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中考一模记叙文汇总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8年上海市中考一模记叙文汇总

ID:561518

大小:115.12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闵行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耿老爹的钢笔和“破烂”‎ ‎①“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 ‎②很多人回过头,循声望去,只见一担大箩筐在游动。再一看,中间有个人,两只大箩筐一前一后,人太矮小,就不显山露水了。定睛再看,那人穿一身洗得灰白的中山装,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还插着锃亮的两支钢笔。于是,大家又怪怪地看一眼,再看一眼,摇摇头,走了。‎ ‎③他不管,仍旧天天挑着一担大箩筐,走街串巷,置身在城市的生活边缘,一路不停地吆喝着——‎ ‎④有一天,我和他打了照面。他咧着嘴唇笑,眼眯成了一条缝。他看着我空空的双手,眼睛又绕过我的身子,游到我的身后。我的身后,是我雇了一个拖板车的高大个帮我拖着满满一车的书。他说:“你搬家呀?”就一路上再也无话,但他总是在不远处不紧不慢地跟着我。我听得清他的脚步声,我更知道他跟着我的意思。每回看他,他总是咧着嘴,笑。然后,埋下脸去。‎ ‎⑤进了屋,我就不停地翻东找西。旧报纸、五花八门的杂志、硬纸盒纸箱、啤酒瓶、塑料罐……一股脑儿,能找的都找了出来,七七八八乱堆在他的面前。他就咧着嘴唇,笑,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咧成了一线天。手,不停地忙,却无一丝乱象,一套一套的,熟练有序——折、叠、码、齐、捆,然后,过秤、付钱。钱货两清了,才小心翼翼地拿进箩筐。‎ ‎⑥他挑起箩筐要走时,又回过头来,说:“我姓耿。”然后,咧着嘴唇笑。看我心不在焉,他又放下箩筐,竟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锃亮的钢笔,一笔一画地写着,边写边说:“耿,耳朵旁生个火字,是明亮、光明的意思。”我见他这般认真,便念了一句古诗:“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他愣怔了一下,有些茫然,然后看着我咧嘴一笑,说:“还是您有学问。”他慢慢地收起钢笔,突然又抬起头看我,没由头地咧嘴笑说:“我的大女儿宝珠,在北京大学读书呢。”说完,脸上飘满抑制不住的得意。‎ ‎⑦我看出他的小心思,也替他高兴,说:“难怪你天天收破烂劲头十足呢。”他又有些不好意思了,说:“你可是老有学问呢,她哪当得你哟?你把电话写给我,我告诉宝珠,让她好好跟你学出息,也出一本一本砖头厚的书,光耀门tíng……”我知道耿老爹嘴上这么说着,其实女儿在他心里宝贝珍珠一般,骄傲着呢。‎ ‎⑧难为了这个耿老爹,家住郊区,离城二十多里地,天麻麻亮就进城,天墨墨黑才往家赶。每一个大白天,他都是整天到处转悠,不停歇,像一尾鱼,游动在生活的海洋。鱼叭水叭个不停,他也口中不歇,不停地吆喝,生响,悦耳得很。‎ ‎⑨每回,和耿老爹碰到一起,我只要一说到“废品”二字时,他总要及时地纠正,说:‎ ‎“不是废品,是破烂!”他说,我们收破烂的,破烂就是宝贝,就像你们读书人把旧书当宝贝一般。他还说,人也一样,只要有想头,就不会成为废品。说废品时,耿老爹了无精神;说破烂时,却一脸灿烂。次数多了,我就随了他。路上碰到,我就笑着问:“收破烂呀?”他见我夹着书,也咧着嘴唇笑问:“又买书呀?”我们便各自打量着自己,都愈发地开心地笑着。‎ ‎⑩耿老爹是个认真的人,他的大女儿果然不久就和我联系上了,间三差五问我一些书里的东西,有时也说起他这个收破烂的老爹,有几次很心痛的样子。我就告诉他的大女儿,说你莫担空头心,你老爹很阳光,很充实,很幸福。 ‎ ‎⑾后来,我和耿老爹成了要好的朋友。每逢节庆日,他总要上门来,要我为他家写对联。他家的对联,都是他自己先掏出钢笔一笔一画慢腾腾地写就,我再按照他写下来的书写。不过,他的对联,喜庆是喜庆,却多为“普天同庆,大地皆春”,或者“祖国河山灿如云锦,神州花朵艳似朝霞”……算不得新鲜,也算不得不好。他每回来时,还总要捎上几本我喜欢的旧书。我当然高兴,也给他找出一堆废书旧报纸。他就咧着嘴唇笑,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咧成了一线天……‎ ‎⑿然而,他的大女儿和我的联系却慢慢地少了。只有耿老爹还准时来到县城,一根扁担横在两只大箩筐上,有几次见他孤独地蹲在两只大箩筐中间,蔫蔫的……再后来,连耿老爹也从县城里消失了。有人说,宝珠生了一场大病走了,耿老爹人整个儿垮了。也有人说,耿老爹后来去了另外一个城市收破烂,他的二女儿在那个城市的重点高中读着寄宿。‎ ‎⒀如今在我生活的县城里,收废品的个个都骑着小三轮,“突突突”在城市中穿行,扩音机里一路传出一律标准的普通话。每每看着他们,我就想起了耿老爹,想起他挑着一担大箩筐在城市里游走,想起他和他的女儿,还有他上衣口袋里插着锃亮锃亮的两支钢笔。‎ ‎19.根据拼音写汉字。(1分)‎ 光耀门tíng ‎ ‎20.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8分)‎ 事件 人物形象 关于“破烂”‎ 第⑤段: (1) ‎ 第⑨段:谈论“废品”和“破烂”的区别 ‎ (3) ‎ 关于“钢笔”‎ 第⑥段:用钢笔写名字 第⑾段: (2) ‎ ‎ (4) ‎ ‎21.第②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赏析。(4分)‎ ‎ ‎ ‎22.对第⑿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解释了县城里看不到耿老爹的原因。‎ ‎ B.写出了耿老爹人生命运的不幸悲苦。‎ ‎ C.表达了作者对耿老爹的同情和愧疚。‎ ‎ D.表现了耿老爹与女儿间的至真亲情。‎ ‎23.细读第⒀段画线句,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作用。(5分)‎ ‎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19. 庭(1分)‎ ‎20. (1)收破烂熟练有序(2分) (2)用钢笔写对联(2分) ‎ ‎(3)勤劳本分(积极向上)(2分) (4)热爱文化(认真实诚)(2分)‎ ‎21.角度一:“怪怪地”通过叠词运用(1分)表达了人们看到一个收破烂的老头竟然穿着中山装,还插着锃亮的两支钢笔的惊讶、疑惑(1分)。‎ 角度二:“看一眼”“再看一眼”通过词语反复(1分)表达了人们对老头的认识由疑惑转为轻视嘲笑的心理变化过程(1分)。‎ 角度三:“摇摇头”后紧跟一个逗号,是一个短句(1分),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了人们对一个收破烂的老头装作有文化的嘲笑的态度(1分)。‎ 从而反衬出耿老爹内心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的执着,突显了文章的主旨(2分)。‎ ‎22. C ‎23.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看到的现在城市中收废品人的样子(1分),与前文耿老爹的形象形成对比,其中“骑着小三轮”与“背着大箩筐”,“扩音机”与干吆喝,“标准普通话”与口语化的吆喝都形成了对比(1分),一方面突出了耿老爹勤劳质朴的人物形象(1分),另一方面突显了作者对耿老爹的怀念与敬佩之情(2分)。‎ 静安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21分)‎ 塾师老汪 ① 老汪颀秀,留个分头,身着长衫,很有气派。老汪在开封府上学多年,也算是有学问 了。但老汪口讷,紧张了还有些结巴。老汪在私塾教书,每一家干的时间都不长。‎ ‎②浮沉七八年后,老汪终于在范家镇落下了脚。镇上大户范子敬建书塾给小儿开蒙,慕汪先生之名,请他主持,学堂就设在大院西屋。‎ ‎③老汪引笔奋力,书“洪桃书屋”四个大字作匾,魏碑凝重,笔力沉着,东家赞赏不已。‎ ‎④东家心善,欢迎邻里孩子随读,不( )报答,这样便吸引了十里八乡的莘莘学子。老汪严谨治学,认真传( ),诲人不倦,但“之乎者也”毕竟不易,常常有学生死活搞不清。朽木不可雕也,圣人的训戒几次都到了嘴边,他还是忍住了。小孩儿家,伤不得。天长日久,欲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的宏图大愿便打折扣了。更有甚者,是顽童与他倒着使劲。戒尺教训,他不忍,罚跪思过,他更不忍,故常自叹连当个平庸俗师都不成。如此进退失据,给他平添了无奈之苦恼。‎ ‎⑤有天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生都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应该高兴。而老汪发挥道:这个远方不仅是路途之远近,更应是心口之距离。近在比邻却相隔天涯,高兴个啥呀。就如你们,学而不勤,尽管都近在我眼皮底下,朋侣乎?说得学生都低头不语。老汪戚然含泪。‎ ‎⑥每逢十五,老汪都放假半日。中午时分,他迈开大步,一往直前,时而顺着大路,时而行于阡陌,时而爬坡上山,夏天一身水,冬天一头汗,精疲力尽才回。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有狂走怪僻,但经年累月地锲而不舍,也就另作猜测了。‎ ‎⑦谷雨前几天,老范从前村收租子回来,老汪披着褂子正要出门。老范想起今天是月半,便趋步相问:“先生,这年复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⑧老汪道:“东家,一言难尽啊。”说完头也不回地上路了。‎ ‎⑨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先生吃饭,借酒酣微醺,又说到这事。此时老汪已半醉,趴在桌上哀哀而哭:“天地君亲师,我敬天重地,忠君尊师,都有交待了。只是父母养育无以为报,没法疏解啊。”‎ ‎⑩老范一向尊重塾师。老汪这么一开腔,知道他定有难言之苦,便有意疏导他,说:“先生,愿闻其详。”‎ ‎⑪“我娘生我难产就走了,那年花开月正圆,但我们娘俩都苦命啊。父亲育我终生未续,他病重时我从开封往家赶,途中遇到曾大帅与太平军打仗误了时辰,没赶上给他送终,我苦啊!那天也是花开月圆的十五。所以每逢这天我心结难解,走走散散,就好许多。”‎ ‎⑫老范听着老汪倒苦水,心里一阵悲凉,对老师益发敬重,便劝了句:“正午时分,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鬼怪。”‎ ‎⑬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又说:“碰到无常我也不怕。他要找我,我就跟他到爹娘那边去了。”‎ ‎⑭老汪的老婆叫銀花,不识字,跟着老汪张罗学堂杂事。她收作业发本子,送茶扫地擦黑板,手脚勤快。‎ ‎⑮老汪嘴笨,銀花却嘴快。但她开口尽是街谈巷语,嘴像刮风似的。