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4 题。(15 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 )
(2)水中藻、荇交横..( )
(3)盖.竹柏影也 (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下 列 对 文 章 内 容 分 析 不 当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
A.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
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
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
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
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4.我们学过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都是
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
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合起
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理由。(4 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4 题。(15 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
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
公何能及君也?[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
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4]
明日[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
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
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
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
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7]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8]”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9]能面刺寡人之
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0]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1][ 2][ 3][ 8]鄂版教材为叹号;[4][ 10]
鄂版教材此处另起一段;[5][ 9]鄂版教材此处有逗号;
[6][ 7]鄂版教材为句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 )
(2)明日..徐公来( )
(3)王之蔽.甚矣( )
(4)皆朝.于齐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 下 列 对 文 章 内 容 分 析 不 当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
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选文第③段写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
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
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
C.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
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D.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
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4.你的朋友课余时间经常玩手游,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每况愈下且性格执拗、不听劝解。请你借鉴邹忌的讽谏
技巧,说几句话试图让他接受你的意见。(4 分)
【答案】一、(15 分)
1.(4 分)(1)形容水的澄澈 (2)交错纵横
(3)大概是 (4)只是
2.(4 分)(1)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
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
散步。
3.(3 分)D 【解析】由“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可知,文中提到的“水”并
不是庭中有水,而是月华如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D
项“积水清澈”的说法有误。故选 D 项。
4.(4 分)横批:闲痴。 理由:“闲”字,表现苏轼安
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
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
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写对
横批 1 分,理由阐释恰当 3 分,意合即可)
【解析】阅读题干“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提示了
拟写的横批内容。两文的题眼分别为“闲”和“痴”。对
拟写横批的阐释,可以结合两文抒发作者的情感进行分
析。《记承天寺夜游》表现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
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
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湖
心亭看雪》记叙了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
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
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
高雅情趣。
二、(15 分)
1.(4 分)(1)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2)次
日,第二天 (3)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4)朝
见
2.(4 分)(1)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2)能在公众场合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
等奖赏。
3.(3 分)C 【解析】C 项“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
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
话的反思领悟。故选 C 项。
4.(4 分)示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长时间玩手游会玩物丧志,影响你的学业,让我们一起
来克服缺点,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你一定会取得令人意
想不到的成绩。
记叙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21 分)
月光汤
徐 徐
①当乡下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时,月光便洒满了山
林村舍,地面上也都会凝起了一层透亮的“薄霜”。此
时,若有人侧耳去听,定可听得到孩童们的踏“霜”之
声——三五成群的他们,在晒谷场上追逐打闹,做各种
有趣的游戏,捕草屋屋檐下的鸟雀……玩得不亦乐乎。
②孩子喜欢有月光的夜晚,大人们也是。一天晚上,
月光很亮,亮得连父亲也觉得,待在屋内睡觉未免太过
可惜。于是,他便带我去村外的湖边夜钓。
③月光如水,湖平如镜,豌豆般大小的浮漂飘在水
面上粒粒可见。先是点点浮颤,继而微微下沉,当浮漂
猛地一沉,父亲便迅速起竿,一条白花花的鱼便在水中
扑腾翻转了起来,上钩了!
④月光清澈、白亮,想是鱼儿也不忍就此睡去,纷
纷就着一盏月光灯,在湖中来回穿行。当鱼饵明晃晃地
摇曳在水里,它们又怎会怀疑这份恬静背后的真相呢?
纷纷咬钩,就这样,父亲的鱼篓,很快便满了。此时,
明月依然高悬在夜空之中,意犹未尽的父亲,并不打算
回家。
⑤但我们有些饿了,父亲就索性找来一个废弃的陶
罐,就着湖水洗净,然后支在火堆上———他要煮一罐
鱼汤。水,从湖里汲取而来,白白净净;鱼,是刚刚钓
上来的,也白白净净;月光,自星空流淌而来,更是白
白净净。父亲说,喝下这白白净净的汤,心里就会安宁
无比,少怨,无烦。
⑥很快,鱼汤泛起了奶白色,像一捧捣碎的月光,
皎洁地盛在罐子里。 没有碗,父亲便让我对着罐子先喝,
喝剩下的再给他,好东西他总是让我先尝。 这罐未放油
盐酱醋葱的鱼汤,竟将鱼天然的鲜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一丝的鱼腥!
