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201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201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ID:559669

大小:310.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年质量调研检测试卷(二)‎ 九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  1.本试卷8页,答卷4页,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上。‎ 一(27分)‎ 1. 用古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学而不思则罔, ▲  。 (《论语》)‎ ‎(2)苟全性命于乱世,    ▲    。 (诸葛亮《出师表》)‎ ‎(3)    ▲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4)不识庐山真面目, ▲ 。 (苏轼《题西林壁》)‎ ‎(5) ▲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6)了却君王天下事, ▲ 。 (辛弃疾《破阵子》)‎ ‎(7)古诗中常有内涵意趣相近的诗句,如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 ▲  , ▲  ”,都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方能看得更远;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和刘禹锡的“ ▲  ,‎ ‎ ▲  ”,都通过描绘自然界新旧交替的景象,表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下列加点字读音两两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酝酿—踉跄 脚踝—裸露 B.缥碧—漂洗 伫立—贮蓄 C.磐石—击磬 贻误—心怡 D.蓦然—仰慕 蹲踞—拮据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脉搏 闲暇 金榜题名 B.脏款 追溯 迫不及待 C.妨碍 辐射 再接再励 D.气概 元霄 心无旁骛 学校开展“约会经典”的语文学习活动,你和同学们完成了下面的任务。‎ ‎4.精选阅读书目,设计阅读小报。‎ 活动中,学校征集主题阅读小报。请你参照示例,在以下经典名著中任选两本,为自己的小报设计一个阅读主题。(3分)‎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海底两万里 凡尔纳 水 浒 施耐庵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10 页 共 8 页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 一方阳光 王鼎钧 ‎【示 例】阅读主题:奇妙的幻想 ‎ 阅读书目:《海底两万里》《格列佛游记》‎ ‎【你的小报】阅读主题: ▲ ‎ ‎ 阅读书目: ▲ ‎ ‎5.根据阅读感受,进行阅读交流。‎ ‎ 下面是小旭的阅读感悟,请你帮他补充完整。(2分)‎ 文学名著能够陶冶性情修养,增添人生智慧,丰富情感和想象。《朝花夕拾》中,范爱农让我们感受到爱国青年的正直倔强;《西游记》中,孙悟空带领我们上天入地、降妖除魔;‎ ‎ ▲ , ▲ 。‎ ‎6.赏读古典诗文,欣赏书法作品。 ‎ 小易用一副对联“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向我们推荐古典诗文。请你用正楷字或者行楷字把这副对联抄写在下面田字格中。(3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 ‎▲‎ ‎▲‎ ‎▲‎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 ‎▲‎ ‎▲‎ ‎▲‎ ‎▲‎ 对联中的“右军”即王羲之,他的《兰亭集序》和《丧乱帖》不仅是优秀文学作品,也是经典书法作品。下面是小易对这两幅书法作品的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10 页 共 8 页 ‎ ‎ ‎《兰亭集序》 《丧乱帖》‎ A.《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朋友们的兰亭诗所作的序,《丧乱帖》是他写给友人的书信。‎ B.从笔法上看,《兰亭集序》的笔法更精巧、纤细,《丧乱帖》的笔法更率意、天然。‎ C.从结体上看,《丧乱帖》基本上采用往左倾侧之势,没有《兰亭集序》的倾侧感强。‎ D.从章法上看,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心情轻松愉快,写《丧乱帖》时则痛心感慨。‎ ‎7.借鉴阅读方法,分享阅读体验。‎ 小卉分享了一段李国文的《我的阅读主张》:‎ ‎ 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啜其甘汁,吐其渣滓。‎ ‎ 以你对某一本书的阅读体验为例,具体说说你对上述语句中其中一种阅读方法的理解。(3分)‎ ‎ ▲ ‎ 二(38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8—13小题。(16分)‎ ‎【古诗阅读】‎ 送崔九①‎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注] ①崔九即崔兴宗,盛唐诗人,早年与裴迪、王维隐居唱和,后来出仕为官,但不久去官归隐。