人劝老汪:“先生是个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⑯老汪一声叹息:“话语正经,偶尔有个偏差,值得我劝。倘若语不入道,何劝之有?”‎ ‎⑰銀花有一个毛病,就是爱占便宜,老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得饶一头蒜;买人二尺布,缠着要一绺线。夏秋两季,总到地里捡荒,碰到谁家迟收的庄稼,也顺手捋上一把。从学堂出门离东家的地亩近,所以他家的损失也多。‎ ‎⑱一次东家来到后院看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我们另请良师吧。”‎ ‎⑲“为啥?”‎ ‎⑳“老汪教书,娃儿们都不懂。”‎ ‎㉑“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㉒“其实,这也不是为了老汪。”‎ ‎㉓“那又为啥?”‎ ‎㉔“为他婆娘,爱顺庄稼。”‎ ‎㉕“娘们儿家。”老范挥挥手,“顺就顺呗,我范家五十顷地,这点算个啥?”顿了顿又说,“先生德才兼备,是个贤者。老季啊,我们要敬着他!”‎ ‎㉖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学生家长——传给了先生。老汪一听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东家就是……世间真情啊!”‎ ‎ ‎ ‎20.第④段前后两个括号内应该填入的词是__(2分)‎ ‎ A 授、受 B 受、授 ‎21.第④段说老汪“进退失据”。(共4分)‎ ‎⑴这“进”是指___‎ ‎⑵这“退”是指___‎ ‎22.老汪悲欣多感,文章有三处加以表现。(共6分)‎ ‎⑴请仔细阅读,完成下表:(4分)‎ 老汪 缘由 表现 为学生顽皮而感到无奈苦恼 ① ② 哀哀而哭 为东家的理解和欣赏而感动 ‎ ③‎ ‎⑵在老汪的情感展现过程中,我们逐渐领会到文章的主旨表达。文章主旨是:‎ 要表现___(2分)‎ ‎23.以下各项中阐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第⑥段画线句使用排比修辞,罗列了老汪狂走的方式。‎ ‎ B 老汪的老婆银花毛病很多,总是拖老汪的后腿。‎ ‎ C 根据自身阅历,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有自己的理解。‎ D 老范与管家的对话显示他是个宽厚大度善解人意的人。‎ ‎24.东家对老汪的评价是“德才兼备”,其“德”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6分)‎ ‎⑴ ‎ ‎⑵ ‎ ‎⑶ ‎ ‎(二)(21分)‎ ‎20.B(2分)‎ ‎21.(1)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的宏图大愿;(2)当一个平庸俗师。(共4分)‎ ‎22.(1)①戚然含泪(1分)②为父母早亡无以为报而感到痛苦(2分)③潸然泪下(1分)(2)世间自有真情(2分)‎ ‎23.B(3分)‎ ‎24.(1) 对学生怨其不争但爱护备至; (2)对父母养育之恩终身铭记; (3)与人真诚相待;(4)‎ 严谨治学,认真授课,诲人不倦;(5)有是非准则,能宽容待人。答出三条即得满分。(6分)‎ 黄浦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桥之过 ①柳老师,姓柳爱柳。柳无水不活。她生在柳溪,既有柳又有溪。人生自然一fān风shùn:小学毕业上初中,初中读完考进师范,毕业后回到柳溪当老师。‎ ②柳溪在村东头,‎3米多宽,溪源在山上,终年溪水潺潺,流向远方。溪水像一把明晃晃的剑,斩断两岸人们相连的纽带。自打柳溪村炊烟初升起,有志之士就欲在溪上架一座桥,把断了纽带连接起来。这是积德之事,“架桥铺路养儿无数”,造一座桥就是树一尊碑,那些无儿无女的户家更是争先恐后。于是,几乎每年的秋天,溪上总是支起简陋的独木桥。‎ ③可是,第二年一场暴雨,又被山洪吞噬,溪水依旧是一把剑。人们说造桥者心不诚!造桥者说溪水不义。谁是谁非,无人评说。‎ ④柳老师任教的柳溪小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溪东,春夏秋冬涉水就读。春夏秋三季溪水像母亲的手揉在孩子的脚上,搓去污垢,搔得脚心痒酥酥的。冬季溪水却似一坛辣椒水,辣得孩子脚掌红红的。柳老师小时候冬天下过水,知道那滋味:开始脚像被狗咬似的,钻心痛,然后就是麻木无知,像绑在身上的两块木头。于是,她郑重宣布:冬季的溪东学生不能脱鞋过溪,全由自己一人背着接送。‎ ⑤夏天,山洪滚下来,溪水增宽变深。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校,教室里总是空出三分之一。这时柳老师的心房也随之空荡荡的。为了填满教室,也为了填满自己的心,每场大雨之后,柳老师准时淌过溪水,挨家挨户领学生。‎ ⑥柳老师背学生过溪的事迹,随着溪水从柳溪漂向天外……‎ ⑦县里、地区、省里分别表彰她为“优秀教师”。‎ ⑧四季转换,溪水悠悠。获得赞誉的柳老师依旧在冬季和大雨之后背送学生过溪,只是又多了一件分外事——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她打算在溪上造一座桥,预算1000块。‎ ⑨1000块钱终于凑够了:勤工俭学收入500元,加上柳老师自己的积蓄。承包者被柳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夜以继日赶在“教师节”前把桥架通了。断了数百年的纽带终于接上了。‎ ⑩桥上没有树碑,也没有剪彩,只有孩子们“咯咯咯”的欢笑声和脚踏桥面发出的“咚咚咚”的响声,但这声音叩击着柳老师的心,不时激起一阵阵欣慰的涟漪……‎ ‎⑪寒假到了,又开始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师”评选工作。可是,这次柳溪小学上报的柳老师的先进事迹材料,不几天却被退了回来,上面批着:缺少背送学生过河的典型事迹,材料不过硬。‎ ‎⑫‎ 柳老师知道了,找出几年来省地县发给她的奖状,铺在潺潺的溪水上,她想:这荣誉属于溪水,应该归还它。‎ ‎⑬孩子们像约好似的,从家中带来锤子、斧头,狠命地敲打石桥,想砸毁它。因为他们听说:由于有了这座桥,柳老师才没有评上好老师!‎ ‎⑭柳无水不活。柳老师姓柳爱柳,大概也离不开水吧……‎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 一fān 风shùn ‎ ‎20.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柳老师所做的分外事:(6分)‎ ‎ (1) (2) (3) ‎ ‎21.以下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把柳溪比喻成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溪水窄和直的特点。‎ ‎ B.柳溪村的贫穷和落后,使它数百年来都不能建起一座桥。‎ ‎ C.柳老师背送学生过柳溪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 D.没有在建成的桥上树碑,预示着这座桥迟早还会被毁掉。‎ ‎22.文章首尾都写到了“柳无水不活”。第①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 (1) 。‎ ‎ 第⑭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 (2) 。(4分)‎ ‎23.请依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将同学乙的话补充完整。(5分)‎ ‎ 同学甲:文章第⑬段写孩子们砸桥,不太真实——这可是一座石桥,光凭几个孩子能砸得了?删去这一段,对理解本文不会有什么影响.‎ 同学乙:第⑬段怎么能删呢?它在全文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19.(2分,各1分)帆 顺 ‎20.(6分,各2分)(1)柳老师背学生过溪上学;(2)柳老师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3)柳老师拿出自己的积蓄用来造桥。‎ ‎21.(3分)C ‎22.(4分)(1)柳老师生在柳溪,师范毕业后回柳溪当老师(体现刘老师对家乡的热爱)(2分)(2)柳老师爱自己的学生,爱家乡的教育事业,体现柳老师淡泊名利的志趣和境界。(2分)‎ ‎23.(5分)评分说明:围绕本段所表现的孩子们的情感,结合题旨和写作意图进行阐述。‎ 示例:孩子们用行动为柳老师抱不平(1分),表现了孩子的单纯和对柳老师的真挚感情(1‎ 分)。从孩子的视角点明题旨,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含蓄地批评只看材料不重实绩的形式主义工作作风(或社会风气)(3分)。‎ 浦东新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旅途中的陌生人 ①那年夏天,我突然接到婆婆的电话,长期在珠海工作的丈夫突发意外昏迷了,医生说只怕不行了,要我带孩子去见他最后一面。这消息对我不啻晴天霹雳。我立刻带上孩子,登上了去广州的飞机。到广州时已是晚上十点半,我只能带着孩子住下来。也许老天爷要为难我们孤弱母子,“弗洛伊德”台风当晚登陆广州,第二天又下起了暴雨,由于道路被淹,去珠海的车全部停运了。‎ ②为了能让孩子见到爸爸的最后一面,我无论如何也要赶到珠海。然而拦了一辆又一辆出租车,司机都表示不敢走。牵着孩子,我站在暴雨如注的旅店门前,只想大哭一场!后来又有一辆出租车停在我的面前,问我要到哪里去。我立刻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这次我没有先讲要去的地方,而是诉说了自己的情况。那位司机沉默良久,终于还是充满歉意地说爱莫能助。车子慢慢滑走,好像希望正在一点点消失。我咬住嘴唇,闭上眼睛,蹲下身子将孩子紧紧地揽在怀里……‎ ③良久,忽然听见孩子的声音:“妈妈,那辆车子又开回来了。”我抬起头,睁开眼,看见了那位司机和他的红色轿车。他说:“路确实很难跑,我先送你们走,实在不行就到中山,到时再想办法。”我的想法是能离珠海近一点算一点,就立刻答应了。‎ ④沿途是一片台风sì nüè后的景象,一排排的棕榈树倾成了45度,好像在行默哀礼。有的路段车子吃水很深,都超过了车门的底缝,我们的鞋子和裤腿全湿透了。司机回过头来对我说:“我们这是在玩命啊!你们可要坐好了。”我感激地朝他点点头,将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却没有感到害怕。在路上只要碰到一辆车,司机都要鸣喇叭,停下来打听路况。得到的答案是不要往前走了,危险得很。司机并未为之所动,反而转过头安慰我:“你不要担心,他过得去,我就过得去。”直到到达中山市,我们也只碰到五六辆敢在路上跑的车。‎ ⑤到了中山市后,司机带着我们母子往珠海方向左冲右突,却怎么也冲不出去。中山周边积水太多,道路已经被冲毁淹没了。几经打听,才知道有一条可绕到珠海的路,司机说他没走过,路况又不好,不能带我们瞎冒险。但他又劝我不用担心,他去帮我们找当地的司机。