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市高考考试语文手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6年上海市高考考试语文手册

ID:556035

大小:126.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年上海高考考试手册(语文)‎ 一、考试性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科(上海卷)测试是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是高利害考试,考试结果需要具有高信度,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应该具有高效度。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学的语文教学改革。‎ 考试对象是符合2016年上海市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 ‎【此部分内容与2015年相比无变化】‎ 二、考试目标 试卷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试题分阅读、写作两部分对考生进行测试。‎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确定以下具体检测目标。‎ I.识记与理解 I.l识记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掌握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I.2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I.3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I.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I.5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 I.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I.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II.分析与综合 II.8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II.9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    II.10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II.11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II.12 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 II .1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 III.鉴赏与评价 ‎    III.14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    III.15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III .16评价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Ⅳ.表达应用 ‎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    Ⅳ.17思想内容 ‎    Ⅳ.17.1准确把握题意。‎ ‎    Ⅳ.17 2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    Ⅳ.17.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 ‎    Ⅳ.17.4力求有新意。‎ ‎    Ⅳ.18结构布局 ‎    Ⅳ.18.1结构完整,布局合理。‎ ‎    Ⅳ.18.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    Ⅳ.19语言表达 ‎    Ⅳ.19.1语言通顺、准确、得体。‎ ‎    Ⅳ.19.2合理运用表达方式。‎ Ⅳ.l9.3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 ‎ 三、试卷结构及相关说明 ‎1.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2.试卷测量目标比例 识记与理解约16%,分析与综合约28%,鉴赏与评价约10%,表达应用约46%。‎ ‎3.试卷结构与分值 试卷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阅读80分,写作70分,试卷总分为150分。‎ ‎4.试题难易的比例 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1 :2:7。‎ ‎5.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6.题型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 ‎ 四、题型示例 题型示例仅用于说明题型和测量目标,不代表正式考试的结构和内容。‎ 阅  读 ‎【例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正确选项】C ‎【测量目标】掌握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知识内容】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 ‎ ‎ ‎【例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     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        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        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1.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通常    大多    都       B.大多     通常    都 C.都      通常    大多     D.通常     都     大多 ‎【正确选项】C ‎【测量目标】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知识内容】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 ‎2.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 ‎【参考答案】认真阅读 ‎【测量目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知识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 ‎3.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参考答案】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测量目标】分析段在文中的作用 ‎【知识内容】理解词句内在联系 ‎4.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 ‎【参考答案】优秀的文献综述提供了该领域的学术谱系图,为该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是提高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 ‎【测量目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知识内容】准确概括文章所表现的事物特征 ‎ ‎ ‎【例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③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④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基本动作。       卷轴所支持的敛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长期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而受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⑤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卷轴的形制所隐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观看,它暗示着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更起粉墙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宋人孙少述这两句诗对理解这个问题或许有点帮助。