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2年中考语文考试样卷(含中考大纲)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西省2012年中考语文考试样卷(含中考大纲)

ID:559244

大小:9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2年山西省语文考试科目说明及题型示例及答题方法解析 I.命题依据 ‎ 山西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均简称为《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山西省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山西省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 Ⅱ.命题要求 ‎ 1.命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性,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 ‎ 2.命题兼顾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使试题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 3.命题既要考虑到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特点,也要考虑到初、高中的教学衔接,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 4.命题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5.命题本着“保持山西特色,适度有所创新”的原则进行,内容上注重积累,突出读写,强调运用。‎ ‎ 6.命题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7.命题力求科学、简约。注意选文与试题表述形式的规范性;注意试卷结构的简约与合理;注意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处理好客观题与主观题的比例;注意控制试题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 Ⅲ.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基础 ‎◆考试目标与要求 ‎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 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 4.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 5.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 6.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 7.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习惯。鼓励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 8.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渗透、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考试内容与要求 ‎ ‎ 1.正确、端正、清晰地书写汉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 ‎ 2.正确辨析运用词语,包括成语、关联词语的准确运用。‎ ‎ 3.句子的积累和运用。(主要有句子的辨析,仿写等题型《语文文课程标准》附录中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要基本了解。)‎ ‎ 4.了解文化常识,识记重要的作家与作品知识,默写文言诗文等。‎ ‎ 5.阅读名著的习惯与能力。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 第二部分 阅 读 ‎ (一)古诗文阅读 ‎◆考试目标与要求 ‎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 3.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 4.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考试内容与要求 ‎ 1.能够顺畅地朗读,读音正确,节奏合理。‎ ‎ 2.了解古诗文名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 3.能理解古诗文中常用词语的含义。‎ ‎ 4.了解句意,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 5.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背诵和默写规定的古诗文。‎ ‎ 6.对古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写作特色等能够作必要的理解和赏析。‎ ‎ 7.古诗词简单赏析考查《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中推荐的34首古诗词。‎ ‎ 8.文言文阅读除了考查《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中推荐的16篇文言文之外,还包括课外浅易的文言文。‎ (二) 记叙文阅读 ‎◆考试目标与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 4.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 5.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 6.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7.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 8.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 9.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考试内容与要求 ‎ 1.判断写作(表现)对象。‎ ‎ 2.概括事件内容。‎ ‎ 3.提取重要信息(语句)。‎ ‎ 4.判断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 5.判断文章线索(人、事、物、情、时、地等)。‎ ‎ 6.梳理全文层次和段落内部层次。‎ ‎ 7.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 8.拟定标题或小标题。‎ ‎ 9.概括人物品质特点。‎ ‎ 10.分析词语、句子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 11.分析词语、句子、段落在语境中的具体作用。‎ ‎ 12.分析特定内容(如描写、事件、某一人物等)的具体作用。