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这篇散文以《灯笼》为题,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文章所叙之事甚多——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壮志,材料琐碎但主题集中。其中“灯笼”是一个联结点、寄托物,但对既往亲情的怀念和对眼前国运时事的感触才是真正的重点。
现代散文作家都经过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熏陶,他们的散文语言都非常典雅而蕴藉,简净而不杂芜。简洁体现在以短句为主;以书面语为主;多引古语。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教读的形式,掌握“争讼、锵然、斡旋”生字词。
2.通过圈点勾画,概括作者围绕“灯笼”回忆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事情。
3.通过抓议论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所表达的情感。
4.通过揣摩品析下列关键句,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领略文章典雅蕴藉的语言魅力。
5.通过勾画成语、引用的诗文典故和补充典故故事,进一步体会文章语言旁征博引、汪洋恣肆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教读的形式,掌握“争讼、锵然、斡旋”生字词。
2.通过圈点勾画,概括作者围绕“灯笼”回忆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事情。
一、导入
(出示灯笼的图片)大家都熟悉灯笼吧,著名作家吴伯萧专门写了篇文章叫《灯笼》,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这篇散文,去感受他的灯笼情结。 (板书:灯笼)
二、掌握生字词
争讼sòng 领域yù 斡旋wò xuán 静穆mù 思慕mù 怅惘chàng wǎng
锵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 熙熙然xī 暖融融róng 马前卒zú
恐吓hè 焚身fén 神龛kān
5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思考:围绕灯笼,作者回忆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事情?
学生在文中进行勾画圈点,并进行概括。
明确:
(1)我提着灯笼去接祖父回家;
(2)小时候在村里挑着灯笼上灯学;
(3)乡俗还愿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4)元宵节在几处山城小县里看灯笼;
(5)族姊远嫁看满街的灯火;
(6)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的喜悦;
(7)由宫灯联想到汉献帝有灯笼做伴的可悯处境;
(8)联想到将军在挑灯看剑的壮观。
小结:
(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点拨:文章所叙之事甚多——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壮志,可所有事件无不与“灯笼”相关。同时作者巧妙的用双线索安排材料,恰当的布局谋篇。
明线:灯笼——联结点、寄托物
暗线:情感线索——灵魂所在、主旨所在。
文章结构:
5
(1-2)由小孩子喜欢火、光引出灯笼。
(3-11)回忆小时候与灯笼有缘的事。
(12)由灯笼联想到火把,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
2.质疑:
文章11段中作者写历史,抒壮志,“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为何12段又说“哎,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ppt出示背景资料:
该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的炮火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在这一时期,他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旋律。对中国人民的奋起斗争抱着迫切的期待。
明确:作者借灯笼表达了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
意图:本文蕴藏的情感极其丰富。学生再次阅读,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利于他们悟出事件背后的情感。这篇文章创作年代久远,适时地补充背景资料,有助于引导学生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突破本文的难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揣摩品析下列关键句,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领略文章典雅蕴藉的语言魅力。
2.通过品读引用的诗文典故和补充典故故事,进一步体会文章语言善于引用古语的写法。
一、品读语言
1.揣摩品析下列关键句,领略文章典雅蕴藉的语言魅力。
①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明确: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②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明确:和灯笼有关的活动给自己带来的欢乐。
③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5
明确: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④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
明确: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⑤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明确:李愬sù、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2.作者善于运用短句和引用古语,使得语言典雅蕴藉。跳读课文,就其一点找出一例品味。
(1)短句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
点拨:语言简洁、含蓄,有声韵之美。
(2)化用古诗文
“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化用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化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点拨:吴伯萧认为美文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他的文章,语言精美,诗意深沉。
二、小结
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生活中细碎的小事入手,以灯笼为线索,抒发心系大众和天下的情怀,感人肺腑。
三、最后再一次带着这样感情诵读最后一段。
5
老师:你听,
女生:正萧萧班马鸣,
男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哎,壮,
老师: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女生:应该数火把,
男生:数探照灯
齐读: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