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
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执教: 郭友明
学习目标:
1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丁肇中
(
1936
-)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
年
1
月
27
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
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1960
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1962
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肇
(
zhào
)
事
格物致知
彷徨
(
páng
huáng
)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袖手旁观
掌握字词
请按照“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
l
段):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
2
~
12
段):
分析问题。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13
)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研讨课文
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三、
“
格物致知
”
在
《
大学
》
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
四、实验精神(
“
格物致知
”
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六、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七、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研讨课文
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实验
三、
“
格物致知
”
在
《
大学
》
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四、实验精神(
“
格物致知
”
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1.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实验的方法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1.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
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六、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七、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论证思路
一、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二、论证结构
: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
3---12)
(13)
提出论题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
1---2)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总结
要实现你的目标
,
最重要的是好奇心
,
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
,
大胆尝试
,
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
--------
丁肇中
课堂作业: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想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 看法写成片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