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八中2007—2008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共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
“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操守应当以“德”为准则。二是说执政者应当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三是说执政者应当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其实应该三者兼有。可是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的理解,基本只停留于第三层含义。这就是《管子·君臣下》所说的“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通常所谓“以德化民”(《史记·孝文本纪》)比较准确地体现了这种政治意识。然而事实上如果说“以德治国”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历史影响的话,主要却是因为基于“以德治国”的第一层含义,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接受着某种道德监督。《贞观政要》开头所引录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魏征发表的对于君主来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以“德”自律的自觉。古代帝王的“罪己”诏或者类似的文书中“簿德”“寡德”的自责尽管并不都是真挚之言,但是在形式上,仍可看作是一种面对某种道德标准的自我检讨。
也正是因为有讲究“德”的政治传统,而执政者也热心“德”的政治宣传,社会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权力者的道德监督。在有的时代,曾经形成了较为澄清的社会舆论氛围,出现了较为勇敢的政治批判力量。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和事常有多彩的“光辉”,其中尤以不惜牺牲生命挑战政治强权者最为令人兴奋。事实上,他们有时是从“德”得到有力的精神鼓舞,有时又是以“德”作为自身的信念支撑的。
在中国古代,天灾以及相关的异象,常常被看作君主不“德”所受到的天的警告和惩罚。于是因此而发生的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等历史记录不绝于书。以现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种言行和思想固然是可笑的,然而在当时,却常常体现出一种以“德”为标尺的严肃的政治反省。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既重视自身“德”的修养,又重视善政的推行。
B.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对“以德治国”的理解只是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C.所谓“以德化民”准确体现了执政者积极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的政治意
识。
D.“以德治国”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是因为执政者热心“德”的政治宣传。
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执政者坚持道德自律,重视自身“德”的修养,接受社会的道德监督,是真正的“以德
治国”。
B.敢于不惜牺牲生命而挑战政治强权,人的一生才会焕发出多彩的“光辉”,
才能成为“中国的脊梁”。
C.中国古代因天灾等异象而引发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的言行和思想尽管是可笑的,却往往有益于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
D.修身养性的方式与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相同之处,都有重视道德标准的含义,因此魏征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6分,每小题3分)
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有关遥感考古消息可以说是连篇累牍,例如美国的考古学家们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发现了早已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欧洲的考古学家根据早期航空照片发现了多处古罗马的建筑遗址和著名的“罗马大道”;欧美等国考古学家联手通过卫星遥感资料发现了深藏于南美密林深处十世纪玛雅人的宫殿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考古学家是如何利用遥感探测分析研究出地下考古遗迹的呢?这是由于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遗迹随着岁月的流失逐渐荒废,有的成了农田,有的形成村镇,但由于这些遗迹全部为人工建成,与周围没有经过人工扰动的土壤环境存在着差异,这就形成了这一地区在土壤、水分、地表温度等一系列的特别征象,人们在平地观察这些特别征象是微乎其微的,但在高空中使用遥感探测仪器就会发现明显的区别。例如一处古代的宫殿已被夷为平地,其宫殿基址部分是用石头或夯土建造的,反映到地表上的植被就由于缺少水分,不宜扎根而枯萎低黄;而周围没有人工扰动的土壤,因其水分充沛,腐殖质丰富,植被就显得油绿茂盛,这一点从高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个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在高空或通过遥感影像很容易分辨出在一般人眼中杂乱无章的现象,他能够准确地说出哪些是人工留下的痕迹,哪些可能是古代建筑基址、陵墓、城镇、村落、道路等等。当然在确定了准确位置后还要靠考古发掘才能最后证实判断是否正确。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业余考古学家误把“二战”时期德国人修建的战壕当成古罗马时期的水渠,经过考古发掘才证明了判断的错误。
