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
一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以遥想故乡美景排解心中惆怅,周邦彦《苏幕遮》中类似写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暮霭沉沉楚天阔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五月渔郎相忆否 (4). 小楫轻舟 (5). 梦入芙蓉浦
按要求选择。(5分)
2.下列选项中,名句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王新婚周年庆典,有朋友夸赞新娘貌美,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B. 小李学习取得一定成绩,有骄傲自满情绪,妈妈鞭策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 小梅十岁生日,叔叔希望她长大不要忘父母的恩情,说:“一朝花蕾秀,十年父母恩。”
D. 小张在外地工作,和同乡朋友节日相聚时充满感慨地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答案】A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据报道,无活动部件飞机能够飞翔是依靠一种被称为电动力推进的过程实现的。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种技术实现在大尺寸上的运用,那么将能够产生出更安全、更安静、更易于维护的未来飞机。
①电动力推进的概念更难以可视化
②这与我们看到的无扇叶风扇所使用的概念相同。
③与典型的旋转螺旋桨推进相比,
④因为它的推进过程利用了所谓的离子风
A. ③④②①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D
二 阅读 70分
- 10 -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第六种自由
熊培云
①面对无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们将何去何从?是否需要知道那么多的东西?
②全世界每年出版近七十万种期刊,六十余万种新书,登记四十多万项专利,新增期刊近万种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九百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三十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一角落发生的大事件。不止有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
③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几十年后,索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④在此,姑且将免于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称为“第六种自由”。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客厅不过是电视台倾倒垃圾的地方。在过去,性病广告只是贴在厕所、电线杆等“公器”上,而现在贴到了居民日日拂拭的家具上。
⑤现实是,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无路可寻,而无用的信息管道却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内心对信息的隐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无孔不入,使人们在信息时代几乎无路可逃。对网络的沉迷无疑已经耗费了我们的大部分光阴,每一位“信息成瘾者”更像是信息时代的逃犯,享受信息斋戒的日子只是逃亡的日子,过不了多久,他便会听从内心的召唤,心甘情愿地被网络引渡回来。
⑥其实,这不过是梭罗笔下的另一种“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正是为了逃离这种绝望,早在1845年,梭罗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走进了瓦尔登湖边的青葱密林。在美国独立日的那天,开始搭盖他的湖边木屋。对于梭罗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有关生活的实验,或者说,一次有关生活的反叛。不是逃离生活,而是走向生活。
- 10 -
⑦梭罗曾经这样嘲讽那个时代的新闻成瘾者:吃了午饭,还只睡了半个小时的午觉,一醒来就抬起了头,问:“有什么新闻?”好像全人类都在为他放哨。而睡了一夜之后,新闻之不可缺少,正如早饭一样重要。“请告诉我发生在这个星球之上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的新闻。”——于是他一边喝咖啡,吃面包卷,一边读报纸,知道了这天早晨的瓦奇多河上,有一个人的眼睛被挖掉了;一点不在乎他自己就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深不可测的大黑洞里,自己的眼睛里早就是没有瞳仁的了。
⑧梭罗甚至说,世界有没有邮局都无所谓。当然,这种夸张的说法并不代表梭罗具有反文明倾向——他随之而来的解释却是值得回味的。“我想,只有很少的重要消息是需要邮递的。我的一生之中,确切地说,至多只收到过一两封信是值得花费那邮资的。”而且,“我从来没有从报纸上读到什么值得纪念的新闻。如果我们读到某某人被抢了,或被谋杀或者死于非命了,或者一幢房子烧了,或一只船沉了,或一只轮船炸了,或一条母牛在西部铁路上给撞死了,或一只疯狗死了,或冬天有了一大群蚱蜢——我们不用再读别的了,有这么一条新闻就够了。如果你掌握了原则,何必去关心那亿万的例证及其应用呢?”在梭罗看来,生活中新闻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相反是那些“永不衰老的事件”——就像林中漫步、晒太阳之于人的健康一样意义久远。
