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 风筝
阅读《风筝》回答问题
1.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一篇 (体裁),选自散文诗集 。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肃杀:
⑵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恍然大悟:
⑶我……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
3.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4.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5.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8.第一段末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 ,“悲哀”是因为 ,这句话是结构上的作用是 。
9.“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10.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作者最后送给弟弟风筝并同弟弟一起放风筝,体现了作者 的精神。
12.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13.“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意思是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 ,而且指 。
(二)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 ① 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问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欺瞒了我的眼睛,这样 ② 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 )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 )在地下,( )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根据课文,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括号中。
A、拉 B、抓 C、掷 D、扔 E、踩 F、踏
2.结合上下文,在文中划线处填上两个适当的成语,并解释。
① :
② :
3.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段的内容。
4.画出关于小兄弟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5.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作者在描写当时的“我”时故意把自己写得很粗暴,这又是为什么?
(三)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惊异”、“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是为了强调小兄弟 ,为什么会这样呢?
2.关于“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这一句的理解是:
3.为什么作者对于小兄弟的回答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4.为什么作者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了形容天气之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
①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
②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③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了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④“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⑤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⑥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语段①中加点的“不幸”应怎样理解?
2.语段①中“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应具体指前文的哪些事?)
3.作者产生忏悔之意的原因是: ,而根本原因是:
4.语段③—⑤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了 。
5.语段③“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一句中的“生”应如何理解?加上引号有何作用?
6.语段⑤中“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应怎样理解?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衣jīn( ) 懒duò( ) dǎn( )子
lí( )歌 叮zhǔ( ) 徘huái( )
zhà( )栏 恐jù( ) 花pǔ( )
玉zān( )花 pú( )公英
(2)填入下列空白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英子,不要怕,________什么困难的事,_______硬着头皮去做,________闯过去了。”
A.不管 只有 才能 B.不论 只要 才会,
C. 无论 只有 就 D.无论 只要 就
(3)根据课文,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体会作者描写的生动细腻,用词的准确精妙。
①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_______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_______起鸡毛掸子________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________,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②爸爸把我从______打到________,从________打到______,外面的雨声_______着我的哭声。
(4)填空。
①《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短篇小说集《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作家。
②全文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
(5)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①在文中的“ ”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选文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当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时,长大的“我”却看到“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找出上文中与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成长中的你,对于长大怀有的是向往之情还是惧怕之心呢?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端午的鸭蛋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系百索子( ) ②门楣( ) ③红苋菜( )
④络子( ) ⑤腌( ) ⑥车胤( )
2.解释词语。
①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
②与有荣焉:____________
③囊萤映雪:____________
④肃然起敬: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①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明其妙的道道。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②每逢有人问起我的藉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③用酒或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④城皇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4.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江苏高邮人。全文隐隐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流露出____________。
二、阅读
(一)
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7.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①段:
第②段:
8.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9.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A处:
B处:
C处:
10.“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11.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12.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13.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14解释文中词语
①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有荣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分析文中句子的语言表达特色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邮的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语言平淡而有味,并通过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请从选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语言特点的句子,写在横线上。(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一个小小的咸鸭蛋,竟然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二)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 )硝药,( )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又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1.根据语意,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本段都写了哪些风俗?
3.所介绍的风俗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4.文中最后一句“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有什么作用?
5.文章的题自称为“端午的鸭蛋”,选文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云南歌会基础知识题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1.蹲jù( ) 2.jīng条( ) 3.土kǎn( )4.chún朴( )
5.nuò米( ) 6.zuò木( ) 7.pì喻( ) 8.晨光xī微( )
二、为下列多音字注音
1.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
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
3.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
4.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 )
三、找出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穷目 押韵 本色 哑口无言
B.下坠 向例 吆喝 悠有自在
C.扶摇 含胡 照例 声面别开
D.迤西 屋脊 无端 呼朋焕侣
四、根据意思概括出词语
1.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作为立论的依据。______________
2.形容阳光不强。______________
3.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______________
4.一向的做法。______________
5.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1.你认为从描写的笔法看这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还是工笔画?
2.这里是一段人物的________ 描写,写了人物的面容、________ 、________ 。
3.你认为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4.请你学习这一段的写法,给你身边熟悉的人写一段肖像描写。(100字左右)
二、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问答下面问题。
1.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一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1.“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这些“歌声”具体指什么歌?
2.由呈贡进城的一路景色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3.赶马女孩的歌唱“还发哑带沙”,为什么作者还说“淳朴的本色美”?
4.归纳本段思想内容:□□□□。(限于四个字)
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达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中,“多”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什么?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描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回答问题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外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面善: 熟习:
2.“金满斗会”为什么是“最热闹的”?
3.“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
4.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什么特点?
5.为什么要召开“金满斗会”?
6.画线语句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7.试概括本段段落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长与《山海经》
一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①骇( )然 ②诘( )问 ③惶( )急
④惧惮( ) ⑤掳( )掠 ⑥渴慕( )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条臂膊还格在我的颈子上。
B.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
C.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D.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3.选词填空。
①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 (A.心爱 B.可贵 C.珍惜)的宝书。
②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 。(A.气魄 B.办法 C.神力)
③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 (A.着急 B.惶急 C.慌乱)地看着我。
④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 (A.懒惰 B.怠情 C.疏懒)的。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B.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C.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D.“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严重地说。
5.文中回忆了阿长许多生活琐事,为什么要以“阿长和《山海经》”为题目?