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工作起步较晚,但考古学家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过涉及航空遥感考古资料。从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就利用航空照片去分析库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到70~80年代利用遥感技术探测秦始皇陵和陪葬地区的地下情况。在吸收了国外航空遥感考古成功经验条件下,经过外国专家专业理论培训和河南洛阳地区进行航空遥感考古实践,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学家把目光集中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大家知道,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草原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从公元3世纪以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的日渐崛起,经过鲜卑人首次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到公元8世纪以后辽、金、元草原帝国的形成,特别是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元帝国,把帝国疆域扩展到马队骑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内蒙古草原上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迹和千古之谜。正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域广阔,文物众多再加上现在荒漠广阔而人迹罕至的困难条件,采用航空遥感考古的方法进行研究是再好不过的尝试。
3.根据文意,对“遥感考古”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高空乘坐飞机进行观察地表并探测地表以下的考古遗迹。
B.利用可见光拍摄的照片或用远红外探测器探测地表下的考古信息。
C.使用遥感技术远距离地对考古遗迹进行探测,为考古发掘提供资料。
D.利用传感器对地表及地表以下的古代文物进行观察、探测。
4.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遗迹与随着岁月流失逐渐荒废的地区存在差别。
B.由人工形成的村镇与没有受到人工扰动的农田在保存古代遗迹方面明显不同。
C.古代遗迹是人工建成的,与一般的农田和村镇在地面上的征象虽有区别,但微乎其
微。
D.地表上和地表下古代建筑遗迹与周围自然形成的土壤环境有明显区别的征象。
三、(9分,每小题3分)
1,3,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
A.举贤以自佐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B.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D.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渔父见而问之曰 夫赵强而燕弱
C.身客死于秦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D.乃作《怀沙》之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原因为令尹子兰身居高位而不为国分忧而痛恨他。
B.楚怀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根本原因在于“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屈原之死,表现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D。屈原身后,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学习屈原的“从容辞令”,但没有人比得上。
1,3,5
第Ⅱ卷(共129分)
四、(32分)
8.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④于吴,为同姓⑤,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节选自《论语·述而》)
【注释】 ①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②昭公:鲁国的君主。 ③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 ④ 取:同娶。 ⑤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
(1)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而知礼,孰不知礼?(3分)
②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3分)
(2)这段选文可以看出孔子对守礼有一种怎样的矛盾心理?(4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每小题3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里云。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①举例说说诗人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孤雁这一形象?(3分)