该诗的题目是“栽竹”,考虑到竹子清幽绝俗的文化品性极其与文人墨客的精神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诗句看作古人艺术观念的隐喻。“粉墙”象征着艺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迪厄所说:“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被分成不同等级的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阂,会在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区分自己。”‎ ‎⑥既然这样的粉墙是由栽竹人有意构筑起来的,墙内的景观也就成了一种阶层身份的表征。当作品舒展开来的时候,它面对的不可能是公众,相反,其展示常常带有私密的色彩。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可以知道,艺术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称作“雅集”的小型私人聚会中进行,被邀请的观看者则一般是文人名士。而将一件艺术品长时间地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仅不是慷慨之举,反倒可能被视为不谙风雅的行为。‎ ‎(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 ‎ 1.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画线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油画的装饰方式体现对静态空间占有的内容,引出下文关于卷轴所隐含的时间性要求的阐释。‎ ‎【测量目标】分析句在文中的作用 ‎【知识内容】理解词句内在联系 ‎2.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卷轴的形制使观看长幅横式卷轴作品成为历时性过程。‎ ‎【测量目标】概括文章内容 ‎【知识内容】正确理解现代文化作品的内容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 ①在这样的意义上 ‎②收藏的行为是使所藏之物尽可能地延伸到未来 ‎③“藏”是中国人处理既往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④把未来变为它曾经存在的“过去”‎ ‎⑤要求所藏之物具有物质和精神价值上双重的持久性 A.②,④,①,③,⑤.                B.⑧,②,④,①,⑤。‎ C.③,⑤,②,①,④.                D.②,①,⑤,③,④。‎ ‎【正确选项】B ‎【测量目标】理解语法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知识内容】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 ‎4.本文研究的视角新颖,阐述的方法多样,请结合文章对这两点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研究卷轴的物质性特征来揭示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的研究不同,研究的视角新颖。文章从一般的卷轴作品谈起,转入对长幅横式这一类卷轴作品的分析,并对观看过程作具体介绍,还通过比较卷轴与西方油画的装饰方式、以孙少述的诗句作类比、引用布迪厄的话等多种方法来阐述作者的看法。‎ ‎【测量目标】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知识内容】能正确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 ‎ ‎【例4】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时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是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图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⑩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⑪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的地图吗?答案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特征进行完整、精确表征的地图,那么,这样的地图几乎不可能存在。‎ ‎⑫‎ 表征所有的特征意味着不仅要表示出所有的街道、建筑的地点,而且还要表示出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甚至还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丢弃的自行车等等。所以,地图不那么完美的一个方面,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地图只是有选择地表示某些特征,如建筑的空间位置,而忽略其他特征,如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等。另外,地图表示出来的特征有多精确?例如,上海地图能精确表示出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之间的距离吗?它精确到千米、米、厘米了吗?显然,没有一张地图能做到完全的精确。‎ ‎⑬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不妨说,理论模型就是科学家为我们理解世界而绘制的“地图”。‎ ‎ ‎ ‎1.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3分)‎ ‎【参考答案】本文语言还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如文中多次使用设问,使用“我们”“你”等人称代词,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测量目标】分析文章写作特点 ‎【知识内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2.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从文中看,理论模型的特点有:一、理论模型不同于其表示的对象,但两者易于混淆;二、理论模型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具有结构上的特定相似性;三、理论模型需要一套基于专业知识的约定来构建和解释;四、理论模型是不完美的,主要体现在不完整、不精确两方面。‎ ‎【测量目标】概括文章内容 ‎【知识内容】概括文章内容 ‎ ‎ ‎【例5】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   又见鹭鸶        陈忠实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②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11 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12 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 ‎1.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知识内容】领会语言表现力 ‎2.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回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 ‎【测量目标】分析段在文中的作用 ‎【知识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3.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 C.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 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 E.重见鹭鸶,作者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 F.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 ‎【正确选项】DF ‎【测量目标】分析作者情感 ‎【知识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脉络 ‎4.