⑦父亲还不忘在一旁说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鱼汤,
而是一罐月光汤,只不过是里面游进了几条白白净净的
鱼。”记忆中,这是父亲说过的最富诗意的话,让我终
身难忘。
⑧那一刻,眼前黝黑、整日忙碌的农民父亲,俨然
像个白面书生,中年文艺男,只是他把精力全给了日复
一日的田间劳作。
⑨是的,为了家人,父亲不得不埋身田间地头。 每
遇旱季,我们都要用好几台水车,将山下的泉水往高处
的梯田里翻送。 白天轮不到我们翻,只有等晚上,月光
下,父亲、我和妹妹,一人负责拉动一台水车,一阶一
阶地朝上翻送水。
⑩父亲的水车放得最陡,梯度也最大,拉起来格外
费劲,他把平缓的梯度留给了我和妹妹。即便如此,他
也总是快速地拉几十下自己的水车,随后便过来帮我和
妹妹。一车车白花花的月光泉便是这样,从低处翻淌进
我们的梯田里。 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夜。 累了,父亲便
以堤埂为床,躺在月光里,小睡一会儿。有时,我会抱
怨,觉得这活太累,收益小,可父亲却说,百滴水就能
救活一棵稻,只要水到了,就不会颗粒无收。“莫要怨
了,月亮不都在陪着我们,给我们照明嘛!”
○11暑假时,父亲常去集市卖红薯。凌晨 2 点便要担
货出发,夜行山路,我替他打手电筒照路,给他壮胆。
倘有月光明道,父亲便会独自上路,不要我陪。月光,
便是他的伴,他的明灯,他的保护神。
○12中考那年,我考得不好,没能被县城里最好的高
中录取。一天晚上,父亲和我纳凉说闲话,他说:“你
别看现在天这么黑,等月亮一出来,这里便会亮堂起来,
你要相信明天一定会好起来的!”父亲的话点拨了我,
让我重拾信心,后来,我考上一所重点大学。
○13多年后,父亲才告诉我一个很大的秘密:他曾是
地方政府宣传部门的一名公职人员,写得一手好文章,
前途无量。可在我两岁时,他因违背了当时的计划生育
政策,多生下一个孩子,也就是我的妹妹,被解除了公
职,回乡种田。
○14可我从未见过他因丢了公职和乡下的清苦而抱怨,
他常对我说:“乡下很好呀,晚上还有很白净的月光,
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你在城里,要是累了,烦了,就回
来看看乡下的月光吧!”
○15一罐月光汤,一车月光泉,一弯月光路,我终于
读懂了父亲:因为心中始终有月光,他才能在岁月的千
沟万壑中岿然不动,且从不发一声怨言。在父亲看来,
若是觉得人生苦,根源是心里有苦,不管遇到何种困难
和不顺,只要心田能常被月光滋润,不干涸,不开裂,
人生便有希望和盼头,心也就不苦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 年第5期)
1.阅读文章,概括“我”与父亲的几件事情。(4 分)
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 分)
(1)当乡下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时,月光便洒满了山林
村舍,地面上也都会凝起了一层透亮的“薄霜..”。
(2)累了,父亲便以堤埂为床,躺.在月光里,小睡一会
儿。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11段中画线句子。(4 分)
月光,便是他的伴,他的明灯,他的保护神。
4.说说你对文章题目“月光汤”的理解。(4 分)
5.联系实际,谈谈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给你的启示。(4 分)
在父亲看来,若是觉得人生苦,根源是心里有苦,
不管遇到何种困难和不顺,只要心田能常被月光滋润,
不干涸,不开裂,人生便有希望和盼头,心也就不苦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20 分)
母亲的老年漂
汪微微
①母亲来到我和弟弟所在的城市,一个大包里,塞
满了鸡蛋、蜂蜜、香菇等土特产;一个随身斜挎包里,
仅带了几件当季的换洗衣服。弟弟接过她手中的包,瞄
了一眼后,语带不满地问:“您老这是准备住两天就走
吗?”
