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2008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上海市虹口区2008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ID:556083

大小:57.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虹口区2008年高考模拟考试 ‎ 语文试卷 ‎ ‎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2008年4月17日 ‎(请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①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②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③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④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⑤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⑥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⑦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⑧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       ⑨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以下表达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明主要是指人类文化发展的精神成果 B.生态文明就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存在状态 C.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不是完全相同 D.只要进行生态伦理的“东方转向”,就能解决生态危机 ‎2.根据文意,第②段中的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是 (2分)‎ ‎3.第④段中的画线句,正确的理解应是(3分)‎ ‎ ‎ ‎4.根据第⑤⑥⑦段,分条概括儒家、道家、佛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3分)‎ ‎(1)儒家 ‎ ‎(2)道家 ‎ ‎(3)佛家 ‎ ‎5.第⑨段中“厚德载物”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6.本文以“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结尾,请说说它的好处(5分)‎ ‎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佛家说,有多少执着,就有多少束缚。   不能简单地把佛理解为一个宗教的概念。中国的汉字赋于它特别的含义:人为为伪,人弗为佛。这意思是:   中国的先哲,由此悟到机心与道心的区别。机心,指一个人处理事务的方式以利益至上,有伪的成分;道心,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培植悲天悯人的优雅情怀。禅宗五祖弘忍告诫弟子要“看住自家心”,就是提醒他们不要坠入执着与妄想之中。   遗憾的是,在财富至上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机心越来越发达,变化多端,迷不知终其所止;我们的道心却日渐迟钝,犹如古道西风中的瘦马。整个人类偏离了理想的轨道,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人与自然的相亲,变成了人向自然的掠夺。人类越来越自私了。在提倡“天人合一”的中国,这一点也不能幸免。自然中所有的物质,不管是森林、河流、矿山和土地,甚至小心翼翼生活在远离人烟的藏铃羊,或者是藏于春天深处的一声蛙鼓,都被用来贴上商标,从中榨取金钱,如此作为,似乎只有一个动机,为的是在全球的财富争夺战中,得到一个名次。   从道心出发,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从机心出发,我们的所有活动都体现了极端的功利性,为了暂时的辉煌,我们不惜伐林驱雀,竭泽而渔,这是多么愚蠢,又是多么可悲的举动啊! ‎ ‎  说到这里,请允许我讲一个小故事。   三十五年前,我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下放农村,在大别山深处一个小小的村落,一位年届五十的老农民接待了我。这位农民一辈子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二十里路外的区政府所在的一座小镇。局促的视野,使他对生活没有任何奢望。他没有故乡的概念,因为他不是浪迹天涯的游子。闲谈中,他听说我到过北京,便问我见过毛主席没有,我说没有。他顿时感到十分诧异,问道:“你和毛主席住在一条街上,怎么见不到他呢?他难道早晨不出来挑水吗,也不出来买菜吗?”听到这句问话,我立刻笑了起来,这是一种嘲笑。‎ 去年,我又回到了那个小山村,老农民还健在,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笑容仍像当年一样憨厚,仍然过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生涯。所不同的是,村子周围的山林都分给了农户,老农民将属于他的那片山林,培植得非常茂郁。他领着我走进那片森林,告诉我这些树是怎么种养的。这一棵树为什么长得很快,那一棵树为什么长得很慢。什么时候,林子里出现了锦鸡,又是什么时候,豹子在这林子里叨走了山羊……‎ 他娓娓道来,没有任何惊世骇俗的故事,但我仍被他的谈话深深地吸引。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过分地矫情,到处都是“真士隐去,假语村言”,可是,在这个老农民的嘴中,我听到了已经久违的童话。我当年嘲笑了这位农民,现在,这位农民用他平淡无奇的生活,嘲笑了我们整个时代。   这位老农民不懂得科学,也不会想到借用那些稀奇古怪的名词来装饰自己的人生。但我依然敬重他生活的智慧。在他的生命中,充满了爱与敬畏,所以他没有机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建造了诗意的生活。‎ 上世纪初,蔡元培先生阐发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观点,提出“知行合一”。一百年过去了,这口号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更显出了它的紧迫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不但要“知”,更要身体力行。几年前我到西安,专程去了一趟辋川,结果大失所望。王维笔下的人间仙境已不复存在,既无蓊郁的松林掩映明月,亦无潺潺的清泉在石上流淌,眼前所见,是一片裸露的黄土地。无庸置疑,这是人伤害自然的结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土地的沙漠化与感情的沙漠化是同时进行的,重建美丽的自然,我们不能没有爱,构造诗意的生活,爱更是须臾不可或缺。我衷心希望,诗意的辋川重新回到荒凉的西北,爱与敬畏重新主宰我们的生活。 ‎ ‎7.请联系语境,把第二段续写完整。(4分)‎ ‎ ‎ ‎8.第四段“古道西风中的瘦马”化用元代诗人 写的《秋思》中的句子。(2分)‎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 B.文中多处引用,既有明引,也有暗引,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C.本文多处运用整、散句结合的方式,增加文章结构的起伏感 D.本文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肖像、行为描写手法,刻画老农的形象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佛不仅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B.利益至上,坠入执着与妄想之中不合乎自然的规律和优雅的人性。‎ C. 大别山的老农与其说愚昧,不如说他有一种我们不能理解或认同的智慧。‎ D.“知行合一”没有过时,是因为我们需要回归儒家的传统。‎ ‎11.作者为什么认为大别山深处的老农民“建造了诗意的生活”?(4分)‎ ‎ ‎ ‎12.上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4分)‎ ‎ ‎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1)我闻琵琶已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白居易《琵琶行》)‎ ‎(2)今宵酒醒何处, 。 (刘永《雨霖铃》)‎ ‎(3)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学记》)‎ ‎(4)故曰:知己知彼, ;不知己不知彼, 。 (《孙子兵法 主谋攻》)‎ ‎(5) ,妙手偶得之。 (陆游 《文章》)‎ ‎(6)此情无计可消除, ,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使至塞上①‎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②,都护在燕然③。‎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被排挤出朝廷,赴边途中。诗中,居延、萧关皆指地名。②侯骑:骑马的侦查兵。③都护: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山,这里指前线。‎ ‎14.王维与另一位诗人 并称,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1分)‎ ‎15.下列对本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寄情于景,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B、颔联以“蓬”、“雁”自比,表现诗人内心抑郁 C、颈联诗人把情绪巧妙地融化在景色的描写之中 D、末二句直接描写边关战事吃紧的时局 ‎16、王国维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壮观”的名句。请具体分析其“壮观”之处。(4分)‎ ‎ ‎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威自京都省之( ) 百余里要之( )历位宰牧(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 ‎ ‎(2)卿清孰与父清?‎ ‎ ‎ ‎20.下列不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句是(3分)‎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C.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 D.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E.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2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2分)‎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 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逦逶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往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 ‎22.陈子昂是 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者。而从“ ”句中可见其力揭改革序幕的决心。(3分)‎ ‎23.联系本文内容看,“文章道弊”的大意是 (2分)‎ ‎24.陈子昂对齐梁时代的诗是如何评价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 ‎ ‎25.陈子昂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价,是他对诗歌创作提出的两个标准,这两个标准一是由反例提出的 ,一是由正例提出的 (4分)‎ 二、写作 (70分)‎ ‎26.请以“ 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将题目填写完整;(2)不要写成诗歌。‎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