②这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0.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2) , ,能无怨乎?
(3)故木受绳则直, 。
(4) , ,受下赏。
(5)携来百侣曾游, 。
(6)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 (2)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
①篱旁的菊花,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
③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思想感情1分;理由2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鉴赏参考】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11.简答题(10分,每小题5分。每题100字左右。)
(1)简述卡秋莎(玛丝洛娃)在火车旁追聂赫留道夫(聂赫留多夫)的情节。
(2)简述欧也妮拥有大量钱财但并不感到幸福的原因。
五、(17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魂系“一线天”
宋祝平
那里不是幻境,却又是幻境。
每次过永安,尽管有时下雨,有时行止倥偬,还是要特意跑去看一回市区东南10公里处的“一线天”。我也说不清,到那儿去是为了要找回一个属于我的梦,还是要去寻觅一个容纳于我的世界或只是为了求一次短暂的解脱?但不去,便似欠自己的心债未偿,过后会悔好几天。
“一线天”在紧傍沙溪、突兀高耸的桃源洞上。
其实哪里有“洞”?不过是两峰之间裂开的巨罅,左侧的一峰奇峭峻险,如切如削,到顶又探出半个头来,遮住大半个蓝天,投下的山影便有些寒气逼人。那悬空的崖头还不断有泉水沁出,凝成晶莹的水珠从半空闪闪飞落,这倒颇有些像“洞”了。“洞”里一条修竹、长草、杂树丛生的狭长幽谷,近处的浅绿、嫩绿、翠绿顺谷一直蔓伸,渐渐渗出进远方的墨绿,又溶成天边苍茫的青色。一时竟不知这幽谷有多深,便透着一点透人的神秘。偏又有一泓透明的溪水从“洞”口潺潺流出,春夏之交还会零零落落流来几片白色的花瓣,便更透着几分莫测的神奇。莫非那幽谷深处小溪源头的苍穹之下,真个住着桃花源中的人?于是,还没有去登“一线天”,便先领受了山的粗犷,水的柔情,感情经过如此一番培养熏陶,缥缥缈缈似是要到桃花源了。
从桃源洞后攀到半山,穿过挂在峭壁上的一段险径,再折入小小峭峡,便是“一线天”
的入口,大自然竟有如此的神斧,又有如此之神力,居然当空直贯,硬生生把这巨崖劈作两半,露出一道几乎不得容肩的隙缝,人就挤进这两壁鳞黑的石隙里去历险,便先感几分好奇,几分畏瑟。内里幽暗如夜,寒气如冰,路本陡峭,地上偏又滑动着一股无声的泉水,步履便更显艰难。只好弯腰曲背,胼手胝足而行。好在头顶有一线天光时隐时现召唤,方觉得希望就在前方,也方觉得光明的可贵可爱。这石隙约长120公尺,身在石中,脑海里总摆不脱一幅洪荒时代天惊石破的图景:地火隆隆地窜动奔突,地壳开始颤抖、滑动、张裂,终于在一瞬间,山河移位,地裂山崩,喷出狂飚似的烟,扬起弥天的石尘。“一线天”便在这毁灭性的灾难中诞生。这一切都够奇、够险、够刺激!若是大地此刻忽地再来一次颤动,把这石隙推合,五尺血肉之躯,会不会化为石头?若真会,那心境,一定是无比的勇敢与无比的恐惧并存,够美丽、够浪漫,也够壮烈的了。
终于,把勇敢、恐惧和种种的奇想又都统统丢下,灵魂似乎在这石隙里得到净化,身心两轻地从幽幽的“一线天”里走出,登上阳光耀眼的峰顶。这山虽不算高,却突兀排空,群峰倚伏。站在绝顶,俯视沙溪如带,阡陌似锦;远望碧野连天,翠黛一色。临风伫立,居然把天地山水、清气阳光,一股脑儿揽入怀中,不带半点人间烟火味。再听耳畔,山风籁动,看脚下,飞云叠起,又觉得一身风尘满腔尘虑全被洗却抛净。真想御云而起,去作神仙中人了。
另有一回,说不巧又巧,在永安时我又要去看“一线天”,却偏偏下起了扫人兴致的晨雨。但还是冒雨去了。此时,细雨渗出着薄雾,把桃源洞包裹得严严实实,景物朦胧,如真似幻,原来是沉沉的绿,也变得淡白模糊,天地反倒更显得旷远绝尘。那“一线天”呢,便似神仙的洞府,里里外外,居然也袅袅飘荡着几丝轻雾。再登峰顶,随身的轻雾不见了,却陷进了一团无边无底的白色混沌之中。世界迷迷蒙蒙,伸手不见五指,只觉得那浓重的雾,挟着冷雨,一忽儿急,一忽儿缓,似大潮般从四周围滚滚拥来,又别具一种清新的孤独气息,脱尘的高远氤氲。过不久,陡然山风横掠,雾散雨歇,一抹霞光从天际洒落,又还是一个清明世界朗朗乾坤。只是经过雨洗雾抹,景物反倒更为洁净莹亮,胸襟随之旷达,精神亦随之怡远了。再也没有想到,雨天去“一线天”也有这样的奇趣。
如今,又有几年未曾到永安,自然也不曾再到过“一线天”。好在,梦里却神游过几次,似是要多体验几回大自然的魔力,多享受些天地赋予人的灵性。未偿的心债,也算是偿了。 12.请用精练恰当的6个单音词概括“一线天”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在文中说,过“一线天”时“脑海里总摆不脱一幅洪荒时代天惊石破的图景”,这幅图景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在雨天去“一线天”所获得的“奇趣”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开头作者为什么说“那里不是幻境,却又是幻境”?(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0分)
16.下面一则征文启事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2处并加以改正。(4分)
为迎接校庆七十周年①,特向全校师生举办“校庆征文”②。征文内容要求反映学校的悠久历史和讴歌学校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③,反映师生的品质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情况④,文体不限,最多不超过1500字⑤。校庆办将在征文中评出一、二、三等奖⑥,发给奖状和奖品⑦,佳作将于《校庆专刊》上发表⑧。来稿请投入征文稿箱⑨,从即日起至5月30日截止⑩。
