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王安石
题解
:
本文用
“
伤
”
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
伤
”
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
"
泯然众人
"
的哀伤,惋惜之情。
王安石
(
1021-1086
),字
介甫
,号
半山
,江西临川人,
北宋政治
家、
文学
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
shì
)号
"
文
"
。著有
《
王临川集
》
、
《
王文公文集
》
,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
。
走近作者: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唐代:
韩愈、柳宗元
宋代:
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
正确朗读课文:
1
、读准字音
2
、准确停顿
朗读检查:
一、读准字音:
仲 为 邑
扳 谒 称
泯 耶 夫
zhòng
wéi
yì
pān
yè
chèn
mǐn
yé
fú
二、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
1
、金 溪 民 方 仲 永
2
、借 旁 近 与 之
3
、自 是 指 物 作 诗 立 就
4
、日 扳 仲 永 环 谒 于 邑 人
朗读检查:
听读课文:
金溪民
/
方仲永,世
/
隶耕。仲永
/
生五年,未尝识
/
书具,忽啼
/
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
与之,即
/
书诗四句,并
/
自为其名。其诗
/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
/
一乡秀才
/
观之。自是
/
指物作诗
/
立就,其文理
/
皆有可观者。邑人
/
奇之,稍稍
/
宾客其父,或
/
以钱币乞之。父
/
利其然也,日扳
(pān)
仲永
/
环谒
(yè)
/
于邑人,不使学。
听读课文:
余闻之也
/
久。明道中,从
/
先人还家,于
/
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
称
/
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
/
舅家问焉,曰:“泯
(mǐn)
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
/
之
/
通悟
,
受之天也。其
/
受之天也,贤于
/
材人远矣。卒之
/
为众人,则
/
其受于人者
/
不至也。彼其
/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
/
之人,且为
/
众人;今夫
(fú)
/
不受
/
之天,固众人,又
/
不受之人,得为
/
众人
/
而已耶
(yé)
?
金溪
民方仲永,
世
隶
耕
。仲永生五年,
未尝
识
书具
,忽啼求之。父
异
焉
,借
旁近
与
之,
对
……
感到惊异
解词释句,疏通文意: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给
属于
不曾
书写工具
邻近人家
即
书
诗四句,并
自
为
其名
。其诗以
养
父母、
收族
为意,传
一
乡秀才观之。
写
全
解词释句,疏通文意:
译文: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题写
奉养
团结同宗族的人
解词释句,疏通文意:
自
是
指物作诗
立就
,其
文理
皆有
可观
者。
邑人
奇
之,
稍稍
宾客
其父
,
或
以钱币
乞
之。
认为奇
当做宾客
有人
译文: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这
立即完成
文采道理
值得观赏
渐渐
讨取
解词释句,疏通文意:
父
利其然
也,
日
扳
仲永
环谒
于邑人,不
使
学。
每天
译文: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拉扯、强要
到处拜访
让
解词释句,疏通文意:
余
闻
之也久。
明道
中,从
先人
还家,
于
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
作诗,不能
称
前时之
闻
。
对已去世的人的敬称。“先人”在这里指“先父”。
相称
译文: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听说
在
传闻
让
解词释句,疏通文意:
又七年,
还
自
扬州,
复
到舅家问
焉
。曰:“
泯然
众人
矣
。”
消失的样子
译文: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普通人
回
再,又
之,代之方仲永
从
解词释句,疏通文意:
王子曰:仲永之
通悟
,
受之天
也。其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
远矣。
卒
之为众人,则其
受于人
者
不
至
也。
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
且
为众人;今
夫
不受之天,
固
众人,又不受之人,
得
为众人而
已
耶
?
