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19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上海市嘉定区2019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ID:556088

大小:74.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上海市嘉定区2019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__。(《孟子·告子上》)‎ ‎(2)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描写音乐短暂休止创造特殊效果的名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 (1).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 (2)何当共剪西窗烛 (3). 李商隐 (4). (3)别有幽愁暗恨生 (5). 此时无声胜有声 按要求选择。‎ ‎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国际旅游节大会上,文化旅游部部长致辞,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 在金砖国家厦门峰会上,我国代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愿景。‎ C.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校长勉励广大学子立志于学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D. 在中美贸易摩擦会谈中,谈判专家引用“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转化视角对待双方关系。‎ ‎【答案】B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刘汶蓉从相近的地理圈出发,审视中日韩三国在家庭观念上的迥异。她发现: , , ; ,中国社会代际间的观念冲突正在缩小,代际间的价值观隔阂呈下降趋势。‎ ‎①韩国代际间则是疏离与亲密并存 ‎②日本近年来的“青年贫困”现象很突出 ‎③而在中国,我们的成年子女与原生家庭的心理距离其实很短 ‎④因为日本的原生家庭和成年子女间的联结感相对较弱 A. ④②③① B. ②④①③ C. ②③①④ D. ②①④③‎ ‎【答案】B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艺术电影为何难以赢得大众市场 ‎——从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引发争议说起 桂琳 ‎①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下文简称《地球》)在2019年新年之际上映后引发了诸多争议。如果单从艺术性的角度来评论这部电影,它的探索是令人尊敬的,电影中的诸多艺术特质也值得电影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但该片最大的问题是,当它将自身定位于走入大众市场的艺术电影,其制作定位和营销定位上都出现了失误。也正因为如此,围绕着它的争论也带来一种讨论的契机:什么样的艺术电影可能获得大众市场的认可,艺术电影又如何走向市场。‎ ‎②美国电影史学家大卫·波德维尔认为艺术电影由于缺乏可识别的明星与熟悉的类型,就必然利用作者论的概念来整合文本。而在艺术电影文本中,作者代码的凸现正是通过对古典规范的违背,并从古典规范中偏离出来,比如一个不正常的角度,一个被强调的剪接,一种被禁止的摄影机运动,一种不真实的布光或场景变换等等。毕赣的第一部电影《路边野餐》十分符合波德维尔对艺术电影的分析,而《地球》对前作中的“荡麦长镜头”进行了强调与扩展,构成了其在艺术上的继续探索。‎ ‎③但《地球》因为更大规模的资本投资,对票房的需求大大增加。为了这种需求,不仅加入了明星,还试图将类型元素融入影片之中,想借助黑色电影的类型惯例让《地球》具有更强的市场号召力。‎ ‎④类型+艺术并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借鉴哪种类型,如何将类型引入艺术电影,与导演对类型应用的理念有关。艺术+类型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艺术电影借助类型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类型在这一组合中充当一种工具和靶子,导演借助类型程式来凸现自己对传统和成规的批判;另一种则是将类型程式放在显性层面,突出类型的魅力,而将导演个人的思想和艺术表达放在相对隐性的层面。‎ ‎⑤从《地球》来看,首先,影片对黑色电影类型的借鉴与毕赣个人的诗性电影追求之间就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黑色电影类型元素的强行加入并没有给影片整体助力,反而成为一种累赘,更谈不上电影借类型来完成一种更高层面的思想表达。其次,《地球》对黑色电影类型本身的类型元素也没有很好地掌握,所以它无法像  《白日焰火》那样将黑色电影本身的类型魅力发挥出来。《地球》说到底还是一部艺术电影,黑色电影类型的加入其实还给它的艺术性做了减分,它也不可能借助类型成功地走入大众市场。‎ ‎⑥老到的营销方略能激发类型预期,一旦营销已经告诉观众去期待一个他们最喜爱的形式,那么就必须履行诺言。从《地球》的营销策略来看,正是犯了电影营销的大忌。