他下了车。我看到他连找了当地的好几位同行,但好像都被拒绝了。他又是递烟又是陪笑脸,不时地指指车上的我们母子,大概是在告诉他们我的情况吧。‎ ⑥后来,终于有一位司机将车开了过来。他吁了口气,过来对我说:“就让这位张师傅带你去吧,价钱我已经跟他谈好了,你看合不合适?”我将车钱付给他时,特意多给了一些,以表达我的谢意。谁知他把多给的钱退了回来,说:“你也不容易,我不能乘人之危啊!”我说:“这是应该的啊。”他摆了摆手,说:“我还要赶回广州,这位张师傅一看就知道是老师傅了,别担心。一路顺风!”说完他上了车,向我招了招手,匆匆走了。‎ ⑦上了车,张师傅问我:“他是你熟人?”我摇了摇头,这才记起连他的名字都忘了问。张师傅赞道:“是个男人!”我的眼睛湿润了。‎ ⑧终于到了珠海,台风侵袭后的珠海一片狼藉。然而见 到丈夫,才知道他已经被宣布脑死亡。我轻轻呼唤他的名字,看到竟有一颗泪珠从丈夫的眼眶里滑了下来,心里顿时撕裂般地痛……‎ ⑨很久我都不愿意回首这段悲情之旅。而那位司机和他火红色的车,却像一盏温暖的灯,亮在我曾经冷寂黑暗的心间……‎ ‎(有删改)‎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sì nüè _____ _____‎ ‎20.本文主要写红色出租车司机对“我”的帮助,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6分)‎ 他沉默良久,拒绝了“我”的请求。‎ ‎ ‎ 他几经打听后,千方百计找当地司机。‎ ‎21.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滑”写出车行速度缓慢,也表现了司机内心的矛盾。‎ B.“慢慢”和“一点点”表现了“我”的希望逐渐落空的痛苦。‎ C.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车子的离开带走了“我”的希望。‎ D.“咬”、“闭”、“蹲”等动词表现了“我”当时的无助和绝望。‎ ‎22.第④段画线句属于______描写,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3.简析第⑨段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旅途中的陌生人》(20分)‎ ‎19.肆虐(2分)‎ ‎20.第2空:他开车折回,决定送我们母子走。(2分)‎ ‎ 第3空:他打听路况,安慰我们,终于到达中山市。(2分)‎ ‎ 第5空:他找到张师傅送我们去珠海,拒绝“我”的谢意。(2分)‎ ‎21.C(3分)‎ ‎22.环境(1分)‎ ‎ 具体写出了台风过后沿途被破坏的景象;渲染了肃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我”失望、痛苦的内心;凸显了司机当时行车之困难,衬托出司机仗义,富有同情心、责任感的特点。(3分)‎ ‎23.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仗义、热心的司机对“我”的帮助让“我”在最困难的时期感受到了温暖;写出了“我”对红色出租车司机的感激、赞美,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结尾照应了标题。(5分)‎ 青浦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以文学的名义飞翔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辉煌和鼎盛期。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怀揣文学梦想,都想头戴一顶熠熠生辉的诗人光环。‎ ②我背着行李从偏僻农场来到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是最早走进307宿舍的一个。铺好床被之后,斜靠在床头,掏出席慕蓉的诗集阅读。那时候,我正痴迷于诗歌创作,已经写完了三大本几百首诗歌。第二位走进来的男生看到我手里的诗集,顿时眼放光芒。“我叫方如果,也喜欢写诗”。待到张庆春和杜焕青分别拿着《诗潮》和《诗林》走进来,我豁然觉得来学的不是法律,而是诗歌创作。‎ ‎③那时候,出名真是很快。学校广播站播了我们四人的几首诗,307在学校俨然成了文学高地。于是我们决定办一份文学校报,取名《诗爱者》。‎ ④经过项目论证和资金核算,版式为八开,半月一张。手推印刷机向学校借,蜡板、蜡纸、油墨、白纸四人凑钱。咬咬牙,从家里寄来的40元伙食费里,挤出10元——大不了多吃一周的咸菜,合在一起,可以保证每月出两期。说干就干,购置材料,挑选诗稿。晚自习和星期天,轮流在蜡板上一笔一划刻字,一张一张印刷。挥汗如雨,双手如炭。出到四、五期,就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校稿源剧增,常有外校投稿。‎ ⑤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我们。在油印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作品却没有在公开报刊上变成铅字,就像养了一大群没有户口的孩子。‎ ⑥我们把报刊的投稿地址抄下来,在信封上端端正正写好,再毕恭毕敬地投进邮箱。每一封信就是一叶启航的小舟,载着小心翼翼的期冀朝着海洋深处驶去。‎ ⑦第一个等来消息的是方如果。他在《塔城日报》上发表了一组诗。重要的是随样报还寄来了6块钱稿费单。我们合伙出菜票,在307摆下豪门盛宴。举杯的同时,我在心里不停默念,自己的哪一只舟船,正在返航的途中?‎ ⑧终于有一天,接到杂志社回信了。做几下深呼吸,再慢慢打开——原来是我收到的第一封退稿信。此后,每月都能收到两三封退稿信。‎ ⑨快放暑假的时候,张庆春高举着一份《诗歌报》,声音洪亮而颤抖:“我的诗发表了!”‎ ⑩庆贺的晚餐上,我和杜焕青自然同病相怜,先相互赞美,再痛斥编辑,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还不到二十岁,只要坚持,总会有刊物发现两个旷世奇才的。‎ ‎⑪整个暑假我都处在创作的亢奋期,不停地写,不停地投。‎ ‎⑫回到学校,杜焕青的诗也在一张小报发表了。我成了最后一个稿件没有变成铅字的“作家”。‎ ‎⑬再参加《诗爱者》的出版活动,我都会产生惶恐,觉得自己有南郭之嫌。不知是积郁成疾还是肝火攻心,终于病倒了。勉强支撑了一节课,赶紧到校医室看病。年轻女校医一脸平静地检查完,拿出处方单问:“叫什么名字?”我报上姓名。她抬起头认真地看了我一眼问:“你就是熊红久?”我疑惑地点了点头。她回过头在处方上写下我的名字。“你的小说写得挺有意思的。”她轻声的一句话,对我不亚于一声惊雷,血轰然一下涌到头上。“你在哪儿看到的?什么报刊?哪一天的?文章是什么名字?”我的过度反应显然惊着了她。愣了几秒钟,她起身从医务室的报刊架上抽出一张报纸,递给我。“今天刚到的,《生活导报》。”我一把接过来,迅速翻到第四版,小小说《约会》,赫然写着我的名字。我冲着校医说,“这张报纸送给我吧,不用开药了,太谢谢你啦!”‎ ‎⑭直接跑回了宿舍,一个人躺在床上。尽管我几乎可以把每个章节都背下来,但以铅字的形态再次阅览,依然心潮澎湃。阅读了四五遍,才渐渐平缓。把报纸工工整整叠好,放在枕头底下,仿佛枕着自己一生的命运,也枕着这个世界对自己文学才华最真实的评价。‎ ‎⑮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但一想到第一篇处女作变成铅字的过程,依然记忆犹新,依然怦然心动。‎ ‎⑯我知道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它会带着你的灵魂飞翔。 ‎ ‎(作者熊红久,有改动)‎ ‎19. 下列对第⑦段画线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用“默念”写出“我”盼望发表作品的心理 B. 以“舟船”形象地比喻了稿件载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C. 用“返航”照应前文投稿时的“启航”,想象丰富 D. 用反问写出我对同学的嫉妒和不想放弃的决心 ‎20. 第⑬段“我”“惶恐”的原因是___________(3分)‎ ‎21. 概括文中对“我”文学创作影响很大的两件事:‎ ‎(1)___________引起反响 (2)“我”在校医室___________(6分)‎ ‎22.第⑬段画线句如果改为“什么报刊发表了我的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23.联系全文,分析第⑯段的含义和作用。(4分)‎ ‎(二)(20分)‎ ‎19.(3分)D ‎20. (3分)自己一直没有诗歌发表,好像没有真才实学却冒充诗人 ‎21. (6分)‎ ‎(1)四个诗歌爱好者省吃俭用,利用课余时间油印文学校报在校内外引起反响 ‎(2)“我”在医务室看病却忽然得知自己的小说发表而激动万分 ‎22. (3分)原文用了四个疑问句(或四个问号/四个短句),写出了“我”得知作品发表后的惊喜、急切的心理,改句语气舒缓,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3. (5分)‎ 表达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照应标题,也点明了主旨:文学能够带给人心灵的提升和充实,战胜现实里的困苦和打击,走向理想的境界。‎ 崇明县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0分)‎ 时光倒转了我们的角色 ‎  "晚上,我妈给我打电话,例行一问之后,她突然抽噎起来,语不能成句。‎ ‎  #心忽地一紧。无数个不好的念头飘过,强迫自己定了定神,故作镇定地安慰她,别哭别哭,慢慢说。‎ ‎  $我妈是个大夫,或许是职业使然,她生活中敏感、自律、坚韧,偶尔情绪激动也不过是声调拔高几度,总的来说,偏高冷范儿吧。此刻,她压低了声音,竭力控制着语调,试图挂断电话,“妈妈一会儿再给你打”。我相信,她重拨过来说的话一定不是现在要说的。我克制着紧张,放慢了语速,“不要挂,现在说,好不好”?然后,就听到哭声越来越大,贴在耳边,却震得心慌。‎ ‎  %这个反常的电话,诱因却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她和我弟因为琐事拌了嘴,一个精心准备了午饭想着言归于好,一个却赌气不肯吃饭,摆出了冷战的架势,两天没说话。‎ ‎  &哦,就这样么?我试着想象电话那边的样子,家里客厅的棕色沙发上,我妈举着电话,捏着纸巾,啜泣低语,很生气,更多的可能是委屈。‎ ‎  '但这真不像她。‎ ‎  (记得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妈腰椎间盘突出,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我每次打电话,响一声两声就被接起来,虽然觉得奇怪,但完全听不出异样,以为她只是不忙。直到她能下床走动,病情好转,才轻描淡写地说她停诊一个多月,当然可以随时接电话。‎ ‎  )在我妈看来,她就是医生,没必要让一个千里之外的孩子牵肠挂肚。