②弟妹快生产了,母亲是受弟弟之邀过来帮忙带孩
子的。而母亲的行李,透着浓浓的走亲访友的气息,
根本没有装下一颗长住的心。我想,母亲大概随后
会以衣物没有带齐为借口,来达到可以随时回家看
看的目的吧。
③小心思被戳穿后,母亲尴尬地笑了,表情里,一
种不安像爬山虎一样蔓延开去。我很熟悉她的这种
表情,每次去到陌生的地方,她都犹如惊弓之鸟。
她老了,时光带走的不只是她脸上的胶原蛋白和一
头浓密乌黑的秀发,还有她拥抱际遇、随遇而安的
勇气和信心,以及对陌生世界的好奇和热忱。她不
再强大,不能再像一棵树,春天焕然一新的绿,夏
日倾泻出一地的浓阴。她变得小心翼翼,对成年后
的我们,也是客客气气。她的想法朴素又卑微:不能再
为儿女分担什么,就尽量不给儿女惹麻烦。
④刚进家门,母亲不顾一路上的车马劳顿,便把自己放
逐到厨房里。她小心地切菜,每一刀都在试探地进退。
她端着碗舀水,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我倚着门框,
看她在陌生的阵地上,试图用熟悉的锅碗瓢勺,胆怯又
努力地搭建着自己的老年漂生活。
⑤她本来就不是一个特别聪慧能干的人,年轻时光
都用来讨生活了,自己对生活也多在将就,所以老年之
后,很难讲究,也不太懂得料理生活。在自己的一亩三
分地上,她倒也能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会在父亲养蜂安
营扎寨的荒山野岭,辟出一块小天地,自己种菜,养鸡,
丰衣足食。雨后,她去山上采各种野生菌菇,早上赶集
去卖个好价钱。她知道哪棵柿子树上结的柿子最甜,也
知道哪棵核桃树结果子最多。在我回老家后,她还会摘
些带露水的野花,插在洗净的饮料瓶中,满足我的小
情调。
⑥可是当她进了城,离开她熟悉的故土,连过马路,
她都需要紧紧地攥着我的衣角。她甚至不敢一个人下楼,
担心走出去后就找不到回来的路。想看下电视,也苦于
总是不记得该先开哪里,再按遥控器上的哪个按钮。她
也不敢独自操作,唯恐一不小心把什么东西弄坏了。
于是她就把擦过的地再擦一遍,把叠过的衣服再叠一遍,
或者无所事事地坐在窗前,茫茫地看着窗外的钢筋水泥
丛林。
⑦熟悉一段时间后,偶尔她也出去散步,像城里老
人那样,背着手,沿着林荫道不紧不慢地走走。走着走
着,她的脚步就像走在乡间小道一样快了起来。那时候,
她心里惦记的是,家里的鸡该换水喂食了,地里的荒草
该锄一锄了。可此刻,她快起来的脚步显得没着没落。
路边老人看见她,拍拍身边的椅子,示意她坐下来歇歇。
言语不通,她又拘谨,不会主动与人攀谈,人家问一句,
她答一句。我以为她脸上的落寞会像一座秋山上的落叶,
覆盖了一层又一层。殊不知,她其实是兴奋的,是那种
终于和这个陌生世界产生了一点联系的兴奋。在老人的
指引下,她走了很远的路,买了一个比附近超市便宜了
许多的南瓜。她一路扛着那个十来斤的南瓜,走走歇歇,
歇歇走走。知道自己在为新生活而忙碌,她心里有久违
的喜悦,如潮水般汹涌起伏。有人说过,我们都生活在
英雄没来拯救的那部分世界,每个人都在为朴素的生存
做着最大努力的坚持。那一刻,我的老母亲,像个刚入
学的小学生,认认真真地学着为崭新的未来发力。
⑧儿时,我们总听人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可后来啊,父母的老家,成了我们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而我们的城市,也成了父母最熟悉的陌生地。无论怎样,
我都希望,我的老年漂母亲,在翻越了生活的种种艰辛
后 , 能 在 新 的 领 域 里 , 品 尝 安 详 的 幸 福 。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 年 06 期)
1.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3 分)
时间线索
母亲为儿女做的
动人小事
刚到“我”和弟弟生活
的城市
①
回忆母亲在老家的
情形
采摘野花满足“我”的小
情调。
不熟悉城里环境,甚至
不敢独自下楼
②
熟悉城里环境后 ③
2.文章中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
用?(4 分)
小心思被戳穿后,母亲尴尬地笑了,表情里,一种不安
像爬山虎一样蔓延开去。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母亲进城生活后心理的变化。
(4 分)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⑧段的作用。(5 分)
5. 选 出 下 列 对 选 文 内 容 理 解 有 误 的 一 项 ( 4 分)
( )
A.本文用第三人称去写母亲,这样可以客观充分地展现
母亲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全面准确地写出母亲的变化。
B.文章第④段概括了母亲刚进家门时的情形,“放
逐”“试探”“小心翼翼”等词准确刻画了此时人物丰
富的内心世界。
C.文章以母亲的老年漂生活经历为线索,文笔细腻,表
现了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体谅、理
解和心疼。