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 ‎【参考答案】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 ‎【测量目标】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 ‎【知识内容】体验并赏析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 ‎ ‎ ‎【例6】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惠特曼访问记①‎ 埃德蒙·戈斯 ‎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的态度进行的。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 ‎②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前去见他一面。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我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突出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于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于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 ‎③1885年1月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无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沃·惠特曼”,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④在楼梯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那是一个大房间,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到处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过的;全身上下沙白得一尘不染,有如一张松木台子因反复擦洗而变旧了。‎ ‎⑤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我理清了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的对面。‎ 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他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于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我记得当时我想挪动一下箱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 ‎⑥惠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另一件是幅画像;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荡着双桨。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以为至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天活动的运动员;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我的家伙瘸瘸拐拐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因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又老又病了。”我记得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 ‎⑦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再会,我的朋友!”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⑧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 ‎(有删改)‎ ‎【注】①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教师,代表作为《草叶集》。‎ ‎1.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末段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再次表明“我”是“一个无信仰者”而又“深深地被他吸引”,进一步突出对惠特曼的崇敬。强调采访后“我”仍然“没有变成追随者”,说明自己对惠特曼真诚平等的态度,更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这与本文不刻意渲染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而重点突出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知识内容】感受和体验作品表现形式 ‎ ‎ ‎【例7】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蠢人     屠格涅夫 从前有过一个蠢人。‎ 他一向过着安静、快乐的日子;可是渐渐地听见了外面流传的谣言,说他到处被人当作没有头脑的傻瓜。‎ 蠢人觉得不好意思,他开始烦恼地想着,用什么方法去消灭这种讨厌的谣言。‎ 后来他的愚蠢的脑子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他毫无迟疑地实行起来。‎ 他在街上遇见一个朋友,那人对他称赞一个有名的画家……‎ ‎“得啦吧!”蠢人叫道,“那个画家早已过时了……您还不知道吗?我万万想不到您会这样……您太落后了。”‎ 朋友吃了一惊,他马上就赞成蠢人的意见。‎ ‎“我今天读了一本多好的书!”另一个朋友对他说。‎ ‎“得啦吧!”蠢人叫道,“悠怎么不害臊呀!那奉书一点儿用处也没有;大家老早就不读它了。您还不知道吗?您太落后了。”‎ 朋友吃了一惊,也就赞成蠢人的意见了。‎ ‎“我的朋友某某是个了不起的人!”第三个朋友对他说,“真是个高尚的人物!”‎ ‎“得啦吧!”蠢人叫道,“某某是个出名的流氓!他骗过他所有的亲戚的钱。这是谁都知道的。您太落后了。”‎ 第三个朋友也吃了一惊,他赞成蠢人的意见,跟他那个友人绝交了。‎ ‎                                                                                    ‎ 这以后不管谁在称赞什么人和什么事,他的回答总是这一类的反驳。‎ 有时候他还会责备地加上一句:‎ ‎“您还相信权威吗?”‎ ‎“太狠了!太毒了!”他的朋友开始这样批评他,“可是他多聪明啊!”‎ ‎“他口才多好!”另一些人会接着说,“啊,是啊,他有才干!”‎ 后来,一家报纸的主编聘请这个蠢人去主持他的报纸的评论栏。‎ 蠢人开始在报纸上批评一切的人和一切的事,他的态度一点儿也没有改变,连他那叫嚣的口气也是一模一样。‎ 现在,他这个曾经痛骂过权威的人自己也变成权威了,年轻人都崇拜他,害怕他。‎ 这些可怜的年轻人,他们不这样又怎么办呢?虽然照一般说来,人不应当崇拜别人……‎ 可是一个人处在这样的地位,要是不去崇拜他,就套被认为太落后了!‎ 蠢人们在胆小的人中间才走运。‎ ‎ ‎ ‎1.依据文意,在波浪线处设计蠢人与第四个朋友之间的对话。‎ ‎【参考答案】“我今天看了一鄙非常经典的电影。”第四个朋友对他说,“据说还在国际上获奖了。”‎ ‎ “得啦吧”蠢人叫道,“这部电影宣扬的思想早就被批判过了……这是谁都知道的。您太落后了。”‎ ‎【测量目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知识内容】运用演绎、类比方法赏析作品内容 ‎2.评价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150字以内)‎ ‎【参考答案】小说批判了假权威产生的不正常现象,揭露了假权威名不副实的“蠢人”本质,也讽刺了人们固害怕被认为落后而盲目认同他人的人性弱点。本小说的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对产生这一现象的社会土壤,对无主见、盲目跟风的人们,都有很强的批判和警醒作用。‎ ‎【测量目标】评价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知识内容】体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3.请就本小说情节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略。