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陶渊明
29
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召为江州主簿,他未就任。 后来先后做过一些小官。最后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
晚年他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
《
陶渊明传
》
)
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
《
自祭文
》
,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这成为他的绝笔。死后,朋友们给他以谥号曰“靖节先生”。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诔文,这篇诔文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资料。
《
宋书
》
、
《
晋书
》
、
《
南史
》
都有他的传记。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
405
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
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
这是
第三首
。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
800
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
125
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
饮酒诗
、
咏怀诗
和
田园诗
三大类 。 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
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
,
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
,
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种豆
/
南山
/
下,草盛
/
豆苗
/
稀。
晨兴
/
理
/
荒秽,带月
/
荷锄
/
归。
道狭
/
草木
/
长,夕露
/
沾
/
我衣。
衣沾
/
不
/
足惜,但使
/
愿
/
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
归园田居
》
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
种豆
/
南山
/
下,草盛
/
豆苗
/
稀。
晨兴
/
理
/
荒秽,带月
/
荷锄
/
归。
道狭
/
草木
/
长,夕露
/
沾
/
我衣。
衣沾
/
不
/
足惜,但使
/
愿
/
无违。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一读文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二读文本:读出两个转折和一种执着
三读文本:读出一幅图画和一种愉悦
四读文本:读出一种朴实和一种人格
1
.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
.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种杂草。
C
.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
.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好收成。
D
2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
.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
.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