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07—2008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
在鄂东丘陵地带有一座铜绿山,这里北、东两面紧靠大冶湖,水运可达长江,交通便
利。此山每当暴雨过后,可见无数铜绿如雪花小豆般点缀在土石之上,因而得名铜绿山。
显然,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现代矿山就建在这里,而古铜矿遗址的发现正是现代矿
山开采中的另一收获。
1965年,在铜绿山矿山生产建设中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当时并未
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3年,当时某矿将一件铜斧寄送中国历史博物
馆请求鉴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即派专家前往湖北,对发现古物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和
勘测。他们在调查中发现,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在矿山露天开采的工地上
几乎遍地都是。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处在现代露天采矿场场区,矿场由于长期的开采,形成
一个低于海平面16米的巨大深坑,这些老窿就是在采矿过程中发现的。调查组清理了一
个残存的老窿竖井,发现了大量用来支护井壁的圆木和采矿用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用
具。经初步调查、试掘,认定这是一处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的矿冶遗址,距今已有2400多年
的历史。
商周时代是我国矿业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楚国就不止一地产铜,湖北阳新县港下、
安徽铜陵、南陵大工山、江西瑞昌铜岭、湖南麻阳九曲湾等地,都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古铜
矿。由于金属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历代官府对矿山开发都实行了垄断经
营。楚国也用严刑酷法,禁止民间私自采矿,显然,铜绿山古铜矿是由楚国官府一手经
营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当时铜绿山已能提炼出红铜。那么,由这里炼出的红铜又到哪里去
了呢?1973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东周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6000多件,总重量达10万多
吨,随县与铜绿山相去不远,曾侯乙墓与铜绿山矿又处于同一时代,完全有理由认为它所
用的铜原料取自铜绿山。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这里的矿山开采,在矿山通往中原的重要
交汇之地长江北岸曾建立盘龙城。盘龙城与铜绿山仅一江之隔,又与其他几处古铜矿在
同一条长江运输线上,矿山产出的红铜在商王朝的控制下源源北上,到达都城的铸造铜
作坊。
在铁器出现以前的青铜器时代,铜产量就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春秋时期,楚国能够问
鼎中原,争霸天下,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丰富的矿藏和发达的矿业。
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发现最早、规模最大、开采时间最长并且也是最完整的一处矿冶
遗址。其采掘和冶炼工艺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堪称矿冶史上的里程碑。矿井支
护、排水、通风和选矿等技术,对于现代矿山生产仍有借鉴意义。
1.根据上文,下列对“老窿”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1965年,在“老窿”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
11
本卷第 页(共11页)
重视。
B.“老窿”是现代矿山开采中发现的古铜矿遗址,在铜绿山几乎遍地都是。
C.专家初步认定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D.调查组在“老窿”中发现了许多古代采矿用的遗物,如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这里交通便利,开采的铜矿可以通过水运源源不断地运送出来。
B.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铜矿不止一处,对铜矿的开采和冶炼,都已经拥有了精湛的技术。
C.盘龙城是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铜绿山的矿石开采而建立的一座城邑,这座城处在长江运输线上。
D.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表明,古铜矿对该地区的开采,为现代矿山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6分)
生命源泉的枯竭——水污染
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人体的水分占体重的50%到60%,儿童体内的水分多达体重的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这3%的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又只有0.5%。所以说,水是宝贵的资源,是生命之泉。
但目前水污染相当普遍而又严重。“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这些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质,致病微生物,各种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等。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河流遭受不同程度污染。长江沿岸每年排入的污水高达200亿吨,部分支流出现藻类大量繁殖的“水华”现象,沿岸的一些城市已不能直接取到符合标准的饮用水。环保专家发出警告,如果再不及时保护,十年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此外,湖泊和海湾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就是地下水也难逃厄运。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引起传染病的蔓延。医务