错误(只填序号) 改正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我国已经有了8400万网民,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1650万, 未成年人上网成瘾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创伤和困扰,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是我们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请你就这一情况,拟写一条公益广告,以警醒和劝诫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同龄人。(20字以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汉字、字母、数字的形体有很神奇的功能,有时它能与其意义存在一种特殊的联系,有时又可以用比较幽默的方法记住它。比如:“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时,也就身价百倍了。”再如:“个”对“人”说:“我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有手杖寸步难行哟。”请仿照例句完成下面句子。(3分)
“土”对“丑”说:“ 。”
七、作文(70分)
19.以《窗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一
1,3,5
1. B(A “德治”应该三者兼有;C体现了“第三层含义”; D因为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
2. D(A有三方面内容;B不能形成必要的条件关系;C 体现出一种以“德”为准的政治反省。)
二
3. C (A,缺少“利用遥感技术”,“在高空”不一定要乘坐飞机;B,文中没有对“用远红外探测器”的说明;D,文中没有“传感器”的说明内容,探测的是“考古遗迹”,而不是“考古文物”。)
4. D (A,文中没有与“随着岁月流失逐渐荒废的地区”比较的内容;B,文中要说明的是环境差异形成不同的征象,并非说明“保存古代遗迹”有什么不同;C,征象区别在平地看是微乎其微的,而到高空用仪器就会发现明显的区别。)
三、(12分,每小题3分)
5. B被(A选拔,全、整个 C 递相,相与:一起 D希望,宠幸)
6. A因为(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C在,对 D这,的)
7. C(A屈原痛恨子兰的原因是子兰劝楚怀王去秦国,造成楚怀王客死他乡。B根本原因在于楚怀王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这些人不如屈原之处是他们不敢直谏。)
四、(32分)
8.(10分)
(1)①鲁君如果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②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2)守礼很重要,但还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9.(6分)
(1)颔联用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和勇敢 /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 托物言志,表达高远的志向。
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 / 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 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10.(1)举类迩而见义远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金就砺则利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5)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寥廓江天万里霜
11.(10分,每题5分)
(1)在一个风雨交加的秋夜(复活节之夜),聂赫留道夫坐在舒适明亮的头等车厢里玩牌、谈笑,而卡秋莎在火车旁奔跑、呼喊,却得不到回音。她真想纵身跳到车轮下,了此一生。胎儿的蠕动,激起了她母性的感情。
(2)她的父亲是个守财奴,只认金钱不顾亲情;母亲在饱受惊吓后去世了;她爱上堂兄,但堂兄是个花花公子,为了追求金钱背弃了她;围绕在她周围,向她献殷勤的,都不是关心她的人,而是冲着钱来的。
五、(17分)
12.(3分)奇、窄、险、幽、暗、陡
13.(5分)这幅图景在文中的作用是:(1)想象“一线天”形成的原因,丰富文章内容;
(2)表达了作者过“一线天”时真实独特的感受;(3)为文章增添了神奇、惊险的色彩。
14.(4分)雨中“一线天”的“奇趣”是:最初轻雾飘荡;接着迷迷蒙蒙,雾挟冷雨,如潮拥来;不久,山风横掠,雾散雨歇,霞光洒落,景物洁净莹亮。
15.(5分)因为“一线天”的神奇、幽美是大自然的客观存在,所以“不是幻境”;但置身其间,又有一种若在人间仙境的幻觉,所以说“却又是幻境”。
16(4分)
错误 改正
(2) 校庆办特举办校庆征文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征稿
(或特面向全校师生举办校庆征文活动。)
(3) “日新月异”后加“的变化”
(4) 反映教师的高尚品质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情况
(8) “于”改为“在”
17.示例1:告别虚幻的网络,珍惜短暂的青春。(3分)
示例2:人生不是游戏,青春浪费不起。
18.(3分,每小题1分)
示例:“土”对“丑”说:“别以为披肩长发就时髦,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
【参考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鲁君如果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