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ppt课件(30页)2
加入VIP免费下载

《伤仲永》ppt课件(30页)2

ID:560228

大小:559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王安石( 1021——1086 ), 字介甫 , 号半山 ,江西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 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 《 王临川集 》 、 《 王文公文集 》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仲 隶 尝 啼 焉 邑 扳 谒 称 泯 矣 耶 zhòng lì cháng yì yān tí mǐn yè pān yé yǐ chèn 读准字音 补充课文注释 父异 焉 即 书 诗四句 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书:动词,写。 或 以钱币乞之 父 利 其 然 也 从 先人还家 还自扬州 或:有的人。 利:动词的意动用法, 以 …… 为利。然:这样。 从:跟从。 从扬州回家。 贤 于 材人远矣 卒 之为众人 且 为众人 固 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固:本来。 且:况且。 卒:最终。 于:比 …… 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 、“即 书 诗四句” 2 、“ 日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 、“邑人 奇 之” 4 、“稍稍 宾客 其父” 5 、“父 利 其然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 …… 感到惊奇。 名词活用为动词,把 …… 当宾客招待。 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 …… 有利。 理解下列句式 ⒈“不使学” ⒉“还自扬州” ⒊“受之天也”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常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常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归纳文章的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写方仲永才能衰竭, 终于成为普通人。 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 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天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写仲永幼年做诗的非凡才能。 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贪其利不使学。 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请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小结 本文 寓理于事 ,通过方仲永 5 岁到 20 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 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前两段 叙事 ,最后一段 议论 。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 就事说理 ,提出作者的见解, 画龙点睛 ,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练一练 ㈠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 世 隶 耕( ) B. 未 尝 识书具( ) C. 即 书 诗四句( ) D. 其诗以 养 父母, 收 族为 意 ( )( )( ) E. 或 以钱币 乞 之( )( ) F. 从 先人还家( ) G. 贤于 材人远矣( ) 属于 曾经 写 赡养 团结 内容 有的人 求取 跟从 比 …… 优秀 ㈡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 .忽啼求之( ) B .借旁近与之( ) C .邑人奇之( ) D .或以钱币乞之( ) 书具 方仲永 这件事 方仲永写的诗 ㈢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稍稍宾客其父。 2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⒈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⒉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⒊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⒋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品一品 1.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年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 …… 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名言警句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