⑨为什么要席不暇暖、马不停蹄地换房子?为什么不断抱怨自家液晶电视不如墙壁宽?若干年前,当我初次走进一些法国朋友的家里时,曾经感慨他们的电视机为什么那么小。关于这一点,相信看过电影《天使爱美丽》的中国观众都有印象。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这跟欧洲人比较珍视“第六种自由”有关。他们当中许多人不仅抵制无用的信息与广告对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的侵蚀,而且时刻想着关闭电视和电脑,将自己放到海滩和阳台上,过和大自然一样自然的生活。
⑩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者过度的信息依赖让我的人生不自由。不是么?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过去了。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过去了。十五年来,我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光阴都花在互联网上,花在了许多与我的人生并无关系的奇闻轶事上。事实上,从我意识到我要守住自己的“第六种自由”时开始,我便想着做这样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4. 第②段中列举了大量数据,请分析其作用。
5. 解释第⑤段中加点词语“黑箱”在文中的含义
6.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不知情权的价值在于使生活变得充实,因而免于承受废话和空谈带来的不必要的负担。
B. “信息成瘾者”也知道信息垃圾的危害,只是他们难以抗拒内心对信息的隐秘渴望罢了。
C. 有些欧洲人也深受无用的信息与广告的困扰,像梭罗所批评的那样静静的绝望地生活。
D. 真正热爱生活的人能够自觉地理性对待信息,不会在互联网上过多地耗费宝贵的光阴。
7. 分析⑥⑦⑧三段的论证思路。
- 10 -
8. 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第六种自由”的。
【答案】4. 以数据直观地表现出信息无孔不入,使人难以抉择,引出下文对"第六种自由"的讨论。
5. 充斥着大量信息,让人无从选择(无法看清)的现实世界。 6. A
7. 第⑥段通过梭罗的言行,引出人们要走向真正生活的话题,表明回归真正生活的重要;第⑦段从反面,通过梭罗的言论对信息成瘾者的表现加以嘲讽,指出其看不清真正生活的危害;第⑧段从正面,通过梭罗对信息的认识,告诫人们要掌握生活的原则,追求那些有 永恒价值的东西。三个段落环环相扣,脉结清晰。
8. 在作者看来"第六种自由"是指免于被过度信息干扰的自由,关注第六种自由,有助于提高我们免受信息干扰的能力,有助有我们走向真正的生活。但信息有用与否因人而异;有些信息在有些人看来是无用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有用的。而且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摆脱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可一概而论。(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墙角里的父爱
①帮老乡大将搬家。在整理一堆旧书籍的时候,大将突然蹲在那里呜呜大哭起来。
②大将打开的是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日常,一笔一笔,清晰到一块钱的早餐,三块钱的午餐。稍后,大将给我讲了关于他和他父亲的一段往事。
③大将的家在徐州乡下的一个村子里,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在徐州火车站附近打短工,难得回家一次。
④大将考上西安的一所大学时,父亲从银行取出一包钱,一张一张沾着口水数,数了一次又一次。
⑤大一的时候,大将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整晚耗在校外的网吧里。他虽然感觉到有些虚度光阴,但身边的同学们都差不多,不是打球,就是看电影,或者上网打游戏,大将也就释然了。
⑥暑假回家,大将在村里待了几天,感觉特别无聊,就忐忑地对父亲提出,想去他那里玩几天。至少那里有网吧!父亲竟然破天荒地答应了。
⑦远远地,大将就看到父亲等在火车站的出口。经过一年大学生活的洗礼,大将第一次感觉父亲在人群中是那么扎眼——衣服破旧,还宽大得有些不合身。
- 10 -
⑧让大将没有想到的是,在2003年,月入就有四千多元的父亲,竟然住在一栋民房的阁楼里,只有六七平方米。除了一张铁架床之外,还有个放洗脸盆的木架子,那个多处掉瓷的搪瓷盆上,搭着一条看不出本色的旧毛巾……大将一直以为,父亲在城里过的是很舒服的日子,没想到竟是这样清苦。
⑨父亲把大将带回住处,就说:“你坐着,我要去忙活了。”说着,就咚咚咚下楼走了。大将坐不下去,就悄悄地关上门,下楼,跟在父亲身后,他想看看父亲是做什么的。
⑩七弯八拐,大将跟随父亲来到了徐州冷库。那儿聚集着十多个跟父亲差不多的人,有的推着推车,有的拿着扁担,大将看到父亲从门卫那里推出了自己的手推车。正在这时,一辆大货车进入大院,父亲和大伙一起,跟在车后拥了进去。几分钟后,大将看到了父亲,他弓着腰扛着大大的纸箱,走几步,停一下,用系在手腕处的毛巾擦额头的汗,再前行几步,把背上的纸箱放到手推车上,接着又奔向大货车,几秒钟后,又弓着腰扛来一个纸箱。如此反复七次之后,父亲推着那辆车向冰库走去,弓着腰,双腿蹬得紧紧的,几十米外的大将甚至看得到父亲腿上的青筋。
⑪大将当天下午就回了家。大将返校的时候,父亲又从银行里取出厚厚的一沓钱,数了又数,交给大将。大将数了一下,说,“这学期时间短,有两千就够了。”说着,分出一半,留给父亲。这一天,大将下决心做个好儿子,做个好学生。
⑫但他的这种想法,很快成为过眼云烟。当那些旧日的玩伴又吆喝着去网吧,当他有意无意地看到魔兽游戏图案,他内心里总是忍不住躁动。终于,他又一次走进了网吧,从家里带来的两千块钱,到十月底就没有了。
⑬大将给妈妈打电话,说前段时间生了一场病,带来的钱花完了。
⑭第三天下午,西安突然降温,正在宿舍里和同学打牌的大将接到电话,说校门口有人找他。大将跑到校门口,看到了父亲。五十多岁的父亲,像个七十岁的老人,老态龙钟,一脸的疲惫,身上背着一床棉絮。父亲讨好地对他笑着,说:“听你妈说,你前段时间病了,现在怎么样了,好了没?”大将嗫嚅着说:“已经……好了……”
⑮在通往教学楼的路上,父亲说:“看到你好好的,我也就放心了,把生活费给你,我就回去。不影响你。”大将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钱,正想说带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住,父亲又说了,“再有两个月就放寒假了吧?我这次给你带了三千块,你刚生病,要吃好点,把身子养壮点,才能有精力上好学。”父亲止住脚步,“你回去吧!”
