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
与朱元思书
学习目标
1.
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和虚词,读通大意。
2.
体味清新精美的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
3.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体悟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
.走近作者。
吴均
(469-520)
,字叔庠,吴兴故鄣(现浙江安吉)人,
南朝梁
国文学家、诗人。吴均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善诗文。其诗清新,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一反当时盛行的骈体,自成一体,人称“
吴均体
”。
2.
背景回放。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被梁武帝免职后,写信给和自己在当阳一别的好友朱元思,表明自己将归隐山林的心意。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醉于山水之中,向往荚好大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
3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缥
(
)
碧 急
湍
(
)
轩
邈
(
)
泠
泠
(
)
鸢
(
)
飞
戾
(
)
天
经
纶
(
)
横
柯
(
)
预习与交流
piǎo
tuān
xuān miǎo
líng
yuān
lì
lún
kē
4
、解释下面句子的通假字
①通假字
窥谷忘
反
千
转
不穷
②古今异义
5
、解释下面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一百
许
里
鸢飞
戾
天
经纶
世务
(“反”,通“返”,返回。)
(“转”通“啭”,鸟叫声)
(
古义:左右,表示约数;今义:赞许,允许。)
(古义: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指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③
词类活用
猛浪若
奔
互相
轩邈
任意
东西
风烟俱
净
负势竞
上
横柯
上
蔽
积累文言词汇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名词用作动词,往东西飘逸。)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
(名词作动词,向上。)
(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7
.理清课文结构
全文共
3
段,第
1
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第
2
、
3
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
“异水
”,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流舒缓处,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流湍急处。再写“
奇山
”,以“负”“竞”“轩邈”“争”“直”将崇山峻岭
化静为动
,再以
泉声
、
鸟声
、蝉声
、猿声
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合作探究
一、活动:熟练而准确地反复诵读课文,读出节奏和感情,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3)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问题:吴均笔下的富春江的水有何特点?哪些句子体现
了
这些特点?为了把富春江的水写活,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富春江的水的特点是“异”。“水皆缥碧”体现水绿;“千丈见底”体现水深、水清、水净;“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也体现水清、水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体现水急。
为了把富春江的水写活,作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合作与探究
三、问题:富春江的山有何特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这一特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富春江的山的特点是“奇”。作者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这一特点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是从视觉角度写,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山以生命和动感,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呜,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是从听觉角度写,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四、问题:在独学的基础上,找出全文的中心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出本文的主题。
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本文通过对富春江奇特秀丽的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归隐遁世的思想。
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备选问题
熟读此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深入探讨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领挈全篇,却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板书
总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分
:
异水
-- “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比喻
奇山 看
——
色
看
——
形 听
——
音(泉水、鸟、蝉、猿) 感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第二课时
1.
解释重点词语。
(1)
风烟俱净
风烟:
指风和烟雾
。
俱:
都
,
净:
消散
(2)
天山共色
共色:
一样的颜色
。
(3)
水皆缥碧
缥碧:
青白色
。
缥,本义是青白色丝织品
。
(4)
急湍甚箭湍:
急流的水
。
甚:超过,胜过
。
(5)
负势竞上
负:
凭借。
竞:
争着
。
(6)
争高直指
指:
向。
(
7
)泠泠作响
泠泠:
形容水声的清越?
(
8
)嘤嘤成韵
韵:
和谐之声
。
(
9
)望峰息心
息心:
平息热衰于功名利禄的心
。
(10)
经纶世务者
经纶:
筹划,治理
。
(11)
横柯上蔽柯:
树木的枝干
。
(12)
疏条交映交映:
互相掩映
。
预
习导学
。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水流漂浮移动,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像飞奔的马
(3)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彼此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
(4)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
(5)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会平静下采;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6)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
3
.
翻译下面句子
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3)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4)
写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5)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
(6)
写听觉感受的句子: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
(7)
写山“奇”的句子: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8)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流湍急,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合作探究
一、问题: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描绘的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高、险)
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清、急)
二、问题:本文在写景顺序、详略处理和动静结合方面有何特点?请做简要说明。
本文在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奈理清楚
。
本文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分相得益彰。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三、活动: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句很少。请反复品味文中语句,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后回答。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柬、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四、问题
:
吴均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终未显达,只好纵情山水,归隐山林。造成这样的结果,除当时社会黑暗外,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可以从吴均的自身原因进行分析。
示例:有其他原因。吴均崇尚自由,无拘无柬,任性自得。这些是当时以梁武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我们可以从文中“负势”“争高”“息心”“忘反”“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些词句中看出,吴均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吴均的不被重用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备选问题
你是怎样理解第
3
段中对各种声音的描写的?
对声音的描写,既表现了大自然妁和谐美,又突出了山中的宁静,给人以超然世外的感受。
板书
意境
-----
美
志趣
-----
美
语言
-----
美
手法
-----
多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形声兼备;寓情于景
拓展延伸
1.
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
元
·
吴桓赞
)
“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
唐
·
韦庄
)
“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
(
宋
·
苏轼
)
“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
清
·
刘嗣绾
)
2.
仔细品味作者的情趣,比较其与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的积极入世态度,以及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的消极遁世态度有何不同。
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有了一份常人的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