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
“
人间天堂
”
。西湖景区由以下景点构成。
一山
(孤山)
两堤
(苏堤、白堤)
三岛
(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
十景
(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西湖孤山
蘇堤
白堤
阮 公 墩
小瀛洲
花港观鱼
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
雷峰夕照
柳浪闻莺
南屏晚钟
平湖秋月
曲院风荷
三潭映月
双峰插云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
白居易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
白居易
湖 心 亭 看 雪
张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熟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
、根据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
导学环节
10
分钟
1
搜集作者张岱及写作背景。
2
了解湖心亭的相关内容。
3
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和文言词汇。
4
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会翻译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
。
1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
俱
绝。
2
、
是
日
更定
,
余
挐
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
,
3
、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
。
4
、
惟长堤一痕
,
湖心亭一点
,
与余舟一芥
,
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
都
消失
晚上八点左右
撑,划
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导议环节(
5
分钟)
我
这
(湖上) 冰花一片弥漫
全白
只
一道长堤的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
我的一叶小舟
舟中两三个人影
5、见余,
大喜
曰:“
舟中
焉得
更
有此人
!”
6、
余
强饮
三大
白
而别。
……
客
此。
7、
及
下船,舟子
喃喃
曰:
“
莫
说相公
痴
,
更有痴
似
相公者!”
非常高兴
哪能
还
等到
不要
像
酒杯
痛饮
客居,动词
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张岱(
1597—1679
)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抚今追昔,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写成
《
陶庵梦忆
》
、
《
西湖梦寻
》
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
《
石匮书
》
,其文多缅怀往昔风月,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痛和沧桑之感,以寄托故国之思。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
1645
年,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
基本情况了解
拏( ) 更定( ) 毳衣( ) 雾凇( ) 沆砀( ) 一芥( )
崇祯( ) 铺毡( ) 喃喃( ) 更有此人( ) 强饮( )
ná
ɡēnɡ
cuì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chónɡ zhēn
zhān
nán
ɡènɡ
qiǎnɡ
崇祯(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
俱绝
。
是
日
更
(gēng)
定
,余
挐
一小舟,
拥毳
(cu
ì
)
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
(sōng)
沆
(h
à
ng)
砀
(d
à
ng)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
。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
余舟一芥
,
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
(zhān)
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
曰:
“
湖中
焉得
更
(g
è
ng)
有此人
!
”
拉余同饮。
余
强饮
三大
白
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
下船,舟子
喃喃
(n
á
n)
曰:
“
莫
说相公
痴
,更有痴
似
相公者。
”
Chóng zhēn
余拏一小舟
(通“桡”,撑船)
学生展示 教师点拨
10
分钟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
古义:
我
今义:
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古义:
竭力,尽力
今义:
勉强)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古义:
酒杯
今义:
常用为跟“黑”相对的颜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上下一白
(白色)
(酒杯)
大喜曰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副词,非常)
(形容词,跟“小”相对)
一词多义
白
大
长堤一痕
上下一白
(副词,全)
(数词,一)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佛印绝类弥勒
(消失)
(极)
一
绝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
名词作动词
,下雪)
2.拥毳衣炉火
(
名词作动词
,“带着火炉”)
3.客此
(
名词作动词
,“客居”)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金陵人
(“是”表判断)
省略句:
见余,大喜曰
(省略了主语“两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
了解白描的手法
.
3.
熟读背诵课文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①
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②
绝
③
。
[
译文
]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声音都消失了。
①
余:
②
倶:
③
绝:
我
都
消失
重点词语
文白对译
精讲环节
10
分钟
是日,更定
①
矣,余拏
②
一小舟,拥毳
③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④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⑤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译文
]
这一天,更声初定,我划一条小船, 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白云、山峦、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清晰的)物影,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个人罢了。
②
拏:
携,带
③
毳:
④
沆砀:
细毛
寒气弥漫的样子
①
定:
止,停
⑤
芥:
小草
重点词语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
①
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②
更
③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译文
]
来到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把酒炉里的洒烧得正沸。(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
“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到像你这样(有闲情雅趣)的人呢?
”
(随即)拉我共饮。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告别,问他们的姓氏,他们说是金陵人,现客居这里。
①
对:
③
更:
还
②
焉得:
相对
怎得碰到
重点词语
及
①
下船,舟子喃喃
②
曰:“莫说相公痴
③
,更有痴似
④
相公者。”
[
译文
]
等到下船后,船夫自言自语地说:
“
不要说相公痴,还有像我们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
①
及:
等到
②
喃喃:
③
痴:
自言自语
痴情
④
似:
一样
重点词语
整体感悟: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1
、独往湖心亭看雪
2
、湖心亭偶遇佳客
语句分析(
答案仅供参考
)
&1
、在课文中找出表明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状况的句子?
&2
、
文中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句子: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特点:
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
,
不加渲染 。
感情:
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
,
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
&
3
、
“独往湖心亭” 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后内容表达很矛盾,你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
&
4
、
同学们再继续找一找,文章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张岱的性格 ?
舟子喃喃曰:
“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这一句中的
“
痴
”
字
“
独
”
字不仅写出了数量,更写出了张岱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舟子在犹如不在,知己难觅,由此可见他孤傲清高的性
格
5 、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
,
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叹。
景物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
、湖心亭
一点
、与余舟
一芥
、舟中人
两三粒
而已。
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有什么特点?
(白描)
自然质朴
不事雕琢
写作手法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
抓住
事物的
主要特征
,
用
简练朴实
的文字,只寥寥
几笔
就
勾勒
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不施
浓墨重彩,
不加
烘托渲染
.
少用
形容
词,和修辞,
只抓住
描写对象
与众不同
的
地方,
作如实
的交代。
白描手法写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眼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鲁迅
《
故乡
》
“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
——
唐弢
《
琐忆
》
6
、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张岱在自然中如此忘情,表明他对自然有什么感情
?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景)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言作者
痴
,
谁解其中味
!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