等我寒假回家,我妈看上去一如往常,上班,坐诊,忙着给我做好吃的,我跟以前一样晚睡晚起玩得不亦乐乎,这事连同这病轻得好像没有来过。‎ ‎  *有时候,一个不算坏的结果会让人不想回忆过程的艰辛。但现在想来,久不归家的女儿,面对病愈的母亲,却不知道关心安慰。我妈除了难过,应该也有委屈吧?从上大学起,聚少离多就成了常态,和父母的交流都淹没在了电话里,进行时中的喜怒哀乐被生生地沉淀下来,直到嘘寒问暖都成了惯例。‎ ‎  +现在,我妈正努力打破这个惯例。她把这场冲突的每个细节都讲给我听,前因后果,时间、地点,甚至我弟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所有这些都是证据,都是要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错的是那个浑小子!‎ ‎  ,然而,还原现场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之前讲的故事太少,信息通报式交流的后果就是严肃有余生动不足。‎ ‎  -现在,为了证明她本认为不需要证明的A结论,她不得不给我讲A1,A2,A3……‎ ‎  .听着听着,我心里突然一阵发酸。小时候,我和弟弟为一个苹果吵到我妈那里,说一堆理由,列一堆证据,只为让我妈把大个儿苹果分给自己……‎ ‎  /在我妈看来,苹果的归属当然不是大事,正如在我眼里,这场争执也是小事一桩。但我妈就像那时的我们,离题万里却不自觉,越说越多,只等我表态说,是啊,是他做得不对。‎ ‎  0猝不及防,时光就倒转了我们的角色,已经到了我担心她的时候。‎ ‎19.第$段“震得心慌”的原因是 。(3分)‎ ‎20.如果将第&段画线句改为“哦,原来是这样。”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理由。(4分)‎ ‎ ‎ ‎21.下列对文中+、-段画线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两句中省略号与.段中的作用一致,都是省略所说内容。‎ ‎ B.两句中内容引出了第.段中“我”对小时候往事的回忆。‎ ‎ C.两句中内容与第三段的“高冷范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D.两句中内容琐碎纷杂,意在突出母亲说话已经喋喋不休。‎ ‎22.文中(、)、.段分别插入了大学时、小时候的往事,从写作目的上看,它与标题中的 ‎“ ”一词相呼应,其具体表现为:(6分)‎ ‎(1)从前的母亲,自律、坚韧,卧病在床却不以为然 现在的母亲, ‎ ‎(2)从前的“我”,为一个苹果的大小与弟弟争执不休 现在的“我” ‎ ‎23.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 A.为忽略了母亲的感受而感到难过 ‎ B.突然间发现母亲衰老而感到心酸 ‎ C.表明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 ‎ D.认识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二)时光倒转了我们的角色(20分)‎ ‎19. 一向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母亲,突然大声哭泣,(2分)让我以为家中发生了大事。(1分)‎ ‎20. 原句既写出了 “我”得知母亲无大事后的释然,又写出我对母亲发生如此大变化的疑惑(3分),而改句只是写出了“我”放心的心理。(1分)‎ ‎21. A(3分)‎ ‎22. 倒转 ‎ 琐碎、啰嗦,和弟争执想求得我的理解 耐心倾听母亲的哭诉,开始担心母亲 (每格2分,共6分)‎ 1. ‎23. D(4分) A或B (2分)‎ 松江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1分)‎ 时间会把尊严还给你 ‎  ⑴那天傍晚,他放学回家,脑子里还在演算老师刚讲过的一道习题。没留神,只听“呯”地一声,自行车碰到了一辆轿车,车门留下了一道浅浅的划痕。‎ ‎  ⑵一个中年女子满脸怒容走下车。他赶快道歉:“阿姨,对不起……”“说得倒轻巧,一句对不起能解决问题吗?”一个女生尖细的嗓音,立刻吸引了不少围观者。‎ ‎  ⑶巧得很,女生是隔壁班的,那辆车是她母亲开来的。仗着家境优越,这女生一向喜欢高高在上,连走路都带着几分趾高气扬,她的kèbó在全校闻名,碰到在这样一个女生手里,她岂肯善罢甘休?‎ ‎  ⑷果然,她示意母亲不要管,自己围着车转了转,故意用轻描淡写的语气问:“说吧,怎么办?”他毫不犹豫地说:“我赔!”“你知道这样的划痕,送到修理厂需要多少钱?你能赔得起吗?”女生旁若无人地大笑。‎ ‎  ⑸“不管多少钱,我一定赔!”他斩钉截铁地回答。‎ ‎  ⑹ “算了,我今天过生日,不想为难你。这样吧,你只要给我鞠三个躬,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了!”‎ ‎  ⑺他涨红着脸说:“不可能!”‎ ‎  ⑻“姑娘别生气,我来替他鞠躬……”一个50多岁,清洁工模样的女人,忽然拨开众人走过来,把手里的扫帚放到一边,认认真真朝着这对母女鞠了三个躬:“对不起……”女生还在发愣,他却转身逃出了人群。清洁工模样的女人,气喘吁吁地追了过去。‎ ‎  ⑼“娘,你怎么能这样……没有一点儿尊严!”他转过身,满脸都是屈辱的泪水。‎ ‎  ⑽“孩子,修理费少说也得好几百,如果不向她们鞠躬,你打算怎么赔?你爸常年病着,就靠我这点儿工资,供你上学都吃力……”母亲为难地说。‎ ‎  ⑾“我不上学了,去打工,卖血也可以!总比丢人现眼强!”他余怒未消。‎ ‎  ⑿“孩子,再过两个月就高考了,你成绩那么优秀,为这样一件小事辍学,值得吗?记住,只要好好努力,不需要逞一时之勇,早晚有一天,时间会把尊严还给你……”母亲拿起扫帚,慢慢走远,她单薄的身影,让他那么心疼。‎ ‎  ⒀此后,他继续发奋读书,如愿考入名牌大学。‎ ‎  ⒁多年后,他自主创业,拥有了一家公司,当然,也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再也不是那个随意被人嘲笑的青涩男生。‎ ‎  ⒂一次,因为投资策略失误,公司的资金链条突然中断,不但没有办法盈利,连职员们的工资都不能及时发放。幸运的是,他一向热心助人,人缘颇好,经过几番周折,加上老朋友的帮助,终于制定出了走出困境的方案。‎ ‎  ⒃连续多日的加班,让他很疲惫,想走出办公楼,到外面去透口气。路过打字室时,看到门半开着,一个新来不久的职员,正在悄声抱怨:“我真不明白,公司连工资都发不起来了,你们为什么还要死守在这里,居然没有一个人离开……”‎ ‎  ⒄他屏住呼吸,只听打字员轻声说:“你来的时间短,对公司的情况不了解。我们老总人好呀,他是苦孩子出身,无论做什么事都能体谅大家。现在公司遇到困难,大家不约而同选择留下,理由非常简单,在这里工作,我们感到活得有尊严……”‎ ‎  ⒅刹那间,他感到鼻子发酸,快步走了出去。外面,空气中飘来淡淡的桂花清香。‎ ‎  ⒆时隔多年,又想起母亲当年说过的话,他知道,时间,真的把“尊严”两个字,悄悄还给了他。‎ ‎19.根据拼音写汉字:kèbó (2分) ‎ ‎20.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6分)‎ 概括主要事件 ‎“他”的心理 ‎“他”的感受 他不肯向被划车主鞠躬,而母亲忍辱替他向车主鞠躬道歉 ⑴‎ 觉得失去了尊严 ⑵‎ 感动 ⑶‎ ‎21.联系上下文,简析第⒂段在文中的作用:⑴ ;⑵ 。(6分)‎ ‎22.请简要说说第⒅段画线句的妙处。(4分)‎ ‎ ‎ ‎23.下列对本文的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与人之间要懂得互相尊重 B.宽容他人的错误会给你尊严 C.不向人低头,捍卫做人尊严 D.用努力和真诚待人赢得尊严 ‎(二)(21分)‎ ‎19.(1+1分)刻薄 20.(2+2+2分)⑴屈辱 ⑵公司亏损,他平时的好人缘让员工不离不弃帮他渡过难关 ⑶找回了尊严 ‎21.(3+3分) 写出了他的人品好、有责任心(有担当、有能力、热心助人、人缘好),为后文员工在他公司受挫时依然不离不弃作了铺垫。‎ ‎22.(4分) 环境描写,衬托了他愉悦、舒畅的心情,也预示着他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23.(3分) 3分 D 2分 C 1分 A 奉贤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十一岁的硬汉 葛闪 ‎①我们培训的地方,位于大鸭山的腹地里。山左面,是当地唯一一所小学,叫白马小学。山右面,是风景最为纯粹的藏民部落,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月牙湾。‎ ‎②初遇巴瓦,是在夕日西坠的暮色里。彼时,他背着书包正从半山腰往山顶攀爬。见了我们的装束不是本地人,他亦饶有兴趣地和我们攀谈起来。巴瓦的见识颇多,藏族的风土人情、地貌特产等,他都如数家珍。巧的是,巴瓦家正在月牙湾。‎ ‎③为了感谢他的热情,我们便将随身带的零食给了他一点。巴瓦也不拒绝,接了只是拿在手里不拆开,说得带回家给他的母亲吃。‎ 巴瓦说,他的父亲采药坠落而死,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体弱多病,做不了什么重活,都是靠编织篓筐出售来养活这个家。他小,不能为家里分担什么,能把这好吃的带回家给母亲,母亲一定会很高兴。‎ ‎④我们为巴瓦的懂事而感叹,又往他手里塞了点东西。当得知巴瓦就在白马小学读书的时候,我们突然很奇怪:白马小学和月牙湾都位于山脚,两地之间因为旅游开发的缘故,早就铺设了水泥路。可巴瓦,怎么翻山而回?面对疑问,巴瓦告诉我们,其实他从上个月开始,每天放学都是翻山回家。‎ ‎⑤看着逶迤崎岖的山路,高高的山峰,我们心想走到月牙湾至少也要一个多小时吧。而如果走山下的水泥路,也就是十五分钟左右的功夫。我们笑巴瓦玩心重,这山上一定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事情,譬如可爱的小动物,奇异的花草……巴瓦面色一正,告诉我们并非如此,说他只是想锻炼锻炼身体和腿上的力度,为两年后上初中做准备。‎ ‎⑥我们一愣,两年后上初中和现在的翻越山路锻炼腿劲有关系吗?我们并不信巴瓦的话,觉得他还是搪塞我们。我们笑笑,也不便去拆穿他的谎言。他看出我们的心思,一下急了,两腮的高原红更加通透,忙着解释,说山里的孩子绝对不撒谎。巴瓦说,两年后他就要去仁巴县城的初中学校读书,学校距离这里足足二十公里远,两个星期才放一次假。因为路途遥远,巴瓦想现在就锻炼,到放假时,他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再从仁巴翻山而回到月牙湾了,走起来也就不会太累。‎ ‎⑦我们问他这么做的缘故——因为仁巴县城往月牙湾,也是坦途,且通车。巴瓦腼腆一笑,不停地搓着双手,过了一会才说:“从仁巴到家里,坐车来回要九块钱的车费呢。一年下来,算算得近两百元呢。”‎ ‎⑧我们的心蓦地一软,在为他感到心酸的同时,突然心里也有个疑问:为了节省车费,与其翻越山岭步行而回,那不如直接从仁巴到月牙湾的公路上步行而回了。同样是步行,公路最起码比山路要好走得多了吧,而且安全得多。‎ ‎⑨巴瓦连连摇头说:“那不行。要是从公路上走,肯定很多同学都会看见。那样,就瞒不住母亲啦。