本来
止
能
那
终于
尚且
达到
译文: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掌握下列重要字词
:
伤
仲永
父
异
焉
邑人
奇
之
稍稍宾客
其父
父
利
其然
或以钱币
丐
之
余
闻
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
闻
悲伤,“为
……
感到惋惜
”
感到惊异
以
……
为奇
把
……
当作宾客
以
……
为利
花钱请
听说
名声
㈠对文中的
“之”“于”
等进行归类。
㈡从文中找出
词类活用
的词语。
动手做一做
:
之
:
①忽啼求
之
:
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
之
:
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
之
也久:
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
之
闻:
的,助词。
⑤
传一乡秀才观
之
:
代诗
⑥
邑人奇
之:
代仲永
⑦
或以钱币乞
之:
代诗
⑧
于舅家见
之:
代仲永
于:
①环谒
于
邑人:
到,介词。
②
于
舅家见之:
在,介词。
其他归类:
然:
父利其然 (这样)
泯然众人矣 (
……
的样子)
闻:
余闻之也久 (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自:
并自为其名 (自己)
还自扬州 (从)
词类活用的词:
1
、“即
书
诗四句”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
、“
日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
、“邑人
奇
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
……
感到惊奇。
4
、“稍稍
宾客
其父”
名词活用为动词,把
……
当宾客招待。
5
、“父
利
其然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特殊句式:
(
1
)判断句
:
例如: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
2
)省略句:
例如:不使学。
借旁近与之。
还自扬州。
(
3
)倒装句(状语后置):
例如: 还自扬州。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复习巩固所学的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进一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练
《
名校课堂
》P69
第
1-4
题
检查复习
:
填空
:
1
、
《
伤仲永
》
的作者
是
代政治家、文学家。
2
、本文选自
《
》
。
王安石 宋
临川先生文集
读准下列红色的字音:
自
为
其名
邑
人奇之
日
扳
仲永
环
谒
于邑人
不能
称
前时之闻
泯
然众人矣
wéi
yì
pān
yè
chèn
mǐn
解释加红色的词:
世
隶
耕
未
尝
识书具
父
异
焉
借旁近
与
之
即
书
诗四句
自
为
其名
传
一
乡秀才
属于
曾经
认为异
给
写
题写
全
解释加红色的词:
自
是
指物作诗
立就
邑人
奇
之
稍稍宾客
其父
或
以钱币乞之
父
利
其
然
也
日
扳仲永
环谒
于邑人
这
完成
同乡人 同县的人
认为奇
渐渐 当做宾客
有人
认为有利 这样
每天 到处拜访
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
奇
之,稍稍
宾客
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奇
:对……感到惊奇;认为
……
是奇才。
宾客
: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
2
、父
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利
: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初步感知:
1
、请一位同学根据下列
三幅图片
复述课文 的内容。
初步感知:
2
、读了文章后请简要说说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述了金溪县神童方仲永拥有天赋但未及时得到的后天教育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
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2
、文中“
忽
啼求之”、“
即
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
立
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童年 天资过人
少年 才思衰退
青年 才能泯灭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3
、仲永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原因是什么?
不使学
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4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1
)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
闻
”的形式。
(
2
)
.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
见
”的形式。
(
3
)
.
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
闻
”的形式。
作用: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5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1
)课文
详
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
(
2
)后两个阶段
略
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
作用: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
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6
、方仲永变化的原因:
“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余邑人,不使学”
对其父亲的评价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启示一:
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
,
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启示二:
一是从受教育者角度,人的智力发展存在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是加强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二是从教育者角度,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不要误人子弟。
你得到什么启示
?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总结:
童年时期:
少年时期:
青年时期:
“
指物作诗立就”
伤
仲永
不使学
父利其然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板书设计:
扩展迁移:
语言表达训练
以
"
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
"
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
2
分钟左右。
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请搜集关于
天才
的名言。
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
鲁迅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
华罗庚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
华罗庚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
——
牛顿
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
——
列夫
·
托尔斯泰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
鲁迅
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
——
塞涅夫
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
——
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惊人的品质。
——
车尔尼雪夫斯基
天才有的弱点并不少于普通人,也许更多一些。
——
罗曼
·
罗兰
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
——
舒曼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
契诃夫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
巴尔扎克
天才就是
99%
的汗水加
1%
的灵感。
——
爱因斯坦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有十分天资的人,加以十分勤学苦练,才可能使他的十分天资充分发展。
--郭沫若
课外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三。
2
.摘抄有关
"
天才与勤奋
"
的名言警句
5
条。
3
、完成
《
名校课堂
》P69-71
第
5-13
题
4
、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
《
仲永才尽
》
。
500
字。(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