选择抖音这样的社交媒体,从广告词上又强调了《地球》与浪漫爱情片的类型十分接近,而影片实际的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即使从类型上去划分,这部电影所借鉴的黑色电影与浪漫爱情片也根本是两个类型。黑色电影本身是带有批判意味的一种类型,《地球》在营销上却突出了浪漫与甜蜜,这种营销定位必然带来后面的口碑恶果。同时,如果观众没有一定的艺术电影素养并对毕赣前作比较熟悉,《地球》艺术创新部分的挑战是非常大的,观众看得莫名其妙并感觉上当受骗完全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完全不应该苛责观众。‎ ‎⑦一个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本身应该包括不同种类的电影,这些电影的营销策略和目标受众也是不同的。以美国电影市场为例,好莱坞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基本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电影等级:第一是大片,作为主流制作处于第一级,这些电影的平均预算达到一亿美元,其中1/3预算用于市场运作,其内容就是为多媒体市场来设计的;第二级包括六大媒体联盟的子公司发行的艺术电影,类型电影等,其中有主流的一线明星,而且影片有成为市场黑马的潜力,这些电影的预算平均为4000万美元;第三级是由独立制作发行商开发的小众电影,通常花费在1000万美元以下,是为特定的市场生产的小众电影。‎ ‎⑧以这一分类为参照,《地球》应该属于第二级或第三级的电影,它的电影预算和其电影预期收入也应该属于这个级别的。它不仅应该在制作预算上有所克制,在营销上更应该突出自己的艺术特质,营销方案围绕艺术电影的核心受众来展开,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一次所谓断崖式的口碑现象了。‎ ‎⑨围绕着《地球》的这场争论对中国艺术电影发展和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艺术电影导演需要考虑自己的每一部电影定位到底是什么,如何制作和营销才是最合适的选择。而电影市场的成熟,不同预算和市场预期的电影划分更加清晰,也更有利于这样有才华的艺术电影导演走得更好更远。‎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4. 第②段加点词“作者论”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 ‎5. 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尽管存在失误,但《地球最后的夜晚》在艺术成就和盈利两方面都超越了《路边野餐》。‎ B. 《地球最后的夜晚》本不该定位于走入大众市场,因为该片事实上是很适合“小众”的。‎ C. 毕赣把自己艺术表达隐藏在黑色类型之后,造成大众对《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难以接受。‎ D. 《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时所强调的影片类型与实际出入很大,招致市场的差评是必然的。‎ ‎6. 第⑦段以美国电影市场的分级为例,对其作用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证明了不同种类的电影在市场上共存是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应有的常态。‎ B. 为《地球最后的夜晚》通过什么样的营销策略走向大众市场指明了道路。‎ C. 为国产艺术电影通过什么样的营销策略避免口碑恶果提供了权威的参照。‎ D. 证明了每部电影都有其既定的等级,越级营销将会扰乱电影市场的秩序。‎ ‎7. 如果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仍定位为走入大众市场的艺术电影,请运用本文的相关观念为其制作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8.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4. 答案示例:艺术电影导演就如作者,在创作中呈现违背古典规范的某种一贯的(或持续的)个性化的(或可识别的)艺术特征(或探索)。 5. D 6. D ‎ ‎7. 答案示例:(1)清晰定位艺术+类型的显隐侧重。(2)融合好类型元素和艺术理念,完成更高层面的思想表达。(3)掌握发挥类型魅力,为艺术性加分。(4)参照美国电影分类定位,准确定位制作预算。 ‎ ‎8. 答案示例:本文由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引发争议一事提出探讨的主题(或论题、议题):艺术电影为何难以赢得大众市场(或艺术电影如何才能赢得大众市场)。然后以《地球》的失误为例,从制作定位和营销定位两方面分析论证,得出不合理的制作定位和不合理的营销定位是艺术电影难以赢得大众市场的原因的观点。最后,作者肯定了这场争论的价值,对艺术电影的制作和营销提出了期望(或建议)。‎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②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③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里,寻寻觅觅的。不知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 ‎④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的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了我了,连忙把它撇到窗外。