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欣赏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任务
1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
的体裁。
任务
2
、能正确流利的朗诵诗歌。
任务
3
、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所
包含的感情。
任务
4
、背诵诗歌。
学习任务
写作背景
唐代中期爆发
“
安史之乱
”
,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759
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
“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体裁介绍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突
兀
布
衾
三
重
茅
沉塘
坳
飘
转
zhuà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chóng
qīn
ào
扫除障碍
1:
听录音。
要求
:
(
1
)注意字音
(
2
)把握感情基调
(
3
)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
大声朗诵诗歌。
名家朗读
茅飞渡江洒
江郊
,高者挂罥
长林梢
,
八月
秋高
风
怒号
,
卷我屋上
三
重茅。
下者
飘转
沉
塘坳。
(
秋深)
(怒吼)
(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茅草飞得低的)
(落)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第一节赏析:
1
、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
、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
、“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
、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
“飞”
——“
洒”
——“
挂”
——“
飘转”
——“
沉”等动词。
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5
、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卷茅
归来倚仗自叹息。
(竟然忍心这样)
(做动词)
(公开
,
与
“
对面
”
呼应)
(
呼喊也没有结果
)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
,
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
对面
为
盗贼。
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
呼不得
,
第二节赏析:
1
、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
49
岁啊,为什么用
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3
、“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
、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抱茅
2
、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
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倒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
未断绝。
自经丧乱
少睡眠
,长夜沾湿
何由彻
!
(
一会儿
)
(
像墨一样黑。
)
(
衾
qīn
:
被子
)
(
睡觉不老实
)
(
被里子
)
(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
(
睡得很少
.
指失眠
)
(
何由
:
即“由何”。由
:
凭。
)
(
彻
:
到天明。作动词
)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
,
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俄顷
风定云
墨
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
衾
多年冷似铁,娇儿
恶卧
踏
里
裂。
第三节赏析:
1
、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
、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宵屋漏
3
、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呜呼
!
何时眼前突兀
见
此屋
,
吾
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
(
怎能得到
.
安
:
疑问代词,怎么
)
(
全部庇覆
)
(
所有贫苦人
)
(
安稳得像山一样
)
(
见
xiàn
:
同”现”
)
(
小屋
)
写诗人推已及人
,
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安得
广厦千万间
,
大庇
天下
寒士
俱欢颜
,
风雨不动
安如山
!
第四节赏析:
1
、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吾庐受冻死亦足
2
、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3
、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或:广厦万间
秋风破屋
群童抢茅
夜雨湿屋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忧思不绝
惨 悲 哀
风
雨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事
人
自己
推己及人
天下寒士
愿
广厦千万间
现实
水到渠成
理想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秋风破屋的情景
群童抱茅的感叹
长夜沾湿的苦痛
推己及人的胸怀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小结
课 堂 练 习
一、按原文填空
1
、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 )
2
、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 )的呼喊?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孟浩然(
689-740
)襄阳人。早年隐居家乡附近的鹿门山,
40
岁到长安应进士,不第。由于仕途不得志,一生多以隐居和漫游消磨岁月,他的诗就反映这两种生活。他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以五言著称,多写山水景物和隐居生活。意境清远,诗风恬淡。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
合
,青山
郭
外斜。
开轩
面
场圃
,
把
酒话
桑麻
。
待到重阳日,
还
来
就
菊花。
老朋友
准备
饭菜
环绕
外城墙
打开窗户
打谷场和菜园
农事
再
靠近
农家景色
畅快场面
对故人村庄的依恋
情感:
表达了作者和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和作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个普通的农庄
,
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
,
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所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
游 山 西 村
陆游
作者简介
:
陆游(
1125
~
1210
年),
字
,号
,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
著名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有
《
放翁词
》
一卷,
《
渭南词
》
二卷。
务观
放翁
南宋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莫笑农家
\
腊酒
浑
,丰年留客
\
足鸡
豚
。山重水复
\
疑无路,柳暗花明
\
又一村。箫鼓追随
\
春社近,衣
冠
简朴
\
古风存。从今若许
\
闲乘月,
拄
杖无时
\
夜
叩
门。
h
ú
n
t
ú
n
guān
zh
ù
kòu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二句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怎样的景象?
“
足
”
、
“
莫笑
”
二字,道出了诗人什么情感?
一二句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景象。一个
"
足
"
字表达了农家款客的热情,
"
莫笑
"
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村民风的赞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这两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写什么?包含什么哲理?
