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总结
古代散文当中常见的体裁
1.
记(记叙文)杂记。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
《
岳阳楼记
》《
醉翁亭记
》
2.
序(记叙文)赠序。古人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
送东阳马生序
》
3.
传
(
记叙文
)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
苏武传
》《
张衡传
》
4.
表(议论文)奏议的一种。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
出师表
》《
陈情表
》
5.
论(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按
《
韵术
》
:“论者,议也”。
《
过秦论
》《
六国论
》
6.
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
马说
》《
爱莲说
》《
捕蛇者说
》《
师说
》
作者:韩愈
师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
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
《
师说
》
的社会背景,可以从
柳宗元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
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
《
师说
》
,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译文: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
《
师说
》
,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古
之
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
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
之
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
所存,师
之
所存也。
①
人为什么要从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归纳总结“
之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
一、结构助词。主要用法有
五
种类型:
1
、
作定语的标志
,
相当于现代汉语
“
的
”
,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水陆草木
之
花。(周敦颐《陋室金铭》)
译:
水上和陆地上
各种草木
的
花。
2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译出。
①予独爱莲
之
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
译:我唯独爱莲花
(
不必译出
)
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3
、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①公将鼓
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
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
不必译出
)
。
4
、
宾语前置标志
,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
宋何罪
之
有?(墨子《公输》)
译:
(
宋有何罪?
)
宋国有什么罪呢?
5
、定语后置标志。
马
之
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译:
(
千里之马者
)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代词:
1
、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
我
”
、
“
他们
”
、
“
她们
”
、
“
它
”
、
“
它们
”
。
①具答
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
他们
。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
之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亲戚背叛反对
他
。之:代指
失
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
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
译: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
所以战胜了
他们
。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
之
。(蒲松龄《狼》)
译:
又几刀
杀死了
它
。之:代指狼。
2
、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
这
”
、
“
这样
”“
这
……
事
”
、
“
那
”
、
“
那样
”
等。
(
1
)
渔
人
甚异
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渔
人
非常惊异
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
2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
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听说了
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事。
(
3
)
曾
(
zēng
)
不能损魁父
(
fǔ
)
之
丘(列子《愚公移山》)
译:
连魁父
这样的
小山丘都铲平不了
。
三、动词,相当于
“
到
”
、
“
往
”
、
“
去
”
:
①辍耕
之
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译:他停止耕作,
到
田埂上休息。
②
吾欲
之
南海
译:
我想要
到
南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