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3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5.诗词曲五首 ‎【目标定向】‎ ‎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  2、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 ‎  3、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导入 ‎  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 二、诵读理解 ‎ ‎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 ‎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 ‎  3、解读诗歌 ‎ ‎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 ‎   ⑴ 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 ‎   ⑵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什么样的心情? ‎ ‎   ⑶ 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 ‎   ⑷ 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 ‎ ‎   ⑸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 ‎   ⑹ 诗中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 ‎ ‎  明确: ‎ ‎   ⑴ 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 ‎ ‎   ⑵ 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 ‎   ⑶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   ⑷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 ‎   ⑸ 抒情诗、赠答诗 ‎ ‎   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当堂背诵 ‎ ‎ ‎〖赤   壁〗‎ ‎ ‎ 一、导入 ‎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风云际会之所。‎ 二、朗读 ‎ 1、指名朗读 ‎ 2、纠错再读 ‎ 3、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明确:‎ ‎  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 ‎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背诵 ‎  课堂抽背 ‎ ‎ 第二课时 ‎ 过零丁洋 ‎ ‎ 一、导入 零丁本义孤独、孑孓,做为失败者的文天祥在过这零丁洋之时难免心情抑郁愤懑,但我们在他的诗歌中找不到落魄者的哀鸣,失意中的悲叹,相反的我们看到的是,坚强者的斩钉截铁的信念。‎ 二、朗读 ‎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 2、教师范读 ‎ 3、全班齐读。‎ 三、探究 ‎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 ‎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 ‎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 ‎    明确: ‎ ‎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 ‎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 ‎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 ‎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四、背诵 ‎  五分钟当堂成诵,抽查 ‎ ‎ 水调歌头 一、导入 ‎  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 ‎   欣赏板块一──苏轼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 二、朗读 ‎ ‎  1、学生试读 ‎  2、老师示读 ‎  3、学生再朗读 ‎  4、课文注音宫阙(què)绮户(qǐ)婵娟(chán)‎ 三、解题 ‎   1、欣赏 ‎     欣赏板块二──词的特点 ‎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    ⑴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    ⑵ 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    ⑶ 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    ⑷ 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    ⑸ 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   2、课堂提问:‎ ‎    ⑴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 ‎    ⑵ 词牌名和序言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主题?‎ ‎     明确:‎ ‎    ⑴ 词牌名是同一类型或主题的词的固定的名称,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    ⑵ “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团圆。‎ ‎ 四、品读 ‎  师生共同讲读 ‎ 1、上片: ‎ ‎   ⑴ 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   ⑵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变化? ‎ ‎   ⑶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  明确: ‎ ‎   ⑴ 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 ‎   ⑵ 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和困惑心态──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 ‎ ‎   ⑶ 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 ‎  2、下片: ‎ ‎   ⑴ 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   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明确: ‎ ‎   ⑴ 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 ‎   ⑵ 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五、背诵 ‎ ‎ 第三课时 ‎ ‎ 山坡羊·潼关怀古 ‎ ‎ 一、导入 ‎ ‎ ‎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旅途中所写的。潼关自古兵家必争,张养浩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本质,极大地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解题 ‎ ‎  自读赏析板块,说说散曲的特点。  ‎ 欣赏板块三──散曲的特点 ‎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 ‎  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 ‎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 ‎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 ‎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 ‎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的语言以俗为美。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 ‎ ‎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与诗、词大异其趣。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 ‎ ‎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  欣赏板块四──张养浩 ‎ ‎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 三、朗读 ‎ ‎ 1、教师范读 ‎ 2、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 四、探究 ‎ ‎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  2、作者取了两个怎样的意象? ‎ ‎  3、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 ‎  4、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 ‎ ‎    明确: ‎ ‎  1、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 ‎ ‎    第二层:(中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 ‎ ‎    第三层:(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 ‎  2、“如聚”的峰峦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的河水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 ‎  3、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己之私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 ‎  4、自由解答 ‎ ‎【拓展欣赏】‎ ‎ ‎ ‎  1、欣赏板快五──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 ‎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 ‎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 ‎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 ‎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 ‎    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什么异同?‎ ‎ ‎ ‎  2、欣赏板快六──酹江月(文天祥) ‎ ‎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 ‎    说说这首词和《赤壁》有什么相同之处?‎ ‎ ‎ ‎  3、欣赏板快七──山坡羊北邙山怀古(张养浩)‎ ‎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不臣,也唤不应。 ‎ ‎    说说这首散曲是怎样体现曲的特点的?‎ ‎ ‎ ‎【教后反思】‎ ‎     感觉这是比较成功的随堂课,除了师生的交流和和谐,课堂对话流畅深入,环节生成比较自然外,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整合效应:‎ ‎1.开发利用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打碎敲。‎ ‎2.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避免了教学的单一呆板。‎ ‎3.反复应用比较,促成了自由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打独斗。‎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