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
“
说明文
”
概念: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结构:总分式(总
—
分、总
—
分
—
总)
递进式
回忆与巩固
对象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方法
顺序
说明文三要素
(
古今、四季、早晚
)
(
远近、上下、前后、内外
)
原因
-
结果、主
-
次
整体
-
部分、现象
-
本质
概括
-
具体、特殊
-
一般
说明文语言:
准确、简明、周密
1
举例子、
2
分类别、
3
列数字、
4
作比较、
5
画图表、
6
下定义、
7
作诠释、
8
打比方、
9
摹状貌、
10
引用
下定义
为了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有个明确的概念,作者用准确、简单、科学的语言给被说明的事物下定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通常用什么是什么的判断句式。
例如:
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其中的
“
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
”
是食物这一概念的
“
种差
”
即食物不同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
“
物质
”
是食物的属。这样,我们对食物这一概念就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
作诠释
作诠释是对事物、事理的某些特点所作的解释说明,揭示概念的部分含义的说明方法。
这种方法与下定义的方法相似,它的不同之处在于语言不像下定义那样严谨、讲究科学,可以随意些,形式也不拘一格。能够通俗地解释、解说事物,使用起来较为方便,与下定义相比,用得更多一些。
例如:
“
一种可以称为
‘
游击战
’
。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
举例子
。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
作比较
。分为两类
(
1
)
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可以把同类的两个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突出事物的特征。
(
2
)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突出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
。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运用这种方法,一是为了使说明文写得有条理,二是为了使说明的对象更加全面,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打比方
。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事物、事理,会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用已知熟知的事物来形容未知的、抽象的事物,
使文章更加具体、形象,便于读者接受。
列数字
。为了说明得更加准确、具体而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
例如: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乱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
2400
千米、宽
1500
千米、高
3
千米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
3
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
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可感、具体,进行状貌摹写
。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应归于描写。
如:
《
看云识天气
》
:
“
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
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例如:
“
生命在于运动
”
,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笔记:对应的术语
记叙文
修辞方法
说明文
说明方法
议论文
论证方法
举
例
子
举
例
论证
比喻
打比方
比喻论证
对比
作比较
对比论证
引用
引用
道理论证
描写
排比
摹状貌
典型问题解题技巧
**说明方法
+
“
作用
”
:答案往往在前面
1
举
例
子、
2
分类别、
5
画图表、
6
下定义、
7
作
诠
释:具体准确的说明
……
3
列
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
……
,增强文章说服力。
4
作比较:把
……
和
……
对比,具体准确的说明
……
8
打比方、
9
摹状貌、
10
、引用:生动形象的说明
……
典型问题
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分析加点词的作用
或: 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技巧:
1
、结合原文内容分析
2
、
套话
例如(
加点词
)
“基本上”“大约”“左右”“在当时”
“比较”“大多数”“几乎”“许多”“可能”等词
格式:
“
XX
”
表示
……
体现了语言的
准确性。
1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中心句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
(
比喻、排比
,
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像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对比
)云就像是天气的
“
招牌
”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比喻
)
请判断说明方法
1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中心句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
(
打比方、摹状貌
,
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像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作比较
)云就像是天气的
“
招牌
”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打比方
)
讨论
+
发言
NO2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
往往
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
常常
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NO4
出现了高层云,
往往
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
为什么不能删去
“
往往
”
“
常常
”
?
“
往往
”
“
常常
”
表示可能,不是绝对的,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新课标、新教材对说明文阅读和考查的要求:
1.
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
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一、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
1.
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能对其含义做出理解;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能够具体解释;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
2.
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找出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对其在段落或全文的地位、作用做出阐述;对复杂句子、特殊句子、重要句子的意义能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能够发现文中的语病,找出并加以修改。
3.
正确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根据文章提供的内容,对文中出现的新概念下定义;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对事物的特点进行阐述;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文意,给文章增加标题。
二、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技法
1.
说明顺序。
2.
说明层次。熟练划分不同类型段落的说明层次;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将抽出的句子能够还原到文章中去,并说明理由。
3.
说明结构。准确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过渡句段、照应句段、总括句段的作用;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阐述,并说明是否删掉的理由。
4.
说明方法。
5.
说明语言。对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行归纳概括;理解加点词语的作用;阐述具体句段的语言特点。
三、注重培养考生的科学素养
根据新课标中
“
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
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这些题目更多地以开放性试题的形式出现。
开放性试题
1.
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
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
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
4.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5.
根据文章内容延伸到文外相似的内容;
6.
自然界对人类的启示;
7.
对人类关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8.
有创见地补写文章结尾;
9.
针对生态环境情况,拟写警示性的标语、建议或公益广告等;
10.
针对文章的某个方面或某段内容,自己设计题目并做出回答。
备考策略:
第一,立足能力技法试题,做到稳拿基本分数。对于说明文基本解读能力和说明技法的考查,复习时要注意归纳规律,增强理解分析能力,真正掌握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第二,关注科学素养试题,争取拿到发展分数。对于这些开放性试题,复习时关键要拓展思维空间,克服思维定势,注重思维创新,发表独到见解,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实践与运用
早在
1860
年至
1890
年,
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
9000
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茺导致发生了
1934
年
5
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
40
吨左右,
3
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
。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
4500
亩,
16
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
一
)
1.
举例子:用美国
1934
年发生的沙尘暴通俗易懂的说明了沙尘暴的严重危害。
2.
列数字:运用数字具体说明美国
1934
年发生的沙尘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之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不能删掉,“左右”表示估计,删掉后就成了“每立方
公里高达
40
吨”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实践与运用(二)
“
生命在于运动
”
,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管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
。
1.
作比较:把
“
勤于用脑的人
”
和
“
懒于用脑的人
”
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
“
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
。
2.
打比方:把
“
脑子
”
比作
“
机器
”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
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
。
拓展与创新
2.
你在生活中也经常用脑,读了这篇文章,有些什么体会?
1.
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的措施。
举例:
措施:
●解决地球上急剧膨胀的人口吃饭问题和保护原始土壤之间确实是一对矛盾,请你帮忙想一个解决的办法。(
《
救救濒危土壤
》
)
●地球是我们共有的家园,它只有一个,你觉得我们能为这伤痕累累的地球作些什么? (
《
地球村画像
》
)
观察生活 积累知识 拓展思维 规范语言
关 注 生 活
珍 视 生 命
保 护 家 园
找准对象
把握方法
简要概括
准确运用
理清顺序
迎战中考
走向成功
说明文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