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课堂教学改革攻坚年先进个人展示活动——初中语文课例
《使至塞上》课堂实录
段岩霞
学习目标:诵读领略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品味王维复杂的内心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盛唐时代,有一位诗人——
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诗名享天下;
他笃信佛教,人称“诗佛”;
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古典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他是谁?如何得之?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王维——王摩诘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读出诗味。
1.第一次读:齐读。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字正腔圆。可是要想读好一首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读出情感,读准节奏。
2.第二次读:请发言的同学读。
师:感觉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不好。
师:其实你读得还不错,你读准了节奏,但是没有读出情感。其实读出情感是对朗读的最高要求,要想读出情感,还得读出诗的韵律、诗的味道。老师给你,也是给大家朗读一遍,大家听听看,应该怎样读出诗的味道?你能发现老师是怎么处理声音的长短、高下、轻重和语速的快慢的?
3.第三次读:师范读,配音乐。
生:我发现老师读得比较慢。
师:对,诗歌是凝练的语言,只有读得慢一点,才能体会出诗的深长意味。比较而言,谁发现老师哪些字读得更慢一些、饱满一些,哪些又读得稍快一点呢?
生:诗的韵脚老师读得更慢更长。
生:我发现“大漠孤烟直”的“孤”和“直”和“长河落日圆”的“河”“圆”读得更慢更饱满,而“漠”“落日”读得就快了一点。还有“候骑”和“都护在燕然”的“护”和“在”也稍微快点。
师:为什么“孤”“直”“圆”要读得更慢?想想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
生:这些都是表示事物形状的形容词,读慢一点表示突出。
师:那从声音——诗的平仄方面呢?
生:这些都是一些平声字。
师:你说得很对,这是古诗朗读的一个规律: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根据平仄和诗歌的内容含义来调整声音。大家自由练习一下。
4. 第四次读:自由练习朗读。
5.第五次朗读:指名读。一男生,一女生,读出了韵味。
6. 第六次朗读:齐读,体会这首边塞诗的意味。
三、读懂诗心。
(一)但是仅凭技巧的指导,我们只能朦胧地感受到了诗歌的美,要想读好一首诗,我们还需要进入这首诗,细细品读,反复咀嚼。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静静思考,细细品味:你从 词语/意象/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 的情感?
(二)学生自读品味、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三)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生:我从“单车欲问边”的“单”字中读出了作者的孤独。
师:你知道王维此去塞外是干什么吗?
生:是去慰劳刚刚打了胜仗的崔希逸军队。
师:是什么身份呢?
生:监察御史。
师:“属国”是什么意思?
生: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师:老师上网查询了一下,发现监察御史相当于今天中纪委或最高检察院派出的官员,典属国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之类的官。可是身为皇帝任命的特派大员,王维怎么连点排场都没有,却“单车”出行呢?
生:作者表面上是去慰劳崔希逸,实际上他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Ppt链接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下,出任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皇帝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师:那这么说除了孤独之感,其中怎样的情感?
生:心里有些苦闷。
师:一个“单”字让我们看到了王维心中的孤独落寞,还有几许苦闷、不得志的牢骚。其实这种情感在诗中的其他诗句中也有所体现,谁发现了?
生:我从“征蓬出汉塞”的“蓬”中读出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师:知道“蓬”是什么吗?
生:飘飞的蓬草。
师:我们来看蓬草是一种怎样的草
Ppt链接蓬的介绍,指名读。
“蓬”,草名,外呈圆形,似草球,遇风卷起飞旋,枯后往往于近根处被风折断。又称“飞蓬”“飘蓬”“转蓬”“孤蓬”。
师:此时的王维和“蓬”有怎样的相似之处?
生:王维离开家乡,远赴塞外,就像蓬草断根,飞向远方。
师:他们都是漂泊无依。所以,在古诗文中,“蓬”就象征着天涯游子。还记得我们在初一时学过的一首诗吗?李白的《送友人》。
生: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师:将来我们还会学到白居易的《望岳有感》,借漂泊之蓬表达骨肉兄弟背井离乡流落异地的凄苦之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呈现: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白居易《望月有感》
师:在这一联中还有一个和“蓬”类似的意象。谁来说说?
生:是“归雁入胡天”的“归雁”。我们学过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里面有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归雁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你认为诗人入胡天,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有种思乡的落寞。那能将前两联连起来朗读出王维的这种孤独落寞和苦闷吗?
生读。指导读。
生: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出了作者的开阔的心胸。大漠、长河这画面很开阔。
师:这一句,历代诗词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人说,这是“神来之笔”;有人说,这是千古名句,它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那么我们就从绘画的角度来鉴赏一下,这一句好在哪里?
生:它的色彩很美,有沙漠的金黄、孤烟的青黑色、河水的黄白色、落日的殷红,甚至天空的深红、浅红、金黄、青色。
师:你描述得很丰富,注意诗中所说的“大漠”据考证是“戈壁沙漠”,而不是黄沙漫漫的沙漠,至于孤烟有人也说是灰白色。对此,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研究考证。
生:它的线条是富有变化的,孤烟是直线,长河是曲线,落日是圆的。
生:大漠是大块面的背景,孤烟是纵向的,长河是横向的,落日悬在长河之上。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这雄浑开阔的画面?
生:苍黄的戈壁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蓝天没有一丝云影。极目远眺,只见天尽头有一缕灰白色的狼烟升腾,殷红的落日静静地悬于黄河之上,粼粼的河水闪着金色的波光。
师:透过这无限开阔、苍凉宏大、色彩瑰丽的画面,你感受到诗人拥有一颗怎样的心灵?
生:阔大的心灵。
师:尤其是在被排挤出朝廷之时,还能从容欣赏如此开阔、宏大的景色,真是令人叹服!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苍凉宏大的画面、作者开阔的胸怀。
齐读。
生:我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喜悦。因为他走了那么长路,看到了侦查的骑兵,知道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了,所以很高兴。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喜悦?
生:这是一种抵达的喜悦。
师:说得真好,但仅止于此吗?
没有学生回答。
师:燕然是什么意思?
生:燕然是山名,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师:也就是说王维诗中的“燕然”是指前线,而不是真正的“燕然”,那我们改一改,改成“都护在前线”不行吗?
生:改了平仄不合了。
师:不止于此,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大家读这个典故,看有什么收获?
Ppt显示: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纪汉威德而还。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北部)。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率大军战胜吐蕃军。
生:我感觉作者想说崔希逸率大军战胜吐蕃,就像大将窦宪大败匈奴一样,心里很自豪。
师:这是一种胜利的自豪喜悦感。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联,体会王维抵达的喜悦和胜利的自豪!
齐读。
5.小结全诗。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他孤独苦闷;
看到边塞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时——他心胸开阔;
听到将士不畏艰苦驻守燕然时——他自豪喜悦。
学生串联全诗,教师板书:
自豪喜悦感
开阔宏大感
孤独苦闷感
6.齐背全诗,体会这流动在诗歌中的孤独苦闷、开阔宏大、自豪喜悦!
四、走近诗人。
这是壮年的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的他,虽然抑郁不得志,但是并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对政治的希望,所以才能为我们呈现如此奇丽壮美的画面。然而,被称为“诗佛”的他,诗中更多的却是这些充满“空”“静”“虚无”的人生妙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不过也正因如此,王维才称其为一个精通诗书画乐,深悟佛学禅理的伟大天才,李杜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推荐大家课后阅读《诗佛传》《王维孟浩然诗选》,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