‎ ‎ 13.了解开门见山、前后照应、伏笔铺垫、设置悬念、承上启下、倒叙插叙、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借景抒情、动静结合、叙议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小见大、象征、画龙点睛、篇末点题、卒章显志等表现手法。‎ ‎ 14.判断、分析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以及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的具体作用。‎ ‎ 15.判断、分析修辞手法、记叙顺序以及人称、题目、结构等的具体作用。‎ ‎ 16.联系文章内容或生活实践评价文中的人或事。‎ ‎17.根据上下文进行联想、想象,续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 ‎18.结合文章内容抒发感受。‎ ‎19.从文章某个内容,或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举例。‎ ‎20.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三)小说阅读 ‎◆考试目标与要求 ‎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5.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6.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7.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8.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9.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 10.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考试内容与要求 ‎1.判断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情节内容。‎ ‎3.提取重要信息(语句)。‎ ‎4.分析、概括情节发展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判断小说的线索。‎ ‎6.梳理全文层次和段落内部层次。‎ ‎7.概括小说主旨。‎ ‎8.概括人物品质特点。‎ ‎9.拟定标题或小标题。‎ ‎10.分析词语、句子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11.分析词语、句子、段落在语境中的具体作用。‎ ‎12.分析特定内容(如描写、情节内容、某一人物等)的具体作用。‎ ‎13.了解开门见山、前后照应、伏笔铺垫、设置悬念、承上启下、倒叙插叙、欲扬先抑、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动静结合、叙议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小见大、象征、画龙点睛、篇末点题、卒章显志等表现手法。‎ ‎14.判断、分析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以及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的具体作用。‎ ‎15.判断、分析修辞手法以及人称、题目、结构特点等的具体作用。‎ ‎16.联系文章内容或生活实践评价文中的人或事。‎ ‎17.结合文章内容抒发感受。‎ ‎18.从文章某个内容出发,或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举例。‎ ‎19.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四)散文阅读 ‎◆考试目标与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6.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7.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8.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9.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10.了解语法,理解语言难点;了解修辞,体会表达效果。‎ ‎11.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考试内容与要求 ‎1.判断散文借助的对象(人物、事件、景物等)。‎ ‎2.概括文段内容、人物特点、景物特点、主旨等。‎ ‎3.提取重要信息(语句)。‎ ‎4.分析文章线索(人、事、物、情、时、地等)。‎ ‎5.梳理全文层次和段落内部层次。‎ ‎6.拟定标题或小标题。‎ ‎7.分析词语、句子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8.分析词语、句子、段落在语境中的具体作用。‎ ‎9.分析特定内容(如描写、事件、某一人物等)的具体作用、,‎ ‎10.了解开门见山、前后照应、伏笔铺垫、设置悬念、承上启下、倒叙插叙、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借景抒情、动静结合、叙议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小见大、象征、画龙点睛、篇末点题、卒章显志等表现手法。‎ ‎11.判断、分析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的具体作用。‎ ‎12.判断、分析修辞手法以及人称、题目、结构等的具体作用。‎ ‎13.联系文章内容或生活实践评价文中的人、事、物、景等。‎ ‎14.结合文章内容抒发感受。‎ ‎15.从文章某个内容出发,或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举例。‎ ‎16.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五)说明文阅读 ‎◆考试目标与要求 ‎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2.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前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4.略读评价,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考查浏览评价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考试内容与要求 ‎ 1.考查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并筛选提取重要信息。‎ ‎2.说明顺序的辨析。明确说明文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等)‎ ‎ 4.说明语言的品析。把握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5.把握说明文的结构。能理清行文思路,看出文章各部分间的联系,找出过渡性的词、句、段等。‎ ‎6.