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巾
帼英雄
秋
瑾
秋
风秋雨愁煞人
秋
瑾,原名秋闺瑾,字璿
xuán
卿(璇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
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
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
7
月
6
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
月
15
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
32
岁。丈夫是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之子王廷钧,字子芳。
缅怀秋瑾
(1877-1907)
写作背景
1903
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秋瑾的家庭
秋瑾是著名的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1875
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典型的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秋寿南曾任湘乡县督销总办。秋瑾兄妹四人,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受封建教育,念的是
《
三字经
》
、
《
百家姓
》
、
《
神童诗
》
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
秋瑾的爱情与婚姻
1895
年,
19
岁的她跟随做官的父亲秋寿南来到湖南省湘潭县。秋寿南在当地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见秋瑾生得秀美端庄,聪慧可爱,就托媒人送礼给儿子王廷钧提亲。
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896
年
4
月
20
日,王家彩銮花轿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过去。
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在志趣、爱好上也与自己毫无共同之处。她叹息道:
“
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
”
王廷钧一不好读,二不务正业,每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
秋瑾的革命志向与理想,不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训斥:
“
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乱想。
”
秋瑾也不示弱:
“
我要去寻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国救民的责任。
”
两人吵得互不相让。
王廷钧知道秋瑾是个说得到做得到的倔强女性,要说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卑劣手段,乘秋瑾不备,偷偷将她的珠宝和手饰及积蓄全部窃走,妄图以此来阻挠她赴日。秋瑾变卖了仅剩的财产和衣物,加上吴芝瑛等人的资助,于
1904
年
4
月只身东渡日本,从此迈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秋瑾在日本三年,两人从无书信来往,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1906
年冬秋瑾听说王廷钧纳妾的消息,反而高兴,觉得有了与王廷钧脱离关系的理由。于是,她给大哥秋誉章写了一封信,请大哥代她办理离婚。秋誉章几经奔波,由于王廷钧的阻碍,离婚之事未成。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
,
其诗词既有女子的
“
柔婉细腻
”
,
又有男儿的
“
豪迈劲爽
”
,
刚柔相济
,
阴阳相和
,
体现了一种
“
中和之美
”
和独具魅力的
“
女性情怀
”
。
秋瑾的创作
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现在
《
秋瑾集
》
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攻二百四十余首。如以
1904
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
1891-1904
后期:
1904-1907
前期主要是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之作。 后期主要是抒发立志改天换地的革命豪情,充满了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忧虑。
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
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
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
下的菊花遍地盛开,(我的)容颜却是那么
的憔悴。刘邦用四面楚歌战胜了项羽,我漂
泊了八年还想着那个家作什么。既然我那么
痛苦,何必还强颜欢笑呢,离开也没有什么
难的!
上片译文
赏析
“为篱
下黄
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
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心理
。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下片
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衫。
我虽然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
有志气的文人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是
不被人理解的。那些心胸狭窄的俗人怎
么能够明白我的心意?自古英雄衰弱的
时候总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在这个迷
茫的社会里,我要去哪里寻觅知音?
(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
下片译文
赏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
儿烈。”
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
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
,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作者运用“列与烈”两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着变化,来
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
,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中 心
中秋节述怀之作,
反映
了她在
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
的束缚中,
走向革命道路前夕
的
苦闷彷徨
和
雄心壮志
的
开阔胸怀
。
从容就义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
1907
年
2
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
7
月
6
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
7
月
13
日在大通学堂被捕。
7
月
15
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被捕后没有一句供词,只留下一纸,上书
“
秋风秋雨愁煞人
”
七个字。
轩亭口秋瑾广场
“
鉴湖女侠”秋瑾生前曾有
遗愿
给她的好友徐自华:“埋骨西泠,与岳武穆相邻。”然而残暴清廷竟容不下三尺孤坟,短短七年里,灵柩辗转于绍兴、杭州、湘潭,迁移了七次,直至辛亥革命胜利,民国建立,终于遂了“埋骨西泠”的遗愿。不料新中国建立后,又遭遇四度搬迁。
秋瑾绝命诗
在十余次的迁坟过程中,秋瑾的好友吴芝瑛、徐自华费劲了心思。
终于在
1981
年
9
月,将秋瑾遗骸葬于杭州西泠桥畔,修了墓地,同时建了一座纪念亭,命名为风雨亭。
古今中外名人迁墓屡有,然如秋瑾那样迁移十次以上的,实属罕见,名副其实迭尽风雨沧桑。
风雨亭
秋瑾墓位于在杭州市区白堤尽头西泠桥畔。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立有吴芝瑛、徐白华所书的墓志铭原石。
秋瑾墓依山面湖,松柏环列,掩映在四季常青中。
秋瑾墓
纪念场所
秋瑾烈士
纪念碑
相关评论
孙中山为秋瑾烈士题词“巾帼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