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八下语文
授课时间
第6周 星期五 2006年3月24日
总第30课时
课题
25、诗词曲五首(1)
课型
诵读·点拨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5、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点
目标2
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1、齐读古诗
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3、回顾刘禹锡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4、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木春。” 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
教师直接引入,开门见山。
初读,浅识。
作记号。
学生回答。
可由学生完成,也可教师三言两语叙述。
现在学生中有资料的情况比较多,这部分可抽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念《教师教学用书》。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今日……精神。” 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6、再读(或背)全诗。
(二)学习《赤壁》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三)学习《过零丁洋》
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注意适时板书。
方法步骤大致同前。
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读进行理解。
具体赏析见《教师教学用书》
仍然抓住学生的读,反复地读。具体分析见《优秀教案》P228。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背诵已学的三首诗。
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酬乐天扬州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水乳交融
(酬赠诗)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 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
(述怀诗) 颈联 悲愤忧惧 映照千古
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教学后记
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八下语文
授课时间
第7周 星期一 2006年3月27日
总第31课时
课题
25、诗词曲五首(2)
课型
诵读·点拨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5、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点
目标2
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背诵导入
全班齐背已学的前三首古诗。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明月几时有》
1、放录音歌曲《明月几时有》
2、齐读整首词
3、了解写作背景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4、品析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陡然发问,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当然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作者把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相当于检查作业。
听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综合实践作准备。
学习“序”
现在学生中有资料的情况比较多,这部分可抽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念《教师教学用书》。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5、学唱此词。
(二)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了解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曲”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对曲内容的理解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4、读背全曲。
三、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
从题材上看有——
从艺术手法上看——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注意适时板书。
抽已会学生起来教。
以下多由教师讲解,学生作好笔记。
学生讨论体会,抽生回答,集体订正。
由学生回答。及时订正归纳,并进行思想教育。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上阕 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情景交融
《水调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情趣盎然
歌头》 下阕 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潼关怀古》
(咏史诗)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