裴迪作此诗为之饯行送别。‎ ‎8.请为诗句中的“武陵人”做个注释。‎ ‎ “武陵人”指 ▲ 。(1分)‎ ‎9. 这是一首劝勉诗,裴迪劝勉崔九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 ▲ ‎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10 页 共 8 页 ‎【古文阅读】‎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①,树之荻千章②,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③,禽鸟厌之不肯妪伏④,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园,易檐改途。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⑤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余 竟 以 一 官 易 此 园 园 之 奇 可 以 见 矣。‎ ‎ (选自袁枚《随园记》   有删节)‎ ‎[注]①构堂皇,缭垣牖:建起殿堂,砌上围墙。 ②荻:即“楸”,落叶乔木。“章”通“橦”,大木林。 ③舆台:地位低贱的人。嚾呶,叫喊吵闹。 ④妪伏:原指鸟孵卵,引申为栖息。 ⑤夭阏(è):夭谓折,阏为阻塞之意。此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 ‎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3分)‎ ‎(1)树之荻千章( ▲ ) (2)故仍名曰随园 ( ▲ )‎ ‎(3)同其音,易其义。( ▲ ) ‎ ‎11. 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两处)。(2分)‎ 余 竟 以 一 官 易 此 园 园 之 奇 可 以 见 矣。‎ ‎1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 ‎ ▲ ‎ ‎(2)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 ‎ ▲ ‎ ‎13.文中“隋园”得名原因为“ ▲ ”,后来袁枚为其改名为“随园”,原因是 “ ▲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袁枚“舍官而取园”的原因是 ‎ ▲ (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10分)‎ 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 叶圣陶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10 页 共 8 页 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岂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儿?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 ‎    从前人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技能,那种技能奥妙难知,几乎跟方土的画符念咒相仿。这种见解必须打破。现在咱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间的奉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店员,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写文章不是生活的胸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以上的意思为什么必须辨明白?自然因为这是对于写作训练的一种正当认识。有了这种认识,才可以充分利用写作这一项技能,而不至于作文章的奴隶,一辈子只在文章中间讨生活,或者把文章看得高不可攀,一辈子不敢跟它亲近。   ‎ ‎         末了还得说明,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势该怎么样。必须养成了坐得正站得直的习惯,连“生理学”和“健康”都不想到,这才可以终身受用。阅读和写作也是这样。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么样,写作应该怎么样,岂不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 ‎14.请用条件复句概括作者认为写文章“不神秘”的两个理由。(2分)‎ ‎ ▲ ‎ ‎15.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4分)‎ ‎①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本末倒置”中“本”与“末”分别指什么?(2分)‎ ‎“本”: ▲ ‎ ‎“末”: ▲ ‎ ‎②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的作用。(2分)‎ ‎ ▲ ‎ ‎16. 