母亲要是知道我每次都是步行回来,她会心疼的啦……”巴瓦看我们静默不语,便又补充说道,“再说了,我现在锻炼好了,将来走山路也就脚下有劲,回家也可以快一点,就能帮母亲多做点家务啦。要是走水泥路,永远也锻炼不出脚上的功夫。”巴瓦嘟哝了最后一句,我们的心里却哗哗啦啦下起了小雨。‎ ‎⑩他要是不言不语,任我们的想象力再怎么丰富,也想不到一个十一岁的男孩舍弃坦途在山路上艰难前行的背后,居然隐藏着这么一个动人的想法。孩子的世界里,那些单纯而又美丽的童话,每一个都因了沉沉的爱,而美好得让人心疼。‎ 巴瓦向我们一一鞠躬,再度对我们表示感谢,然后才转身离开。他一边走,一边向我们挥手。我们看到,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在暮色四合的山野中,宛如世间最铿锵伟岸的硬汉,每落一脚,每踩一步都落地有声! ( 选自《中国教师报》)‎ ‎19.第⑥段“游刃有余”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0.细读第②-⑨段,用简洁的语言填写表格。(9分)‎ 巴瓦的表现 ‎“我们”的感受 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藏族的风土人情、地貌特产等。‎ ‎(4)‎ ‎(1)‎ 感动、感叹 说为了两年后上初中做准备,从上个月开始翻山回家锻炼腿劲。‎ ‎(5)‎ ‎(2)‎ 心酸 ‎(3)‎ ‎(6)‎ ‎21. 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22.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第⑦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3分) ‎ ‎23. 对第段画线句的妙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4分)‎ A.“暮色四合”与文章开头“夕日西坠的暮色”形成呼应。‎ B.“年仅十一岁的孩子”和“世间最铿锵伟岸的硬汉”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巴瓦坚毅、充满力量的高大形象。‎ C.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巴瓦坚毅、充满力量的高大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D.运用感叹句句式,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巴瓦的赞叹之情。‎ ‎19.轻松、熟练、轻而易举(2分)‎ ‎20.(1)不舍得吃我们给他的零食,要带回家给母亲吃。(2分)‎ ‎ (2)说以后为了节省上学的车费,将选择翻越山岭来回。(2分)‎ ‎ (3)说为了不让母亲发现真相心疼自己,打算走山路不走公路。(2分)‎ ‎ (4)感谢(1分) (5)怀疑、奇怪、不信(1分) (6)感动、怜惜(1分)‎ ‎21.交代了巴瓦父逝母病、贫寒的家庭背景(1分)解释了他要把零食带回家给妈妈吃的原因(1分),也为下文写他不走公路走山路的情节做铺垫(1分)。体现了他的懂事(1分)‎ ‎22.画线句运用了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1分),生动地写出了巴瓦不好意思、尴尬、局促的心理,表明了他选择走山路的真正原因,突出了巴瓦的懂事。(2分)‎ ‎23.C(4分)‎ 虹口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20分)‎ 后院里的秘密 熊荟蓉 ‎ ①那年我才十来岁,有幸目睹了咱村里的一桩大事。‎ ‎ ②我们房头的玉柱大伯要回来了。玉柱大伯是咱刘家湾走出去的大官。这次回来,一是要查处贪占公粮税费的村书记刘金斗,二呢,是要为刘家湾选拔一个新书记。都说朝里无人不做官,玉柱大伯就是朝里的钦差大臣。这要是被他看上了,先当村书记,再进乡政府,以后的官运,怕是门板都挡不住。‎ ‎ ③我爹说,可惜你太小,爹又没文化,天上的馅饼就算没长眼睛,也砸不到咱家头上。最有希望的,应该是你有才叔,还有大福伯。有才叔是村小学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能说会写,眉毛眼睛都是活的。大福伯的舅兄在乡里管城建,他这几年做包工头,赚了不少钱。‎ ‎ ④那是个初夏的清晨,一抹朝霞早早地站在东边的山头上,与烟树深处的白墙红瓦遥相呼应。我们小组的男人女人们都穿戴整齐,洒扫庭院,眉眼里藏着喜色。‎ ‎ ⑤玉柱伯的车停在自家老屋的禾场上。这里本来杂草丛生,但现在被大福伯铺上了水泥。看得出,玉柱伯对大福伯很是感激,尤其是当他看到修缮一新的神龛上被擦得锃亮的爹娘的遗像时,他握着大福伯的手,眼里闪动着泪花。每家每户都用贵宾般的礼节迎接他。堂屋的八仙桌上,都摆放着瓜果茶点。厨房里飘出的,都是土罐煨鸡的浓香。‎ ‎ ⑥玉柱伯却既不在堂屋里落座,又不在厨房里闲聊,他喜欢到每家的后院里站一站。后院里有啥呀?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几棵柳树,一个柴草堆,再就是臭烘烘的茅室了。有的人家,堂屋里擦得放光,后院里lángjí一片,搁脚的地方都没有。‎ ‎ ⑦我跟着玉柱伯挨家挨户走,奇怪的是,这后院,是一家比一家干净、整洁。有才叔家的后院,竟然摆了两套课桌椅,上面放了一本《论语》、一本《孟子》。不过,玉柱伯没在椅子上坐,也没翻书。‎ ‎ ⑧最后进的是三根叔的很不起眼的平房屋。三根叔的后院,是稀稀拉拉几棵梨子树和橘子树。对于玉柱伯的到来,三根叔只是礼貌地叫了一声,然后继续仰着头给他的果树剪枝。‎ ‎ ⑨都说三根叔有点愣,读完高中没考上大学,却把眼孔读高了,不爱搭理人。不过,我平时最喜欢去他家,尤其是夏天。除了他家书柜里有我喜欢的文学书外,还因为,他家有个全村最干净的茅室。三根叔的茅室是男女分开的,比卧室都干净。他是用砖砌的,水泥抹的,窖池被墙搁在外边,蹲位旁边有水龙头,蹲位前的墙壁镂空处,还放着一卷卫生纸。‎ ‎ ⑩在我们刘家湾,家家的茅室都是男女不分的。就是用竹条和树枝编扎的一圈篱笆,门口挂一块旧麻布片,里面是一口大陶缸,上面放两块木板。蹲在里面,一听到脚步声,就要大声咳嗽。每到夏天,蚊子嘤嘤嗡嗡的,得不停地挥动芭蕉扇。‎ 玉柱伯这天在三根叔的后院里只站了一小会儿,上了一趟茅室,然后走了。‎ 不久,在公布的新书记的名单上,村民意外发现了刘三根的名字。有的说是三根叔的文化高,有的说是三根叔懂果树栽培技术,我一直都觉得,是三根叔的茅室修得好。‎ ‎20.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lángjí( )‎ ‎21.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6分)‎ ‎⑴第一部分:第①段到第 段, ‎ ‎⑵第二部分:第 段到第段, ‎ ‎⑶第三部分:第段,玉柱伯选中三根叔担任刘家湾新书记。‎ ‎22.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的语言。(4分)‎ ‎ ‎ ‎23.简析⑨⑩两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 ‎ ‎ ‎24.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玉柱伯没选有才叔是因为他做事形式大于内容。‎ B.三根叔当选完全是因为他家的茅室修得比别人好。‎ C.玉柱伯关注每家后院是因为那里藏着人们的秘密。‎ D.人们用贵宾般的礼仪迎接玉柱伯是因为都爱戴他。‎ ‎20.狼藉(2分)‎ ‎21.①-③ 玉柱伯回到刘家湾(或回家乡或回村)查处村书记(贪官)并选拔新书记。(玉柱伯回乡查处贪官1分;选拔新书记1分)‎ ‎ ④- 玉柱伯特意走访每家的后院。‎ ‎22. ⑴运用了环境描写(1分),描写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2分),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1分)。‎ ‎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2分),体现了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1分)。‎ ‎⑶用“一抹朝霞”“烟树深处”“白墙红瓦”“遥相呼应”等词描绘了不同色彩(1分),表现了清晨村庄的生机和美丽(2分),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1分)。‎ ‎23.第⑨段和第⑩段补充交代了三根叔的文化背景和他家茅室的与众不同(2分文化背景1分;茅室与众不同1分)),表现了三根叔的清高、注重细节、有生活格调与有能力(品质答出2点得2分),为下文三根叔被选拔为新书记埋伏笔(1分)。‎ ‎24.A 嘉定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1分)‎ 相信 高昌明 ‎①母亲喜欢相信,喜欢到现在,从不动摇,也无法动摇。 ‎ ‎②我年岁不大的时候,就劝过母亲,对有些事有些人别相信。母亲不以为然,说我人小得像根萝卜头,懂啥?她反过来正告我:要相信的,相信的。不相信,早晚要吃亏吃苦的。我不想与母亲争辩,但我愿意等,看母亲的话能够怎样灵验。‎ ‎③父亲是个泥水匠。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天的工钱是5元。在那个白米饭只能吃一顿的日子里,5元钱可以买一块又大又好的猪肉,可以买几件像模像样的衣裳裤子,可以交几个孩子一学期的学费,还真叫值钱。 ‎ ‎④晚上,吃罢夜饭,母亲刚想闩门,突然嘎吱一声,蹩进一个人影来。人影进门后立即转身将门闩牢,转脸。我看见了,这是一张布满无奈、苦痛、像是哭丧的脸。母亲劝坐,那人不坐。只听她说:阿姐啊,你不给帮,我是不想活了,我现在给你跪下来。母亲一把拎起那人的胳膊说,是不是那个事?那人点头。母亲从腰间袋袋里掏出了一张5元钞票,还有几个硬币,都塞到那人手里。来人千恩万谢,双手拱起,一边退向门口。母亲卸下门闩,那人跨出门槛,轻盈而又快速,像一只黑色的兔子闪了出去。‎ ‎⑤这样的人,不可以借的呀。我对母亲说,这家人个个是懒汉,今后拿什么还我们? ‎ ‎⑥母亲有点惊慌,但立刻镇定下来:人家会还的。大人的事,孩子别管! ‎ ‎⑦半年、一年过去,又一年过去,应该还钱的人,再也没有踏进我家门槛。有一次她看见我,立马转身,兜个大圈子,宁愿走冤枉路,也要躲着。我告诉了母亲。母亲说,这就是说,这人心里还记着这件事,她是要面子的人,良心不坏的。我想,前年母亲相信别人会还钱,现在不还,还相信什么呢?‎ ‎⑧要相信的。母亲还是那句老话。‎ ‎⑨中秋节到了,母亲拿出囤了几年的赤豆,做了咸的甜的馅。捏面时,母亲一边捏,一边喊我的姊妹们,一起来学做汤圆,并且示范给她们看。一个小时过去,面盆、竹篾里滚满了白乎乎的汤圆。汤圆全都浮上了水面,涨大了,挤在一块,锅面像是铺了一张凹凸型的白纸,烟气缭绕。母亲盛了好几碗,一边盛一边喊,快来端去! ‎ ‎⑩我们赶快抽筷子。母亲却拔挺喉咙,发出了命令:不是自己吃的,老规矩先送人家,送好了回转来吃。我们无法违逆,每人端了一碗,快步跨出门槛。