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练习
1、清政府终于无力抵抗殖民主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你知道导致这样结局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实行对外开放 B.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
C.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 D.清王朝实行文化专制
2、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原因诸多,此漫画反映的是
A. 对外闭关锁国 B.对内集权专制 C. 经济基础薄弱 D.频遭列强入侵
3、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词组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总的历史特点。你认为哪一项概括的最准确?
A.繁荣与开放并存 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繁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并存
4、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在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A.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
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管理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5、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读书人,从余杭经大运河去都城参加科举考试,你不会经过
A.永济渠 B.江南河 C.通济渠 D.邗沟
6、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卷末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
A.标有年代的活字印刷品 B.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C.隋代初年留存的印刷品 D.北宋时期的佛经印刷品
7、有人曾经中肯地评价科举制:“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科举制从隋朝的诞生到唐朝的完善、清朝的灭亡,历时13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影响是
①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④改善了用人制度,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来源:学
8、右图是我国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对它的表述不正确的
选项是
A.该工程是元世祖下令开凿的 B.开凿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
C.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 D.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9、学习完中国古代史后,有四位同学对隋唐史进行了概括,其中与历史比较
吻合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华社会的繁荣开放
C.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D.中华帝国的衰落
10、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匈奴”指的是
A.女真统治者 B.匈奴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11、“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是
A.洞庭湖流域 B.洪湖流域 C.太湖流域 D.淮河流域
12、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A.蕃市 B.榷场 C.互市 D.市舶机构
13、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下列关于火药的叙述中与历史不符合的是
A.火药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明的
B.隋朝时,火药已经运用于军事上
C.火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作战方式
D.火药的发明,还丰富了人民的娱乐生活
14、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长期以来一直居于北方,但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南方的经济逐步赶上并超过北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绝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很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材料三: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
⑴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向哪里?这种转移开始和完成的时间分别是何时?
⑵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⑶试举一列说明“宋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
材料四:800多年前沉没在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公里处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今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2007年12月,“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
⑷“南海一号”古沉船的 ,为我们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如果这艘商船从泉州港出航,出航前要经过哪一部门的批准?船上可能载着哪些货物?(至少两项)
15
、【对外交往篇】国与国之间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彼此孤立,需要互相交往。让我们徜徉历史长河,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汲取历史的真谛,启迪人生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开放的唐朝】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图一 图二
请回答:图一、图二的人物都为唐朝外交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分别是谁?(按顺序说明)各有何事迹?
(2)【盛大的明朝】 明初,对外交往活跃,完成了人类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
请回答:郑和下西洋最远航线到达什么地方?此壮举有何意义?
(3)【封闭的清朝】 材料三:乾隆皇帝曾经说过,“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 下册
请回答:材料三反应了清朝统治者的什么心态?导致清朝采取什么外交政策?该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4)通过上述问题探究,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同时,带去许多谷物、药材、茶叶以及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二: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材料三:清初,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被顺治皇帝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后来,康熙帝赐予另一位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
(2)哪一朝代中央政府开始对这一民族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3)材料三反映清朝初期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是什么?除这一措施之外清朝还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什么机构?
16、对外交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证明,任何国家要发展,都需要开放的对外政策,封闭、自守都是不可取的。
(1)唐朝时中日交往频繁,请举出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两位代表人物。
(2)“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历史上,真正去“西天”取经的“唐僧”指的是谁?“西天”又指的是什么地方?
(3)“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里,不与外界接触”,这是马克思对清朝哪一政策的评价?这一政策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危害是什么?
17、【国家统一篇】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文成公主入藏壁画
材料二:他(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进行有效的统治。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请回答:
(1)图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唐朝哪一位皇帝时期?这一历史事件对西藏的社会发展和汉藏关系产生哪些影响?
(2)材料二中元朝管辖西藏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两幅图分别指清朝对西藏加强管辖的哪一措施?这些措施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