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ID:555090

大小:518.59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是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第二课时,主要讲述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关系。他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其中,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本课,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交融与碰撞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 的归纳、分析、判断的方法和初步的历史学习能力。因而在教学中使用图表法和示意图,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但因为年龄及学习时间的限制,形象思维和感性认知仍占主导,分析问题难免缺乏深度。对相关史料解读教师要注意引导,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五、教学方法 采用创设情境式、引导启发式、探究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银川附近有一处著名的古迹,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段短片的介绍。(视频播放《西夏王陵》)在近千年前,我们的家乡是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同时期,和它并立的还有北方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在中原由汉族人建立的北宋政权(教师同时利用北宋形势图(1111年)进行动态演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学生家乡的古迹视频,既拉近师生距离,又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这是非常接“地气”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用形势图展示三个政权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初步了解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二)出示预习学案,指导自学 ‎(三)讲授新课 ‎1、澶渊之盟 ‎ 师:澶渊之盟说的是辽与北宋之间的关系。辽是由契丹人建立的,契丹人生活在我国 北方的辽河流域的上游,(课件展示)它是怎样的民族呢?(播放视频)‎ ‎ 生:契丹人是游牧民族。‎ ‎ 师:在唐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北方汉族人迁到契丹人生活的区域,他们带来 了先进的纺织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契丹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逐渐发生了哪些 变化呢?‎ 生:契丹人学会了农耕、冶铁、纺织、建造房屋,促进了契丹人的进步。‎ 师:之后,契丹人建立了辽政权。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找出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和建立的民族,完成表格。‎ ‎ 生:契丹族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师:请同学们回顾北宋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和建立的民族 ‎ 生:汉族 916年 赵匡胤 东京 ‎ 师: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课件展示契丹文字)‎ 设计意图: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学习辽政权的建立情况,指导学生填写政权建立的表格,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师:北宋建立以后,和辽重点争夺的是哪个地区呢?‎ 生:幽云十六州。‎ 师:为什么要争夺幽云十六州呢?我们还得往前追溯。在北宋建立之前,在唐朝和北宋之间有五个政权相继更迭的时期是什么时期 生:五代十国 师:五代指哪五个朝代?‎ 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师:其中后晋的开国君主是石敬瑭,他当时就是后唐的节度使,他想灭掉后唐,苦于兵力不足,就向辽借兵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他当了皇帝。但是,借兵是有条件的:一个是向辽称臣,称自己为“儿皇帝”,称辽朝皇帝辽太宗为父皇帝,其实石敬瑭比辽太宗还大10岁呢!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的故事。另一个条件就是割让哪儿给辽朝呢?‎ 生:幽云十六州。‎ 师:这就是幽云十六州。(边讲边演示)幽州、云州是指今天的哪里?‎ 生:幽州是北京 ,云州指山西大同。‎ 师:幽云十六州通俗的讲,就是长城防线。这一带崇山峻岭,关隘林立,易守难攻。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如果割让了这块地方,中原的农耕民族就暴露在北方的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无险可守。北宋建立后,这儿就成了北宋统治者的一块心病,总想夺回这块地方。‎ 设计意图:教师用直观形象的课件配合讲解,层层递进,入情入理的分析幽云十六州割让的历史渊源和此地的重要性,为北宋建立后为夺回幽云十六州与辽之间的战与和埋下了伏笔。‎ 师:宋太祖时对辽朝什么态度呢?‎ 生:友好。‎ 师:为什么友好呢?你猜猜?‎ 生:打不过。‎ 师:对了。北宋刚刚建国时,忙着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再加上辽朝军事实力强,所以,宋太祖只好对辽朝友好。但是宋太祖也有所准备,每年国库都要攒些钱,准备等钱攒够数了,和辽谈判,把这块地买回来;如果不行,就拿这一大笔钱招兵买马攻打辽,把这块地夺回来。但是,后来宋太祖突然去世,接下来即位的是 生:宋太宗。‎ 师:宋太宗时期对辽采取什么政策?‎ 生:防御政策。‎ 师:为什么采取防御政策?‎ 生:打不过。‎ 师:宋太宗在灭北汉后,就乘胜进攻辽,准备夺回幽云十六州。宋太宗御驾亲征,但是这仗败得很惨。因为皇帝的周围布置的军队多,很特别呀,所以辽朝就觉得这个人物一定不一般,于是就重点进攻宋太宗所在的位置,最后的结果是宋朝的军队被冲散了,宋太宗被辽军追的仓皇逃跑,好几天都下落不明,甚至部将们都要拥立宋太祖的儿子赵德芳为皇帝了。过了好几天,受了剑伤的宋太宗才回来,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敢御驾亲征了。北宋吃了败仗,反倒暴露出来宋朝的软弱,于是,辽朝多次对宋发动战争,宋朝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后来,宋太宗去世,他的儿子即位,就是 生:宋真宗。‎ 师: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因为辽朝的萧太后当时已经50多岁了,在古代50多岁,就已经是晚年了,她辅佐她的孙子,小皇帝比较小,所以,她想在她的有生之年里彻底打一仗,解决和北宋的关系。于是辽与北宋交战在哪?‎ 生:澶州。‎ 师:所以这次战争叫什么?签订的盟约叫什么?‎ 生:澶州之战。澶渊之盟。‎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这段视频,看后我就视频内容提出问题,比一比,谁看的更认真、更仔细。(播放视频)‎ 师:在这次战争一开始,北宋朝廷就分成了两派,其中谁主张坚决抵抗。‎ 生:寇准。‎ 师:寇准力排众议,主张皇帝御驾亲征。皇帝想亲征吗?‎ 生:不想。‎ 师:皇帝害怕,连做梦都梦着辽军打过来了。所以,这一路上寇准冒着巨大的政治危险,不断的在皇帝面前说“你得想想,这是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呀”之类的皇上极不愿意听的话,连拖带拽的把皇帝推到了澶州城下。北宋的将士们一看皇帝都来到前线了,他们什么表现?‎ 生:士气大振,打退了辽军。‎ 师:北宋是在打胜仗的情况下,签订了 生:澶渊之盟。‎ 师:视频中,宋真宗心里能承受的最高上限是多少?‎ 生:100万。‎ 师:这100万,是指银子和绢等丝织品加起来一共是100万。澶渊之盟具体赔了是多少呢?‎ 生:银10万,绢20万匹。‎ 师:为什么给的这么少呢?这里边有“三根手指头”的故事。