⑯大将知道父亲的脾气,就不再说什么。他走出不远,回头的时候,发现父亲还站在原地,朝他挥手。他想起读高中的时候,每次父亲送他去县城的学校,都是这个场景,泪就溢满了眼睛。
- 10 -
⑰干瘪的钱包终于鼓了起来,一周不见的魔兽又在呼唤大将。晚饭过后,大将又去了校外的网吧。五个小时的凶猛厮杀之后,大将要回宿舍了。和往常一样,他又来到了校外的一棵大榕树下,从那儿翻墙进校。
⑱就在他翻上墙头的那一刻,他的心一下子疼了起来!昏黄的路灯,照着他的父亲,他偎在那个墙角,身下垫着不知从哪里拣来的破纸箱。此刻,他正把身上的棉衣裹了又裹,而自己高中时围过的围巾,紧紧地缠在父亲头上。
⑲大将说到这里,又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哭了好一会儿,大将又接着说:“后来我妈告诉我说,我爸听说我病了,就不顾一切地要来看我,买不到座位票,又舍不得买卧铺,站了二十多个小时来到西安。为了省下住宿的钱,在我们学校的墙角下蹲了一夜……
⑳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进过网吧,再也不浪费一分钱。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准备了这个记账本。
9. 第④段和第⑦段是怎样刻画父亲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10. 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⑩段对父亲劳动场景的描写。
11. 赏析父亲三次给钱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
12. 作品以“墙脚里的父爱”为题有何深意,请加以赏析。
【答案】9. 第④段通过父亲数钱的细节(动作)描写:第⑦段通过对父亲衣着的描写,表现父亲挣钱不易,生活节俭,却对儿子很慷慨,凸显了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10. “拥”“奔”写出了父亲为多挣钱跟别人抢生活的急切;“走几步,停一下”“再前行几步”表明父亲扛着的货物十分沉重;三个“弓”表明父亲十分劳累。这些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劳动的艰辛,以及给大将心理上带来的冲击。
11. 父亲三次给钱,构成了本文的主要情节(或线索);反复凸显了父亲慷慨无私的形象;层层深入地展现了“我”由木然到愧疚,直到悔恨的心理变化过程。
12. “墙角里的父爱”形象地表现出父爱的艰辛、卑微、无私、深沉和不易察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关注、体会父爱,感恩父母的期待。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光
陆游
小圃秋光泼眼来,老人隐几兴悠哉!
