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ppt课件3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ppt课件3

ID:561191

大小:1.04 MB

页数:53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苏 洵、苏轼、苏辙 一门三父子 ,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 峨眉共比高 --- 朱德 说说你眼中的苏轼 浪漫的诗人 豪放的词家 超脱的文人 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 《 文化苦旅 》 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 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前、后 《 赤壁赋 》 和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 ”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 余秋雨 《 苏东坡突围 》 大作家眼中的苏东坡 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虽然处于逆境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胸怀,并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获得美的享受,从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从而实现了有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苏轼北宋眉山人 , 全能型的艺术大师: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齐读 )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让年老的我姑且发一发少年的狂热,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的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苏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 、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 、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 、 探讨政治与文学的恩怨情仇 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背诵本词 2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重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解题 “念奴娇”是词牌名, 《 赤壁怀古 》 是词的题目 。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本 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 壁怀古。 写作背景 1079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 1082 年,苏轼 47 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元丰二年( 1079 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 《 湖州谢上表 》 ,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典型字字音: 公瑾( ) 纶( )巾 华( )发 酹( )江月 通假字: 一 尊 还酹江月 古今异义: 千古 风流 人物 词类活用: 大江 东 去 樯橹 灰 飞 烟 灭 jǐn gu ā n hu ā lèi “尊” 通 “樽” 古义:杰出、英俊有才华。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作状语,像灰 / 烟一样 整体感知 概括上下片内容 上片 写赤壁壮丽景象 下片 赤壁所想 吊古伤今 自抒怀抱 本文是一首豪放词,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从哪些方面体现? ( 习题一) 一 景物描写的豪放 ①、 大江、浊浪、乱石 ( 形  , 仰 ) 、惊涛 (声 ,  俯) 千堆雪(色); ②、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乱 :岩石山崖险怪 穿 :山崖陡峭高峻 惊 :浪涛奔腾澎湃 拍 :惊涛力度之大 卷 :江水汹涌翻滚 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 描写了宏伟、壮阔雄奇、气势磅礴赤壁之景。 作用是 什么 ? 1 、 “大江东去”实景衬托赤壁之战虚景,“千古风流人物”怀古点题。 2 、描写祖 国的大好 河山,为 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 场营造声势,作铺垫。 3 、同时 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 的气概,体现 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二 周瑜形象的豪放 樯橹灰飞烟灭 —— 从容破敌 小乔初嫁 —— 年轻得 意 婚姻美满 雄姿英发 —— 风姿出众 羽扇纶巾 —— 从容闲雅 谈笑间 —— 指挥若定 从容不迫 战 功 赫 赫 叱 咤 风 云 三 思想感情的豪放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悠久历史与壮美江山的崇敬之情 赞美了以周瑜为代表的风流人物 抒发壮志未酬之情 感情激昂饱满 酣畅淋漓 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 这是才子对才子的仰慕,他们有共同的地 方, 词 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正因为如此,已超过周瑜年龄的苏轼最最渴望的就是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 宏图 , 。 作用 寄托作者的理想 周 瑜 苏 轼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位 际遇 基调 24 岁 47 岁 幸福美满 三十丧妻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感 奋 感 伤 羡慕 源自内心深处与他人的深刻比照。 春风得意 风流倜傥 豪放洒脱 年轻有为 仕途坎坷 命运多舛 年老无为 不胜嗟叹 人 景 周瑜 诗人 气势磅礴 雄奇壮阔 自比 景为人物作铺垫 面对此景多感慨 由周瑜少年得志联想到自己年岁渐老,功业未就来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叹,同时由英雄人物联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作者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下阕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情感?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上阕哪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样的作 用?(注意过片)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抒发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手法探讨 吊古伤今 借景抒情 比喻 夸张 映衬 1. “ 羽扇纶巾”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诸葛亮的打扮 , 而周瑜在人们心目一直都是刀剑在手,戎装在身的形象。用一个词概括本文周瑜的形象,作者这样塑造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把周瑜塑造成了 儒将(儒雅)形象 。 这是苏东坡有意为之, 目的在于突出周瑜是胸有韬略,腹有良谋,高度自信,举重若轻的才华出众的英雄。 问题探讨: 2. 有人说 “人间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色调灰黯,格调低沉,反映了苏轼思想中消极颓废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 《 宋词赏析 》 中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是无可奈何心情下的故作达观,其情绪不免趋于消极。他是见江山依旧而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而徒伤老大,于是引发 “ 人生如梦 ” 的感慨,从而借酒浇愁。张志岳则在 《 文艺百家 》 认为, 这句话不能作单纯消极的理解,而是作者面对现实,表现得比较平静和旷达 。 从作者遭遇看,写这首词时他已被贬多年,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在实践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对宋神宗,则似有知遇之感。