人员曾经发现,江苏省兴化县患伤寒病的人竟占全县总人数的万分之一,患者多是中小学生和青壮年。据调查,其中因喝生水而引起伤寒病传播的人占75%以上。这一事例说明,水污染可以导致伤寒这一类疾病的产生和传播。污水中的汞、镉、铬、铅等金属化合物更危险,它们进入人体后造成慢性中毒,一旦发现就无法遏止。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现在世界上每年有1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死亡原因大多与饮水有关。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有2.5万人由于饮用污染的水而得病或由于缺水而死亡。
水污染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和影响。2004年沱江被四川化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下游内江市停水持续26天,逾百万人受影响,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2005年吉林石化发生爆炸,危害人体健康的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2006年二三月间,白洋淀再次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当地渔民损失惨重;“华北明珠”
11
本卷第 页(共11页)
白洋淀风光不再,游客寥寥。
现在,治理水污染已成了人类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治理水污染,一定要统一规划,综合
治理,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有毒物质等可引发传染病,导致伤寒这一类疾病蔓延。
B.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大量排入长江,沿岸一些城市已不能直
接取到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C.污水中的金属化合物进入人体后造成的慢性中毒很难发现,发现时已经无法治愈了。
D.据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了受到污染的水,致使每天有2.5万人得病或死亡。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江沿岸每年排入的污水高达200亿吨,已经丧失了自身水体功能。
B.受河流污染的影响,海湾和湖泊的污染也相当严重,有的地方连地下水都不能饮用。
C.水污染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原因之一是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水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长此以往,许多地方优美的自然风光将不复存在。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7题。(9分)
任光禄竹溪记
1,3,5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
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
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
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
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
11
本卷第 页(共11页)
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芟而去焉 芟:锄除
B.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探求
C.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 臭:气味
D.而能不溺乎其中 溺:溺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暇则与客吟啸其中——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甥其为我记之——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D.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题名为“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舅光禄任君治园植竹,但作者却把重点放在议论上,通过对比、衬托,表达文章的主旨。
B.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通过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针砭了世俗盲目贵竹、贱竹,赞扬了任光禄君孤高独立的人品。
C.文章第三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以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作者用反诘语气,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D.作者主张文章要有独特的思想,好的作品富于本色,且能直抒胸臆,因而他的文章常不受形式束缚。《竹溪记》别具一格,体现了他的文风。
四、(32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章句下》)
【注】颡,sǎng,额。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4分)
译文:
②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3分)
译文: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1
本卷第 页(共11页)
答: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
(2)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
1,3,5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 , ”一联,仅仅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绘了出来。
(杜甫《登岳阳楼》)
11.简答题(每题100字左右)(10分)
(1)简述《红楼梦》“黛玉焚稿”的事。
答:
(2)简述《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故事。
答:
五、(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草之情
(日)薄田泣堇
11
本卷第 页(共11页)
暴雨即将降临的天气,原野的道路上沙尘飞扬。我看到一个农夫急急忙忙将割下的草收集起来,浓郁的青草气息向四方飘散。闻到草香,我的脚步自然放慢了。我尽力翕动着牡牛一般的鼻孔,深深吸了一口气。
这无法言状的草的芳馨。站到草堆前的一瞬间,我的胸中蓦然浮现出一系列那些被割下的草名称:蓬艾、萱草、野菊、犬蓼、杉菜、露草、酸叶……我不但感知着它们那种不怕践踏、不畏蹂躏的生命之魂,而且切实品尝到了这些杂草可人的清香。我有着天生如牛一般愚钝、正直和坚韧的性格,也有着牛一般的嗅觉。我若也有牛一般的胃袋,我将同牛们一样,变成一个极端的素食主义者。我对此确信无疑。
我对草的这种深情来自何处?