D.文章开篇写了弟弟语带不满的话来表现弟弟的不孝,
表达“我”对弟弟的批评,弟弟的形象与“我”形成鲜
明对比,告诫人们要尊敬老人。
【答案】一、(20 分)
【文章解构】
优质大
题 叙事散文·月光汤
全文线
索 月光
主要内 本文叙述了父亲和“我”在月光下煮鱼汤、
1.(4 分)父亲给“我”做月光汤;父亲、“我”和妹妹
用水车拉月光泉浇梯田;父亲走月光路卖红薯;中考失
利,父亲点拨“我”;父亲告诉“我”秘密;“我”读
懂父亲。(答出四件即可)
【解析】通读文章可知,文章记述的关于“我”与父亲
容 拉水车、走山路、闲聊以及告诉“我”秘
密等故事,表现了父亲面对困难不抱怨,
积极乐观,以生活中的美好来保持内心的
平和宁静,活出自我风采的品质。
层次划
分
第一部分(第①段):描写乡村夜晚月光皎
洁、孩童游戏的情景,为全文奠定宁静平
和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②~○14段):具体叙述父亲和
“我”在月光下煮鱼汤、拉水车、走山路、
闲聊以及告诉“我”秘密等故事,表现了
父亲面对困难不抱怨,积极乐观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15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我们要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积极地面对
生活中的挫折。
人物形
象
父亲是一个乐观坚强、疼爱子女、懂生活、
爱生活的人。
主题总
结
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我们不能一味地抱
怨,而应该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保持平和
宁静的心态,积极面对,坚信通过自己的
努力终会赢来美好的明天。
的几件事情在第②~○15段。仔细阅读这几段可知,文章
第②~⑦段写了“父亲给‘我’做月光汤”;第⑧~⑩
段写了父亲、“我”和妹妹用水车拉月光泉浇梯田;第○11
段写了“暑假时,父亲走月光路去卖红薯”;第○12段写
了“中考‘我’没考好,父亲点拨‘我’”;第○13段写
了“多年后,父亲告诉‘我’关于他的秘密”;第○15段
写了“‘我’读懂父亲”。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5 分)(1)(3 分)“薄霜”本义指水汽在温度很低
时,凝结成的一种跟雪很类似的微薄、透亮的小冰晶,
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皎洁、透明、清凉的特点
(1 分),表现了山村夜晚的安静,烘托出宁静平和的氛
围
(1 分)。
(2)(2 分)“躺”是一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指身体摊平,
这里写出父亲为家人辛苦劳作的疲惫,以及在月光下小
睡的安逸舒适。
【解析】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
词语的表达效果。(1)“薄霜”本义是指水汽在温度很
低时,凝结成的一种跟雪很类似的微薄、透亮的小冰晶。
结合“当乡下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时,月光便洒满了山
林村舍,地面上也都会凝起了一层透亮的‘薄霜’”可
知,将洒在地面上的月光比作“薄霜”,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月光皎洁、透明、清凉的特点。这是对于山林村舍
环境的描写,结合景物的特点可知,这里表现了山村夜
晚的安静,烘托出宁静平和 的氛围。(2)“躺”本义是
一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指身体摊平。结合“一车车白花
花的月光泉便是这样,从低处翻淌进我们的梯田里。常
常一忙就是一整夜”可知,此时的父亲处于一种为家人
辛苦劳作而非常疲惫的状态,结合“莫要怨了,月亮不
都在陪着我们,给我们照明嘛”可知父亲躺在月光下休
息时的安逸舒适。最后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3.(4 分)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1 分),生动
形象地写出父亲夜行山路时月光不仅照亮黑夜,也照亮
父亲的心,给他勇气和力量,强烈地表现了“我”对月
光的赞美之情(3 分)。
【解析】仔细阅读画线句子,该句将月光分别比作
“伴”“明灯”“保护神”,因此,这里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句中连续出现了以“他的”开头的三个分句,
因此,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的一般作
用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征,排比的修辞具有强
烈表达情感的作用。结合“夜行山路,我替他打手电筒
