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你为什么还不展翅高飞?
美丽的凤凰啊,你聚精会神地在看什么呢?
金丝猴,你要跑到哪儿去?
外型样式及材料、尺寸:
汽船型牛角冻石;
3.9CM*2.05CM
微刻内容、字数、刻写面积:
上等名贵石料刻魏学咿
《
核舟记
》
;
543
字
看微雕需要放大镜
只有
4
厘米哟!
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 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微 雕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
行军图
”。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
《红楼梦》
,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
魏学洢
大苏泛赤壁
作者简介
魏学洢
,
明末
人。
《
核舟记
》
选自
清朝
人
张潮
编辑的
《
虞初新志
》
。
我们学过的
《
口技
》
也是
编选在
《
虞初新志
》
中。
题目
《
核舟记
》
的“记”是不是“记叙”?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
,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
(
今湖北黄冈县
)
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
《
赤壁赋
》
、
《
后赤壁赋
》
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大苏泛赤壁
赤壁赋(节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后赤壁赋(节选)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读准下列字的音。
罔(
)
贻(
)
八分有
奇
( ) 黍(
)
糁(
)
髯(
)
褶(
)
膝(
)
楫(
)
篆(
)
狭(
)
wǎng
yí
jī
shǔ
sǎn
rán
zhě
xī
jí
zhuàn
xiá
文言文万能翻译法:
1.
加字
能
用
直
一
的 木
够
径
寸
头。
如:能 以 径 寸 之 木。
2.
换字
如:矫 首 昂 视。
抬 头 仰 望
。
3.
用自己的话
讲清文言意思
总计一条船上。
如:通计一舟。
明 有 奇 巧 人曰 王叔远,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
尝 贻
余核舟一,
(
他
)
曾经赠
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能
以
径 寸 之木,
为
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 石,
能够
用
直径一寸的木头,
雕刻
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
罔不 因
势
象
形, 各
具
情态。
没有不顺着
木头原来的样子
模仿
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盖
大苏
泛
赤壁云。
原来
刻的是苏东坡
坐船游览
赤壁
.
舟 首 尾长约 八分
有奇
, 高
可
二 黍
许
。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
多一点
,高
大约
两粒黍子
左右
。
启 窗而 观,雕 栏
相望
焉。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
相对
。
中 轩 敞 者 为舱, 箬篷 覆 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 开 小窗,左右各四, 共 八扇。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闭 之, 则 右 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 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 三 人
,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东坡,
船头坐着三个人
,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
鲁直左手执 卷 末
,
右手指 卷
,
如有所
语
。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
,
右手指着书画横幅
,
好像在
说
什么
话
。
佛印居 右, 鲁直居 左。
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苏 黄 共 阅一手卷。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东坡 右手执 卷 端, 左手抚 鲁直 背。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
东坡 现 右足,鲁直 现 左足,各 微 侧,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
其两膝相
比
者, 各 隐 卷 底 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
靠近
的两个膝盖
,
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卧 右膝,
诎
右臂支 船,
佛印平放着右膝,
弯曲
着右臂支撑在船上,
佛印绝
类
弥勒, 袒 胸 露 乳,
佛印极
像
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
矫首昂视,神 情 与苏 黄 不
属
。
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
类似
。
而竖 其 左膝,左臂挂 念珠倚 之,
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
珠 可
历历
数也。
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 一
楫
。 楫 左右 舟子各一人。
船尾横放着一支
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
居左 者 右手执 蒲葵扇,左手抚 炉,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
居右 者 椎 髻 仰 面,左手
倚
一
衡
木,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
靠
着一根
横
木,
右手攀 右趾, 若 啸呼 状。
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炉 上 有 壶,其人
视 端
容 寂
,
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
眼睛正视
着茶炉,
神色平静
,
若
听茶声
然
。
好像
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
的样子
。
其 船 背 稍
夷
,则题名其上,
那只船的背部较
平
,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
又用 篆 章一, 文 曰“初平山人”,其 色 丹。
还刻着篆字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文 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 若蚊 足,钩画
了了
, 其 色 墨。
(
字迹
)
细小得像蚊子脚,一笔一画
清楚明白
,它的颜色是黑的。
通计一 舟,
为
人五, 为 窗 八,
总计一条船上,
刻
有人五个,刻有窗户八扇,
而 计 其 长, 曾 不
盈
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
满
一寸,
为 箬 篷, 为 楫, 为 炉,
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 字 共三十有四;
