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1. 内容标准内容要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认知提示: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解读: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 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重难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第6课
《北宋的政治》,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知识。唐玄宗统治后期,地方节度使安禄山及部将史思明发动了反叛中央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学生回答), 安史之乱给唐朝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此后,繁盛的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之后,地方节度使的势力愈加强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学生回答)。藩镇割据态势愈演愈烈,中央再也无力控制藩镇,随着唐朝的灭亡,我国历史再次步入分裂割据的时代,便是——五代十国(学生回答)。
【讲授新课】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则不然,那么五代的统治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五代的统治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朝代短暂,开国都是武将,更换频繁)政局动荡不安,百姓渴望安定,那么这位百姓盼望已久的救他们于水火的英雄是谁呢?
——赵匡胤(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赵匡胤的出身。阅读材料: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祖籍涿郡,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出身军人家庭,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赵匡胤他也是一位——武将!那么赵匡胤这位武将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
展示材料: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部队行至陈桥驿这个地方,历史便发生了转折。发生了什么?展示材料:次陈桥驿......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点检为天子......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宋史》卷一《太祖本纪》发生了什么?
(请同学来讲解)这就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
随即,赵匡胤班师回朝,夺取了后周政权(展示地图),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同学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北宋建立相关的知识点:
北宋建立的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都城——东京,也就是开封。
至此,赵匡胤成功的由一名武将上位当上了皇帝,但皇帝做不长久却是这一时期众多皇帝们挣不开的魔咒,让我们再次回到五代(展示五代开国皇帝列表),计算一下每个政权存在的年限。(请同学起来总结)五代前后不过五十三年,却历经五朝十三帝,而开国皇帝无一例外,都是——武将,可见,在这个时代,比当皇帝更重要的是你能保住皇帝的宝座!不要被你手下的武将篡权。那么,宋太祖想不想保住自己的宝座啊?肯定想,对不对,那么他该怎么做呢?
展示材料: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
带领学生分析第一段材料,明确宋太祖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该如何做?宋太祖的两个问题提出来了,那么,赵普怎么回答的呢?请学生阅读并分析第二段材料找到答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那该怎么办呢?——稍夺其权,收其精兵,制其钱谷。大方向有了,那么具体宋太祖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历史史料一一破解。
利用导学案上的八则材料,同学们结合材料和课本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宋太祖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又分别属于“钱”“权”“兵”哪一方面?谈论结果可以直接在边上做下笔记,有疑问的地方也标注出来。(时间五分钟)讨论结束,逐条分析,第一方面,这也是宋太祖最担心的问题——武将夺权,那么他是如何收回兵权并加强管理的呢?
(请同学们起来分析总结)在牢牢把控军权,防止兵变的同时,宋太祖还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防止武将专横跋扈,可见,宋太祖在提防武将夺权方面已经做到滴水不漏的地步。
(学生一起朗读宋太祖的相关措施)第二方面,“稍夺其权”中的“权”指的是“行政权”,具体措施请学生来分析。展示材料: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钱、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段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
请同学起来分析通判的职能,为什么要设置通判——牵制知州,防止一人独大。
第三方面:财政权,请同学起来总结。
展示材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
通过这些措施,宋太祖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并收了,地方也就逐渐困弱,无法再威胁中央的统治了。至此,方镇太重的问题宋太祖已经成功解决,那么在中央,君弱臣强的局面又该如何解决呢?环顾四周,谁的权力大到让宋太祖感觉到威胁?
(同学回答:宰相。) 那该如何削弱宰相的权力呢,宋太祖巧妙的通过设立多重机构的方法达到了目的,一起来了解一下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展示宋朝中枢机构示意图)这些官员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原来无事不统的宰相呢,现在看来,他是不是“无事不统”了?宋太祖要防止宰相权力过大,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增设官员,分散他的权力,对不对?于是,在中书门下添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另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通过这一系列机构的整合,宰相的权力被分割,皇帝便可独揽大权,操纵自如了。这便是宋太祖在中央处理君弱臣强局面的措施: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学生回答)除此之外,观察宋代的中央机构设置,能发现什么特点?同桌快速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机构里都做到了权力的分散,并使官员之间相互牵制。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那么,中央、地方这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了皇权。通过“顺口溜”的形式一起回顾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杯薄酒收兵权,巧妙制衡防兵变,文臣通判治地方,收其钱财归中央,二府三司分相权,皇权加固统治长。虽然有这一系列的举措作保障,但“武将夺权”一直是宋朝统治者的一块心病,所以,从宋太祖至其后继的统治者,都着意压制武将,重用文臣,逐渐形成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
具体表现有哪些呢?(请同学起来分析)结合学生回答,展示宋代的行军阵图。
教师总结:这种做法一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弊端,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力。但是,这一举措,牵制武将的同时,却束缚了军队在战场上随机应变的能力,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而另一方面,宋朝统治者确定了“文臣治国”的核心思想,如何能得到如此多的具有治国之才的“文臣”呢?
(学生思考回答:科举制)宋朝的统治者自然将目光放到了隋唐时期便以确立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宋朝如何对科举制度加以改革的呢?
(同学回答)展示唐宋取士对比表格以及材料: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不仅如此,连宋真宗本人还亲自做了一首《劝学诗》(PPT展示),勉励男儿读书,考取功名。
(此处结合实际,激励学生努力读书,实现理想。)
在统治者的提倡下,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形成了宋朝——文治局面。也难怪宋朝有了“做人莫作军,做铁莫做针”的谚语流传。但是,同学们要注意,宋朝的重文轻武,并不是字面上体现的轻视军队的意思,而是压抑武将,防止兵变夺权的政策。经过宋朝统治者的重重努力,宋朝的统治成功的延续下来,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在强化自身权力的同时,按照先南后北的方针,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实现了国家的局部统一。(展示地图)不过,“国无内患,却有外忧”,宋朝统治者虽然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却阻挡不住辽和西夏的侵扰。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小组讨论分析北宋政治统治的利与弊。
(课件展示宋朝政治机构的设置及特点)同学起来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同学们学会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问题):
利:中央集权加强,杜绝了武将夺权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弊端:军队战斗力减弱,北宋最终也被能征善战的女真族政权——金所灭。内部,官员冗余,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因为相互牵制,权力分散。)
【课堂小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的知州知州权力很大,
不受牵制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宋朝轻视军队的建设
【课堂总结】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本课内容,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完成一份本课思维导图。
【导学案材料】
材料一:上(太祖)与故人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
......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守信等曰:“何故?”上(太祖)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何?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不可得也。”守信等乃皆顿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怜,指示可生之路。”上(太祖)曰:“......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使好田宅市之,......君臣之间,两无稍嫌,不亦善乎?”(守信等)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宋史》
材料二:(北宋初年)“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梁溪全集》卷43《辞免知枢密院事札子》密院:即枢密院,宋朝最高军事机构。三衙: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将禁军分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管理,鼎足而立,直属皇帝。
材料三:及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宋史纪事本末》卷二
材料四:“元戎(主将)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宋朝典章制度》
材料五: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六: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宋史·职官志》
材料七: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钱、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段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员。
材料八:唐自开元、天宝以后,藩镇屯重兵,皆自赡,租赋所入,名曰送使留州,其上供者鲜矣。太祖历试艰难,周知其弊,及受命,......诏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悉送阙下,无得占留。......凡一路之财,置转运使掌之。——《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