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
唐
]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
7
)重阳节
.
杜
甫
登
岳
阳
楼
学
知人论世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
”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
”
,被人誉为
“
”
。
子美
诗圣
李杜
诗史
“
三别”
“
三吏”
杜工部
少陵野老
学
知人论诗 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今属湖北)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触景生情,写下
《
登岳阳楼
》
、
《
泊岳阳城下
》
和
《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
,
是年诗人已
57
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
,
诗人处境艰难
,
凄苦不堪
,
年老体衰
,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
,
再加上北归无望
,
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
,
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读诗
昔闻
/
洞庭
/
水,今上
/
岳阳
/
楼。
吴楚
/
东南
/
坼
,乾坤
/
日夜
/
浮。
亲朋
/
无
/
一字,老病
/
有
/
孤舟。
戎马
/
关山
/
北,凭轩
/
涕泗
/
流。
ch
è
t
ì
s
ì
1
、听读登岳阳楼朗读
读诗
昔闻
/
洞庭
/
水,今上
/
岳阳
/
楼。
吴楚
/
东南
/
坼
,乾坤
/
日夜
/
浮。
亲朋
/
无
/
一字,老病
/
有
/
孤舟。
戎马
/
关山
/
北,凭轩
/
涕泗
/
流。
ch
è
t
ì
s
ì
2
、齐读
读诗
昔闻
/
洞庭
/
水,今上
/
岳阳
/
楼。
吴楚
/
东南
/
坼
,乾坤
/
日夜
/
浮。
亲朋
/
无
/
一字,老病
/
有
/
孤舟。
戎马
/
关山
/
北,凭轩
/
涕泗
/
流。
ch
è
t
ì
s
ì
3
、表演读
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读诗
昔闻
/
洞庭
/
水,今上
/
岳阳
/
楼。
吴楚
/
东南
/
坼
,乾坤
/
日夜
/
浮。
亲朋
/
无
/
一字,老病
/
有
/
孤舟。
戎马
/
关山
/
北,凭轩
/
涕泗
/
流。
ch
è
t
ì
s
ì
4
、自由读背
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整体感知
思考:
结合律诗特点,本诗围绕“登楼”,各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简要概括。
首 联:照应题目,点出登楼一事;
——
记叙
颔 联:登楼所见之景;
——
写景
颈、尾联:登楼所感。
——
抒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现景
呈现诗中所绘之景
析景
分析特点
摹形
描摹形象
溯情
推求感情
置身诗境
1
、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
吴楚、乾坤
孤舟
辽阔雄伟
开阔博大
孤单漂泊
缘景明情
自我形象
:孤苦无依,年老多病,漂泊不定,忧国伤时
情感
: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感,忧念时局的爱国之情。
1.
借助联想和想象,
置身诗境
,体会
颈联尾联中诗人的自我形象,并缘景明情,推求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缘景明情
现景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
水划
分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昼夜漂浮在湖水中一般。
析景:
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溯情:
他
眼中
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
胸中
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
诗人有
济世的博大胸襟。
2.
颔联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副画面?缘景明情体会其中的深意。
景
洞庭湖的
广阔无垠、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情
孤独凄苦漂泊
忧国忧民
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
互相映衬
情因景生,景以衬情
深入探究
从全诗看,景与情是什么关系?
深入探究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昔” “今”对照,更多的表现了诗人经历人世沧桑后的
百感交集,
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
叹惋
之情。
2.
首联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诗歌小结
诗歌先写
登楼所见
,再写由此引起的
身世之感
,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
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
,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
眷念
,有年老孤独的
悲伤
,有对国家前途的
忧虑
,也有无以报国的
悲愤
。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迁移拓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李白
)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作品展现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
1
、前两联的景有何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可感知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
、后两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可感知到诗人在楼上什么样的形象?
思考
1
、前两联的景有何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可感知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
,
渺远辽阔
。
“
引
”
和
“
衔
”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
夸张
地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特点,
想象
奇特,在云间
“
下榻
”
,在天上
“
行杯
”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仪表潇洒自如,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2
、
后两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可感知到诗人在楼上什么样的形象?
两位诗人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在风格上是否相同?
李白
:夸张、想象、拟人、融情入景 潇洒自如、超脱豁达 心情轻快欢乐
豪放飘逸 浪漫主义
杜甫
:触景生情 基本写实 意旨深厚 老病漂泊忧国伤时 心情辛酸凄苦悲愤
沉郁顿挫 现实主义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岁暮① [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参考答案:
①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②岁末暮年,漂泊异乡,孤独寂寞;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3分。每点1分。
)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③双关。“岁暮”既指时序岁末,又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④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作者“济时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4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1分。)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江村
作者: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解析】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
【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3分)
【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诗首联写景,颔联、颈联叙事兼描写,尾联抒情。“事事幽”统摄全诗,幽,僻静、安闲之意。二三联,一句一景,用的是赋的铺叙手法,用描写角度来说,也可说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第三联,写妻子“画纸”,稚子“敲针”,属细节描写;第二联属环境描写,第三联是人物描写,以环境的安闲衬托人物的安闲,用的是衬托手法。反之也成立,所以可以说是互相衬托或映衬。
(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3分)
【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
(3)尾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4分)
【解析】作者的情感总的来说是安闲的,为什么尾联转为凄清。要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需要扣住文本,还要联系作者身世。“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但有”,只要有。只要有老朋友的接济,就能过上安闲的日子,心愿已足,不复他求,由此可见生活的窘迫凄苦。为何这样?联系诗后注解,可知诗人漂泊他乡,经济窘迫。
【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2分)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2分)
(4)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眼是“幽”。
颔联景物“幽”——自在和谐,
颈联人事“幽”——闲适恬淡,
尾联心情“幽”——自得其乐。
(5)后人评价这首诗“照应紧凑,结构严谨”,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照应:①后三联紧扣“幽”,②中间两联分别扣题目中的“江”“村”。
对仗:①中间两联对仗工整,②颔联除上下联对仗外,还当句自对,“自去”对“自来”,“相亲”对“相近”。 严谨:全诗由景——物——人——情,结构严谨,天衣无缝。
(以上三点答对任意两点即给4分)
6.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答.“幽”字。诗的前三联紧扣“幽”字来描写物态人事,首联写环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绕村而流;颔联写物态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伴相随;颈联写人事之幽趣: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合家怡然。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诗人的内心享受着难得的安闲悠然,首联“幽”字正是这种心境的体现。可谓一字经纬,统摄全篇。(意对即可)
7.有人说,诗的尾联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5分)
答:同意。环境优美,生活安定,得享天伦,拥有这些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来说,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却是建立在亲友资助的基础上的,是不牢靠的,并且杜甫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怎会满足于独善其身。说“微躯此外更何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语,自慰之词。所以说,这首诗的欣喜之音中透露着悲苦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