文中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胸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请以朱自清的《背影》和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 ‎ ▲ ‎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12分)‎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10 页 共 8 页 水井在前院 林斤澜 水井在前院,厨房在后院。‎ ‎  叔公和大嫒用一个大木桶一条扁担,把水抬到厨房水缸里,这是日常的工作。叔公虽是老人,抬着水腰板还是挺直着。前院后院住着本家五六房人家,叔公帮大嫒家做做粗活,一月也拿点“零用”。大嫒从小上学,年年升级,到了中学毕业,却闲住家里快一年了。若到外地上大学,眼前的家境,母亲算来算去“培植”不起。若在本地求职业,一个中学生没有专长,有专长的也还要有门路。母亲想着这个世道真叫艰难呀,不上不下的人家更不知道是艰难还是尴尬。‎ ‎  新近有个机会,工商局招考实习生。大家都说是金饭碗,只怕百里挑一都不会,要千里挑一了。母亲叫大嫒关起门来准备考试,家里墙塌了也不要管。‎ ‎  一条扁担,叔公在前大嫒在后。大嫒才十八九岁,身体正当发育,扁担一上肩,轻松叫道:“快走。”‎ ‎  “放下放下……”母亲赶过来了,挥手叫大嫒走开,眼看大嫒进了屋里,才抬起扁担搭在自己肩头。叔公疑疑心心走慢步、走小步,走不忍走……母亲虽才五十,早已发福肥胖。半生操持不上不下人家,用心多,用力少。粗重的抬抬挑挑,从小没有做过。一是用不着做,再是讲究面子避免做。‎ ‎  叔公个头不算高,却比母亲高一头。那大木桶的分量,多半压到母亲肩上了。‎ ‎  才几步,叔公叫放下,看看母亲脸色,只要母亲在前他随后,好把木桶上的绳子撸到自己胸前,伸手抓住绳子不叫滑回去。母亲稍微轻松一点了,她早准备好一个笑容挂到脸上,一路遇见本家三姑六婆四姨七嫂,才听见一声啊呀哟的,不管人家说什么,就自笑自话:‎ ‎  “好走好走……”“不重不重……”“一回生两回熟……”‎ ‎  前院和后院中间,有一道一尺高的门槛,平时母亲走到这里,总要斜过身体,让旗袍开衩口朝前,正好把“放大”脚横着过去。这回抬着桶,门槛竟是关口,肥肉紧绷更加紧绷,放大脚一横还没有落地,就往前踉跄,大木桶磕着门槛,叔公赶紧一蹲,桶才平安落下,母亲脸上的笑容也落下来了。叔公说:“下回找两个小桶,我来挑。”‎ ‎  母亲觉得前后左右都有眼睛如电光射过来扫过去,赶紧拾起笑容再挂到脸上,伸手去够桶把儿,像要提它过关。叔公已经两手一抱,不过叔公也老了,佝着腿,像挪坛子似的左摆右晃挪进厨房。‎ ‎  母亲坐到屋里休息,一放松,汗水通身钻了出来。大嫒悄悄走到母亲身边,拿一把蒲扇轻轻扇着。母亲喘着,说不成句:“你去……你去……功课……功课……”‎ ‎  “妈妈,让我抬抬水,也好歇一歇,好比磨一磨用钝了的脑筋,磨刀不误砍柴工。”‎ ‎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10 页 共 8 页 ‎  “万一要查肩膀头?妈妈,你听了闲话了吧?那是前清考功名,查手掌心查肩膀头,挑担的抬轿的都不要……”‎ ‎  “有个疤……也好……挑出来……”‎ ‎  “妈妈,那是考空军,怕飞到高空旧疤裂开了。妈妈,只怕你自己也说不清,怕的是什么……”‎ ‎  “怕,怕,怕……”‎ ‎  “怕考不上,说不出口,怕不好听。”‎ ‎  “怕,怕,怕……”‎ ‎  “怕万一。前清的一句废话,也成了万分之一,你就拼老命,去抬水。”‎ ‎  “你还小,不知道当妈的……”‎ ‎  “我知道,这就叫母亲!”‎ ‎17.小说中抬水过程出现了四处细节描写,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 ▲ ‎ ‎18.阅读文中的划线句子,联系语境,回答句后括号中的问题。(6分)‎ ‎①“水井在前院,厨房在后院。”(这句话放在小说的开头有何作用?)(2分)‎ ‎ ▲ ‎ ‎②“母亲叫大嫒关起门来准备考试,家里墙塌了也不要管。”(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 ▲ ‎ ‎③“母亲觉得前后左右都有眼睛如电光射过来扫过去,赶紧拾起笑容再挂到脸上,伸手去够桶把儿,像要提它过关。”(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2分)‎ ‎ ▲ ‎ ‎19.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小说将故事发生背景定格于农家小院,文章无论对家庭环境还是人物的描绘都体现出 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 B.小说语言朴素感人,作者在叙述中巧妙穿插一些口语、方言,让人读来亲切自然,感 情真挚,回味无穷。‎ C.小说人物个性鲜明,精妙传神地刻画出叔公的淳朴、善良,母亲的坚韧、慈爱,女儿 的独立、叛逆。‎ D.小说构思精巧,善用留白,对话中大量运用省略号,留下广阔想象空间,让人真切感 受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三(55分)‎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10 页 共 8 页 ‎20. 下面文段摘自一位同学的习作,老师画线处,在标点使用、词语运用、句子表达方面有问题,另外,还有一句话不符合语境,请用恰当的修改符号在原文上修改。(5分)‎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踏进校园,抬头映入眼帘的是右边草坪上的高大白色雕像。那雕像通体雪白,圣洁得就像一位刚从天堂降临的天使,为莘莘学子指引前进的方向。仔细观看,你就发现有些学生在雕塑上面乱涂乱画,令人心痛。‎ 再往前行,右前方是一排橱窗。橱窗第一栏张贴的是表彰的优秀学生的照片。看,他们飞扬的眉宇,释放出青春的活力;张扬的唇角,显露出蓬勃的生机;灿烂的笑容,彰显出奋发的决心。橱窗中还依次展示学生优秀习作、书画作品,还展示着诸多学生实践活动、学科竞赛……等成果。