考查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领会。考查运用信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抓住关键字、词、句,挖掘潜在信息,领会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 (六)议论文阅读 ‎◆考试目标与要求 ‎1.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 ‎◆考试内容与要求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清论题和论点;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分清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所有的分论点都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中心论点。‎ ‎2.学会分析论据,理解论据和论点间的联系。考查题型主要有:辨析论据类型,体会其作用;补充论据等。‎ ‎3.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及作用。‎ ‎4.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包括对过渡句、段,文章层次和论证过程的分析)‎ ‎5.品析议论文的语言。(把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6.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谈从议论文中获得的启示等。‎ 第三部分 写 作 ‎◆考试目标与要求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顺序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 6.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 7.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 8.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热点问题。‎ ‎ 9.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 10.语言规范、自然、流畅、优美。‎ ‎ 11.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标点正确。‎ ‎ (一)记叙文写作 ‎◆考试目标与要求 ‎ 1.能具体写出人物、事物、景物的特点。‎ ‎ 2.能围绕一个中心叙述描写,真实反映对生活、社会、自然、自我成长、人生等方面的发现、感悟。‎ ‎ 3.材料具体、真实、丰富,能多角度地表现生活。‎ ‎ 4.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和详略。‎ ‎ 5.能完整而条理清楚地叙述。‎ ‎ 6.有生动具体的描写。 ‎ ‎ 7.有对生活、人生、生命等方面的个性感悟与创新认识。‎ ‎ 8.语言自然流畅,体现真情实感。‎ ‎ (二)议论文写作 ‎◆考试目标与要求 ‎1.论述能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2.能真实反映对生活、社会、自然、自我成长、人生等方面的发现、感悟。‎ ‎3.能做到论据具体充实,论证有理有据。‎ ‎4.能做到针对性的、条理清楚的议论。‎ ‎5.有个性地、创新地认识思考生活现象和一些社会问题。‎ ‎6.能简单叙述举例,能简要分析论证。‎ ‎ (三)散文写作 ‎◆考试目标与要求 ‎1.能够着眼于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内容。‎ ‎2.文章主旨重在抒发、抒写自己真实而有新意的生活体验、思考、感悟、情感。‎ ‎3.能具体生动地描写人物、事物、景物的特点。‎ ‎4.能多角度、多材料地表现生活情景。‎ ‎5.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和详略:‎ ‎6.能做到思路清晰、条理。‎ ‎7.语言自然流畅,体现真情实感。‎ ‎ IV.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采用书面笔试、闭卷的形式,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 ‎2.试卷结构:基础(约20分);阅读(约50分);写作(50分)。‎ ‎ V.题型示例 ‎ 第一部分基础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A ‎ A.孱(chán)弱 玷(diàn)污 确凿(záo) 恪(kè)尽职守 B.剽(biāo)悍 抽噎(yē) 哂(shěn)笑 鳞次栉(zhì)比 C.涟漪(yī) 混淆(yáo) 挑衅(xìn) 强聒(guō)不舍 D.峰峦(1uán) 阻遏(è) 绮(qǐ)丽 味同嚼(jué)蜡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宇音的题。考查学生正确地使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辨识正误的能力。B项中“剽”读音应为piāo,C项中“淆”读音应为xiáo,D项中“嚼”读音应为jiáo。‎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D A.诓骗 狼藉 五彩班斓 惟妙惟肖 自知之明 B.栖息 诠释 潜移默化 死心踏地 根深蒂固 C.晶莹 闪烁 物竟天择 销声匿迹 无与伦比 D.繁衍 荒谬 在劫难逃 不可思议 更胜一筹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汉字字形的题。考查学生识别词语中的错别字的能力。A项“五彩班斓”应为“五彩斑斓”,B项“死心踏地”应为“死心塌地”,C项“物竟天择”应为“物竞天择”。错的三个字均属于误用同音字,需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准确书写。‎ 3. 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人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答案】A ‎ 分藏于大陆和台湾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首次在台湾“合壁”展出。这幅描绘富春江两岸秀丽景色的画作, 年代久远, 画作的墨迹已有些暗淡, 丝毫掩盖不住它内在的神韵。‎ ‎ A.因为 所以 但是 B.不仅 而且 但是 C.尽管 但是 所以 D.由于 而且 听以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准确使用关联词语能力的题。“因为……所以……”表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但是”表语意的转折。‎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名著的说法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答案】C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朝花夕拾》,《智取生辰纲》选自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传》。