暗: 明:
深绿
红艳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
冠
简朴古风存。
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
杖无时夜
叩
门。
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真情: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
至此,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小 结
体裁
:
七律,即七字八句
感情
:
以喜悦之情为基调,重在表达对淳朴自然生活的赞美。
写法
:
借景抒情,一个个景点,纷至沓来,语言清新婉丽,情趣盎
然。
律诗——八句为一首,每句五字的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
《
过故人庄
》
每句七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如
《
游山西村
》
。八句分为四联:第
一二两句叫首联,三四两句叫颔联,
五六两句叫颈联,七八两句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文体知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二句被后世称为佳句,你知道人们往往把它作何比喻吗?
往往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
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渔家傲
《
渔家傲
》
选自
《
范文正公集
》
。宋仁寮康定、庆历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守边四年(公元
1040
—
1043
年),这首诗就写在这期间。作者原有
《
渔家傲
》
数首,叙述边防将士的劳苦,都以
“
塞下秋来
”
为起句,今仅存一首。
《
渔家傲
》
是词牌名。
作者简介:
出处及写作背景
范仲淹
(969
-
1052)
,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庆历三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
《
岳阳楼记
》
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
《
范文正公集
》,
词仅存五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
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西北边地的秋天,风景和内地大不相同,这里的大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飞去,毫不留恋寒冷荒凉的边塞,傍晚时分,四面带有边地特色的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都响了起来。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处在重重山岭环抱之中的延州孤城,也随着升腾起很高的烽烟和沉沉下落的夕阳紧紧在关闭了城门。
塞下秋来
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点明地点、季节。“异”指与南方和内地不同
强调秋天早有寒意
边塞特有的声音:马鸣、风号、号角声
重山之中,余晖下一座被西夏军
包围的紧闭城门的孤城。渲染了
悲凉的气氛,表明了守边战士的艰苦
上阕:
写边塞特有的景色。
1
、
“
”
一句是
全词的总纲,总领全篇,以
“
”
二字引出下文,接着从三方面来描
写塞下秋景:
写气
候;
写战争的形势;
写当时的
地形。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阙的景象。
塞下秋来风景异
风景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大雁南飞;边声四起;落日孤城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一杯浊酒,销不了对万能里之遥的家乡的思念,还没有进军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还乡之事无从谈起,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浓重乡思而夜不能寐,直使得将军为之白发,征夫为之落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未建功立业归家无从谈起
思念家乡亲人
进一步渲染悲凉的气氛
艰苦的生活环境、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交织在一起,
令人无法入眠。
将军的白发,士兵的泪水表明了战争的连绵和残酷
下阕:
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1
、“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可见
,此时饮酒,战士们是在
,表现了戍边将士
的心情。
2
、“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
的典故,
其作用是
。
3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作者从幽怨的羌笛中想象的情景,是
写,从“将军白发”可见
由“征夫泪”可见
。
生活艰苦
借酒消愁
思乡心切的惆怅
汉代窦献
表达深沉的乡愁和为国戍边的责任感
虚
战争持久
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
一幅怎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其他
的什么诗句?
描绘出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由此可以联想到有相同意境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浣溪沙
苏轼(
1036
~
1101
)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2
岁中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当他准备大展宏图之际,被指控讥讽新法而下狱,后贬居黄州,心中倍感委屈和失望。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此词是元丰五年(
1082
)三月,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其间,因病求医于庞安常,宠安常是个聋子,但不屈于命运,医术高明,善解人意。东坡病愈后,邀庞安常同游清泉寺,见寺旁兰溪西流,似有所悟,再看身旁的庞安常,思绪万千,不由诗兴大发,写作此词。
1
、从“山下兰芽短浸溪”中读到哪些内容?
(
1
)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山下溪边多兰。
(
2
)点明游兰溪的时间,暮春三月。
(
3
)兰仅发芽,芽还很短,但生机勃勃,长得很快。
(
4
)“浸”用得生动,写出兰花之多。
2
、“松间沙路净无泥”写作者漫步溪边。松间沙路怎样?
净无泥,“净”用得好,突出兰溪的洁净,一尘不染
3
、分析“萧萧暮雨子规啼” 。
“
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暮雨”可理解为傍晚的雨或暮春三月的雨。“子规啼”:杜鹃哀鸣。“啼”哭,出声的哭。暮雨萧萧,子规哀鸣,这是一个凄冷的环境,虽是写实景,从中我们读出了诗人贬官黄州期间的悲凉心情。
4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两句话怎样体会?
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河水自西向东流,长江黄河均如此。苏轼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赞叹,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叹。苏轼毕竟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少?又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
呢?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景色如画,淡雅凄婉。
下阕:集中表现了词人虽处困境,仍力求振奋精神,即景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