在我看来,草不论多么渺小,多么细弱,都是嵌镶在大地上的生命之眼。它们有触觉,它们知冷热。所谓“生命”,不管采取多么飘忽不定和徒然无为的表现方式,其内里总是积聚着美、力量和光辉。万物之中再也找不到比草的生命更加谦恭、素朴、正直和坚毅的东西了。对于我,草就是“语言”。它是一种一刻也不能安住的奇异的存在。草没有蹄爪,它是一直伫立于同一地方的小兽;草没有声带,它是永远保持沉默的小鸟。
然而,我对于草的亲情并不仅限于此。
孩童时代,我是在草丛中长大的,更确切说,我和草一起成长。我生在乡野寒村,我只有几个小伙伴,我同这几个仅有的小伙伴玩耍,总是选择草地。当我和伙伴们不在一起时,就一个人在草丛上跌打滚爬。因为小草已经开花,结籽,我可以同它们一道玩了。朝鲜牵牛花吸附在手指上,稍一接触,会发出蝈蝈般的鸣声,同时从荚里弹出一棵酸浆果来,使得还是小孩子的我甚感惊异,更促使我玩得天昏地暗,忘了时间。
草地里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小虫,有纺织娘,土蜘蛛,屁股挂剑、俨然军人模样的蟋蟀,生着长长的触角、酸意十足的螽斯,装模作样的螳螂,花花公子般的放屁虫,还有蝼蛄,蚯蚓……这里有着神话之国的君主和小百姓们忙碌而又悠闲的生活。拨开草叶,压弯草茎,向里边一看,这些演员们正上演一幕幕好戏,对我发出一阵阵难以抵挡的诱惑。虫的亮相,虫的情恋,虫的对打,虫的舞蹈,虫的谋反……一声一景,颇为动人。他们一发现有我在盯着,大吃一惊,立即收敛一切动作和表演,草草退场,落荒而逃。于是,这些气急败坏的小冤家们,便来咬我的手指,用长满细毛的双腿,抓蹬我的额头。
那是什么时候,我和上田敏先生一起在京都御苑散步。苑内的草地上嫩芽新萌,在阳光里耀目争辉。上田喜欢法国,他看到这副景象,立即若有所思地说:
“日本的草,大多手感粗硬,法国草原上的青草既柔软又很少生虫,看上去十分舒服。”
我听了,不由感到,这位长在大都市的学者和我这个乡巴佬之间,对于草和昆虫的感触真是相差万里。虫时时咬我的手指,螫我的肌肤,然而它们始终是和我嬉戏的伙伴。
不光是虫,草偶尔也向人露出白牙。萱草有剃刀般的叶子,数度割伤我的指头。蓟草的针好几次刺伤我的掌心。但是,无论在什么场合,我一看见草就满含亲情,真想叫一声“啊,我的兄弟”。哪怕它们沾满沙尘,哪怕他们被牛尿濡湿,我都毫不在乎。
同乐共欢,相辅相成,我和草的关系须臾不可离分。正因为如此,我今天站在暴雨袭来前的田野道路上,一闻到草的清香就不由停下了脚步。
11
本卷第 页(共11页)
硕大的雨点描画着飞箭般的银线,噼噼啪啪打落下来。那农夫慌忙背起草捆儿跑了,我紧紧跟在他的后头。
12.文章在开头两段多次将“我”比作牛,其用意是什么?(2分)
答:
13.文章写“草之情”,“我”对草的“这种深情”来自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进行 具体概括。(6分)
答:
14.从全文看,作者在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两段中三次写到“暴雨”,请简要分析其作用。(9分)
答:
六、(10分)
15.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蚯蚓体内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核甘酸、核糖嘧啶等人体(必须 必需)的养分。我们祖先早就发现蚯蚓可食。十四世纪的欧洲人喜欢把蚯蚓夹在面包里吃。当今日本莱馆里,蚯蚓被烹制成高档菜肴。我国古书上也有这样的记载。 《本草纲目》中对其疗效有详尽说明。现今,用蚯蚓制成的药品广泛用于临床的治疗。
(1)文中括号里选择的词语是: 。(1分)
(2)请在横线处填一句话,使上下文连贯。(回答在10字以内)(2分)
答:
(3)文中有一句话可以删去,而不会影响本段文意,这句话是: 。(2分)
16.仿照下列句子,另选一个学科名作为开头,再写一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3分)
示例:语文是一幅意境高远的图画,你尽可以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
仿句:
17.把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2分)
英国电信局准备实施新规定,在所有青少年节目中禁播含有高脂肪、高盐分和高糖分食品的垃圾食品广告,以便遏制儿童肥胖现象。这一项禁令还会扩展到青少年观众占到一定比例的其他电视节目。
电视行业担心,这一禁令会导致广告收入下降,从而使青少年节目减少。但一些健康专业人士和反肥胖运动者却说,英国电信局的这项新规定还不够彻底。他们呼吁,在每天晚9时前禁止播放所有垃圾食品广告。英国医学协会的薇薇恩说:“我们孩子的健康难道不比广告收入更重要?”