照路,给他壮胆。倘有月光明道,父亲便会独自上路,不
要我陪”可知,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夜行山路时月
光不仅照亮黑夜,也照亮父亲的心,给他勇气和力量。
句中的“伴”“明灯”“保护神”都是具有赞美意味的
物象,因此这里表现了“我”对月光的赞美之情。据此
总结概括即可。
4.(4 分)题目“月光汤”表面上是指父亲在月光下给
“我”做的美味鱼汤,实际是指父亲以他的生活态度教
会“我”面对困难要乐观坚强,内心要平和宁静的道理。
蕴含生活的智慧,就像美味鱼汤富含的营养。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该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然
后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题目的深层含义。 文章主要叙述了
父亲和“我”在月光下煮鱼汤、拉水车、走山路、闲聊
以及告诉“我”秘密等故事,因此这里的表层含义是父
亲在月光下给“ 我”做的美味鱼汤。再结合文章的主题
理解题目的深层含义——表现父亲面对困难不抱怨,积
极乐观,以生活中的美好来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活出
自我风采的品质,可知这里实际是指父亲以他的生活态
度教会“我”面对困难要乐观坚强,内心要平和宁静的
道理。蕴含生活的智慧,就像美味鱼汤富含的营养。据
此总结概括即可。
5.(4 分)示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困难挫折,
常会感到苦恼,但我们不能一味地抱怨,而应该看到生
活中的美好,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积极面对,坚信通
过自己的努力会赢得美好的明天。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该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画
线句子总结了文章的主旨———面对困难要不抱怨,要
积极乐观,以生活中的美好来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活
出自我风采。 作答时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文
章的主旨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二、(20 分)
【文章解构】
优质大
题 叙事散文·母亲的老年漂
全文线
索 母亲老年漂的生活经历
主要内
容
本文记述了弟妹快生产时,朴素的乡下
母亲从农村来到城市帮忙带孩子,母亲
在生活中不断努力地做出身心方面的巨
大改变,坚强隐忍地适应了城市的生活。
层次划
分
第一部分(第①~③段):弟妹快生产
了,朴素卑微的母亲受弟弟之邀,略带
不踏实地来城市里帮忙带
孩子。
第二部分(第④~⑥段):不熟悉城市
生活的母亲,小心而努力地去适应城市
生活。
第三部分(第⑦段):渐渐熟悉城市生
活后的母亲变得兴奋,有了久违的喜悦。
第四部分(第⑧段):“我”对母亲老
年漂生活的感悟和希望。
人物形
象
母亲:是一个朴素、卑微、勤劳、能干、
爱孩子、无私奉献、不断改变的宽厚仁
慈的人。
“我”:是一个细心、体贴、善解人意、
有感恩之心的人。
主题总
结
本文表现了母亲为适应城市生活而努
力,在为儿女做着改变的艰难与不易,
表达了“我”对母亲的体谅、关爱、心
疼、理解和祝福。
1.(3 分)①给我们带来大包的土特产;②用重复擦地、
叠衣服来打发时间;③为了省钱走远路扛南瓜回来。(每
点1分)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由“回忆母亲在老家
的情形”和“采摘野花满足‘我’的小情调”可知对应
文章第⑤段,从全文看该段为插叙内容,其余段落大致
按时间顺序叙事,因此第①空对应文章①~④段,根据
所给出的时间线索“刚到‘我’和弟弟生活的城市”和
原文可概括出“给我们带来大包的土特产”;第②空对
应文章第⑥段,文中“于是她就把……再叠一遍”表现
母亲不熟悉环境时做的事;第③空对应文章第⑦段,可
知母亲稍微熟悉环境后为了省钱走远路买南瓜。
2.(4 分)神态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
小心思被戳穿后表情的尴尬,以及内心的不安,表现了
母亲淳朴、卑微的性格特点,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
体谅和心疼(3 分)。
【解析】此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从句中“尴尬
地笑了,表情里,一种不安像爬山虎一样蔓延开去”可
知使用了神态描写,分析作用需结合此处的情境,上文
中写到母亲带了大包土特产却只带几件当季的换洗衣服,
她没打算长住的心思被弟弟戳穿,所以尴尬地笑了,掩
饰内心的不安,因此这里的神态描写恰到好处地表现出