不多时,大家回转来,个个侧着饭碗让母亲看。母亲假装不看,但笑了,脸上都是自豪的神情:好的,好的! ‎ ‎⑪每一个中秋都是这样送的,母亲习惯了,改不了了。母亲认为她送出去时心是诚的,人家接受汤圆时的心也是诚的,所以一碗汤圆实在不是一碗汤圆,而是母亲的相信,这相信坚如磐石,谁也(cuī huǐ)不了。 ‎ ‎⑫那个时候,我们兄妹四人经常讨论:母亲这样做是相信,但她相信的是什么? ‎ ‎⑬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母亲的相信,是对自己的相信,至于别人相不相信是无关紧要的。比如还不还钱,汤圆喜不喜欢吃,都是可以不管的,因为管不着。‎ ‎⑭母亲凭着她的相信,一辈子过得波澜不惊,也过得安心而安详。‎ ‎⑮今年4月,84岁的父亲离别了我们后,我和小妹搬回家陪母亲。到了傍晚,村里的人都到我家来了,像是被组织好的那样,有几个每晚必到,其他人则隔三差五地来,到现在都没有断过,哪怕是在刮台风的夜晚。他们说的都是开心的事,比如什么菜什么时候撒种。一群人在灯下说着笑着,母亲总是很开心。‎ ‎⑯母亲愿意把最好的给别人,就如对待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别人或许会觉得,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母亲不想知道别人的看法,母亲只是说她相信。‎ ‎⑰母亲喜欢相信,一直到现在。我至今没有完全理解母亲相信的意思。但我相信,不管发生什么,母亲的相信总是好的。‎ ‎ (刊于2017年11月25日《解放日报朝花版》,有删改)‎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 ‎ cuī huǐ ‎ ‎20.围绕母亲的“相信”,文章主要叙述了关于母亲“相信”的两件事情,请概括。(6分)‎  ‎ ‚ ‎ ‎21.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充分表明了 ;结合下文来看还起到以下作用: (3分)‎ ‎22.请具体说明第⑮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 ① ‎ ‎ ② ‎ ‎23.读完全文,你认为对母亲的“相信”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4分)‎ ‎ A.母亲的“相信”,就是相信人家良心不坏,心也是诚的。 ‎ ‎ B.母亲的“相信”,是一种信任他人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 ‎ C.母亲的“相信”,是对自己的相信,所以其实就是自信。‎ ‎ D.母亲的“相信”,是一种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19.(2分) 摧毁(每个字1分)‎ ‎20.(6分)‎ ‎ ①有天晚上,母亲把五元多钱借给“懒汉”乡邻,相信人家良心不坏会还的。(3分)‎ ‎ ②中秋节时,母亲让我们把汤圆送邻居家后才能自己吃,她为此而自豪。(3分)‎ ‎21.(3分)充分说明了5元钱在当时很值钱(1分) 为下文母亲毫不犹豫把五元多钱借给乡邻的情节作铺垫(1分),体现出母亲的心地善良。(或:相信人心本善)(1分)‎ ‎22.(6分)(3分)①通过记叙乡亲们在我父亲去世后来陪伴母亲,表明母亲一生与人为善,获得乡亲们的默默回报。(1分)从而肯定了“相信”的价值所在,肯定了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2分)‎ ‎ (3分)②照应第②段“我不想与母亲争辩,但我愿意等,看母亲的话能够怎样灵验”一句(1分);“我”的质疑在此得到了答案,强调了母亲愿意“相信”的生活态度是正确的。(2分)‎ ‎ 23.(4分) B (4分); D(2分)‎ 金山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1分)‎ ‎                败 笔 ‎                田玉莲 ‎①姥爷念过私塾,虽说腹中墨水不多,却极喜好收藏古玩和古画,并且花钱在小镇繁华地带租了一处房子,开起了一家经营古玩和古画的店铺。‎ ‎  ②在一个春风依依、花开烂漫的日子,姥爷的店里走进一位衣着得体的客人。交谈中,姥爷得知此人是经营茶叶的南方商贩。那人在店铺里溜达了一圈,看中了一幅画。那幅画是一人牵一驴过一座小木桥,小桥很狭窄,仅能容人和驴子走过。因为桥过于狭窄的缘故,驴子非常胆怯,执拗着不肯过桥,牵驴人就用力拽着它前行。‎ ‎  ③商贩非常喜欢这幅画作,在跟姥爷讨价还价之后,以二百两银子成交。商贩先付了一百两银子给姥爷作为定金,讲好不要再卖给其他人,剩下的一百两银子,待他回到住处筹措够了再来取画。‎ ‎  ④等那商贩走了之后,姥爷高兴得简直有些忘乎所以,手中掂量着那一百两银子,喝下了一大黑瓷碗地瓜酿的烧酒。姥爷想,这幅画能卖二百两银子,真是个不小的数目,恐怕开三年店也赚不了这么多钱。姥爷得意地哼着小曲:“姐儿呀,南园呀……”‎ ‎  ⑤鸡叫天亮,商贩带着银子如期而至。可是,令姥爷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商贩重新打量一番那幅画后,竟不乐意了,硬要姥爷把预付的一百两银子退还给他。‎ ‎  ⑥姥爷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就质问商贩:“说得好好的,怎么说变卦就变卦呢?这不是耍弄人吗?”‎ ‎  ⑦商贩见姥爷一副十分委屈的神态,就解释说:“这幅画,是一个人牵着驴子过桥,画上并没有画出缰绳,但仍能清晰地感觉到牵驴人拖拽的力度,这正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啊!”商贩接着说,“此处不落一笔,却蕴含着无限的奥妙,可谓神来之笔。然而,这么一幅好画,却让你平白无故地给毁了。”商贩长吁一声,晃晃头,极为惋惜。‎ ‎  ⑧听着商贩的话,姥爷不由自主地“哎”了一声,懊悔得直跺脚。‎ ‎  ⑨昨晚,他喝下一碗地瓜烧后,喜不自禁地把那幅画展开来看,突然,他发现画中有一处瑕疵——牵驴人虽然在用力拽驴子,却没有缰绳。嗨,姥爷禁不住埋怨起作画的人来:太粗心,真是马大哈!更让他纳闷的是,这样的画,竟还有人愿花二百两银子买,真是个外行。‎ ‎⑩姥爷庆幸自己发现得及时,要不然,明日商贩要是察觉了这一疏漏,这二百两银子还不打水漂了!于是,他研墨拈笔补上了一条粗壮的缰绳……‎ ‎(选自《读者》2014年第9期)‎ ‎20.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21.姥爷在卖画过程中经历了由_____ → →委屈→_____的情感变化过程。(6分)‎ ‎22.标题“败笔”文中表现在 “ ”,称其为“败笔”是因为 。(3分)‎ ‎23.若采用顺叙的结构,第⑨⑩段应放在第 与 段之间。试分析作者把这两段作为小说结尾的好处。(5分)‎ ‎24.下列对小说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告诉我们要努力提升艺术修养,否则会贻笑大方。‎ B.嘲讽现实生活中那些外行充内行、弄巧成拙的人。‎ C.提醒人们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败笔,留有遗憾。‎ D.告诫人们在生活当中应诚信交易,不能出尔反尔。‎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1分)‎ ‎20.画线句写出姥爷文化水平不高(或:艺术修养不高),为下文姥爷自作聪明的一笔毁掉一幅好画的情节埋下伏笔。(3分,概括出画线句所写的内容1分,写出埋伏笔1分,具体写出为“什么内容”埋伏笔1分)‎ ‎21.得意(或:高兴、兴奋)(2分) 疑惑(2分) 懊悔(2分)‎ ‎22.“他研墨拈笔补上了一条粗壮的缰绳”(1分) ‎ 因为这幅画上并没有画出缰绳,但仍能清晰地感觉到牵驴人拖拽的力度,不落一笔,却蕴含着无限的奥妙,现在这一笔加上去就画蛇添足了,破坏了其神韵。(2分,意对即可)‎ ‎23.④⑤(1分) 将这两段内容暂不表明,能使商贩突然不要画作的情节显得出人意料,设置了悬念,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把这两段放置在结尾处,突显了姥爷自作聪明的败笔行为,与标题相呼应,更能突出本文的中心。(4分,要点:设置悬念的作用2分;凸显败笔的行为,突出中心的作用2分)‎ ‎24.B(4分) A(2分)‎ 普陀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冬夜说书人 徐鲁 ‎①我怀念,小时候在故乡山村漫长的冬夜里,那些走村串巷的说书人带给我们的温暖、欢乐和梦想。那时,一进入腊月的门,所有的农活儿忙完了,村里的大人和小孩就开始盼望着,说书人快点来到。‎ ‎②“说书人来了!说书人来了!”小孩子们会飞奔着把这个好消息瞬间传遍全村。他们背着三弦琴、牛皮鼓,还有鼓板、鼓架和铺盖,用竹竿一人牵着一人排着队走来,正是我们盼望很久的说书人。排在最后面的那少年是“瞎子小光”,他是我童年时代的好朋友。这些说书人全是盲人。没有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学会说书的,又是怎样互相认识然后组合在一起,走村串巷给大家说书。‎ ‎③说书人一来,就在村头的孤身老人满大爷家住下了。满大爷的小屋里是那么温暖,因为炕洞里整个冬天都生着牛粪火。漫长的冬夜里,热热的土炕上,大人和小孩都喜欢挤在一起,听这些盲人说书。鼓板一响,说书开始了。鼓板声和笑声不断地飞出满大爷的小屋,整个小村都沉浸在快乐的气氛里。孩子们都咧着缺了门牙的嘴巴,开心大笑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艰辛和沧桑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陶醉的笑容,有时候听到后半夜了还不愿意离开。‎ ‎④‎ 小光和我一样大,当时也就十来岁。每次到来,他都穿得干干净净的,崭新的夹袄里露出了雪白的衣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小光,你也看不见,为啥要把自己打扮得这么干净整齐呢?”我问小光。他一边整理衣领,一边回答说:“我看不见,可乡亲们都看得见呀!”他整理衣领时,好像对着一面明亮的镜子。我慢慢观察到,每位说书人,都穿戴得那么干净整洁,每一颗扣子都扣得整整齐齐,每个人的衣领都洗得干干净净。‎ ‎⑤父亲告诉我,他们虽然看不见任何东西,但他们每一天都过得清清白白,他们是一些有尊严的人!‎ ‎⑥那时候我最喜欢小光和他的师父说“大刀史更新”那一段。说这段时,小光给他的师父拉胡琴,过一会儿,小光又打起了鼓板。他的鼓板打得又急又狠,再怎么想打瞌睡的小孩,也提起了精神。‎ ‎⑦“小光,你教我学说书好不好?”我打心眼里羡慕小光,我也很想做一个说书人。“不行,你要上学念书的。”“那你教我打鼓板好不?”他笑着把我推到了那架小鼓面前。我一手捏着鼓棒,一手拿着鼓板,不由自主地闭上双眼,学着他的样子,像一个真正的小盲人那样煞有其事。这时,在我的心目中,好像失明也是一种“本事”。我听见了自己敲出的响亮的鼓板声……‎ ‎⑧“小光,春天和秋天,你们在哪里呢?”‎ ‎⑨“春天和秋天,我们也要各自回家干农活儿呢!”