翩翩蝴蝶成双过,两两蜀葵相背开。
- 10 -
雨足疏篱引荒蔓,人稀幽径长新苔。
贫家灶冷炊烟晚,待得邻翁卖药回。
13.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泼”突出了秋色之浓,“隐几”则流露出悠然之态。
B. 颔联“翩翩”“两两”巧用叠词,凸显出自然风光的和美。
C. 颈联“引”“长”二字,以动写静,静中显动,富有情趣。
D. 全诗意象丰富,描绘细致,境界开阔,有浓郁的田园气息。
14.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 浓艳明丽 B. 清新自然 C. 古朴典雅 D. 冲淡平易
15. 扣住“待”字,赏析“贫家灶冷炊烟晚,待得邻翁卖药回”两句。
【答案】13. D 14. B
15. 家境贫寒,晚上生火做饭很晚。但这样正好,可以等邻居卖药归来。这两句上句实写,下句虚写,虚实结合。一个“待”字,表现了乡间民风的淳朴,作者与邻里相处的和 睦。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育传
①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问,与杨亿同州里,每造亿,亿厚礼之。门下少年多易之,亿曰:"彼他日所享,非若曹可望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
②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异时宗子①所过,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
③元昊僣号②,议出兵讨之。群臣曰:"元昊,小丑也,旋即诛灭矣。"育独建言:"元昊虽称蕃臣,其尺赋斗租,不入县官,且服叛不常,请置之,示不足责。且已僣舆服,势必不能自削,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拊而收之。"时方锐意讨之,既而诸将多覆军者,久之无功,卒封元昊为夏国主,如育所议。
④时京师有告妖人千数聚确山者,诏遣中使往召捕者十人。至,则以巡检兵往索之,育曰: "育虽不敏,聚千人境内,毋容不知。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今以兵往,人相惊疑,请留毋往。"中使以为然。顷之,召十人者至,械
- 10 -
送阙下,皆无罪释之。而告者伏辜。
⑤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卒年五十五,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注:①宗子:宗室子弟。②僣号:超越身份,冒用在上者的名号或器物。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毋容使者妄索 (2)械送阙下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门下少年多易之
A. 改变 B. 容易 C. 轻视 D. 替换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以礼部侍郎致仕
A. 赴任 B. 罢官 C. 调离 D. 退休
19. 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
B. 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
C. 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
D. 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
20. 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已僣舆服,势必不能自削,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拊而收之。
21.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叙写“宗子”的作用。
22. 文章第③⑤两段分别表现了吴育 、 的特点。
【答案】16. (1)胡乱 (2)戴上刑具 17. C 18. D 19. B
20. 况且(元昊)已经超越本分使用车马服饰,看情形一定不能自行削减,应当援用建国之初江南的旧例,稍稍改变他的名号,(这样)可以用安抚的手段来控制他。
21. 宗室子弟在其他地方为所欲为,在吴育管辖的地方却十分收敛。这一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了宗室子弟对吴育的敬畏,从侧面突显了吴育不畏权贵的品格。
22. 深谋远虑(智谋过人、有韬略、有远见等);公正无私。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洞真观横翠阁
- 10 -
(宋)何朝隐
①洞真观之左右,支珑盘亘,其西矗立如屏者,道士张君文政有阁临之。规模肇自先世,至政尤加表章,而山之泉、石、草、树、鸡、犬、人家,凡登兹阁,皆一目而尽,正李谪仙所谓樵夫耕叟出入画图者。余过而爱之,因为榜曰“横翠”,家弟彦和能作大字,得山谷老人笔意,令书其榜,而揭于阁之颜。
②而又为之说曰:古人莫不有爱山癖,而兹癖非静者不能,盖奇峰绝巘,不择地而有之,不幸在无人之境,则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以置通邑大都,「」有力者往往攘臂其间,「」化为争夺之场。甲
③余尝与客游于斯,徙倚栏楯,则是山之回巧献技于前者,如云霞之蒨绚,风雨之晦冥,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千态万状,辐凑兹阁。览者心凝神释,与灏气俱爽而莫得其涯,诚事外之真乐也。乙或者乃曰:“昔韩退之与孟东野《城南联句》,谓遥岑寸碧,远目为之增明,阁俯兹山,不啻侑座欹器①,与韩意特异,何也?”余曰:“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择?且横平岗于座右,耸翠碧于天末,虽若辽绝,至夫景物变态,远近诚弗异也,达人大观,决不
尔,倘弗谓然,则退之为王氏《喜宴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丙
④嗟呼,若果以好远略近为心,则推之人事,必将嗜欲得而喜功名,富贵得而慕神仙,健羡之心,无时而已也。丁曾岂静者之为哉!政之师仲清心解于此,政固闻其大端。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仍为世俗之戒云。梅溪何朝隐记。
注释:①侑座欹器:古代君王置于座右用以警戒的一种器物,此处用以形容靠的很近。
23.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虽 而 B. 则 而 C. 虽 则 D. 然 则
24.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横翠阁位于洞真观西面像屏风一样高耸的山峰之上。
B. 横翠阁由道士张文政最早兴建,作者亲自为它命名。
C. 横翠阁因周围精致如画,登阁即可尽收眼中而得名。
D. 横翠阁的匾额题字取法于大家,有黄庭坚书法之风。
25. 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故凡佳山所在,莫若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26. 简析第③段引述《城南联句》和《燕喜亭记》的不同用意。
- 10 -
27. 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答案】23. B 24. B 25. A
26. 引《城南联句》意在引发友人的质疑,引出下文的议论;而引《燕喜亭记》 意在指出近景亦有妙处,从而证明赏景不取决于远近而取决于内心是否宁静、达观的观点。
27. 本文介绍了横翠阁的由来和观景体会,即事说理,指出赏景不能有好远略近之心,由此推及人事,提出要保持内心宁静,不要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用以自警并诫人。
三 写作 70分
28.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