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复习:看图背诵第二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huò
)然开朗。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
shè
)俨(
yǎ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
qiān
)陌(
mò
)交通,鸡犬相闻
只见土地平坦宽,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研读课文
发现桃花源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这节有何特点?
(曲折、隐蔽、幽深)
——
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进入桃花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渔人看到什么景象?这些
景象有何特点?
(
所见
)
(生活安乐幸福)
(环境优美宁静)
——
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
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
——
避秦时乱。
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进入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所历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民风淳朴)
进入桃花源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所闻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为桃源外的世界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进入桃花源
——
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生活。
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渔人出桃源时,“
处处志之
”,可是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些说明了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主题: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通过对桃花源的
安宁和乐、自由平等
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
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 现
优美宁静
探 访
和平安宁
离 开
安居乐业
再 访
民风淳朴
桃花源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
时
间
顺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