他们什么也看不见,还会干农活儿?那一瞬间,我觉得,小光和他的师父们,真的是一些了不起的人!‎ ‎⑩说书人住了半个多月后,又开始收拾铺盖,要离开这去邻村了。“小光,明年冬天一定再来哦!我们等着你!”我爬到村口的老枣树上大声喊道。大家依依不舍地把他们送过了小石桥。‎ ‎⑪他们是冬夜里的说书人,是给我的童年带来过温暖和梦想的人。直到今天,我还记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他们虽然看不见任何东西,但是他们每一天都过得清清白白,他们是一些有尊严的人!‎ ‎⑫现在,说书这门手艺,在大部分乡村里都已经失传了吧?我们这代人也早已长大,不再是小孩子了。我童年时的朋友“瞎子小光”,当然也早已长大了。‎ ‎⑬小光,你现在在哪里呢?你们还在冬夜的山村里给乡亲们说书吗?‎ ‎19.第⑦段中加点的“本事”的意思是 (2分) ‎ ‎20.第②段画线句“说书人来了!说书人来了!”与后一句中的“ ”一词相照应,表现了 (3分) ‎ ‎21.第③段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4分) ‎ A. 从侧面表现了乡村冬夜的漫长,让人感到无聊单调。‎ A. 照应了开头“说书人带给我们的温暖、欢乐和梦想”。‎ B. 为下文“我”想让瞎子小光教“我”学说书做铺垫。‎ C. 突出了说书人为贫穷寒冷的岁月带来的欢乐和温情。‎ ‎22.父亲说说书人是“一些有尊严的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有尊严”在全文中的具体表现: (6分)‎ ‎(1) ;‎ ‎(2) ;‎ ‎(3)以精湛的技艺打动人,鼓舞人;‎ ‎(4) 。 ‎ ‎23.本文标题“冬夜说书人”不能改为“童年的朋友”。请简述理由。(5分)‎ ‎19.独特的本领、技能 ‎20. 飞奔 孩子们等来盼望已久的说书人时的喜悦、急切的心情。‎ ‎21.C ‎22. (1)用自己的技艺走村串巷,为大家带来欢乐 (2)每位说书人都穿戴得干净整洁,给观众以美感 (4) 不仅把欢乐带给大家,还坚持在春秋天干农活,承担起家庭责任 ‎23. 全文围绕说书人展开,突显了自尊自强、为乡村的贫寒岁月带来欢乐和温暖的说书人这一群体形象,同时对说书人的盼望、着迷、不舍、怀念这一情感脉络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说书人的尊敬及对这门手艺可能失传的忧虑。而小光只是说书人中的一个代表人物,“我”因与小光的友情而对说书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并不是围绕小光展开全文,所以不能以“童年的朋友”为题。‎ ‎ ‎ 徐汇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5题(22分)‎ 对不起,孩子 张亚凌 ‎(1)剩下几天就中考了,我眼前是最后一次模拟试卷。作文是半命题:“对不起, ”,整体写得都不错,看来应试作文的模式孩子们完全掌握了,连我自己都能感觉到笑意在脸上荡漾开来。‎ ‎(2)《对不起,老师》,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我就眼睛一亮:符合我一再强调的“题目设立悬念吸引读者的眼球”。‎ ‎(3)这家伙做了什么对不起老师的事?强烈的好奇怂恿着我一睹为快。‎ ‎(4)“对不起,我最喜欢的张老师,我都无法原谅自己做了那么多对不起您的事。”哦,他在表达对我的愧疚?好像没有哪个孩子惹我生气呀,都很乖的。我继续往下看——‎ ‎(5)‎ ‎ “我从来没有想到,进入初三后我会突然喜欢上一直很讨厌的语文,真的很幸运成为您的学生。我喜欢看您上课的神情,喜欢听您说话的语调,甚至您调侃的话我都顺手写在课本的空白处……有一次,别的同学说您是纯正的‘醋溜合阳普通话’时,我还跟他动了拳头。可是,可是我真的做了很多对不起您的事情,张老师。”‎ ‎(6)我再往下看了两行,就看不下去了,——因脸红而不好意思往下看的羞愧。‎ ‎(7)“您叫我回答过两次问题,一次叫我‘第二组第三排最右边的男生’,一次叫我‘中间第四排唯一没戴眼镜的男生’,呵呵,两周换一次座位。我真的想让您记住我的名字,因为您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就因为这个小小的心眼,我做了很多对不起您的事情。”‎ ‎(8)虽然脸红,我还必须看下去,——他到底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情,我咋就没印象呢?‎ ‎(9) “为了让您记住我,我故意把物理作业夹进语文作业里交了上去。可您讲评作业时,只是说,‘还有学生粗心交错了作业,下次注意点啊’,并没有对我点名提出批评。或许,您觉得交错作业只是小马虎,是可以原谅的。可我,沮丧到了极点。‎ ‎(10)“为了让您记住我,我上课故意大声说出荒诞不经的话。您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摇摇头,笑了。我能感觉到您笑里面的无奈,可您不知道,我,更无奈!‎ ‎(11)“……‎ ‎(12)“老师,我最喜爱的张老师,剩下十几天就毕业了,我真的希望您记住我的名字——雷明哲。为了这点小自私,我做了很多对不起您的事情,请您原谅我吧。”‎ ‎(13)看完这篇作文,我有种很难受很难受的感觉,在雷明哲的试卷上写下了:‎ ‎(14)对不起,明哲。‎ ‎(15)要说“对不起”的是我,你的不称职的语文老师。你那么喜欢语文,那么喜欢语文老师,甚至不惜挺身而出捍卫她自己都不在乎的面子,真的让老师很感动。更多的,则是惭愧。——老师辜负了你对她的喜欢。‎ ‎(16)我记住你的名字了,雷明哲。白白净净的脸,总是满脸带笑,一次课间跑到我的跟前,一脸正经地说:“一日为师终生为母,妈,我想吃香蕉。”‎ ‎(17)……‎ ‎(18)我写下了或清晰或朦胧的关于雷明哲的点点记忆。也就是那一刻,我给自己布置了一项作业:看着试卷上的名字,能想起关于这个学生的多少印象或事情。‎ ‎(19)很快,结果出来了,一个班75到79个学生(严重违规的大班啊),我竟然有近20个印象模糊或没一丁点记忆。换句话说,一年了,两个班就有近40个学生在我心里没留下痕迹!‎ ‎(20)看来,不只是雷明哲遗憾自己的名字没有被教了一年的老师记住。‎ ‎(21)我试图原谅自己:毕业班,学习紧张,升学压力大,多少会分散一些激情。可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埋头“培优”,终究不是称职的老师!我还是无法原谅自己。‎ ‎(22)那天晚上,我写了篇《对不起,孩子》。我决定,第二天上课就给他们道歉。我不祈求孩子们的原谅,只想表达自己的愧疚。‎ ‎18.雷明哲同学在《对不起,老师》一文中向老师道歉的原因是:(4分)‎ 为了达到 的目的,他曾多次 。‎ ‎19.第17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最可能是 (3分)‎ A.有一次,我故意在试卷上把自己会做的默写题全部做错,……‎ B.有一次,我在您上课前替您泡了一杯热茶放在讲台上,……‎ C.有一次,您把一杯热茶放在我的讲台上,……‎ D.有一次,我看见你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地踢球,远远地看见我就招手……‎ ‎20.第3-8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6分)‎ ‎ ‎ ‎21. 第21段开头写“试图原谅”,结尾写“还是无法原谅”,对其写作目的分析不正确 的是( )(3分)‎ A.强调自己未能记住所有学生的客观原因。‎ B.强调自己未能记住所有学生的愧疚之情。‎ C.突显自己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灵的重要性。‎ D.突显自己对称职老师的标准的深刻认识。‎ ‎22.文章以《对不起,孩子》为标题的好处是:(6分)‎ ‎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5题(22分)‎ ‎18.(4分)让老师记住自己,故意犯错 ‎19.(3分)D(3分),C(1分)‎ ‎20.(6分)内容上写出了“我”看到作文时的即时感受(好奇、羞愧等);结构上引出作文的下文;表达效果上激发读者想要了解作文内容兴趣;呈现情感认识的变化过程(逐步走向自我反省)。(能从3点及以上角度来分析并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只回答“引出下文”或“吸引读者兴趣”得1分。)‎ ‎21.(3分)A ‎22.(6分)标题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由一篇作文引发对学生的愧疚。抒发了文章的核心情感:愧疚之情。标题采用第二人称,有强烈的抒情意味。与文中引用的学生作文题《对不起,老师》语言形式相同,形成情感和表达上的呼应,表现了师生情感的美好真挚。(能从3点及以上角度来分析并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 ‎ 杨浦区 (二) 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2分)‎ 东坡肉 季明 ‎ ⑴四十多岁的老楚,可不简单,曾是南京著名酒楼——品世阁的掌勺大厨。鬼子攻南京,一发炮弹,品世阁变成了瓦砾。妻儿老小连同家产,也消失在战火里。老楚手里掂着一把菜刀逃了出来,那一刻,老楚迫切希望这刀,能沾染上鬼子的血,于是,投了36师。‎ ‎ ⑵老楚年纪大,又当过厨师,被分到炊事班,老楚很乐意,他觉得,凭自己的手艺,让兵们吃饱吃好,上战场跟鬼子拼命时,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也算是报仇。‎ ‎ ⑶等到了炊事班,老楚才明白,什么叫 。士兵们吃的,无非是稀饭馒头就咸菜,只有在大战前夕,部队才买几头猪,改善生活。兵们称之为——吃断头饭。‎ ‎ ⑷过去,猪杀了,兑上萝卜,放进大锅里一炖,完事儿。但老楚一来,就不同了,他使出看家本领,煎炒烹炸焖煮炖,变着花样做,当菜一样样端上桌,兵们的眼睛都直了。老楚做的菜,不仅好看,更好吃。兵们吃得狼吞虎咽,个个脑袋上腾起一片汗雾。兵们说,吃了老楚做的菜,脑袋掉了,也值!‎ ‎ ⑸兵们吃高兴了,就问:老楚,你最拿手的菜是啥?老楚说,东坡肉。兵们不解:东坡肉?是啥东西?老楚怔了―下,才记起这些兵们,大多是文盲,就没再提苏东坡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接着说,这道菜,也叫红烧肉,用五花肉炖制而成,做好后,色泽红亮,味醇汁浓……‎ ‎ ⑹士兵们咂咂嘴,听得直流口水,无限向往地说,啥时候做道东坡肉,让咱们也尝尝。老楚苦笑着说,难,这菜,费时费工不说,炊事班也没那些必不可少的作料哇。兵们就很失望。‎ ‎ ⑺武汉会战,36师奉命开到富金山,打阻击战。战况惨烈,八天之后,—万多人的36师,兵员已不足两千,主阵地丢失。‎ ‎ ⑻师长挑选了二百名士兵,组成敢死队准备发动突袭。攻击定在夜间,离天黑,还有大半天时间,师长知道,这些兵上去,九死一生,于是,他决定为敢死队改善生活。‎ ‎ ⑼师长找到老楚,说,敢死队的兵,要求吃顿东坡肉,抓紧做。老楚苦着脸,手一摊,说,师长,啥都没有,咋做?