‎ ‎⑤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不长,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蜇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蜇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⑥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致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而蜇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注定要化作尘埃了。我和它,两败俱伤。‎ ‎⑦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我错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的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 ‎。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并没有用镊子,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拔了针,进了洗手间,站在水龙头下,用冷水冲击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一会儿又涂抗炎药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⑧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⑨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的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⑩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的从未有过的柔情。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9. 第⑦段两处画线句都用比喻手法描摹疼痛,但所选喻体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10. 第⑧段虚实相生,请分析其作用。‎ ‎11. 本文旨在表现“我对黑暗的柔情”,却花了很多笔墨写自己被蜜蜂蛰痛,请赏析这样构思的好处。‎ ‎12. 评析本文所表现的对黑暗的态度。‎ ‎【答案】9. 答案示例:前者将疼痛喻为涨潮的海水,表现疼痛起伏不定、弥漫扩散、逐渐加剧;后者将疼痛喻为高山雪莲,形象传达伤口在“风油精”“牙膏”共同作用下冷凉、刺骨、放射状的痛感。以两种视觉形象喻肌肤痛感(触觉),制造了陌生化效果,突出不同的疼痛阶段的具体感受。呈现作者对疼痛细腻的体味与温情。 ‎ ‎10. 答案示例:虚写天气好以及心中盼望的故乡夜景,实写眼前黑夜,虚实相生,突出黑夜暗沉无边、不同寻常的特点,自然转入对黑暗的思考。 ‎ ‎11. 答案示 例:大量笔墨描写蛰痛,导致深夜无眠,引出作者对黑暗的观察与思考,行文真实自然。(2)对疼痛的特殊体验,对导致疼痛的蜜蜂的理解、同情与感激,与作者对黑暗的“柔情”建立了对应的联系,由实及虚,使“黑暗”的内涵广泛而深刻。 ‎ ‎12. 答案示例:本文作者反对用“人为的光明”撕裂“黑暗”。作者对黑暗抱有柔情,主张体味黑暗,欣赏真正的黑暗、洁净的黑暗,认为它是“梦想的温床”,可以丰富世界的色调。作者对待黑暗的态度对人有启发意义,人生经历中“黑暗”、纯净的黑暗,触动人反思自我,有助于唤醒内心深处的期盼、梦想,丰富世界的色调。‎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二年徐州任上。②炯:光明,明亮。③青蘋: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 ‎13.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多次换韵,不符合律诗的一般要求。‎ B. 本诗写初春之景,乍暖还寒,故言“春风恶”。‎ C. “明月入户寻幽人”是喻指友人夜访。‎ D. “争挽长条落香雪”道出雪中赏花的兴致。‎ ‎14. 以下评析不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 由首句观之,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 B. 最后两句写的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的凋零之花,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C. 本诗将写人、写花、写月、写酒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D. 本诗情景交融,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句句景语都或明或暗地透出忧愤之情。‎ ‎15. “炯如流水涵青蘋”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是写月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赏析。