一句话新闻:
11
本卷第 页(共11页)
七、(70分)
18.作文
题目:声音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1
本卷第 页(共11页)
参考答案
1.B(“在铜绿山几乎遍地都是”应为“在矿山露天开采的工地上几乎遍地都是”)
1,3,5
2.D(文中说:“古铜矿遗址的发现正是现代矿山开采中的另一收获。”可以表明古铜矿对现代矿山没有产生影响,更谈不上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贵重,对此我重新有了感受了。
3.B(A项中“有毒物质直接导致中毒”错;C项中“很难发现”的信息与原文不符;D项中“得病或死亡的原因并非都是喝了受污染的水”错)
4.A(A项推断不正确,原文信息不能推知长江“已经”丧失水体功能。B项由地下水难逃厄运推知;C项由治理水污染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推知;D项由“华北明珠”白洋淀已经污染等信息推知)
5.D(溺:沉溺)
6.A(乃:副词,竟然。则:连词,表条件,就;连词,表转折,却。其: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代词,它们。于:介词,对于;介词,比。)
7.B(文章非“多记竹溪景物”)
【译文】
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花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甚至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
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
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
的标准呢!
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它的花木。竹林间
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胜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化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一下吧。”
我以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竹独有
11
本卷第 页(共11页)
特殊的爱好,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决没有动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爱。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如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与尘俗混同合一。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那么京城人难道也是能知竹而加以珍爱的吗?他们不过是想用此与别人争夸富贵,如同用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珍爱竹子,与江南人不重竹子,他们同属于不知竹是一样的。
任君在繁华纷闹中生长,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摈斥而去。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凛然有高洁独立之气,这正是任君对
于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世上可喜可玩的万物,原本有不能割舍的吗?那么虽然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收集,然后心里才高兴。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
四、(32分)
8.(10分)(1)1.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如果堵住通道让水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冈。(4分) 2.人,能使(他)做出不善的行为,他的本性的变化也是由于这样啊。(指受到了外力的影响)(3分)(2)人性是善的,人为不善是环境和外力的结果。(3分)
9.(6分)(1)(3分)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每点2分)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答案三:“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
(仅答出某字无赏析,不得分;答“窥”字,并赏析合理,得3分;答“动”“深”字,并赏析合理,得2分。)
(2)(3分)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10.(6分)(1)因无恒心 / 无不为已。(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1.(10分)(1)(5分)黛玉知道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急痛之下,一病不起。一天,贾府的人都没来问候,便挣扎着起来,叫丫头将往日所写诗的稿本和题诗的绢子拿来,扔在火盆里烧毁。此后病越发沉重,终于含恨离开人世。
(2)(5分)堂·吉诃德在外出行侠的路上,看见草原上立着的几架风车。堂·吉诃德认为它们是凶恶的巨人,便挺着长矛冲上前去和它们大战一场,被转动的风车连人带马抛到空中,弄得遍体鳞伤。
五、(17分)
11
本卷第 页(共11页)
12.(2分)形象地说明“我”与草有着像牛对草一样的深情。(说出“形象”、“深情”各得1分,别种表达为1分)
13.(6分)①草是嵌镶在大地上的生命之眼。②“我”和草一起成长。(每点3分)
14.(9分)①开头一段写暴雨快来了,我不躲雨,却放慢脚步,深吸草香,文章以此引出话题,表达自己对草的深情。②倒数第二段写暴雨,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或答“呼应开头”“ 前后照应”等),回答了了“我”对草的深情的原因。③最后一段写暴雨来了,“我”在雨中追随着草,表达“我”对草的一往情深。结构上是紧承上文,文脉贯通,自然作结。(每一要点得3分。)
六(10分)
15.(5分)(1)必需(1分)2)蚯蚓还有药用功能(2分)((3)“我国古书上也有这样的记载”。(2分)
16.(3分)参考答案:数学是一座扑朔迷离的迷宫,你尽可以化繁为简,感受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 历史是一所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你尽可以闲庭信步,放眼沧海桑田、风云雷电。(内容体现学科特点得1分,比喻手法贴切得1分,结构大致相同得1分)
17.(2分)英国电信局欲禁播儿童垃圾食品广告。
18.作文(略)
11
本卷第 页(共11页)