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新授课)
《马 说》
韩 愈
授课人:新密市实验初中 孙慧霞
学习目标
1
、能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2
、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
说
”: 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
托物寓意
的一种体裁。“
马说
”
即谈马、论马。
文体常识
韩愈 (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唐代著名文学家、
思想家
,是
“
唐宋八大家
”
之一。
自号昌黎,
有
《
昌黎先生
文
集
》
。
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任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对埋没人才强烈不满,并加以揭露和抨击。
作者简介
听准读音,注意节奏,把握语速。
(在文中作标注)
听读欣赏
1、读顺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速适当。)
2、读通文意。(组长分工,两人一段,一人读、翻译重点词,一人翻译课文。然后班上展示。)
诵读课文
3、读出语气。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
“
也
”
字上。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的遭遇?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3、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深入思考
1、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品悟主旨
选感兴趣的话题
谈谈
:
话题1: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样发现“千里马”?
话题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吗?(中学生应该怎样做让自己成为人才?)
拓展延伸
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千里马!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