‎ ‎【答案】13. A 14. D ‎ ‎15. 答案示例:二者都是先写月光再写月影。写月光都以水喻月光,以水的清澈喻示月光的明亮。写月影都以水草设喻。只是前者以“青苹”喻杏花之影,后者以“藻、荇交横”喻“竹柏”之影。二者都通过巧妙的比喻营造出明净、空灵的意境,表现出此刻安闲自适的心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图(1)字表圣,自言泗州人,少有俊才。雅好为文,躁于进取,颇自矜伐,端士鄙之。初,从事使府,洎登朝,骤历清要。巢贼之乱,车驾播迁,图有先人旧业在中条山,极林泉之美。图自礼部员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诗酒自娱。属天下版荡,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奖,由是声名藉甚。昭宗反正,以户部侍郎征至京师。图既负才慢世,谓己当为宰辅,时要恶之,稍抑其锐。图愤愤谢病,复归中条,与人书疏,不名官位。‎ ‎②臣谨按:图,河中虞乡人。少有文彩,未为乡里所称。会王凝自尚书郎出为绛州刺史,图以文谒之,大为凝所赏叹,由是知名。未几,凝入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知贡举,擢图上第。顷之,凝出为宣州观察使,辟图为从事。既渡江,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满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劾,遂以本官分司。此岂躁于进取者耶?旧史不详,一至于是。图见唐政多僻,中官用事,知天下必乱,即弃官归中条山,寻以中书舍人征,又拜礼部、户部侍郎,皆不起。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撰碑,得绢数千匹,图致于虞乡市心,恣乡人所取,一日而尽。是时盗贼充斥,独不入王官谷,河中士人依图避难,获全者甚众。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卒时年八十余。‎ ‎③臣又按: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选自宋·王禹偁《五代史阙文》)‎ ‎[注](1)图,即司空图,晚唐诗人、诗论家。‎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颇自矜伐( ) (2)图以文谒之(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图愤愤谢病( ) A.认错 B.告诉 C.辞官 D.衰败 ‎(2)中官用事( ) A.办事 B.有事 C.起兵 D.执政 ‎18. 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B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C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D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19. 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河中士人依图避难,获全者甚众。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 ‎20. 下列所述司空图的特点与第①段相符的一项是 A. 志大才疏,自命不凡 B. 恃才傲物,心性不佳 C. 趋利避害,声名狼藉 D. 冷漠自私,薄情寡恩 ‎21. 王士祯曾赞《五代史阙文》“辨正精严,足正史官之谬”,请以本文为例加以分析。‎ ‎【答案】16. (1). (1)颇自矜伐(自夸) (2). (2)图以文谒之(拜见、进见) ‎ ‎17. (1) C (2) D 18. C ‎ ‎19. 答案示例:有很多河中读书人依附司空图躲避祸乱,得以保全性命。(或:河中读书人依附司空图躲避祸乱,得以保全性命的有很多)梁太祖称帝后,征召他任礼部尚书,司空图以年老多病为由推辞了。 20. B ‎ ‎21. 答案示例:(1)史书称司空图“躁于进取”,王禹偁则列举司空图为报王凝知遇之恩而未应朝廷征召的事实,有力证明了司空图不是“躁于进取者”;(2)史书认为司空图“负才慢世”、觊觎高位,王禹偁则举司空图多次辞官的事实和司空图本人的诗文,从所思所言所行等多方面推论出司空图没有觊觎高位的野心。(3)史书对司空图品行多有诋毁,王禹偁则据司空图一直不应梁太祖征召出来做官的事实,指出梁朝史官是因此而通过指责他的小缺点来泯除他的大节。本文辩正精严,确实“足正史官之谬”。‎ ‎[参考译文]‎ ‎ ‎ 图字表圣,自称是泗州人,从小就有才。很喜欢写文章,性急,喜欢自夸,正直之士都鄙视他。起初,去使府工作,从登朝起,先后担任要职。黄巢贼兵作乱,皇上离京,图有祖先的产业位于中条山,极尽林泉之美。图从担任礼部员外郎开始就躲在那里,每天用诗酒自娱自乐。当天天下动乱不安,士人经常依靠他,互相吹捧,因此声名很盛。昭宗回京后,图以户部侍郎的身份被征召至京师。图恃才傲世,认为自己应当任宰相,为掌权者所厌恶,慢慢压制其锐气,图愤愤不满,请病假,又回到中条山,与人书信往来,不在意官位。‎ 我整理如下:图,河中虞乡人。从小就有文采,不曾被乡里所称道,恰逢王凝从尚书郎外放为绛州刺史,图用文章拜谒他,很为王凝赏识赞叹,因此出名。不久,王凝入宫任知制诰,升任中书舍人知贡举,提拔图升职。很快,王凝出任宣州观察使,任命图为从事。渡江后,御史府上报朝廷让图任监察一职,朝廷下诏让他回京,图感念王凝知遇之恩,不忍轻易离开幕府,百日后仍不去见皇上,被台司弹劾,于是以本官的身份任分司一职。这难道是热切追求功名吗?