6.阿长的哪些品质使“我”如此的钦敬、感激与怀念她?请从课文中找出一句最能抒发作者感情的话。
课内精读
(一)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离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7.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8.当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后,“我”的内心有怎样的震动?
9.文中“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一句,写出“我”这样认识的原因是什么?
10.为什么说这四本书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11.文中“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作者这是在写什么?
12.在“我”眼里,引起我渴慕《山海经》的老人是怎样一位老人?
13.作者为什么把这样一个地位低下,没有文化的女人和《山海经》连在了一起?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7.当“我”听到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请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
8.“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9.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0.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在内。”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谈生命
一 基础知识及运用
1 写出加点字的注音。
枭( )鸟 荫( )庇( ) 朔( )风 芳馨( ) 怡( )悦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 他伸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
(2)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
二 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后,回答问题。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歌唱,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1. 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
2. 在这些生命的状态中,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和情绪?
3. 从选文中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4.为什么说“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三、选择题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清吟 yín 枭鸟 xiāo
B.荫庇 yìn 芳馨 xīn
C.怡悦 yí 杜鹃啼血 tí
D.惊骇 hái 休憩 qì
2.选出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猛烈的风)
B.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危险的山崖)
C.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这里指清脆地鸣叫)
D.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指人死了以后再转生到世上来的那一辈子,这是迷信的说法。)
3.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屈折地穿过了悬岩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
B.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C.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溶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D.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偿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4.“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如果没有奋斗与努力,“又长成棵一小树”只能是梦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B. 与前面的“也许”相照应,表现了小树的再生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C.作者对这棵消融于大地的树能够再生没有足够的信心。
D.这句话强调了在生命的历程中,今生今世就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五、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悬崖峭壁,□□□层沙积土,□□□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歌唱,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6.在文中□□□内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挟卷着 冲倒了 穿过了 B.冲倒了 挟卷着 穿过了
C.穿过了 冲倒了 挟卷着 D.挟卷着 穿过了 冲倒了
7.根据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心平气和: 。
8.画线句“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中,“新生的力量”指 。
9.对本段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B. 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
C.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
D. 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
10.在文中作者分别将生命比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加以充分展开,请联系作者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生命比喻成一棵小树,以此揭示生命生长.壮大和衰老的历程。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表现了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的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但却有几分惆怅和虚无。
C.“破壳出来”“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消融了,归化了”这些语句喻示了人的生命历程。
D.选段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语段后问题。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地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又像……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
B关于生命和生命的意义,原是一个复杂严肃的话题,但作者却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在说理方法上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许多句子不乏深刻的比喻象征意义,如“平沙斜阳芳草里,看到了夹岸桃花”,就使人感受到生命晚景的瑰丽。
D本文结构严谨,开合自如,行文上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结尾一段中说“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就与第一段对江流入海过程的叙写完全照应。
E本文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又说“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这些看似与本文积极乐观的主题不太和谐的略带宿命和伤感的文字,应作正话反说理解。
4.对“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5.文中画线句“生命又像……”省略了一段话,请联系上下文思考.推断:
(1)“生命又像”什么?生命又像 。
(2)围绕这一比喻可以写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
一、
1.D(“骇”应读hài)
2.B(危,是“高”的意思。)
3.B(A项中的“屈”应为“曲”;C项中的“溶”应为“融”;D项中的“偿”应为“尝”)
4.D(D项是主谓短语,其它三项是并列短语)
5.C
二、
6.C(此题凭借每一选项中的第一个词语即可作出正确判断。首先,江流不可能“挟卷着”悬崖峭壁;其次,“曲折地”“冲倒了”不通;“曲折地”只有和“穿过了”搭配。)
7.形容波平浪静。(看上文:“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这里写江流波涛汹涌;“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才”“一泻千里”表明江流由激荡转为直泻而下,波峰浪谷消失了。)
8.指雨水。(注意上文的“暴风雨”.“大雨”.“雨过天晴”,可以想到四处的雨水注入江中。)
9. B
10.“一江春水”侧重于阐明生命的力量(或生命的美好),“一棵小树”则侧重于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而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11.B
-
[同步练习]
一、
1.C
2.A
3.B
4.D(生命的“渺小卑微”和生命的“痛苦美丽”没有因果联系。)
5.(1)“风暴”喻重大的挫折和磨难。整句话所蕴含的道理是:能经受住重大的挫折和磨难的生命更加坚强。(2)本题系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与道理吻合即可。
二、
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1)“大海”作为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顶点,“黑暗”表示生命的终结。
(2)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不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希望人们能承受更多的与生命相生相伴的快乐与苦恼,用以构筑一生的完美。
3.A B
4.C
5.(1)一棵小树(或一粒种子)
(2)本题是探究式阅读的考查,所答内容应与下列例句相近。例句:它在生长中伴随着快乐和痛苦。春天抽叶开花,夏天浓荫结果,秋天叶色绯红,冬天落叶归根。或:既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又经历风吹雨打,酷暑严寒。
6.本题答案为开放性的。写出贴切比喻;围绕比喻想象;表达贴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