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
(第
18
课)
第
18
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东欧
8
国
中国
老挝
越南
朝鲜
蒙古
柬埔寨
拉丁美洲
1
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俄(苏联)
1.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
亚洲
6
国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
2.
中苏建交与合作,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最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
1949
年,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1950
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
2.
中苏建交与合作,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3.
苏联模式的推广
(
1
)目的:
为了适应冷战的需要
(2)措施:
(3)实质:
①
1949
年,建立“经互会”
②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苏联模式全方位改造。
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苏联的改革
回顾
苏俄(联)
的发展历程
1926
,工业化
1928
五年计划
1936
,新宪法,苏联模式形成
苏联模式
苏俄建立
新经济政策
1922
,苏联成立
1924
,列宁逝世
1917
1918
1921
斯大林逝世
1953
苏俄(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
苏联
)
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
,
差距十分悬殊。
1926
到
1940
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
21.9%
,轻工业只有
14.1%
,农业为
1.5%
。
1949
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
1953
年一个人才有
0.4
平米的住房。
——《
苏联国民经济
》
第
87
页
苏联模式下的经济,轻、重工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质量差,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二、苏联的改革
二、苏联的改革
1.
赫鲁晓夫改革
(
1
)主要措施:
①
政治上: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
经济上:
A、农业方面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B、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评价: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弊端,且存在严重偏差。
D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二、苏联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
1
)内容: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评价:
其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跛脚的巨人
并将科技进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尤其是军事方面。
二、苏联的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
1
)措施:
①
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
②后又进行政治改革
: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
“
公开性
”
和
“
政治多元化
”
。
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2)评价:
比较苏联后期三任领导人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上台时间
1953
年
1964
年
1985
年
重心
措施
结果
评价
经济改革,
尤其是农业
经济改革,
尤其是重工业
先经济改革,
后政治改革。
失败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虽然突破了苏联模式,但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二、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
把苏联改
乱
了;
勃列日涅夫
把苏联改
残
了;
戈尔巴乔夫
把苏联改
死(垮)
了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指
1989
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
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
(
1
)原因:
①照搬苏联模式(致国家政治、经济问题突出),进行的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
③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阅读教材
P85
倒数第二段,回答东欧剧变的原因)
(
2
)具体表现:
①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②经济上:实行
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
3
)典型事例:
①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②两德合二为一;
(德国统一)
③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
4
)实质:
社会制度改变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
苏联解体:
经过回放:
1991
年
8
月
19
日为了挽救苏联,苏共
8
名高官发动政变
1991
年
12
月
25
日
19
点
32
分,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
“
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
旷世奇功二战中,一朝解体两级终。”
在
2012
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如何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1)认识: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
2
)启示: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②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阴谋。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3
、原因: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为什么呀?我不能接受,呜呜呜
(
1
)东欧剧变原因:
①照搬苏联模式(致国家政治、经济问题突出),进行的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
③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根本原因)
(
2
)苏联解体原因:
①根本原因
——
②直接原因
——
③外部原因
——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