旧史不清不楚,到了这个地步,图见朝廷政令有很多古怪,宦官掌权,知道天下必乱,就弃官归隐中条山,不久以中书舍人的身份被征召,又任礼部、户部侍郎,都不去。等到昭宗迁到华下,图因为与皇上关系亲近而同乘一辆车,皇上随时询问,他又辞别,回到中条山。所以有诗道“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这难道是有意于相位吗?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写碑文,图得绢数千匹为报酬,图把它扔到虞乡市曹里,任凭乡人取走,一天就被拿光了。这时盗贼遍地,唯独不进入王官谷,河中士人依靠图避难,保全下来的人很多。梁太祖受皇帝禅让,用礼部尚书的官职征召他图以老病为借口推辞了,死时年八十多。‎ 我又整理:图因为清廉正直避世,终身不做官,梁太祖以前的梁史指责图有小的瑕疵而泯灭他的大节,确实如此。‎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盖公堂记 苏轼 ‎①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医,医以为虫,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虫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且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离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②[甲]。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①‎ 亲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而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乙]。‎ ‎③吾为胶西守,知公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丙]。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 ‎④[丁]。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史不记其所终,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足以见之!‎ 注释:①曹参:西汉开国功臣,继萧何后汉代第二位相国。‎ ‎22.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 A. 其 B. 于 C. 诸 D. 之 ‎23.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次医生认为病人腹中有毒虫,如果不医治,他会杀人。‎ B. 第二次医生认为是热病,开凉药,结果上吐下泄不能饮食了。‎ C. 第三次回头去找原来医生医治,用奇药,结果多种毛病发作。‎ D. 最后一次听乡里老人建议退而休之,对症治疗,病完全好了。‎ ‎2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昔之为国者亦然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5. 根据第②段,概括曹参以盖公言治国的原因。‎ ‎26. 从语言特点角度分析第④段两句画线句的作用。‎ ‎【答案】22. C 23. A 24. A ‎ ‎25. 答案示例:盖公认为治国之术在于重视清净,人民自然安定。曹参亲见百姓在秦朝严刑峻法统治下遭受的摧残,战乱后幸存,不可驱使百姓乱作为,曹参当初采纳盖公言使齐得到了大治。接替萧何为汉相后,因此用休养生息的同样政策治天下。 ‎ ‎26. 答案示例:两句都是反问句式,前一句表达对道德修养极高的盖公的赞美仰慕,以及对历史未记载盖公结局的遗憾的自我宽慰。后一句表达期待见到、招致胶西一带如盖公一样隐士的愿望。‎ 参考译文:‎ 开始我居住在乡下,有一位患了风寒病而又咳嗽的人,前去求医,医生认为是肚子里有了寄生虫,如果不治疗就会死人的。他用多种金属矿物金来治疗,让其饮下治虫子的药,用药攻击他的肾脏肠胃,烧灼他的体肤,禁止他饮食各种好吃的美食。一整月后,百病齐发,内热而外加寒冷,咳嗽不停,根本没有见到寄生虫。又求教医生,医生认为是发热病,给他吃寒泻的药,每天早晨呕吐,傍晚黑夜腹泻,于是连饭也不能吃了。他有些害怕就反回去治疗,将钟乳、乌喙等药材一并让病人吃下,而蛇头疔、疽痈(化脓性皮炎)、疥疮、晕眩等病症无所不发作。三次更换医生而病反而越来越严重。乡里老人教导说:“这是医生的责任,用药的错误。你有什么病?人生在世,以气为主,食物为辅。如今你每天药不离口,对外散发着臭气,而各种毒素搞乱了你的内脏,破坏了人的元气,隔绝了食物的辅助,所以害病。你应该卧床休息,谢绝医生,断绝吃药而吃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元气恢复后饮食甘美,就是最好的药,可以按照这种饮食习惯,一次就能见效。”按照他的话去做,一个月病就好了。‎ ‎   过去治理国家的人也是这样。我看从秦孝公以来,到秦始皇,立法更改制度,用严厉的酷刑折磨他们的百姓,可以说到了极点。萧何、曹参看出了秦朝法律对百姓的摧残和伤害,于是在屡次战争之余招收百姓,知道他们厌恶战乱困苦心力憔悴。而又不能有所作为。于是采取一切措施使百姓休养生息,由此天下安定。 开始时曹参当上齐国丞相,他召见长老和各位有学问的人,询问怎样安定和汇集百姓的好办法。齐国的旧儒生有数百人发言,每个人所说的都不相同。曹参不知道按谁说的确定策略。听说山东胶西有位姓盖的人,善于研究黄老学问,就派人去请他。这位盖公论述治理国家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清净,这样就可以让百姓自己安定下来,由此类推都是这个道理。