因此,他的词并不针对什么具体的境遇, 而是用 “ 人生如梦 ” 来概括二十多年的仕途,虽有感慨,更有不作具体计较的旷达态度 ,这态度又促使他能够借江月来感发 " 江月是能了解我的 " 那种坚持理想的精神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人间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 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 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 更多的是认为 这是他追求功业的豪迈心理曲折反映 3 、遭贬黄州,苏轼认为怀才不遇,壮怀难酬,然而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开创了豪放词派, 《 前赤壁赋 》《 后赤壁赋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假若苏轼政治上一帆风顺飞黄腾达,自然无机缘到黄州,他还能写出这些千古绝唱吗? 文章憎命达 苦难出人才 痛苦出诗人,愤怒出杰作 政治不幸文学幸,写到沧桑句便工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 苦难 的超脱是轻佻的。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 傅雷 ( 赏析)江城子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 《 江城子 》 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江城子 · 梦中了了醉中醒 》 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词。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在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作品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 味 这首词的结构颇具匠心。首句突兀而起,议论中饱含感情。其后写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紧扣首句的议论,景中寓情,情中见理。结拍与首句议论及过片后的写景相呼应,总括全词,以东坡雪堂此日春景似渊明当日斜川之景,引出对斜川当日之游的向往和在逆境中淡泊自守、怡然自足的心境。“都是斜川当日景”,这看似平淡的词句,是作者面对远去的历史背影所吐露的心声 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 yóu ) 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楼中远眺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 蝶也愁。 宴饮感想 (注解) 1 、此词于公元 1082 年(元丰五年)在黄州作。 2 、涵辉楼:在黄冈县西南。 3 、徐君猷:名大受,当时黄州知州。 4 黄花即菊花。 5 、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 6 、断送即打发 7 、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不肯离开。“破帽”这里具有象征隐喻意义,指的是世事的纷纷扰扰、官场的勾心斗角。作者说破帽“多情恋头”,不仅不厌恶,反而深表喜悦,这其实是用戏谑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 何。 8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这与苏轼别的词中所发出的“人间如梦君臣一梦,古今虚名”等慨叹异曲同工,表现了苏轼后半生的生活态度。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如果命运不允许自己有为,就饮酒作乐,终老余生;如有机会一展抱负,就努力为之。这种进取与退隐、积极与消极的矛盾双重心理,在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东坡在黄州的自救 苏轼在黄州的物质生活主要面临三大难题: 第一难,花销问题。苏轼在黄州所担任的职务是: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 事。说白了,只是个空头官衔,他的身份本质上是由黄州政府代为看管的犯官。按照朝廷的 规定,像苏轼这样的犯官,除了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之外,没有正常的俸禄薪水。所以他到 黄州后, 一家老小 20 多口人的花销就成了大问题。 在这种艰难的境地苏轼除了接受弟弟苏辙 的救济外,只能尽量节省生活开支,过着跟百姓一样的生活。 第二难,住房问题。按照朝廷规定,苏轼这样的犯官无权享受官府提供的住宅,那一家 20 多口人住在哪里?开始的时候, 苏轼一家住在江边的一个废弃的官府驿站 —— 临皋亭, 这 个地方不仅潮湿闷热,而且拥挤不堪。后来,苏轼在种地的东坡园中选址修建了五间泥瓦农 舍。农舍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建成,苏轼在厅堂四壁绘满雪景,起居坐卧,四面环顾,俱为雪 景,故而美其名曰“雪堂”。雪堂不仅解决了家庭住房的困难,从此也成为苏轼在黄州精神生 活的重要象征。 (事载苏轼 《 雪堂记 》 ) 第三难,吃饭问题。苏轼的决定同样潇洒: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经过多方申请,当地衙门批给苏轼一块五十亩的废弃坡地。 苏轼非常钦钦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常常在诗词中以乐天自比。白居易被贬忠州刺史时,曾 作 《 东坡种花 》 诗。这块五十亩的贫地正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干脆给这块地取名 “东坡”, 并自称“东坡居士” (事载宋 · 周必大 《 二老堂诗话 》 。 ) 苏东坡这个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它在民间的影响却比苏轼这个名字大多了! 在一般文人看来, 开荒种地本来就不是什么体面 的事情,不过是一块废弃的坡地,而苏轼却偏偏称作“东坡”。在被贬偏隅之地,穷困潦倒之 时,却还要自称“居士”,这就是苏轼的与众不同之处。 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 《 节饮 食说 》 ,贴在墙壁上,作为养生补气的座右铭。全文大意如下: 东坡居士从今往后,早晚吃饭不过一杯酒、一块肉。如果有尊贵的客人来访,即便摆下 丰盛的酒宴,也只是三杯酒、三块肉,只可减少不可增加。如果有人请客,他就事先向主人 通报自己吃饭的原则。 如果主人不听从非要超过这个界限, 就干脆不去赴宴。 为什么这样做? 苏轼回答:一来安分养福气。二来宽胃养神气。三来省钱养财气。 黄州的饮食、生活条件都比较困难,但是再难也难不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他总能 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美食的机会。正是在黄州,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东坡羹。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坎坷艰辛,颠沛流离,甚至贫病交加,但他却怡然自适于陋室粗食, 旷达直面惨淡人生,像清风一样自由自在地高歌,游于艺术殿堂,正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 失为历代文人中最潇洒的一个。他对待生活的萧散简远的旷达态度影响着后世文人。 定 风 波 苏 轼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 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这 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 《 定风波 》 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写作背景 读 出 节 奏 莫听 \ 穿林 \ 打叶声,何妨 \ 吟啸 \ 且徐行。竹杖 \ 芒鞋 \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 任平生。         料峭 \ 春风 \ 吹酒醒,微冷,山头 \ 斜照 \ 却相迎。回首 \ 向来 \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 也无晴。 内容感知 上片 : 雨中行 ______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片 : 雨后感 ______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 1 :“ 莫听 穿林打叶声, 何妨 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 旷达从容不迫 . 悠然自在的 抒情主体形象, 2. 思考:“ 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讨论 3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 看刚才狂风 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定风波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 情景交融,隐喻 寄托或一语双关 , 以小见大 含 不尽 之意 见于 言外。 艺 术 特 色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业 : 微格 导学案 读 >152_160 页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