母亲此时的心理及性格和“我”对母亲的理解、体谅和
心疼。
3.(4 分)①小心思被戳穿后的尴尬、不安;②刚进家
门时的试探、胆怯;③不适应城市生活的惶恐、茫然;
④熟悉城市生活后的兴奋、喜悦。(每点1分)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题干要求结合全
文,可从文中找出体现心理活动的关键词情节,如第③
段中有“尴尬”“不安”;第④段写母亲在厨房切菜、
舀水的动作,处处体现着她试探、胆怯的心理;第⑥段
中过马路时攥着“我”的衣角、不敢独立下楼和开电视、
重复地擦地和叠衣服,这些都体现了她对城市生活的不
适应,可以概括出“惶恐”“茫然”的心理;第⑦段关
键句“殊不知,她其实是兴奋的,是那种终于和这个陌
生世界产生了一点联系的兴奋”“她心里有久违的喜
悦”可见母亲熟悉城市生活后的兴奋、喜悦。
4.(5 分)内容:谈对家的理解,以及对母亲老年漂生
活的希望和祝愿,总结全文,深化中心(2 分),运用议
论和抒情,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和深刻的思考(1分)。
结构:作为文章结尾,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
谨(2 分)。
【解析】此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记叙文结尾一般有总
结全文、升华主题、表达感情等作用。第⑧段是作者对
家的理解,以及对母亲老年漂生活的感触和祝愿之情,
据此分析即可。
5.(4 分)D 【解析】通读全文,本文主要人物是母亲
和“我”, 中心思想是通过母亲在老年漂生活中的艰难
改变来表现她对子女的爱以“我”对母亲的理解、体谅
和心疼。文章开头弟弟语带不满地说“您老这是准备
住两天就走吗?”从全文看,这句话并不能体现弟弟不
孝,也没有表达“ 我”对弟弟的批评,所以 D 项理解
错误。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 1~4 题。(18 分)
“寒假我要补习语文、数学、英语,可能就只有春
节能休息几天。”“我也是,除了学习奥数、围棋,还要
上英语和数学。”2 月 11 日,在一辆从江北开往解放碑的
公交车上,两个中学生的聊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现状调查】
补习内容 人数 比例(%)
超前学习新课 51 25.8
补习己经学过的
知识
42 21.2
为参加竞赛而作
准备
18 9.0
既超前又补习 87 44.0
【各方声音】
学生:“放寒假了,我却烦透了。因为假期就意味着
‘课还得继续’。”“上学的时候,特别是周六周日,都被
安排了各种培训班,现在放寒假也是前脚从外语班出来,
后脚赶紧去数学班上课。”“暑期的补习标配一般都是 3+1,
语、数、英加一个兴趣班,一个都不能少。”“我希望爸
爸妈妈在周末和假期不要送我到补习班去补课了。”……
家长:“其他同学都在补,我家小孩也不能落下。”
市民赵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刚上初一,寒假报了数学、
物理、语文 3 个补习班。她担心孩子在两年后的中考中
难以取得好成绩,所以,在放寒假前就给儿子报了某知
名机构的寒假补习班。
“把钱花在补习上,我感觉安心。”一位家住江北的
小学生家长称,身边的朋友在对待孩子教育花费的问题
上从不吝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管深感“肉
疼”,但也觉得这些钱不得不花。
初二年级的学生家长张磊说:“假期补课主要是想平
衡一下孩子的学习状态。”他称,以前孩子过寒暑假,一
开始用两三天突击完成假期作业,其余时间全部用来玩
耍。让孩子参加补习班,可以帮助孩子合理分配假期时
间,度过一个充实的假期。
专家:重庆市教科院初教所所长康世刚说:“对高年
级学生来说,利用假期重点补习弱项学科未尝不可,但
是盲目培优则不可取。家长和孩子不妨一起制定假期学
习计划,既保证适当的学习时间,又鼓励孩子参加一些
以培养兴趣为目的的活动,例如亲子阅读、户外运动等。”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孙斌表示:“高强度、填鸭式的培
训方式,并不符合教育规律,效果很差,甚至会导致孩
子厌学。”
“寒暑假里家长可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
活习惯。”重庆市人民小学教师何霞称,“对于小学低年
级的孩子来讲,家长可帮助他们定一个“假期规矩”,例
如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一个学习日程表等。此
外,要特别注重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政策提出】
奥数、英语、作文,科目眼花缭乱;小班教学、一
对一,形式层出不穷。中国教育学会数据显示,2016 年
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 8000 亿元,参加
学生规模超过 1.37 亿人次。