一栏栏,一幕幕,记录了我校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见证了我校学生锐意进取的成长足迹,展现了我校学生个性发展。‎ ‎21.请以“听到 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作文。(50分)‎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2015年中考二模参考答案 ‎1.(10分)(1)思而不学则殆(2)不求闻达于诸侯(3)长风破浪会有时(4)‎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10 页 共 8 页 只缘身在此山中(5)烟笼寒水月笼沙(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2.(2分)B ‎3.(2分)A ‎4.(2分)[示例1]阅读主题:感受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魅力。精选书目:《水浒传》《三国演义》‎ ‎ [示例2]当代散文欣赏:《我与地坛》《一方阳光》‎ ‎5.(2分)5.示例:《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让我们感受探索者的顽强意志;《朝花夕拾》中,鲁迅指引我们感悟温馨,理性批判。‎ ‎6.(5分) (1)(3分)(正确1分、规范1分,美观1分)‎ ‎ (2)(2分)C ‎7.(3分)示例1:我在阅读《海底两万里》时,我认真阅读,深深被小说对海底生动而光怪陆离的描绘和曲折的情节吸引;用心细细品味,我觉得我不仅获得了许许多多有挂神秘海洋世界的知识,而且被尼摩船长的正直、刚强的品质所折服。‎ 示例2:《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这本散文集,前一部分作者以普通的场景平凡的故事叙写生活的感动,富有哲思,我被深深吸引;后面一部分作者写对艺术的欣赏,生涩难懂,我只是粗略地读了一点。‎ ‎(能举出具体的书名得1分,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视分析的恰当程度得1—2分)‎ ‎8.(1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 ‎9.(2分)诗人劝勉朋既然选择友归隐山林,就安于隐居,不要暂时停留。(具体一点也可,如:裴迪劝友人,既然在山水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一样,找到了桃花源却轻易地放弃。)‎ ‎10.(3分)(1)种植 (2)所以 (3)改变 ‎11. (2分)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12. (4分)(1)百花凋谢荒芜,春天也不开花。(2分)‎ ‎ (2)询问园子的价值,说值三百两金子,我就拿俸禄买下来。(2分)‎ ‎13.(4分)“因其姓也”(1分) “就势取景”(1分) 他做官就不能常来,居住在这里,才可以每天来,随性洒脱的生活才是他想要的。(院子很优美,他想天天住在里面,过随意洒脱的生活。)(2分)‎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10 页 共 8 页 ‎14.(4分)(1)(2分)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如答:“只有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化为习惯,才能不知不觉之间写好文章”,得1分)。‎ ‎15. (4分) ①(2分)“本”指:有了经验和意思会说话,把自己的体验写成文章。‎ ‎“末”指: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 ‎②(2分)通过比喻(类比)论证,形象易懂(深入浅出)地论证了“写文章要养成习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6. (4分)作者认为写作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出自对生活的真实感悟的需要。例如史铁生正是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母亲坚强、隐忍,对儿女的无私而伟大的爱和期待,才满怀真情写出《秋天的怀念》;胡适正是看到母亲的慈祥、宽容,气量大而有刚气,深刻感受母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巨大,才会有感而发,写出追忆性散文《我的母亲》。‎ ‎17.(4分)叔公悄然撸绳子 母亲自说自道掩饰自己 母亲艰难跨门槛 叔公摇晃挪水桶(意思对即可)‎ ‎18.(6分) ①(2分)交代故事发生的的环境、背景;暗示故事的主要情节是生活小事;映射出故事发生的主要人物(答出1点即得2分)‎ ‎②(2分)“关起门来”意为“不管任何事”,“墙塌了”意为“发生最坏的事”‎ ‎③(2分)尴尬,爱面子,想掩饰自己 ‎19. (2分)C ‎20.(5分)张扬的唇角,显露出蓬勃的生机(用调换号将“张扬”调换成“上扬”)(1分)‎ 还展示着诸多学生实践活动、学科竞赛……等成果(用删除号删除“……”)(1分)‎ 展现了我校学生个性发展。(用增补号在句末增补宾语中心语“的精神风貌”)(1分)‎ 用删除号删除“仔细观看,你就发现有些学生在雕塑上面乱涂乱画,令人心痛。”(2分)‎ ‎21.作文(中考评分标准)‎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10 页 共 8 页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