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
9
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
、背景:
1861
年
俄国农奴制
改革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起来。
材料:
1861
年改革后,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4/5
。
1913
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
1/11
,德国的
1/8
,英国的
1/5
,法国的
1/4
。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
27.1%
。俄国的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
1/7
,英国的
1/5
,法国的
1/4
。
——
王斯德主编
《
世界近代史
》
但与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落后。
一战前夕,各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
英国
16
%
意大利
12 %
俄国
30 %
塞尔维亚
8%
罗马尼亚
6 %
法国
25
%
史料:
一战伤亡比例
史料:
1914—1917
年,俄国有
1500
多万
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
每天工作
10
小时以上
。至
1917
年,俄国约有
150
万人
死于战争,
400
多万人伤残
。
一战中的俄国军需供应情况
1914
年
8
月,俄国缺少
30
万支步枪;
10
月,缺少
87
万支。
1916
年,因燃料匮乏,炼铁炉被迫停火,使冶炼厂只能供应军工所需金属的一半。前线每年需
30
亿发子弹,而年生产能力则为
5
亿发;每月所需炮弹为
150
万发,而生产能力仅为
5
万发。另外食品供应紧张,军队仅能得到原来供应量的一半。
一战中俄国国内的生活状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
1500
万成年男子被征入伍,
200
万匹马被征军用,俄军在前线却接连失利,伤亡数百万人;农业失去了将近一半的劳动力,大量农田荒芜,粮食产量剧减;战争也让俄国大量企业倒闭,国家债台高筑,经济濒于崩溃;物质匮乏,粮食奇缺,民众饥寒交迫。工人、农民、士兵和知识分子对沙皇政府深恶痛绝,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一战加剧了俄国的经济困难
材料:
以沙皇尼古拉二世为首的少数大地主和金融资本家紧密勾结,维护着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人民再也无法忍受沉重的压迫,暴动和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上流社会的豪华酒宴
穷人在施粥棚内勉强果腹
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激化了俄国国内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群众游行示威
2
、二月革命:
1917
年
3
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相关史事:
1917
年
3
月,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30
万人举行了反战罢工和示威游行。示威游行发展成为武装起义,得到士兵的支持。革命迅速扩及全国,各地相继成立苏维埃,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成为全国革命的领导中心。正在前线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全国政权。
尼古拉二世
(1868
—
1918
年
)
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1917
年
7
月,在彼得格勒的几十万群众示威游行,遭到临时政府的镇压。
七月流血事件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行的政策
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对内: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临时政府
不愿意结束战争
,因为俄国对它的盟友负有某些不可推卸的义务。同时,政府
拒不接受工人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
,也
不实施土地改革
。
—《
全球通史
》
1917
年
7
月
1
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惨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
,彼得格勒
50
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遭到镇压。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并迫害
布尔什维克党人,
通缉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地下。
七月流血事件后,列宁针对国内的形势分析指出“
武装起义
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成熟
”。
二、十月革命:
1
、背景:
1917
年
7
月临时政府下令前线的俄军大举进攻,结果俄军惨败。秋季,饥荒再度袭来,首都居民每个人每天只能分配到大约
110
克面包。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
列宁坚持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列宁指出:
布尔什维克
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
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1893
年,他在彼得格勒(当时名为彼得圣堡)参加了秘密的马克思主义小组。
1895
年,他将分散的小组统一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同年
12
月,列宁被捕,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1917
年
4
月,流亡在外的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受到成千上万工人、士兵的热烈欢迎。
人物扫描:
阿芙乐尔号
总指挥部
攻打的目标地
2
、十月革命:
1917
年
11
月
6
日晚,列宁来到起义总指挥部
——
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
10
月,被称为“十月革命”。
攻打冬宫
“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相关史事:
1917
年
11
月
6
日晚到
7
日清晨,包括革命士兵、赤卫队员等在内的约
20
万起义者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铁路、银行、中央发电站、电话局等战略要地。
7
日晚,起义者包围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还未攻下。
7
日晚,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起义者突破防线,冲进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主要领导人,临时政府被推翻。
斯莫尔尼宫
斯莫尔尼宫
材料研读:
“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
毛泽东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917
年
11
月
7
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
(
1
)一切政权转归工兵农代表
苏维埃。
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2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
(
2
)大会通过了
《和平法令》
,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
3
)宣布成立
苏维埃政府
,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成,
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
《
和平法令
》
2
、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①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②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③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⑥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政权。
相关史实:
在
3
年艰苦斗争中,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宣布各项工作转入战时轨道,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实行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个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存在许多弊端。
3
、十月革命的意义:
材料一: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成功的实践性试验。”
——《
全球通史
》
材料
二
:布尔什维克领导着劳动人民,以疾风骤雨之势扫清了历史的陈迹,把一切都孤注一掷地放在他们那迫切又伟大的希望上。不论人们对于布尔什维主义的观感如何,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事件之一,而布尔什维克的兴起则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非凡的大事。
——(美)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
,
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
……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
——
这就是结论。”
———《
毛泽东选集
》
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
9
课
列宁和俄国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
、背景:
2
、二月革命:
二、十月革命:
1
、背景:
2
、十月革命: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2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3
、十月革命的意义:
本课小结
D
课堂练习
1
、
1917
年二月革命爆发后,实际掌握俄国国家政权的是(
)
A
.沙皇
B
.布尔什维克
C
.工兵代表苏维埃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
、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实施的措施中最得人心的是(
)
A
.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B
.颁布
《
土地法令
》
C
.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
.将银行、铁路和大企业收规国有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