曹参于是搬出官衙公堂把房子让给盖公居住,采用他的主张而使齐国得到了治理。后来,又采用他治理齐国的办法治理天下。至今全国都称赞他的贤德。‎ ‎   我上任为胶西太守(实际上官职名密州知州),知道西汉时期的这位盖公是这里的人,就去寻找他的坟墓、子荆、后代,但都没有找到,心中十分怀念。师法他的言论,想象他的为人,差不多就像再次见到了他。修建新的衙署在旧公堂北面,改变那里破败的形态,使窒阻蔽塞的地方通达开来,几重大门得以开启,使得城垣的南北通畅相望就像用墨线拉直的一样,取名为盖公堂。当时宾客官署的幕僚们悠然体息在这里,但都不居住在这座房子里,用以等待像盖公那样德高望重的贤人。‎ ‎   曹参作为西汉王朝的大臣。而盖公是他的老师,可以说名望极盛。而《史记》却没有记载他的下落,这岂不是古代修养达到极高的人,因为得到了真正的“道”而永垂不朽吗?胶西东面靠海,南面靠近九仙山,北面属于牢山山脉,这其中有很多隐居的贤德人士,能听到他们的一些消息却不能见到他们的面,即使能见到他们也不能达到他们的境界,怎能知道那位盖公不是来往在这一地区呢?我怎能见到他呢!‎ 三 写作 70分 ‎27.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社会,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往往可以达成普遍共识。但是,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却不同,道德分歧是普遍存在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请允许道德分歧存在 有这样一句话:人心中各一把尺。这尺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这尺是用来量度的。那么,这度,又是什么呢?这度,就是道德伦理准则,道德伦理人们心中处世的准则。‎ 道德不同于法律法规,它不是冰冷的法律规定的条文,是带有温度的情感倾向,它虽无形却无时不在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世界之大,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在道德伦理方面难免会存在分歧,不同于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往往可以达成普遍共识,道德分歧是普遍存在的。于是大千世界,姿态各异。‎ 你是否还记得在达州到成都的动车上,女大学生因为没给没买到全程坐票的老太让座,被老太的女儿说:“年轻人,多学着点儿。”对这件事儿好多人发表了看法,有人谴责女大学生,认为应该让座,“让,是美德。”女大学生反击:“坐自己的位置有错吗?” 也有人认为:“不让也没错,不赞成对女大学生道德绑架。”诚然,这就是一个道德分歧问题,年龄、职业、自身处境都是每个人发表观点的参照物,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分析的头头是道,但如果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是否觉得别人说的也有道理呢?我们很难评论谁是谁非,毕竟道德分歧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能消失的。 ‎ 事非偶然,杭州的李先生也遭遇了一场道德分歧之争,因为他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老师就在家长群向李先生建议,以后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了,理由是: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李先生回怼,竟然被踢出了群。‎ 在家校关系本就敏感复杂的现状下,这件小事引起了网络的热议。孰对孰错?恐怕没那么简单。‎ 从事情的起因来说,教师保护学生,防止学生产生攀比心理,这个出发点当然是好的。教育本来就应该在孩子心里种下公平、平等的种子,假如早早地就过度重视物质的话,显然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但是,一个父亲能不能开豪车接送孩子?当然能。正如这位父亲所说的,钱是他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有什么不对?难道还要为了照顾其他孩子的心情,特意买一辆普通的车来接送孩子吗?‎ 也有人力挺这位家长,认为不同家庭之间经济条件有差异,甚至相差悬殊,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不同家庭经济条件有别是客观存在,老师和家长以“莫须有”的理由,要求他人放弃某种交通工具,本来就是一种越界行为。‎ 显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很多重大道德问题存在道德分歧,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正义的声音”皆是来自人们心中的价值判断,不管怎样,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想向社会贡献正能量。人心中有一颗正直、善良的种子,这就足矣!‎ 千篇一律、整齐划一是一种美,谁又能说姿态各异,百花齐放不是一种美呢?只要在道德的标杆下,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光发热,都是有助于社会进步的。道德分歧可以存在,社会将会更加美丽!‎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