面对“虚火”旺盛的校外培训,2018 年 2 月,教育
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
行动的通知》,以期通过更大的力度、更综合的手段来治
理这一长期存在的社会难题。
该通知一经发布便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立即停办整
改”“坚决纠正”“坚决查处”等关键词的高频出现,也
让公众对此次针对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行为的专项治
理行动给予了更多期待。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现状调查”图表中的主要信息。
(4 分)
2.下列对“各方声音”中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多数中小学生对在假期被安排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表示反感。
B.补课学生的家长普遍存在攀比、跟风的心理,让孩子
参加补课都是不理性的。
C.教育专家并不反对课外补习,但反对盲目培优和填鸭
式的培训模式和教育思路。
D.利用假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许多教
育专家和家长的普遍共识。
3.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教育部等部门进行课外培训机构
专项整治行动的原因。(6 分)
4.初三的小寒同学面临升学,但他的语文成绩还不够好,
希望在机关单位工作的爸爸妈妈送
他到课外补习班,争取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请为他选
择一所恰当的培训学校并说明理由。(5 分)
培训
机构
有无培
训资质
补习重
点科目
培训时
间
补习费用
A 培训
学校
有
语文、
英语、
书法、
美术
周六、
周日
5 000 元
B 培训
学校
有
语文、
数学、
物理、
舞蹈
寒假 3 000 元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 1~4 题。(18 分)
糖 塑
【材料一】
糖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以糖为原料,将
糖熬化,再通过吹、挑、拉、揪、捏、画等技巧制成人、
物、鸟、兽等小玩意儿。因糖的甜味,人们以糖寓意甜
蜜;也因糖人灵活生动、形象喜人的造型,成为人们寄托
美好希望的象征。人们以糖人表达孝道、祈求吉祥等寓
意。
【材料二】
糖塑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唐宋时期,人们以模型
制作乳糖狮子,糖塑艺术发展迅速。《梦粱录》中描绘了
当时的热闹场景:“湖中南北搬载小船甚多,如撑船卖糖
狮儿、糖小儿。”可见糖塑已颇受欢迎。
至明代时,人们将糖塑用于宴席或祭祀礼仪之中,
有“享糖"或“兽糖”之称。
清代时,糖人已较为普遍。据《汉口竹枝词》中描
绘:“放学归来日未曛,滚钱抛鞬闹成群。阿娘膝下频需
索,吹了糖人捏面人”。吹糖人已成为街头巷尾常见的风
俗活动。
【材料三】
糖塑的制作颇有讲究,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在制作
工具上,最初走街串巷的糖塑艺人用扁担挑着制糖工具。
扁担的一头挑着插糖人的木质架子和其他小工具,另一
头挑着用于熬糖的炉具。因糖塑艺人往往挑着扁担走街
串巷,所以炉具一定要小巧,便于携带。
不同年龄层对糖塑种类方法的了解调查表
糖塑
种类
儿童 青少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吹 - 2% 13.8% 36.2% 48%
捏 - 2% 13.8% 36.2% 48%
画 1% 4% 25.1% 26.6% 43.3%
【材料四】
现代社会种类繁多的糖果、玩具日益挤占了传统民
间艺术的生存空间,糖塑艺术在发展中日趋走向暗淡。
但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民间艺术得以重燃希望,
2008 年糖塑艺术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糖
塑得以重现光彩。
精通民间艺术的手艺人也获得生存的空间,得以继
续以手艺营生,将这些传统技艺传承发扬下去。糖塑不
光是以糖为原料制成的小玩艺,其中也注入了糖塑艺人
的灵魂,烙印着生活文化的背景。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
核心在于保护技艺的传承者和活态的文化生存空间,
“见物” 的同时要“见人” “见生活”,传统的民间
技艺才能“如鱼得水”,得以活态传承,不断生长。
链接:业余爱好者制作传统工艺品原因的调查统计图
1.阅读材料,说说材料从哪几方面对糖塑进行了说明。(4
分)
2.阅读【材料三】,简单概括表格中包含的信息。(4 分)
3.阅读【材料四】,说说传统文化的复兴体现在哪些方面?