‎ B.按作者所生活的朝代先后顺序排列下列诗文应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饮酒》《游山西村》《山坡羊·潼关怀古》《送东阳马生序》。‎ C.“人,应该赶快生活”出自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虚度光阴,要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D.“好事情”是鲁滨孙在食人部落冲突中救起的“野人”,是一个勤劳、聪明、知恩图报、向往文明生活的被殖民者形象。‎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作家与作品的了解和名著阅读的情况。A项中“短篇小说集”应改为“散文集”,B项中《饮酒》应排在首位,D项中“好事情”应改为“星期五”。 ‎ ‎5.默写。‎ ‎(1)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2)山重水复疑无路, 。 (陆游《游山西村》)‎ ‎(3)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5) , ,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 ‎(6)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 , 。‎ ‎(7)写出一个有关“友情”的古诗句: ,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名篇名句默写的题,,其中有记忆性背诵,理解性背诵;含古文背诵,现代诗背诵;还有开放性背诵默写。需做好三点:1.理解并背诵《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34首古诗词;2.理解并背诵《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16篇文言文中的名句;3.记忆忆要求背诵的现代诗。‎ ‎【答案】(1)直挂云帆济沧海 (2)柳暗花明又一村 (3)会当凌绝顶 (4)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5)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6)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7)海内存知己 ‎ ‎ 天涯若比邻(内容为表现友情的诗句即可)‎ 第二部分 阅 读 ‎ (一)古诗文阅读 ‎◆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 春 望 ‎ 杜 甫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 ”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使人触目惊心;一个“ ”字,写出城空人稀,草木茂密凄凉,令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鉴赏古诗的题。考查学生对诗中重要字词的理解。‎ ‎【答案】破 深 2. 本诗颈联写战火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运用对偶、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战争持续时间长。家书的弥足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家的感情。‎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鉴赏古诗的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理解能力。‎ ‎【答案】夸张 ‎◆文言文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 【乙】章武①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②病笃③,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⑤之力,效⑥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章武:三国蜀汉刘备的年号,章武三年即公元221年。②永安:指白帝城。 ③笃:重。④嗣子:继承人,指刘禅。⑤股肱(gōng):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⑥效:奉献。‎ ‎1.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一句话? (用原文回答)‎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答案】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夙夜忧叹 (2)庶竭驽钝 ‎ ‎(3)属以后事 (4)若嗣子可辅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中常用词语含义的题。考查文言文中重要实词的积累。‎ ‎【答案】(1)夙夜:早晚。(2)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比喻才能平庸)(3)属:通“嘱”,嘱托、托付。 (4)辅:辅助,辅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解题时,一是译准句中的重要字词,二是语言表述要通顺完整。‎ ‎【答案】(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2)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4.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能力。在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 ‎【参考答案】示例:诸葛亮的忠心耿耿集中表现在辅佐后主上。先主一去,后主登基,后主毫无一点治国之能,整个蜀国的社稷都压在诸葛亮的身上,而他无怨无悔。为恢复中原,他两次上表后主,决心出师伐魏,其言可谓感人肺腑。‎ ‎(二)记叙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记叙文,完成文后各题。‎ ‎ 种春风 ‎ ‎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 ‎ (作者虹莲,有删改)‎ ‎1.文章画线句“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从全文着眼,并与小说主题联系。这个句子的后面“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就是一个提示。‎ ‎【参考答案】对他人的关爱之心。(意思相近即可)‎ ‎2.文章中有好几处地方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外貌描写的作用以及判断对比等手法的运用。要求学生从原文出发进行具体分析,明确人物外貌的特点;能够联系上下文与小说主题进行全面思考。由“穿着破烂又邋遢”“外套油渍斑斑”“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等原文中的语句可见老人外貌特征是寒酸而贫穷的,他帮助弱者的行为可见其心灵的美好、高尚,一表一里形成对比。