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说
一、基础部分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 ) ②骈死( ) ③槽枥( )
④( )马者 ⑤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 ②虽有千里之能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且欲与常马 :
⑤策 之不以其道 执策 而临 之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6分)
①才美不外见 通 ,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含义 。 通 ,含义 。
③其真无马邪 通 ,含义:
4、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的 家和 家 (人名),字 。世称 他和 、 、 、 、
、 、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5.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6.下列句中斜体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屋舍俨然 D. 大道之行也\策之不以其道
7.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8.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二、 阅读下文,完成10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1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13、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14、“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15、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16、文章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 的手法,食马者喻指 ,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 抨击了 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 之情,作者希望统治者 。(7分)
17、用原文填空。(6分)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2) 全文的主旨句是:
(3)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18、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⑤不以千里称也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