师长咬咬牙,说,就是找破天,也要找到材料!师长牵过自己的战马,交给老楚,命他带上几名骑兵,去七十里外的镇上,采购食材,速去速回。‎ ‎ ⑽但直到第二天上午,老楚才赶回来。好不容易办齐东西,却碰上了鬼子,那几名骑兵阵亡,老楚绕了很远的道,才赶回驻地。‎ ‎ ⑾敢死队,早已在昨夜攻了上去。见到师长,老楚放声大哭,师长哇,我回来晚啦……师长说,不晚,待敢死队撤下来,就用东坡肉kàoláo 他们。‎ ‎ ⑿老楚赶紧回到炊事班,开做。‎ ‎ ⒀将猪肉刮洗干净,切成一寸见方的块,在沸水里煮去血水,然后,在一口大锅里,用竹箅子垫底,铺上葱、姜,再将猪肉块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冰糖、酱油、黄酒、葱结,盖上盖,密封,旺火烧开,之后,用文火焖酥……‎ ‎ ⒁几小时后,大功告成。当二百碗红润油亮的东坡肉摆上桌,老楚眼前一黑,摔倒在地。人们这才发现,老楚身上,有枪伤。‎ ‎ ⒂老楚让人将他扶到一块巨石旁,背倚石壁,坐下,睁大双眼,眺望富金山主峰阵地。那里,枪声正烈,硝烟弥漫。‎ ‎ ⒃恍惚间,老楚看见敢死队员们,蜂拥而至,端起东坡肉,狼吞虎咽……‎ ‎ ⒄老楚咧开嘴笑了。‎ ‎ ⒅时至黄昏,敢死队的兵,却一个也没能下来。‎ ‎ ⒆老楚已死去多时,笑意僵在脸上,而双眼,依然圆睁,紧盯着富金山的方向。‎ ‎ ⒇残阳如血,映在那一碗碗东坡肉上,天地一片红光。‎ ‎(选自2016年第12期《小说月刊》有删改)‎ ‎19.⑴在第⑾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 kàoláo_____________‎ ‎ ⑵填入第⑶段横线上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2分)‎ ‎ A.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B.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 C.屋漏偏逢连夜雨 D.饱汉不知饿汉饥 ‎20. 小说以“东坡肉”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 老楚和兵们闲聊拿手菜“东坡肉”— ① — ② —老楚弥留之际笑迎兵们吃东坡肉 ‎21.对小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开门见山,交代小说主人公老楚原先是掌勺大厨的身份。‎ ‎ B.交代老楚从军前的经历,表现了老楚不简单的阅历身世。‎ ‎ C.交代老楚毅然从军的原因,表现老楚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 D.交代故事发生的必要背景,为小说情节展开作有效的铺垫。‎ ‎22.第⒀段详细叙写了老楚做“东坡肉”的过程,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的用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结尾虽短,却句句意蕴丰厚,请做具体分析。(6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记叙文阅读(22分)‎ ‎19.⑴犒劳(2分)‎ ‎ ⑵B(2分)‎ ‎20.①老楚接受命令和骑兵冒死为敢死队采购东坡肉食材 ‎ ②老楚带伤为敢死队战士做东坡肉(4分)‎ ‎21.B(3分)‎ ‎22. 具体展现了老楚用精湛厨艺参加抗日“战斗”的过程,表现了他的英勇顽强及对一线战士的深厚情谊。结构上,和第⑵段形成因果照应。(5分)‎ ‎23.“残阳如血”运用比喻,既是写实,又体现了战争持续的时间长,表现了富 金山一战的激烈和惨烈,“一碗碗东坡肉”见证了老楚对战士们的情意,也暗示 了老楚用他的精湛技艺和生命完成了复仇的心愿,“天地一片红光”则预示了对 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希望。全句表达了作者对抗战英雄们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精神 的深深敬意。(6分)‎ 长宁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白雪的墓园(节选)‎ 迟子建 ‎①父亲去世的日子离除夕仅有一月之差。父亲没能挺过年,可我们必须要过这个年。母亲躺在她的屋子里,炕很暖和,但我知道她没有睡着。她还不到五十岁,全家最痛苦的莫过于她了,可她并不像其他失去丈夫的女人一样大放悲声。她很少哭,有时哭也是无声的,这种沉重的不愿外露的哀思,使我们害怕担忧。‎ ‎②我站在火炉前茫然若失。我的心很空,眼前总是闪现出山上墓园的情景,现在那里是白雪的墓园。这时我突然听见母亲的房门响动的声音,接着我听见弟弟扔炉钩子的声音,他似乎是追着母亲出去了。他怕她想不开,我们都怕这样,所以母亲一出门总得有人装作无意地出去跟踪。我的心绞了一下,火苗旺盛得不住地舔着炉盖,使炉盖微微颤动,炉盖被烧红的面积越来越大了,好像炉子在不停地喝酒,渐渐地醉了似的。‎ ‎③不一会儿,弟弟推门回来了,他神色有些喜悦,神秘地走过来对我说:“咱妈想过年了,她去仓房里收拾过年用的东西。”我如释重负。果然,母亲很快从门外走进来,她的一只手里提着袋面粉,另一只手里拿着一捆被冻得又白又直的生葱,她把它们放在锅台前,一副要大大忙年的姿态。‎ ‎④母亲一旦活起来,我们也就跟着活起来了。母亲吩咐活儿的时候她的左眼里仍然嵌着圆圆的一点红色,就像一颗红豆似的,那是父亲咽气时她的眼睛里突然生长出来的东西。我总觉得那是父亲的灵魂,父亲真会找地方。父亲的灵魂是红色的,我确信他如今qī xī在母亲的眼睛里。‎ ‎⑤再有两天就是年三十,我们要依照风俗去山上请父亲回家过年。一大早,母亲就起来忙着煎鱼、炒鸡丝和摊鸡蛋,她做这些都是上坟用的。我们将要出发的时候,母亲突然说:“让我也去吧。”母亲垂下手,征求我们的意见。姐姐说:“你别去了,我们去就行了。”“可我还一次也没去过呢。”母亲很有些委屈地说。“可你一去又得哭了。”姐姐直率地说。“我保证不哭。”母亲几乎是有些流露出女孩子气了,她飞快地摘掉围裙,冲进里屋去找围巾和手套。我们姐弟三人趁她还没出来就先溜出家门。我们像小偷一样飞速地沿着窄巷子东拐西拐地蹿上公路,很快就把母亲甩掉了。她不知道父亲墓园的确切位置,当她发现我们是故意摆脱她之后,就没有再追赶我们。‎ ‎⑥初一的时候天忽然下起漫无边际的大雪。早晨我突然发现母亲不在房间里,她的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我的心沉了一下,就在我们打算去寻找时,母亲突然推门而入了。她一定是走了很远的路,她的身上落着许多雪,她围着一条黑色的头巾,脸色比较鲜润,目光又充满了活力。‎ ‎⑦母亲摘下围巾,上上下下地拍打着身上的雪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她轻轻地告诉我们:“我看你爸爸去了。”“你找到地方了吗?”我们问她。“我一上山就找到了。”她垂下眼睑低声说,“我见到他的坟时心里跳得跟见到其它的坟不一样,我就知道那是你爸爸。”‎ ‎⑧“他那里真好。”母亲有些迷醉地说,“有那么多树环绕着,他可真会找地方。春天时,那里不知怎么好看呢。”她说完又重新走回厨房,戴上围裙。‎ ‎⑨母亲掀开炉圈去看炉膛的火,这时我才惊讶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是因为那颗红豆已经消失了!‎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 qī xī ‎ ‎20.第④段加点词“活”在文中的意思是 (4分)‎ ‎21.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5分)‎ ‎ ‎ ‎2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人物情感的理解,不妥当的一项是( )(4分)‎ ‎ A.父亲去世,母亲最为痛苦,她睡不着觉,恸哭无声,我们害怕担忧。‎ B.母亲克制住悲痛,收拾过年用的东西,我们如释重负。‎ C.母亲准备好祭品,想跟我们一起上山去看父亲,我们不愿意,嫌她累赘。‎ D.母亲独自上山祭奠,回家后表现出欣慰和迷醉,我们深感惊讶。‎ ‎23.本文作者迟子建曾说“我有一个短篇小说叫《白雪的墓园》。有人读了,说我写得挺温暖,我说这篇小说其实多么凄切啊”。请从细节运用的角度举一个例子(可抄原文,也可以概述),分析“温暖”而“凄切”的具体表现。(7分)‎ ‎ 【示例】 如第①段“她很少哭,有时哭也是无声的,这种沉重的不愿外露的哀思,使我们害怕担忧。”这里写出了中年丧夫给母亲带来的巨大悲痛,哀伤之极欲哭无泪,可见其“凄切”。而“我们害怕担忧”,则体现了子女对母亲的心疼、体贴和关爱,一家人守望相助,足见其“温暖”。‎ ‎ ‎ 举例: ‎ ‎ 分析: ‎ ‎19栖息 ‎20母亲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试着从失去丈夫的哀痛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的生活。‎ ‎21“绞”字写出“我”对母亲的担忧和心疼;“炉盖微微颤动”仿佛是“我”内心的颤动;“炉子在不停地喝酒,渐渐地醉了似的”则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沉重的愁绪越来越浓厚。‎ ‎22 C ‎23 评分标准:举例1分,分析4分,语言表达2分。‎ 例一(7分):‎ 第④段“母亲吩咐活儿的时候她的左眼里仍然嵌着圆圆的一点红色,就像一颗红豆似的,那是父亲咽气时她的眼睛里突然生长出来的东西。”‎ 第⑨段“母亲掀开炉圈去看炉膛的火,这时我才惊讶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是因为那颗红豆已经消失了!”‎ ‎(或概括为“关于母亲左眼里‘红豆’的描写。”)‎ 分析:生离死别是人生难以逾越的坎,通过对 母亲眼里的红豆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母之间感情真挚生死相依。红豆的出现到消失体现了爱的绵长爱的坚韧。至亲至爱的人离我们而去,是“凄切”的,但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美好的回忆,总能给人以“温暖”和活下去的勇气。‎ 例二(说得不透彻,酌情扣分):‎ 第③段“母亲很快从门外走进来,她的一只手里提着袋面粉,另一只手里拿着一捆被冻得又白又直的生葱,她把它们放在锅台前,一副要大大忙年的姿态。”‎ ‎ (或概括为“第③段母亲准备过年了。”)‎ 分析:这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母亲硬是把所有的悲伤和痛苦全都咽了下去,挺起精神准备过年。因为她知道,虽然丈夫离她而去了,但她还得活着,孩子们还得活着。所以她必须咽泪装欢地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一种平静,一种坚韧,然后才能带着孩子们好好地生活下去。‎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