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两个板块“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两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往来又有战争冲突。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这一不同特点与明朝时中外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明朝时,中国仍然处于世界农耕文明的前列,在对外关系上秉承开放心态,郑和七下西洋,主动外交,开创了明朝对外交往的盛世局面;另外,16、17世纪,欧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近代化进程,给明朝带来很大冲击,随着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东南沿海受到倭寇的侵扰,为了保家卫国,一场反侵略战争在所难免——戚继光抗倭。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有整体的认识,因而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学生求知欲较强,对历史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问题但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比较低,归纳能力欠缺,而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活动,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三、课程标准
1.课程内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
倭斗争。
2.教学活动建议: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事;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六、教法与学法
采取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点拨启发,教师讲解、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篇章:
“篇章一 海浪声声说荣耀——郑和下西洋”;
“篇章二 惊涛骇浪话危机——戚继光抗倭”
“篇章三 波涛澎湃赞复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教师讲解: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护航,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同时,也向世界宣告: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几百年前,中国也有一支船队曾多次远航,让世界知道了一个名字“中国”。你们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引出:郑和下西洋,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篇章一 海浪声声说荣耀——郑和下西洋
环节一:看图片,识信息
1.展示:郑和图像。
设问:图中人物是谁?他的生平、著名事迹分别是什么?
引出: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明成祖时七下西洋,明宣宗时封为“三宝太监”。
2.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设问: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指哪里?
引出: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人们把黄海、
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张图片的观看,并结合教材70页的《人物扫描》、“西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认识郑和,以及对“西洋”空间概念掌握。)
环节二:视频求知
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培养学生从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快速抢答,学概况
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完成表格。
航海概况
航海时间
出发地点
第一次到达地点
最远到达地点
航海次数
船队规模
环节四:读材料,找目的
展示: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设问:结合教材与材料,想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引出: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向海外各国炫耀明朝强盛,宣扬国威(主要目的);
加强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的同时,发展海外贸易。
(设计意图:出示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找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
环节五:中西航海对比,明特点、悟意义
1.展示:郑和下西洋“宝船”与哥伦布船舰的图片;“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活动比较表”。
设问:通过比较说明说明?
引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早、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
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展示:
郑和航海的路线,注意古今地名的对比。
史料求知
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者馈赠当地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他国一寸土地,未掠他国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二 哥伦布到达美洲,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场灾难。哥伦布航行美洲的目的是掠夺黄金,到达美洲后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 ----《大国崛起》
探究:分析比较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何特点?
引出: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图片求知
展示图片,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更加直观第感受: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是和平友好之师,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合作求知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 促进了经济交流;
(2) 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
(3) 提升了西洋一些国家的文明水平。
环节六:合作探究,晓原因
1.展示: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
材料四 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设问: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引出: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根本原因);明成祖的大力支持;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运用、地理知识的进步;郑和本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
(设计意图:出示四段材料,学生小组讨论,从材料中分析出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
篇章二 惊涛骇浪话危机——戚继光抗倭
环节一:看图片,谈背景
展示:明朝绘画《倭寇图卷》局部与几张图片,学生阅读教材72页的内容
设问:倭寇的含义;倭患形成的原因、危害?
引出: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寇。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倭患形成的原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很多失去军职的武士成为强盗;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官僚、奸商与海盗相互勾结。倭患的危害:倭寇的武装抢劫烧杀活动,威胁到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威胁到国家海防安全。
倭患危害严重——抗倭斗争迫在眉睫。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内容、《相关史事》与注释,学生归纳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环节二:识戚继光,学抗倭概况
1.展示:戚继光的像,了解戚继光的生平。
2.展示:抗倭形势图
设问:戚继光抗倭的经过、结果怎样?
引出:台州九战九捷,消灭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倭寇;倭患基本解除,抗倭斗争取得胜利。
3.展示:戚家军、戚继光军事著作、鸳鸯阵等几张图片
设问:结合图片与教材,小组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引出:戚家军纪律严明、能征善战;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符合人民的愿望、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内容、《相关史事》与教材研读,学生归纳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环节三:得胜利,议评价
1.展示:戚继光的图像
设问:如何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战争?
引出: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戚继光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问题思考:教材74页:为什么说戚继光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教师:引导学生从“倭寇”的组成及其活动,以及“倭患的严重危害”中,理解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展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望危负年华。
问题思考: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学习?
引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环节四:展示图片,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澳门问题的由来。
课后巩固:
说一说”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