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史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臣)轻武(将)的措施,一扫五代十国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从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赵匡胤图片、北宋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看《沁园春.雪》请出宋太祖,从而导人本课。
二、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龙袍加身,建立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并和继任者宋太宗通过先南后北局部统一南方及中原地区。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和电视剧《天龙八部》讲清:北宋的版图只局限于原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历史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通过“杯酒释兵权”,先引导学生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本节内容侧重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有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宋太祖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历史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从而对皇权形成威胁。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弊并引导学生加以归纳:
利:加强皇权而通过分化事权弱化相权,皇帝大权独揽。
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冗官冗员,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
(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
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政策
引用宋初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和当时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引导学生思考武将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从而引出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髙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依赖文人治理国家,这个基本国策贯穿两宋始末。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结合课本P31《宋人科举考试图》介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欧阳修勤学》和欧阳修的政治成就介绍宋朝大力发展科举,社会各阶级的优秀人才都被允许应试人仕。而寒门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在一系列重文政策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如宋代儿童启蒙读本《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再如
宋真宗《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牢记:“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艺术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的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燦的明珠。
5.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龙袍加身”的再度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这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从积极的一面来说的,也应该看到它的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大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贫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五、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
【当堂反馈】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检测题
1、 北宋的建立者是( )
A 、杨坚 B、朱温 C、赵匡胤 D、赵构
2、 北宋的都城是( ) A、长安 B、开封 C、洛阳 D、灵武
3、 宋朝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开始的封建帝王是( )
A、 宋太祖 B、唐太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4、 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
A、 宋太宗 B、宋徽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5、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6、 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
A、 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武将专权制 D、宰相制度
7、 设置进士科、提高进士地位的朝代分别是( )
A、 隋朝 北宋 B、唐朝 北宋 C、北宋 南宋 D、唐朝 南宋
8、 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 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9、 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 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10、 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
A、 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 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 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材料中提到的“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的名字分别叫什么?
(2) 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相同的历史贡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