‎ ‎【参考答案】①外表的寒酸与心灵的美好形成对比(或用外表的寒酸衬托其心灵的美好)②欲扬先抑。(意思接近即可)‎ ‎3.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2分)‎ 有些嫌恶→无可奈何→猛然打动→ →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情感变化的分析梳理能力。要求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能够从原文出发,找到人物情感的表现语言,进而分析梳理其发展变化的过程。“隐隐不安”“震惊”“别样温暖”等词语都是原文中的词语。‎ ‎【参考答案】隐隐不安(震惊);别样温暖(意思相近即可)‎ ‎4.文章的标题“种春风”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试题分析】本题一是考查学生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能力,二是考查学生对小说主题把握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由表及里,从词句表面看到作者本来想要表达的意思。“种春风”这一短语中“种”是动词,有散播、传播之意,“春风”比喻温暖、善良、关爱等,本文的主题即人人献出一点爱心。‎ ‎【参考答案】希望人人都能关爱别人,并能把这种爱心传递给每个人。(意思相近即可)‎ ‎(三)说明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 陈祺 ‎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 ‎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3分)‎ ‎(1) ‎ ‎(2) ‎ ‎(3) ‎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并筛选提取重要信息。可以通过找中心句、过渡来概括主要内容。第④段、第⑥段是过渡段,从中可以提取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1)地质条件;(2)暴雨或强降雨;(3)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 2. 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先判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有:‎ 举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参考答案】列数字 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2. 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2分)‎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语言的品析能力。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应注意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可能、左右、几乎、一般、大约、绝大部分、基本上、个别等。先解释这个词的主要意思(或分析其作用),再结合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最后要点明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参考答案】“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更加切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第⑥段文字,在结构上起着 的作用,在语言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特点。(2分)‎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结构的把握能力和对说明语言的品析能力。通读文章,能理清行文思路,看出文章各部分间的联系,找出过渡性的词、句、段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要抓住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及文中的描写性文字等来品析。‎ ‎【参考答案】过渡或承上启下 生动 ‎5.在利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3分)‎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领悟能力。阅读科技作品,应抓住关键字、词、句,挖掘潜在信息,领会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参考答案】示例: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长期细致地观察或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反复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比较、缜密的分析,需要我们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宿旨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 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幸 福 ‎ 苇 岸 ‎①哲学家培根一生写了五十九篇小品文,他仿佛谈论了人世所有大的事情,但惟独没有论幸福。或许他缺少了时间,因为他最后的《论谣言》便是未完笔的残篇。培根没有论幸福,但他论证了那些往往被世人误解拥有便幸福,因而盲目和疯狂追求的事物。譬如财富。关于财富,培根把它称作德能的障碍物。因为财富之于德能正如辎重之于军队,辎重是不可无,但过量的辎重会阻碍行军,有时因为顾虑辎重而失却或扰乱胜利。‎ ‎ ②唐朝诗人韩愈写了一句意味深远的诗:“草色遥看近却无。”把幸福完全寄托在财富上者,常常是那些尚未获得财富的人。这是人类无数错觉中最大的错觉。‎ ‎③‎ 幸福不是时代、国度、地区或阶层的专有物,幸福也不为财富的多寡所左右。宫殿里有叹息,茅屋中有歌声。人类在寻求幸福的终极目的驱动下,创造出愈来愈广的器具帮助自己,机器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电脑解放了人类的脑力。但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现代这样,人类的生活如此紧张和匆忙。中非洲的洛美人反对把电?I进他们生活的丛林,南美洲的爱尔人阻止公路穿越他们定居的区域。他们并不认为是在拒绝现代文明带给他们的幸福,他们保持着自己纯洁原始的传统。在高度体现人类物质文明的欧洲边缘,有一座马德拉群岛,那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汽车和工厂,没有竟争和效率,劳动的人们面带微笑,在太阳下唱着舒緩悠长的歌谣。当工业社会的游客慕名而至,他们紧张的心弦倍感松驰,躁动的情绪复归宁静。人类的心灵向往什么呢?