当时,北宋派曹利用去与辽议和。曹利用走前,寇准叫住他,对他说:“别看皇上说最多不超过100万就行,我告诉你,最多不能超过30万,否则你就别想活着回来,你就等着人头落地吧!”曹利用只好想尽一切办法,最后把这三十万谈下来了。回来后,要向皇帝报告,可是皇帝正在吃饭。于是,宋真宗就派身边的太监去问签的是多少,曹利用认为这是国家秘密,不说。宋真宗不甘心,再次派太监去问,曹利用没办法,只好伸出三根手指头。宋真宗得知后还以为是300万呢,大惊失色。可转念一想,只要不打仗就好,300万就300万吧!当曹利用向他奏报是30万时,真宗欢天喜地。每年30万岁币,相当于北宋政府每年收入的0.5%-1%。‎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和精彩讲述“三根手指头”的故事,生动形象的还原了寇准这位战时宰相爱国、有担当的人格特点,同时也勾勒出宋真宗皇帝苟且偷安的形象,通过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师:澶渊之盟签订了,我们怎么看待澶渊之盟呢?请同学们结合以下几段材料来分析,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以下结论:‎ ‎(课件中蓝颜色的划线,分析得出消极影响;红颜色的划线,分析得出积极影响)‎ ①对于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②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③开启了长期和平的局面 ④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⑤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 师(小结):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加工史料的能力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并引导学生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高度正确的认识民族关系问题,从而升华本节课的内容。‎ ‎ 2、宋夏战和 ‎ 师:(出示《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唐朝时集中到甘肃东部或陕北西部一代,和中原的文化接触较多,社会生产取得了很大发展。随着民族崛起,西夏摆脱北宋控制,建立国家。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找出西夏 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和建立的民族,完成表格。‎ ‎ 生:党项族、元昊、11世纪前期、兴庆(今宁夏银川)‎ 师:元昊建立西夏后,采取哪些措施治理国家?‎ ‎ 生:效仿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立西夏文字。‎ ‎ 师:(教师演示课件,出示西夏的御玺、钱币图片)从西夏的文字和圆形方孔钱的形制来看,西夏受到汉族文化影响很深。西夏建立后,和北宋之间的关系怎样呢?‎ 生:西夏多次对北宋进攻,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西夏也耗尽了国力,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师: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和约的内容是怎样规定的?‎ 生:元昊向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 师:(出示宋夏和议内容,指出)西夏去除帝号,向宋称臣,但是却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每年来自北宋的岁币银和绢,有利于西夏经济的发展。对北宋王朝有什么利弊呢?‎ 生: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但也换来了和平局面的到来。‎ 师:宋夏边界贸易非常兴旺。北宋为什么在对辽、对西夏的战争中会处于劣势地位呢?‎ 生:北宋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的。‎ 师:重文轻武政策有什么优点?‎ 生:防止武将夺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师:看来,任何一项政策都有利有弊,所以统治者应该发挥政策的积极作用,尽量减小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设计意图: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处理的比较简略,更能彰显宋辽关系的突出地位。用政权并立的地图讲解,帮助学生明确不同民族的政权统治区域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引导分析北宋在对外战争处于劣势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寻问题本质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形成板书 师: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可以用三、二、一这几个数字来概括。‎ 三指三个并立的政权,二指两次和议,一指一个民族。三个并立的政权指哪三个政权呢?‎ 生:辽、北宋、西夏。‎ 师:请同学们将这三个政权名称贴在图示中的对应位置上。(指导学生完成)‎ 两个和议是指什么?‎ 生: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指导学生贴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师: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战争与和平交织在一起。其中,战争是短暂的,是历史发展的插曲;和平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长期交往和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共同推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设计意图:用精炼的三个数字概括,提纲挈领的总结本课的内容,并上升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肯定了辽、北宋、西夏的战与和,肯定了各个民族政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用在黑板上粘贴的方法指导学生形成图示型板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参与能力,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预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附:板书设计 ‎ ‎(五)巩固练习 ‎ 教师将学生分为六组,组长抽签选题,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以竞赛的形式完成课堂反馈。‎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这三个政权以后的发展走向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接下来学习《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 设计意图:教师设置悬念,自然过渡到下一课。‎ 七、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历史课要有“历史味”。首先,要有趣,只有精彩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应注重培养历史思维。时空观念是历史发生的坐标,因果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因此,应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再次,要有价值引领。历史是一门智慧的学科,教师要善用挖掘历史细节中内隐的光芒,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用历史关照现实。‎ 总之,教师应在不断的反思中优化课堂教学,有效促成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努力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资料: 326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