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这是一首
赠答诗
。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禄丰县彩云中学何春祥
学习目标
1
、积累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
2
、领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3
、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4
、体会本诗语言的精妙;
5
、朗读并背诵全诗。
作者简介
刘禹锡(
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的美称。河南洛阳人,自幼好学。二十一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永贞元年,和柳宗元等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王叔文被杀,刘禹锡被贬,晚年回到洛阳,官为太子宾客。
酬
∕
乐天
∕
扬州
∕
初逢
∕
席上
∕
见赠
刘
∕
禹锡
巴山
∕
楚水
∕
凄凉
∕
地,
二十三年
∕
弃
∕
置身。
怀旧
∕
空吟
∕
闻
∕
笛赋,
到乡
∕
翻似
∕
烂柯
∕
人。
沉舟
∕
侧畔
∕
千帆
∕
过,
病树
∕
前头
∕
万木
∕
春。
今日
∕
听君
∕
歌
∕
一曲,
暂凭
∕
杯酒
∕
长
∕
精神。
读准字音
凄
qī
凉
liáng
地 闻笛赋
fù
烂柯
kē
人
沉舟侧畔
pàn
暂
zàn
凭
píng
杯酒长
zhǎng
精神
重点字词
(
1
)
酬:
答谢,这里是以相答的意思。
(
2
)
乐天:
指白居易,字乐天。
(
3
)
巴山楚水:
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
4
)
二十三年:
从唐顺宗永贞元年(
805
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
22
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
23
年。
(
5
)
弃置身:
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
6
)
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的
《
思旧赋
》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
7
)
怀旧:
怀念故友。
(
8
)
翻似:
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
9
)
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
23
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
10
)
长
(zhǎng)
精神:
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翻译诗句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
《
思旧赋
》
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分析诗句
首联:
长期遭贬,遭遇坎坷。(辛酸、愤懑)
颔联:
归来感慨,世事变迁。(怀恋、怅惘)
颈联:
感叹身世,展望未来。(豁达、进取)
尾联:
感谢赠言,振作精神。(积极、昂扬)
积极进取、乐观豁达。
阅读理解
1
、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①
贬地之荒避,贬时之漫长。
②
痛苦、寂寞。
2
、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①
用典。
②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
③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3
、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① “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②
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
、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巩固练习
1
、诗人借酒振奋精神的诗句是
:_______.
2
、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
____________.
3
、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名句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蕴含哲理,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景物的发展,写了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它蕴含了新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哲理。
(
或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小结
作者借由这首诗抒发了不能任由自己任意放纵,一味地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与友人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感慨很深,但读起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而相反是振奋。
主题思想
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