这向往如同梭罗所比喻:好像水边的杨柳,一定朝着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 ‎④幸福无疑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但人们不应以此误入歧途,转而毕生追求财富。当人们把幸福全部寄托于此后,拜金主义兴起,消费主义盛行。"欲急速致富者将不免于不义"。我们费尽心机,仅仅为增加几枚银币;然而书内有黄金般的文字︿历代最聪明的智者的话,我们无视。我们终日忙碌,头脑里装满市场和物价;然而壮丽的日出和春天等待观赏,我们无暇。有限的地球除了要养活人类,还要养活人类的奢侈和虚荣。工业革命发生仅仅二百年间,人类便为此走到了自身所造成的各种毁灭性灾难的边缘。‎ ‎⑤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认为,人类与世界存在着三种关系,即理性关系、实用关系和美的关系。理性关系让我们了解世界的秘密,实用关系使我们满足肉体各种所需,美的关系则赋予我们的心以爱,消除我们行为中的功利主义。与世界的理性关系好比是我们的学校,与世界的实用关系好比是我们的办公室,而与世界的美的关系则是我们的家庭。我们不会完全呆在学校里,也不会完全待在办公室里,家是我们最后的栖身之地。由于有美的关系,我们与万物的距离消失了,我们同它们是近邻和兄弟。在万物中完整地获得自己的价值和人性,是人类心灵的天然属性,也是人类的终极目的,人在其中将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 ‎1.本文标题为“幸福”,但开篇却从哲学家培根写起,有什么作用?‎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的开头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有的开头提出观点,有的开头引出论题。要分清论题和论点。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它是一个范围;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看法和主张,论点应该是一个表述完整的判断句或表态明确的句子。‎ ‎【参考答案】引出论题,并有助于作者确立自己的观点。‎ ‎2.第③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一种进行分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有:‎ ‎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思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答题思路: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深入论证了……(观点)。‎ ‎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答题思路: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 ‎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答题思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观点)。‎ ‎【参考答案】示例:举例论证,如“中非洲的洛美人反对把电送进他们生活的丛林”一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幸福不为财富的多寡所左右’’的观点。‎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包括对过渡句或段、文章层次和论证过程的分析。议论文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某一段的论证思路需逐句研读,理清各句间的内在联系;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条理清楚地概括。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议论文既有中心论点,还有分论点。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参考答案 ‎】先明确观点:幸福无疑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但人们不应以此误人歧途,转而毕生追求财富。接着引用名言、联系事实论证观点;最后以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观点,从反面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 ‎4.第④段中提到的“欲急速致富者将不免于不义”,在当今社会中也不乏其例,请选取三个事例用排比句式写出。‎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理解论据和论点间的联系的能力。补充的事实论据要与本题提出的观点一致,并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要流畅。‎ ‎【参考答案】示例:为了增甜抢市,多获利,西瓜中超标使用膨大激素,苦酒自饮;为了保鲜降资,快出手,血豆腐中违法使用福尔马林,骇人听闻;为了提色加味,赚黑钱,小食品里随意使用添加剂,贻害无穷。‎ ‎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 宫殿里有叹息,茅屋中有歌声。‎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品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的能力。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而不乏感情色彩,有的句子含义深刻而生动,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富人也有烦恼,穷人也可快乐,幸福不为财富多少所左右。‎ ‎6.第⑤段中作者的幸福观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提炼作者观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从中获得启示的能力。作者的观点从文中最后一段提炼,启示要写出自己的思考、理解。关注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示例:作者的幸福观是以爱消除功利,在万物中获得自己的价值和自然的人性。示例:我们不能忙于追求名利财富,找时间去观赏自然美丽,体验生命美好,这是一种幸福。‎ ‎ 第三部分 写 作 ‎ (一)记叙文写作 ‎【考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 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只要用心体味,你总能从中悟出快乐的真谛,找到获取快乐的办法,得到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 ‎ 请以“那天,我找到了快乐的钥匙”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适合叙事。标题“那天,我找到了快乐的钥匙”中有时间,有事件,又暗示了中心。审题细致就可以迅速地确定写什么(对象、角度),表现什么(立意),用什么材料表现中心。