(6 分)
4. 下列不 符 合. . .材 料 内 容 的 一 项 是 ( 4 分)
( )
A.糖塑是将糖熬化,再通过吹、挑、拉、揪、捏、画等
技巧制成人、物、鸟、兽等小玩意儿。
B.唐宋时期糖塑还并不是很受欢迎,至明代时,人们才
将糖塑用于宴席或祭祀礼仪之中。
C.因为糖塑艺人往往挑着扁担走街串巷,所以炉具一定
要是小巧的,这样方便携带。
D.糖塑艺术在发展中日趋走向暗淡,但随着传统文化的
复兴,传统民间艺术得以重燃希望。
【答案】一、1.(4 分)参加课外补习学生的补习内容多
数是超前学习新课和补习已经学过的内容(2 分),且补
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2 分)。
【解析】此题考查图表信息的概括能力。阅读“表格”
的内容,通过纵横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单纯超前学习
新课的人数占比为 25.8%,既超前又补习的人数占比为
44%,因此可知涉及超前学习新课人数占比共为 69.8%,
超过一半,得出“参加课外补习学生的补习内容多数是
超前学习新课和补习已经学过的内容”的结论,阅读“饼
状图”,通过对时间的比较,补习时间在周六周末的占
79.6%,得出“补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的结论,用
简洁的语言回答即可。
2.(3 分)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辨析能力。
仔细阅读“各方声音”的内容,把四个选项的内容回到
文本相应区间,认真比较辨析,不难发现 B 项内容与原
文不符,从学生家长张磊的看法来看,仍然有一部分家
长让孩子补课的目的是明确的、理性的,并不是“普遍
存在攀比、跟风的心理,让孩子参加补课都是不理性的”。
故选 B 项。
3.(6 分)①参加课外补习学生的补习内容多数是超前学
习新课和为竞赛做准备,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加重学生
学习负担;②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寒
暑假,学生得不到休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③参加各
类补习班,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影响家庭幸福感。(每点
2 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分
析,“现状调查”和“各方声音”中的内容主要是反映现
实中存在的问题,“现状调查”中的图表反映出在补习内
容和补习时间方面存在问题,这样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易造成学生的排斥心理,影响身心健康。“各方声音”中
学生和家长的谈话中反映出学生反感和家庭经济负担增
加的问题,读懂题干要求回答“原因”,组织语言即可答
题。
4.(5 分)选 A 培训学校(1 分)。理由:A 培训机构重点
培训科目是文科,氛围好,对语文补习有好处,且时间
安排在周末,时段较长,符合语文学习特点,效果会更
好(2 分)。虽然费用比 B 机构要高,但在小寒的父母工
资收入的承受范围之内(2 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阅读表格,
比较两所培训学校的优劣,从“补习重点科目”来看,
显然 A 培训学校偏重于文科补习,从补习科目来看,补
习环境较为安静;从“培训时间”来看,A 培训学校安排
在周末时间,时间较长,而语文学习是不能在短时间内
能突击提高的,所以选择 A 培训学校效果会更好;虽然 A
培训学校费用比 B 培训学校要高,但题干里有“在机关
工作的爸爸妈妈”这样的信息,根据一般常识,小寒同
学的父母是能承受这样的费用的。
二、1.(4 分)糖塑的简介;糖塑的发展史;糖塑的制作
工艺;糖塑发展的现状。(每点 1 分)
【解析】【材料一】是对糖塑的简介;【材料二】从“唐
宋时期”“明代”“清代”可以看出是按照时代的发展对
糖塑进行说明;【材料三】从“糖塑的制作颇有讲究,蕴
藏着无穷的智慧”以及后面对糖塑制作的具体说明,可
知是从制作工艺上对糖塑进行说明;【材料四】从“现代
社会种类繁多的糖果、玩具日益挤占了传统民间艺术的
生存空间,糖塑艺术在发展中日趋走向暗淡”可知是介
绍糖塑发展的现状。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2.(4 分)①吹糖人和捏糖人被大众知晓的程度是相同的;
②画糖人被大众知晓的程度:青年期及以前高于吹、捏
两类, 青年期以后低于吹、捏两类;③大众对糖塑的熟
悉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答出 2 点,给 4 分)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表格内容是关于不同年龄层的
人对糖塑种类的了解情况。分析比较数据可知,儿童对
糖塑知之甚少,而老人大多很是了解,且对糖塑熟悉程
度是随着年龄呈增长趋势的。在糖塑的三个种类中,吹
糖人和捏糖人两种类型从儿童到老人对其熟悉程度是相
同的,而画糖人被熟知的程度:青年期及以前高于吹、
捏两类,青年期以后低于吹、捏两类。 据此分析即可。
3.(6 分)①传统文化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
家关注。②精通民间艺术的手艺人获得生存的空间,得
以继续以手艺营生。③有一大部分业余爱好者将制作传
统工艺作为提升个人修养的一种途径。(每点 2 分,共 6
分)
【解析】题干主要询问传统文化复兴的表现,结合“材
料四”,由“2008 年糖塑艺术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可知传统文化复兴的表现之一是得到国家的关
注;由“精通民间艺术的手艺人也获得生存的空间,得
以继续以手艺营生”可知传统文化的继承人不再因为难
以营生而放弃自己的手艺,从而完成复兴;由“链接”
来看,有一大部分业余爱好者将制作传统工艺作为提升
个人修养的一种途径,表现出来传统文化的复兴。据此
概括即可。
4.(4 分)B 【解析】B 项内容定位到“材料二”,仔
细阅读材料,由“唐宋时期,人们以模型制作乳糖狮子,
糖塑艺术发展迅速”“可见糖塑已颇受欢迎”可知,选
项中“唐宋时期糖塑还并不是很受欢迎”表述错误,不
符合材料内容。故选 B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