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
为 壶, 为 手卷, 为 念珠各一;
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
盖
简
桃核
修 狭
者为之。
原来是
挑选
桃核中又
长
又
窄
的雕刻成的。
嘻!技 亦 灵怪矣哉!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
段落梳理:课文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
1
段,概括介绍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点明“核舟”主题
——
大苏泛赤壁。
第
2
段,说明
核舟大小,结构布局,
依次写了船舱、船篷、小窗、栏杆和对联。
第
3
段,介绍
船头部分
,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
4
段,介绍
船尾部分
,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情。
第
5
段,介绍
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
。
第
6
段,
总结说明
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
可
二
黍
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船头坐三人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全文共
6
段。
第一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并道出核舟的主题。
第
2
~
5
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
6
段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以对雕刻者技术的赞叹收束全文。
文章思路:
结构图示
核
舟
记
概说核舟之奇巧,点明主题。
详述核舟之精妙
船体设计的大小和格局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船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船背技师的题款和着色
总
总
分
整体感知:
1.
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本文采用了总
—
分
—
总结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描述。
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
舟尾横卧一楫
其船背稍夷
整体
局部
中间
两边
船背
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
主
——
次
文章一开头,作者如何围绕“奇巧”二字介绍雕刻者王叔远的?
朗读全文
,
思考下列问题
:
找出表示核舟主题的句子。
“奇巧”意为奇妙精巧,反映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特点。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用“径木”强调雕刻材料的
微小
:用“宫室”“器皿”“人物”“鸟兽”“木石”概括指出其雕刻
题材之广泛
;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突出其雕刻
手艺之卓越
;用“罔不”说明所雕刻的东西
无一不精
,进一步印证“奇巧”。
盖大苏泛赤壁云。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
《
后赤壁赋
》
和
《
赤壁赋
》
,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
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
——“
峨冠而多髯”。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船头仨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哪些描写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
前
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显得拘谨,严肃;后者是僧人,不拘礼节,放浪形骸。
两“舟子”虽神情有异,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悠闲自在;左边的舟子突出“视端容寂”的平静神态。但两人的神情动作均表现了一种共同的氛围
——
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
放任自流的境界。
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
呼应
,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突出“大苏泛赤壁”的“
泛
”。
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全文小结
课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文中对核舟所刻的人、物、字等描摹细致入微,形神兼备。
文章按总
——
分
——
总的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紧扣核舟的主题对船头的情景进行生动具体的描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体会。
一词多义
奇
有
为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
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成。
中轩敞者为舱
是。
属
其
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其人视端容寂
那。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它的。
端
其人视端容寂
直、正。
右手执卷端
开头一边
虚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径寸之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其两膝相比者
其人视端容寂
表示并列,
并且、而且。
表示承接,不译。
表示转折,却、但是。
而
助词,的。
代词,这。
之
其
他们的。
那。
文
曰
“出平山人”
写的是
明有奇巧人
曰
王叔远
叫
佛印
绝
类弥勒
极,非常
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
境(
《
桃花源记
》
)
与世隔绝
通假字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诎”通“屈”,弯曲。
诎右臂支船
“衡”通“横”,横。
左手倚一衡木
“简”通“拣”,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同义词
约
——
可
历历
——
了了
状
——
然
大约
清清楚楚
……
的样子
数量词的用法。
①
文言文中省略的量词应补出。
②
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 )手卷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篆章一( ) 一( )舟
为人五( ) 为窗八( )
幅
个
张
把
把
块
枚
条
个
扇
五、词类活用
箬篷
覆之
(
箬篷,
名词
作
动词
,用箬篷。
)
中
峨冠
而多髯者为东坡
(
峨冠,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
石青
糁之
(
名词作
状语
,用石青。
)
右
刻
"
山高月小
,
水落石出
"(
右,名词作状语,在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