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
》
十二章
一孔子简介
孔子
(
公元前
551--
公元前
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
(zou)
邑
(
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
人。
1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
1
)
30
岁前,位卑而能
“
鄙事
”
,有志于学。
(
2
)
30
—
50
岁,欲仕不能。
(
3
)
50
—
55
岁,在鲁从政。
(
4
)
55
—
68
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
5
)
65
—
73
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
1
)、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
“
仁者爱人
”
、
“
克己复礼
”
。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
”
、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
、孔子思想
2
、孔子思想
(
2
)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倡
“
有教无类
”
诲人不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
《
诗
》
、
《
书
》
,定
《
礼
》
、
《
乐
》
,序
《
周易
》
,作
《
春秋
》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
《
论语
》
简介
《
论语
》
是儒家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后学弟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体例及文章风格都不一致。班固说:
“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
论语
》
。
”
三、课文分析讲解
“
温故而知新
”
的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孔子
“
不耻下问
”
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
《
论语
》
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
《
论语
》
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
“
不耻下问
”
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子曰:
“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
“
礼
”
来约束自己。孔子是要培养懂得
“
礼
”
的君子。
子曰: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子绝四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四
”
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体现了孔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
“
叩其两端而竭
”
,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一章主要阐述君子通过学习来塑造自我,完成自我价值,提高自我修养。学习的目的是
“
成人
”
,而不是通过学习来沽名钓誉,谋求利禄,或者是为学而学。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
一以贯之
”
,是孔子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子曰: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四、研习与思考
1.
结合选文,并阅读
《
论语
》
,归纳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略)
2.
阅读以下文字,说说你对孔子
“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