的拉 力 F / N 绳端 移动 的距 离 s / m 总功 W总 / J 机械 效率 η 1 2 3 注意 事项 (1)匀速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目的是保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大小不变 (2)多次测量的目的是进行一些必要的比较,从而得出影响机 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实验 结论 使用同一个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重物时,重物越重,滑轮组的机 械效率越大 补充 实验 实验 过程 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换用不同的滑轮组提起相同的 重物 实验 结论 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 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小     例 2 (2019 黑龙江绥化,29,5 分) 如图是智慧小组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的实验装置。 测得的实验数据 如表。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6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物理 实验 次数 物重 G / N 物体上升 高度 h/ m 拉力 F / N 绳端移动 距离 s/ m 机械 效率 η 1 1 0.1 0.6 0.3 55.6% 2 2 0.1 1.0 0.3 66.7% 3 4 0.1 1.8 0.3     (1)实验过程中,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 力计。 (2)第三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物重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若在第三次实验中,物体上升的速度为 0.1 m/ s,则拉力 F 的功率为        W。 (5)创新小组也利用重为 1 N、2 N、4 N 的物体进行了 三次实验,每次测得的机械效率均大于智慧小组的测量 值,则创新小组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        。 (填 字母) A.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 下方 B.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物体时均加速上升 C.所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智慧小组 答案   (1)匀速  (2)74.1%  (3)越大  (4)0.54  (5)C解析   (1)实验过程中,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 力计,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拉力的大小等于测力计示数; (2) 第三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η = W有 W总 = Gh Fs = 4 N×0.1 m 1.8 N×0.3 m≈74.1%; (3)纵向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物重 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若在第三次实验中,F= 1.8 N,物体上升的速度为 0.1 m/ s,则绳子自由端的速度 v= 3×0.1 m/ s= 0.3 m/ s, 则拉力 F 的功率为 P= W t = Fs t = Fv= 1.8 N×0.3 m/ s = 0.54 W; (5)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 线下方,则拉力测量值偏大,机械效率偏小,A 不符合题 意;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钩码时均加速上升,则拉力测量 值偏大,机械效率偏小,B 不符合题意;使用的动滑轮的重 力小于智慧小组,则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减小,额外功 减小,机械效率变大,C 符合题意。 故选 C。     变式训练 2  (2019 湖北随州,32,4 分) 物理实验兴 趣小组间开展竞赛活动,甲组出题乙组用实验的方法解 答。 甲组用布帘将一个滑轮组遮蔽(如图),乙组同学通 过测量:滑轮组下方所挂重物重力为 G,重物被匀速提升 的高度为 H,乙组同学施加在滑轮组绕绳的自由端的拉力 为 F,该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 h;通过 3 组实验( 数据见 表)乙组同学探究出“布帘背后的秘密”。 实验次数 1 2 3 G / N 5.0 8.0 11.0 F / N 2.0 3.0 4.1 H/ cm 10.0 15.0 20.0 h / cm 30.1 45.1 60.2     假设你是乙组成员,请判断:动滑轮实际被使用的个 数是        (选填“一个”或“两个”);滑轮组中所有的 动滑轮(及动滑轮间连接物) 总重力约为        (选填 “1 N”、“2 N”或“3 N”);当提升重物重力为 G= 4.0 N 时,该滑轮 组的机械效 率 最 接 近         ( 选 填 “ 80%”、 “33%”或“25%”);乙组同学发现实验数据不像“理想模 型”那样完美,请你提出一条产生误差的原因:                        。答案   一个  1 N  80%  绳与轮(轮与轴) 之间存 在摩擦 解析   绳子的有效段数 n = h 1 H 1 = 30.1 cm 10.0 cm≈3,故动滑 轮实际被使用的个数是一个(若是两个,有效段数为 4 或 5); 若不考虑绳重及摩擦,则 F = G+G动 3 ,滑轮组中所有动 滑轮(及动滑轮间连接物) 总重力约为 G动 = 3F 1 - G 1 = 2 N×3-5 N= 1 N,即滑轮组中所有动滑轮(及动滑轮间连 接物)总重力约为 1 N; 由表中数据知,第 1 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 η = W有 W总 = G 1 h 1 F 1 s 1 = 5 N×0.1 m 2.0 N×0.301 m≈83.1%,因机械效率随提升物重的 减小而变小,当提升重物重力为 G= 4.0 N 时,该滑轮组的 机械效率应略小于 83.1%,故最接近 80%; 乙组同学发现实验数据不像“理想模型” 那样完美, 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绳与轮(轮与轴)之间存在摩擦。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ઋ

资料: 9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