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无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无答案)

ID:555705

大小:3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检测内容:第一单元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①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鲁迅记忆里那蒙着jiǎo(  )洁月色的社戏,贺敬之心中那永不变味的糜(  )子、油馍和米酒,刘成章笔下那气势磅礴、粗犷(  )豪放的安塞腰鼓,吴伯箫文字里那静穆的、暖róng róng(   )的灯笼,无一不是民俗风情画卷中色彩浓重的一笔。②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并感受民俗的多样和价值。‎ ‎1.给文段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绞 mí guǎng 容    B.皎 méi guǎng 融 C.绞 méi kuàng 容 D.皎 mí kuàng 融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辨析和修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句语序不当,应把“民众创造”和“世代传承”位置互换;②句无语病。‎ B.①句缺主语,应在句首加“我们的”;②句语序不当,应把“多样”和“价值”互换。‎ C.①句缺宾语,应在句尾加“民间文化”;②句语序不当,应把“理解”和“感受”互换。‎ D.①句搭配不当,应把“创造”和“传承”位置互换;②句无语病。‎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元宵节,街上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B.今春楼市回暖,房价回升,令许多购房者叹为观止。‎ C.一个小孩突然横穿马路,公交车戛然而止,避免了一场车祸。‎ D.舞蹈《千手观音》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于是同学们也如法炮制了一个节目。‎ ‎4.下面语段【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本次展览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展品的年代跨越久远,有西汉时期的铜鼓,也有明清时期的瓷器;展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乐器、瓷器、织锦、刺绣等;展品涉及21个民族,表现了这些民族丰富的非遗文化【乙】展览中的所有展品,既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A.【甲】句号  【乙】句号  B.【甲】句号  【乙】分号 C.【甲】冒号  【乙】句号 D.【甲】冒号  【乙】分号 ‎5.古诗词名句填空。(6分)‎ ‎(1)式微式微,____________?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邶风·式微》)‎ ‎(2)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补全对话。(4分)‎ 最近一次关于“理想”的班会课上,班主任鼓励大家立鸿鹄之志,将“鸿鹄”的“鹄”读成了“hào”。同学们先是面面相觑,但很快有同学笑出声来,老师表情严肃,追问原因。大家都不敢回应。这时,老师点到小红的名字。为化解尴尬又不回避问题,你会怎么应答呢?你心目中有智慧的老师会怎么应对?‎ 老师:小红,你说说怎么回事?‎ 小红:(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8分)‎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参与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人们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3分)‎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________‎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节日:________‎ C.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节日:________‎ ‎(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3分)‎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__________ 节日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节日习俗】在传统习俗中,春节我们都有写对联的习惯,请补全下联。(2分)‎ 上联:昨夕戌犬辞大地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社戏(节选)‎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9.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10.文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此句的表达效果。(2分)‎ ‎11.“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细品此句,别有滋味。同样的豆,“我”为什么会觉得没有昨夜的好吃,请你用第一人称写出此时“我”内心深处所想。(3分)‎ ‎12.故乡的社戏、故乡的豆,文段中处处展现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寄托着作者的情思。请你选一种你家乡的特色事物来作为你家乡的名片,并说明理由。(3分)‎ ‎(二)打树花 冯骥才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几尺长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闻所未闻,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人们沸腾了。这便是打树花的汉子。他们的服装有些奇异,头扣草帽,身穿老羊皮袄,毛面朝外,腰扎粗绳,脚遮布帘,走起来又笨重又威风,好像古代的勇士上阵。这时候,人群中便有人呼喊他们一个个人的名字。能够打树花的汉子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不久人声便静下来。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桌上放粗陶小碗,内盛粗沙,插上三炷香。还有几大碟,三个馍馍三碗菜,好汉们上来点香,烧黄纸,按年岁长幼排列趴下磕头。围观人群了无声息。这是祭炉的仪式。在民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乐乐,皆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 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腰抡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泼七八下后走下去,跟着另一位大汉上阵来。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众人眼尖,不久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一条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无畏的勇士。他的装束也有特色。别人头上的草帽都是有檐的,为了防止铁水迸在脸上,唯有他戴的是一顶无檐的小毡帽,更显出他的勇气。‎ 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唯有中国有,中国唯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除去燕赵之地,哪儿的人还能如此豪情万丈!‎ 民俗的形成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比如最初打树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渐渐就在炉中放些铜,又放些铝,打起的树花便五彩缤纷,愈来愈美丽;再比如他们使用的勺子是柳木的。民间说柳木生在河边,属阴,天性避火。但硬拿柳木去舀铁水也不行,这铁水温度高达一千三百度呢。人们便把柳木勺子泡在水桶里,通常要泡上一天一夜,而且打树花时每个汉子拿它用上七八下,就得赶紧再放在木桶里浸泡。多用几下就会烧着。湿柳木勺子的最大好处是,铁水在里边滑溜溜,不像铁水,好像是油,不单省力气,而且得劲,可以泼得又高又远。‎ 铁水落下来,闪过光亮,很快冷却。打树花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块两块小铁粒落在人群里,轻轻砸在人们的肩上,甚至脸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我还把落到我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粒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 ‎(选自《冯骥才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3.阅读选文,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内容。(4分)‎ →→‎ → ‎14.文章开篇说“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 简要概括打树花“奇”在哪里。(4分)‎ ‎15.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16.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4分)‎ ‎(三)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刺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天却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蹬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现在我面前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7.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8.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3分)‎ ‎19.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3分)‎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20.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画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3分)‎ ‎21.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3分)‎ 三、作文(50分)‎ ‎22.《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节日”的解释:①纪念日;②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请以《过节》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套作;③600字左右;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资料: 286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