‎ ‎【测量目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知识内容】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体现创新意识 ‎ ‎ ‎【例8】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叶的骨骼 ‎1 这是一个陈旧的比喻:树。‎ ‎②我们生活的城市,已经很少有东西与人的生命本质相关或者相似,所幸还可以看见树。我非常喜欢林子里蒸腾着潮气的老树和幼树,喜欢高崖上兀立挺拔,成为某种标志的松树或柏树,喜欢在田边村头,洒些许荫翳的古老的愉树或槐树。但还有了一种树,因为时常相对,它们进入我的感觉更深一些,那是在城市的逼仄中仍然不死的树,它们大多营养不良,而且时常被粗暴地修剪。‎ ‎③等待一棵树的长成需要时间,等待一个诗人的长成同样如此。‎ ‎④一棵树只长它的遗传密码注定了的那种叶子,一个诗人也是这样。风,雨,虫灾,干旱,斧斫痕,工业废气……可以使某一季的叶子肥硕或者枯瘦,使某些叶子残缺,畸形,从而被认为具有病态美,但其本质的构成是不变的。无论如何,松针不可能像垂柳那样倒挂下来,使悬岩上的风看起来柔软。‎ ‎⑤诗的生长,告诉我们一些很朴素的事情。心灵的感知方式是很朴素的,创造的使命也是很朴素的,就像在燧石上敲击出火花,就像叶子在枝头萌生伸展。‎ ‎⑥事实上,我们肯定会遇上秋风的季节,满树繁茂一夜之间被扫落净尽。我们生活的时代总会过去,我们的青春总会消逝。那些曾经与阳光和月光都靠得很近的叶子是无力抗辩的,泥土自然会融解它们。幸运的诗人会有一两片叶子恰好被岩层选择了,这未必是那棵树上长得最漂亮的叶子,更未必是那片森林中最出色的叶子,但恰好是它飘落在被选择的位置,从而被岩层拓印下来,成为记栽某个时代的化石。‎ ‎⑦被选择或被遗弃,这很偶然,也很无理,但我所知道的一个事实是:有一些叶子即使适时地落到了最有利的位置,也还是不会在岩层上留下痕迹,比如那些滤去水分便没有自己的形状的叶子。而最终保留下来的,必然是有骨骼的。我们所见过的树叶化石,总是叶脉清晰,甚至比翠绿多汁的时节更清晰,这是树叶的骨骼,岁月使它显现出来。凭借这个,我们感知它生动的姿态,感知远古的诗人心灵的本色。‎ ‎⑧我想,我已经学会了等待。在等待中,我明白,诗是一个进入内心的事实,而是否倾泻在纸上倒在其次。‎ ‎(有删改)‎ ‎1.文章回答了诗人如何让诗作留下“痕迹”这一问题,请你再本文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诗作是否留下痕迹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诗人仍然应该用心灵写作,让诗作有“骨骼”,等待历史的挑选。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可以补充的地方,尤其是有关诗人本质的问题。我认为诗人的本质是在他的写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构筑和成长的,诗人不仅应该用心灵写作,而且应不断提升自己心灵的层次,从而提升诗作的质地,让自己的诗作留下“痕迹”。‎ ‎【测量目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知识内容】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体现创新意识 ‎ ‎ ‎【例9】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二元选择是指目击证人在辨认某人是不是犯罪嫌疑人时,做出“是”或“不是”的选择。做出“是”的选择,我们称为“指认”;做出“不是”的选择,我们称为“排除”。经事后验证,证人在指认和排除时都有可能发生错误。‎ 研究发现:当证人把握十足地指认某人“是”犯罪嫌疑人时,事后证明他们的指认往往是正确的;而他们在犹豫不决中指认某人“是”犯罪嫌疑人时,事后证明他们的指认更容易出错,这样一来,无辜者也就更容易被冤枉了。不同的心理状态下,辨认的正确率是不同的,“指认”是这样,“排除”也是这样。‎ 因此,司法部门在二元选择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不知道”选项,即设置“是” “不是” “不知道”三元选择系统,做出“不知道”的选择,我们称之为“无法判断”。使用三元选择系统后,证人的辨认结果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目击证人在两种选择系统中判断结果的数据,制作了下图。‎ ‎(该种判断在各自选择系统中所占的百分比)‎ ‎1.根据上述内容,上图括号内应填入的是               。‎ ‎【参考答案】无法判断 ‎【测量目标】概括文章内容 ‎【知识内容】准确概括文章所表现的事物。‎ ‎ ‎ ‎【例10】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⑪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⑫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⑬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⑭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⑮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⑯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__________‎ ‎ ‎ ‎1.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4分)‎ ‎【参考答案】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洇湿的纸条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测量目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 ‎【知识内容】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展开想象和联想 ‎ ‎ ‎【例11】默写。‎ ‎(1)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___                    。(《诗经·秦风·蒹葭》)‎ ‎(2)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___                    。(辛弃疾《水龙吟·壁建康赏心亭》)‎ ‎(3) ___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七则))‎ ‎(4) ___                    ,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5) ___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6) 思则有备,___                    。(《左传》)‎ ‎(7) 何方可化身干亿?___                    。(陆游《梅花绝句》)‎ ‎(8) 如花美眷,___                    。(汤显祖《牡丹亭》)‎ ‎【标准答案】(l)宛在水中央(2)树犹如此(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4)转轴拨弦三两声(5)晴川历历汉阳树(6)有备无患(7) 一树梅前一放翁(8)似水流年 ‎【测量目标】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知识内容】有一定的文言诗文的背诵量 ‎ ‎ ‎【例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正确选项】A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知识内容】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简要的评析 ‎2.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 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测量目标】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 ‎【知识内容】体验并赏析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 ‎ ‎ ‎【例1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③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次行:秩序。②庳:低、矮。③捆:门槛。‎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l)秋冬则劝民山采                      (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 ‎(3)市令日:“三月顷。”                  (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 ‎【参考答案】(l)鼓励  (2)以……为乐   (3)左右(指时间)  (4)听从什么 ‎【测量目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知识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政缓禁止              B庄王以为币轻 C.如此几何顷乎          D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 ‎【正确选项】B ‎【测量目标】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 ‎【知识内容】结合语言环境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 ‎ ‎ ‎【例14】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史弼传 ‎①史弼,字公谦,陈留考城人也。为平原相,时诏书下,令举钩党,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唯弼独无所上,从事①责曰:“诏书疾恶党人,青州六郡,其五有党,平原何理而得独无?” 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画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它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诬陷良善,淫刑滥罚,以逞非理,则平原之人,户可为党。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济活者千余人。‎ ‎②迁河东太守,受诏当举孝廉,弼知多权贵请托,乃豫敕断绝书属。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积日不得通。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左右引出,楚捶数百,府丞、掾史十余人皆谏于廷,弼不对。遂付安邑狱,即日考杀之。侯览大怨,遂诬弼诽谤,槛车征。吏人莫敢近者,唯前孝廉裴瑜送到崤渑之间,大言于道旁曰:“明府摧折虐臣,选德报国,如其获罪,足以垂名竹帛,愿不忧不惧。”弼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昔人刎颈,九死不恨。”下廷尉诏狱,减死罪一等。‎ ‎③刑竟归田里,称病闭门不出。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从事:官名。‎ ‎ ‎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诏书疾恶党人                    (2)乃豫敕断绝书属            ‎ ‎(3)明府摧折虐臣                    (4)九死不恨            ‎ ‎【参考答案】(1)憎恨(2)预先(3)打击(4)遗憾 ‎【测量目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知识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参考答案】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 ‎【测量目标】理解语法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知识内容】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 ‎3.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史弼的主要品质。‎ ‎【参考答案】刚烈正直 ‎【测量目标】概括文章内容 ‎【知识内容】体验人物形象特点,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 ‎ ‎【例15】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静者居记     (明)高启 ‎①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予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失。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_________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    B.乎    C..耶    D.也 ‎【参考答案】D ‎【测量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知识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虚词 ‎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 ‎【参考答案】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引出后文“客”的感叹。‎ ‎【测量目标】分析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知识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吾知其所勉    ②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④吾知其所警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参考答案】D ‎【测量目标】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 ‎【知识内容】正确分析文章的结构 ‎4.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全文紧扣“居”“静”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 ‎【测量目标】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知识内容】能正确文章的写作手法 ‎ ‎ 写  作 ‎【例1】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评分标准】略 ‎【测量目标】思想内容、结构布局、语言表达 ‎【知识内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 ‎ ‎【倒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评分标准】略 ‎【测量目标】思想内容、结构布局、语言表达 ‎【知识内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时社会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 ‎ ‎【例3】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l)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评分标准】略 ‎【测量目标】思想内容、结构布局、语言表达 ‎【知识内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 ‎ ‎【例4】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评分标准】略 ‎【测量目标】思想内容、结构布局、语言表达 ‎【知识内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 ‎ ‎ ‎ 五、附录 ‎1.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科文言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 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 哀爱安按案  拔白败拜报  暴备被倍悲  北背奔本彼  逼辟蔽毕便  遍表并伯薄 ‎ 泊博步裁苍  操草策曾差  尝长超朝陈  称诚驰冲出  除处传垂辞  次刺促错达 ‎ 殆怠旦独笃  度断夺发法  反放非分奉  服伏复盖苟  鼓固寡国过   恨厚患或疾 ‎ 即既将解结  矜竟景就绝  堪克困怜弥  靡莫逆能内  迫期奇迁劝  却如若色稍 ‎ 审甚盛识适  是书数疏率  私速遂涕图  徒王望微闻  恶悉系相谢  幸延阳要宜 狱再造振直  志治置族左 ‎ ‎ ‎ 初中文言文140个实词 昂傲包比鄙  兵病察彻乘  从当道得定  伐犯方负赋  更故顾观归 还好号会惠  及极济计加  假间简见交  竭尽进居举  具俱聚决类 临虑论漫灭  明名命谋难  平戚启强请  穷求取去全  任入塞善少 舍涉生胜师  施实食使释  恃属说顺素  汤通痛退亡  务徙狭鲜向 效信行形兴  修徐许寻业  遗贻夷异易  诣益阴引盈  余逾缘远云 责章知止致  质中众专周  走足卒作坐 ‎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