“快乐”是表达目的,“钥匙”是比喻说法,这就意味着“那天”、某事之前“快乐”是被锁起来的,文章就要突出这种前后的变化。这里还应注意一点,好多学生作文中前后变化太过于突然,没有具体的过程,就显得不真实了;还有前者的不“快乐”表现太多,导致后面的内容太少,详略处理不当,使文章的表观力不足。 ‎ ‎【作文示例】 ‎ 那天,我找到了快乐的钥匙 ‎ 我的房间与父亲的卧室隔了一道门。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从未主动开过那扇门,因为我和父亲的共同语言实在少得可怜,而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也是远得好像没有边际。对此,我固执地认为,这就是代沟的表现形式。‎ ‎  那是前几天,班里开了一个班会,主题就是如何打开快乐之门,并规定每人对此进行一次较为详细的调查。这可让我犯了难,我可不愿去问老爸究竟怎么做,可作为班干部,又不允许我敷衍了事。‎ ‎  回家后,正赶上开饭时间,一家三口坐在一起,我试着张了几次嘴,可一想到每次交谈都会不欢而散,甚至闹得连饭都吃不成,话到嘴边又强咽了下去。‎ ‎  说起来都不是什么大事,有时我也感到不可理解,自己和爸爸为什么会为一些事不关己的事大动肝火呢?爸爸会瞪着眼说:"这都是为你好!"‎ ‎  什么为我好,纯粹就是不允许我有思考的自由嘛!‎ ‎  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距交这篇讨论稿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我心中想的还是那些和父亲争吵的画面。父亲的屋门伸手可及,几次人都站在门口了,就是没有信心为自己打开。门的那边,父亲也不知在写什么,我的心思不知他注意到没有?‎ ‎  第二天,由于成人考试要占用我们的教室,我们提前放学回家。路过菜市场,看到父母正在买菜,还没等我走上前去,他们的话就像长了腿似的跑到我的耳朵里来:‎ ‎  "这东西孩子不太爱吃,是不是不买了?"妈妈拿着木耳,有些为难地说。‎ ‎  "买,买,报上说这里面稀有元素多,让孩子适当吃点有好处。"说着,爸爸便掏出钱来。‎ ‎  我知道木耳很贵,可爸爸并不因为我不爱吃就不买,他此时考虑的是我需不需要这些营养,可我在吃这些东西时,怎么就不去考虑"营养"这一因素呢?并由此联想到爸爸那不怎么入耳的说教,是不是也有我需要的"营养"在里面呢?‎ ‎  晚上,我又走到那扇门前,主动地打开了那扇门。‎ ‎  那天,我和父亲谈了许多,父亲告诉我说:"打开快乐之门的办法,最关键是要了解对方,然后是理解对方……"‎ ‎  后来,我顺利写完了那篇稿子,我清楚记得那篇稿子的第一句是:"敞开心扉,用心感悟,快乐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快乐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处世的心态……"‎ ‎  我很高兴,那天,我终于找到了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 ‎ (二)议论文写作 ‎【考题示例】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行走在人生路上,对梦想的追求常常让我们行色匆匆,不肯停下前行的脚步。于是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感到疲惫、失落、孤独、苦闷……因此,我们需要偶尔停一下,去休息,去放松,去调整,去总结……偶尔停一下,不是懒散懈怠,而是张弛有度;偶尔停一下,不是逃避放弃,而是积蓄力量;偶尔停一下,不是停滞不前,而是整装待发。停一下再上路,我们会发现人生的道路更加宽广,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偶尔停一下,真好!‎ 请以“偶尔停一下,真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一个公司的职员向朋友抱怨:同事的冷漠、客户的刁难、老板的忽视,让他苦恼不已,所以,他决定痪个工作。朋友提醒他说:“现在找一份工作不容易,你应该多和大家沟通,尝试着改变自己。”他接受了眉友的建议。半年之后,再见到朋友时,他向朋友说,现在在原来的公司很开心,与同事的关系很融洽,客户对他很满意,老板也夸他工作出色,正准备给他升职加薪。这个职员的经历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少抱怨别人,多反省自己;与其被动变换环境,不如主动适应环境;要主动与人沟通,为自己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要善于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试题分析】二选一的考查方式,分别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话题“偶尔停一下,真好”只是一个参考点,在此基础上要有自己个性的拟题,同时,要有自己的思考表达角度。这里的审题关键在于对“停”字的理解和对“好”字的挖掘。参考提示语中的要点会有很大帮助。“停”是现象,“好”是观点,你的分析才是你的水平。材料作文的提示是相当鲜明的,材料中涉及的人生启示启发学生写作时可以适当提炼自己感兴趣的观点,并适当结合材料。‎ ‎【作文示例】 ‎ 偶尔停下来,感觉真好 ‎ 人生是飞扬在生活中的风帆,航行在大海上,那茫茫的海面,等待着我们的是惊涛骇浪。生活道路上的荆棘,面对命运的一次次挑战,我们经常遍体鳞伤,与其一直艰难前行,不如偶尔停下来。‎ ‎  偶尔停下来,是一种享受。‎ ‎  夜,月清寒如水,明亮如纱,好美。你曾欣赏过吗?阳光雨露,碧水蓝天,曾有多少文人墨客寄物抒情的自然恩赐。你曾在乎过吗?花开蝉鸣,叶落雪飘。你曾感觉过吗?朋友,长途跋涉中,何不偶尔停下来呢?‎ ‎  停下,停下来躺在草地上,请接受春的请柬。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寻找到叶的身影,花的踪迹。它们带你进入夏的门槛;停下来,望望夏夜的星空,接受秋的礼单,它带你追逐冬的步伐;停下来,品尝收获的喜悦,步入一个淳美的世界,这多么美好!享受后,起程,步伐是否会更加有力?‎ ‎  偶尔停下来,是一种需要。‎ ‎  当你追逐阳光奔跑时,当你在海中扬起生活之帆时。时而晴天霹雳,时而风起云涌,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狂风大作,在你一次次潦倒在命运脚下,任凭被风雨蹂躏,朋友,何不偶尔停下来?‎ ‎  停下来,擦干眼泪,接受阳光的抚摸,风雨的洗礼,让心灵净化;停下来,调整好心态拍去泥土站起来;停下来,去天的尽头,采一篮娇嫩,享受生命之精彩;停下来,去山间听一听鸟语,感受溪流的快乐。偶然抬头,是否可以发现,你喜欢的花儿开在眼前,阳光更加灿烂?‎ ‎  偶尔停下来,是一种智慧。‎ ‎  人生,有许多个十字路口,等待你去选择,面对命运的颠沛,你是否摇摆过?面对所谓人生的道路,你是否迷茫过;面对艰难的抉择,你是否绝望过?面对漫长的守望,你是否曾哭泣过?面对残酷的现实,你是否想过要放手?那么,何不偶尔停下来呢?‎ ‎  停下来,仰望蓝天,雄鹰翱翔在天际,你是否发现,已经不再迷茫。偶尔停下来,回首曾经有过的那份感动,是否发现已采撷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  停下来是一种享受,是一种需要,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富有哲理的人生态度。在茫茫的人生道路上偶然停下来,拍一拍身上的泥土,倒一倒鞋中的沙砾,望一望蓝天,听一听山间的鸟叫,有轻松快乐的心态去迎接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